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记者:您将怎样为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范敬宜:我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一个是我可以更多地带领教师学生去实践。我有这个优势,因为我和各大新闻媒体比较熟。学生不是到要毕业了才去实践,而是把实践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多练笔,实践性的练笔。有些博士、硕士到报社来工作,让他写篇评论员文章,也不一定能写好。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在学校里读书、讲理论。因为学得再多,最后能体现水平的还是写作。
记者:不久前出版的《范敬宜诗书画》一书,专家好评如潮,说您的诗词散曲思接千里,情韵相生;说您的书法雅逸有书卷气,冯其庸先生称赞您的画作说:“笔墨老健,幅幅精良,不忍释手。”您的诗、书、画造诣如此之高,为什么迟至今日才出书,您的初衷是什么?
范敬宜:这一点我在《自序》中提过,只是想借此说明艺术与新闻的关系以及诗、书、画对我一生新闻写作和办报实践的影响。我虽然没能成为合格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更没能留下什么精心之作,但是“物艺相通”,诗、书、画作为一种“余事”,对我的新闻生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经常在我审时度势、谋篇布局之际,给我以灵感、给我以启发,其中的妙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记者:您这种功力是业余自学,还是有所师承?
范敬宜:小时候对诗书画都很喜爱。学生时受到一些当时文史哲方面的杰出学者的熏陶,曾受教于不少精通诗书画的名家,如上世纪40年代有“当代王羲之”之称的大书法家王蘧常先生就是我的老师之一。学画曾正式拜过上海著名画家樊伯炎为师,还受过有一代宗师之称的吴湖帆的熏陶。诗词则受过南社诗人顾佛影的亲授。
记者:您说物艺相通,新闻和艺术有哪些共通之处呢?
范敬宜:其一,新闻与艺术,从做学问的层面上看,都没有捷径可走。倘若不是有十年磨杵的精神和毅力,无论诗、书、画还是新闻都是很难达到一定境界的。身在记者、编辑的岗位上,要想真正研究些问题,应该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其二,新闻与艺术虽是两门不同的学问,但不应画地为牢。新闻报道可以学习借鉴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某些手法,做到“以飘逸潇洒之笔,论经文纬武之事”。写文章有时候就和绘画一样,文章的布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处理虚与实、浓与淡、深与浅、远与近、粗与细、干与湿、生与熟、疏与密……等等矛盾关系。这也是一种艺术。比如在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好政策、保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如何在写作上保持鲜活、生动,培养个人风格,写出“惜墨如金的上乘之作”,这就需要一种艺术的手段。写新闻、评论,缺乏思想,就没有灵魂;缺乏激情,就苍白无力;缺乏文采,就难以卒读。要做到这三者统一,非常不容易。要学会国画中“颊上添三毫”的艺术技巧,以传神之笔来画龙点睛,提高报纸的精、气、神。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8917.html 文章来源:人民网,200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