丁念金:论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9 次 更新时间:2016-05-27 13:5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学校都持续地受到普遍而严厉的批评,例如,许多天赋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成为失败者。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就学校进化的历程来看,属于第二代学校,第二代学校存在着全局性的问题,实现学校深刻的整体革新,转向新一代学校,即第三代学校势在必行。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转向第三代学校,首先要明确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课程规划、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提供直接的基础。为此,需要对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开展前瞻性的研究。

一、向第三代学校转变的必要性

( 一) 三代学校的划分到目前为止,学校总的来说已经经历了两代的发展,这两代学校呈现出很不相同的特征。第一代学校是在古代,以孔子等人为最主要的代表,其主流的基本特征大体上可以概括为: “以人格为载体,传递人类已经文明的场所”。这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 第一,第一代学校的核心使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包括道德文明、生活经验文明以及科技文明等,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学校的侧重点不一样; 第二,在第一代学校中,对人类已有文明的传递是以人格为载体的,这里的“人格”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指社会期望其成员具备的身心素质的总和,按照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谓成为人之资格也,品行智识体力皆包于是”①,例如,我们经常说“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第三,第一代学校是一种场所,其结构和形态非常灵活,形式千变万化,而没有统一的标准。

第二代学校存在于近现代,在中国则始于清末,其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 A. Comenius) ,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 “学校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业的规范化机构”。这句话包含如下重要含义: 第一,第二代学校的核心使命聚焦于学业,这种学业与工业一样,成为一种行业,其中最核心的学业是学问; 第二,学业运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因此学生成为教师传授学业和塑造的对象; 第三,第二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是规范化的,而且基本上是趋于划一的和标准化的,甚至“十分死板”②。

近年来,学校开始显示出向新一代学校即第三代学校转向的迹象。第三代学校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聚焦于素质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这可以做如下三点解释: 第一,第三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促进学校全体成员素质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这里的个体即学校成员; 第二,130第三代学校之形式的基本内涵是学习共同体,即各类成员形成一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核心活动是学习活动; 第三,第三代学校的结构和形态不再是划一的和标准化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充分体现人的创造力。

( 二) 第二代学校全局性的严重问题

第二代学校存在全局性的严重问题,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消极作用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严重问题持续了漫长的时间。众所周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J. F. Herbart) 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大教育家,而他的教育体系实际上说明了第二代学校的严重问题。例如,他的教育过程中,作为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要进行耗时多、复杂而严厉的“管理”,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③,这些管理措施基本上是非常消极的、违背儿童的天性的,这些措施成为必要,说明整个教育体系只有依赖于消极的管理措施才能进行。第二代学校往往使许多学生厌学,甚至有些儿童心存恐惧,例如,据1913 年4 月号的《麦克卢尔杂志》记载: “1909 年,一位督察员对二十家工厂的500 名童工做了一项非正式的调查。她发现,其中的412 名童工宁可在恶劣的环境里干活,也不愿意回到学校去。”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揭示出,有大量的儿童不适应学校: “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近于荒谬的情况: 在有些地区,全部儿童中只有一半能进入学校,而这一半中又有一半儿童不适应于这样的学校。即使在初等教育阶段,这些儿童就已经心灰意懒了。”⑤

在第二代学校中,教师和学生都负担沉重。例如,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负担沉重、教师工作压力大,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不断地提出要“减负”,可是就是减不了。在第二代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极为辛苦,但是他们活动的效果如何呢? 我们只能说,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美国,早就普及了较长年限的义务教育,然而,据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 年的报告,在日常读、写、理解的最简单测验中,17 岁的青少年,大约13%的人属于半文盲; 在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初的美国,70 年代制定的高中毕业生“最低限度能力标准”变成了“最高限度”,即便如此,每年也只有75%的高中毕业生能够拿到毕业证书⑥。美国多次开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又如,在中国,较长时间以来盛行所谓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素质较普遍地处于低水平。有人认为,教师和学生负担重,是考试制度导致的,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因为中小学十二年有漫长的时间,人的学习潜能极其巨大,可以学习大量的东西,而考试制度要考到的内容并不很宽广。在第二代学校中,不但学生的学习成效差,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其他相关人员也受到严重的伤害,美国学者柯尔斯滕·奥尔森( Kirsten Olson) 深刻地分析了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相关人员的伤害,并从创造力之伤、顺从之伤、反叛之伤、麻木之伤、低估之伤、完美主义之伤、平庸之伤等方面做了分析⑦。面对第二代学校现状,丹尼尔·卡托姆( Daniel Cottom) 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学校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分析了现行学校教育的21条危害⑧。

那么,为什么第二代学校为什么会如此低效且危害严重呢? 因为第二代学校的主流所遵循的总体思路是错误的,即按照工业生产的思路来开展学校教育。近现代社会总的来说是工业社会,工业生产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教育领域。工业生产的思路主线是工人制造产品,受此影响,第二代学校教育的思路主线是教师塑造学生; 工人制造产品整齐划一,学校教师塑造学生也整齐划一,例如,所有的学生都几乎遵循划一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学习速度、学习进度安排,并接受划一的评价; 工业生产的基本单元是车间,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则是课堂。这些都显然是错误的,因为: 第一,这种用外在力量来塑造学生的思路,严重违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规律; 第二,整齐划一的思路,严重违背了人的个性差异规律; 第三,以课堂为基本单元的思路,严重违背了学习的广延性特征,因为个体学习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高度广延的,远远地不能局限于课堂; 第四,基于上述三点,第二代学校的核心使命实际上演化为行业化的学业传授。

因此,要全面地改善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全面摆脱第二代学校,转向第三代学校。而且,近年来,已经显示出向新一代学校转变的迹象。20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始于西方国家的“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被日益广泛认同的“素质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中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等等,都预示着第三代学校的来临。例如,进入21 世纪以来,“以‘学习共同体’为愿景的学校改革正在日本各地推展”⑨,虽然这些学校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第三代学校,但正在向第三代学校前进。

二、第三代学校核心使命的基本依据

上文提到,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促进学校全体成员素质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这里的“素质”取广义,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实践能力、身体素质等⑩。这种核心使命不是凭空提出的,而具有多方面的依据,其中基本依据包括:

( 一) 人类的理想

人类理想的深层是人自身的素质发展,整个人类历史都承载着这一理想,因此,马克思强调:“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瑏瑡这里的“发展”显然就是素质发展。而人类的素质发展的理想中,特别注重两点: 一是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是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全面发展的理想有着极为漫长的历史,关于这一历史,可以举如下三个典型例子: 其一是孔子的“成人”( 成为一个人) 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全面发展观: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瑏瑢其二,马克思著名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他并强调古希腊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因此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瑏瑣。其三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阐述的“完人”思想: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个性化发展的理想,也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对于个性化发展这种理想,可以用四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其一,孔子曾强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瑏瑥这已经意识到君子各自有不同的个性。其二,马克思曾强调,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之后的社会相适应的个体发展,将是“自由个性”?瑏瑦。其三,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人性的重要价值,充满了对个性发展的强烈追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是著名的代表。其四,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A. H. Maslow) 更是对人的个性发展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他主张的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成为自己希望的人的这需要,实质上就是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而完善的个性的人,这种人是最幸福的人。他的研究还表明: 自我实现的人,“既是社会上最有个性的成员,同时又是最合群、最友好的成员”?瑏瑧。

( 二) 人类的潜能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人类具有极其巨大的潜能,这就为学校全体成员实现全面而个性化的素质发展的理想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

首先,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有人类潜能做基础的。在古代,就有许多人实现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古希腊的一些人士就是如此。在现在的一些学校,虽然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的,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实现了全面发展,他们既成功地应对了考试,又发展了多方面的素质和特长。还有这样的情况,小学阶段就学完了高中的课程,例如,辽宁省的张炘炀,十岁就考上了大学本科。我们不提倡这么早就考大学,但如果中小学十二年,学生都像张炘炀那么高效地学习,那么是可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当前,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进一步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发展潜能的极其巨大。

其次,实现个体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有人类潜能做基础的。因为人性是多样化,存在丰富的个别差异的。正如哈耶克( A. V. Hayek) 所说:“人性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乃是人类最具独特性的事实之一。人种的进化,很可能使他成了所有造物中最具多样性的一种。”?既然人性是多样化的,个体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基础也是存在个别差异的,那么实现个体素质的个性化发展则是符合人性和规律的,也只有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努力,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实现每个体的充分发展。

( 三) 社会的新需求

学校全体成员素质的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的新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的需求。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向是走向美好社会,而社会的美好首先是人的美好,人的美好的核心则是人的素质发展的美好。什么算美好的社会呢? 因为人人都有着发展自己素质的内在追求,因此“美好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正在于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正如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所强调的,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良好,根本的标准在于这个社会是否养成人的性格、解放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感觉、动手能力、求知欲和人的道德品质等?瑏瑩,总之,是发展人的各种各样的素质。

第二,尤其是,我们需要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首要基础是每个社会成员形成完善的个性。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特别重要的有: 不同人有不同的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多样化的价值追求,由于不同的人追求不同,就会大幅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压制人的个性,人性深处的力量得到充分的释放和表现,人就会达到内在满足和平和的健康心态,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不同个人在全面发展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发展,就会形成使具有异质个性的个人之间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从而全面而深层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如今社会在经济形态上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这既为个体素质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又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整体素质发展水平,整体素质发展水平需要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创造力投资理论,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智力能力、知识、思维风格、个性、动机和环境六种资源?瑐瑠,这显然既需要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又需要个体素质的个性化发展。

三、第三代学校核心使命的基本内容

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将不再是聚焦于行业化的“学业”。上文提到,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可以概括为“促进学校全体成员素质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概括,我们需要对此加以分解,即分析第三代学校核心使命的基本内容,这特别要注重如下三个要点:

( 一) 发展主体是学校全体成员

过去许多学校的通常做法是: 学校的学习与发展者主要是学生,而教师主要是传授学业,管理人员主要是对相关人员及事务进行管理,服务人员则主要是为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在第三代学校中,情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学校的所有成员都是学习与发展者,即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这四类人员都成为重要的发展主体。因为:

第一,整个社会的发展、整个学校的发展中,最基本的内涵是人本身的素质发展。当代的社会发展观已经提升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等?瑐瑡。即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素质的发展。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其中各类人员的素质发展。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符合学习化社会建设需要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

第二,人本身的素质发展,也是人类本性上内在的最高价值追求———有谁不希望自己素质高,例如,有谁不希望自己富有智慧呢? 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应该满足每个学校成员的素质发展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学生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自身的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宗旨。

第三,学生之外的各类学校成员的素质发展,对于学生和整个学校的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重要的意义有: 能够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实现不断的自我更新,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地实现创新; 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强大的榜样作用,从而更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由于从根本上讲,“学校的改革只能是内发的”?瑐瑢,而学校成员的素质发展,是学校内发性改革的动力和高质量的源泉。

( 二) 富有新时代内涵的全面发展

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们较熟悉的。全面发展是人类长期以来最重要的理想,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教学的低效能,这个理想基本上没有得到实现。现在,重建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瑐瑣,新的教学体系的效能将显著地提高,因此将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但在第三代学校中,“全面发展”的内涵将更新。

按照现代课程研究中关于目标分析的重要做法,我们分析人的素质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 一是行为维度,即素质内在构成的基本侧面; 二是内容维度,即素质发展所指向的内容领域。1. 行为维度关于人类素质发展内在的行为维度应该包括哪些方面,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也没有真正全面的研究,而只有一些初步的构想和研究,整合这些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内在的行为维度中,关键的素质构成有如下几个方面: 性格; 价值观; 知识、技能; 智力; 创造力; 实践能力; 身体素质。2. 内容维度关于素质全面发展涉及的内容侧面,学术界亦尚无系统的分析。整合各种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全面的素质发展应该涉及到的关键内容至少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学术,具体包括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艺术、道德等领域; 生产,这具体包括多个行业领域; 日常生活,这具体包括基本生存、独处、人际交往等领域。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将上述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既应该在行为维度达到相对的全面性,也应该在内容维度达到相对的全面性,显然,不是绝对的全面性。

( 三) 富有新时代内涵的个性化发展

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也是人们所熟悉的,但在第三代学校中,其内涵需要更新和进一步丰富化。就可见的未来而言,素质的个性化发展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即注重学校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这是素质个性化发展的深层内涵。注重自由发展,主要是因为: 第一,自由是人的内在追求,“‘自由个性’是马克思学说‘永恒不变’的价值目标”?瑐瑤,这种价值目标当然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并以此作为个性化发展的要义; 第二,注重人的自由发展,能够使人充分体验到素质发展的内在意义,正由于如此,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Carl R. Rogers)特别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这值得我们发扬; 第三,自由发展能够拓展每个人素质发展的巨大空间,并增强每个人充分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动力。

2. 注重不同学校成员素质发展的独特性素质个性化发展最直接的内涵是注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即不同个人各个方面素质发展的组合互不相同,每个人的素质发展都形成一种独特的组合。之所以注重这一点,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 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瑐瑥,而要适应人性的内在生长性和多样性,就应该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 第二,充分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能使每个人都更好地自我表现和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具有充分而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三,每个人都发展其独特性,各个个人的总和,就构成社会发展的丰富性。

3. 注重个人特长的发展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其他成员,都要注重其特长的发展,因为: 第一,发展每个人的特长,能够实现每个人的高度成功,创造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因为特长发展是成功和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实现个人的特长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事业的高度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的繁荣,因为每个人在发挥其特长的情况下,相应地会在相关职业岗位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三,实现个人的特长发展,由于每个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追求新的发展高度,因此从总体上讲,能够不断地提升人类总体的发展水平。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世界上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都将倾向于向着完美的方向进步。第三代学校的形成及其使命的实现,将使学校向着完美的方向前进,并帮助于人类向完美的方向前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第三代学校的使命呢?这需要专门的探索。



注:

①梁启超: 《论教育当定宗旨》,见璩鑫圭、童富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259—260 页。

②陈桂生: 《学校教育原理》( 修订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46 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版,第122 页。

④【美】约翰·泰勒·盖托《上学真的有用吗?》,汪小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年版,第1 页。

⑤?瑏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11、195 页。

⑥吴文侃、杨汉清主编: 《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150 页。

⑦【美】柯尔斯滕·奥尔森: 《学校会伤人: 反对旧学校文化,重拾学习乐趣》,孙玫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21—67 页。

⑧Daniel Cottom. Why Education Is Useless,Philadelphia: 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2003: 1 - 16.

⑨【日】佐滕学: 《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 页。

⑩丁念金: 《中国素质文化发展历程的人学审视》,《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2 期。?瑏瑡马克思: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32 页。?

孔子: 《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210、199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页。?瑏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 上)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04 页。?

【美】弗兰克·戈布尔: 《第三思潮: 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第31—32 页。?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上) ,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103 页。?

【美】杜威: 《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 年版,第106 页。?

【美】罗伯特·J. 斯滕博格主编: 《创造力手册》,施建农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第11 页。?瑐瑡鲍宗豪主编: 《当代社会发展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0 页。?

【日】佐滕学: 《学校见闻录: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12 页。?瑐瑣丁念金: 《重建教学体系: 一种必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 年第1 期。?瑐瑤王盛辉: 《“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新视角》,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339页。?

【英】约翰·密尔: 《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63 页。?

【英】约翰·伯瑞: 《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版,第235 页。〔责任编辑: 于是〕





作者简介:丁念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第二代学校;;严重问题;   转变;第三代学校;   核心使命;依据;  

本文责编:de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8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