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简茹:都市文化研究热的冷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4 次 更新时间:2016-04-21 11:50

进入专题: 都市文化  

杨简茹  

近年来在整个人文研究领域,都市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几乎都成了一门显学——翻看各人文社科期刊,随处可见“都市文化”的字眼。这种风气不可避免地也波及到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门的美术学研究。在“都市文化研究”热的影响下,传统的美术史学者凭借对于图像的敏感,以及建筑、广告、设计、摄影、新媒体等大美术、泛美术门类与“都市文化”所具有的天然、密切的联系,纷纷涉足都市文化研究领域,“视觉文化研究”也逐渐在传统的美术史研究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究竟是“都市文化研究”开始变得重要起来,还是仅仅是我们需要研究甚至“利用”这个领域(或称“课题”)?抑或,它只不过是当今学术界和媒体互相利用,集体制造出来的“话语狂欢”?在都市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又形成了怎样的套路?作为美术史学科的学者,又该怎样进行一种“视觉的”都市文化研究?这些是本文拟展开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都市文化在今天代表着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在于,都市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语汇,它涉及历史、经济、建筑、服装、文学、绘画、摄影、电影、报纸、杂志等,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极富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学科。可是,都市文化研究本身属于什么学科仍是有待定位的,在各不同学科之间挪用、游离、借鉴,几乎成为都市文化研究的标志,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都市文化研究是都市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从研究对象上来说,它似乎可以无所不包,但从理论框架上来说又似乎缺乏属于它自己的独特个性。


都市文化研究在今天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语汇,涉及领域涵盖历史、地理、建筑、服装、文学绘画、摄影、电影、媒介研究等,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图为近年来出版的部分都市文化研究著作书影。

相对来说,从文学研究入手进行都市文化研究有更为深厚的根基并且也显得更为顺理成章。大概在2000年前后,国内外出版了一批都市文化研究的著作。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教授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著有“The City in Literature:A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e History”(《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该书于2009年译介到国内)一书。作者把城市文本和文学文本进行了对照解读,考察了从笛福到品钦等众多作家对新出现的世俗城市的回应。阅读城市在作者眼中,成了文本的阅读,这样的都市研究方式受到国内学者陈平原的极力推崇,移植到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经验中,北京、上海、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将城市的现状、城市的历史、城市催生的文学,以及文学中的城市,四者对读,互相阐释”,这样的“阅读”城市的方式成为陈平原进行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策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激荡开来,他进一步提出“旅文学”的发展思路,即“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学术研究”。虽然陈平原自谦为研究城市的“业余爱好者”,但不得不说他代表了目前国内从事都市研究的一条主要思路。

具体来看,国内从事都市文化研究的主要群体集中在文学领域,基本上围绕着几座城市形成了都市文化研究的重镇,包括上海、北京、香港、台北等。其中,尤其是针对上海的研究渐成规模,已然单独成为一门“上海学”。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上海研究,首先应该提到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作者重构了对三十年代上海现代文明的想象,讨论了现代作家与现代上海的关系,建构了一个都市文化的研究范式。尽管是研究中国的城市,但是深谙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精神的李欧梵所运用的仍是西方都市美学来探讨中国问题。李氏的灵感源自本雅明讨论城市的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本雅明需要的是波德莱尔的眼睛和手中的羽毛笔,而国内的都市文化观察者们则不约而同地接受了本雅明的需要。1986年,首届上海学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上海学”被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提出来。尽管对上海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在当时,“上海学”还是一个新鲜名词。这个名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特约研究员的江闻道提出的“上海学”。

在笔者看来,这种以城市之名建立的“××学”意义并不是很大,如果称之为一门学科的话,就一定应该具备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理论和方法,而在80年代的中国,急于建立这样一门学科,未免显得操之过急。十几年后,1999年第2期《史林》杂志再次组稿对“上海学”进行了笔谈,学者熊月之振臂疾呼:“是建立上海学的时候了。”其实,即便是没有在“上海学”的框架下,关于上海的研究也是一直络绎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上海现象”,几乎凡是与上海有关的研究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上海的光怪陆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对她的研究群中。在国外,一些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也开始把视线对焦上海,他们往往会关注以往国内学者不曾注意的角度。例如,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上海的妓女问题,比较有名的有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学院院长安克强著的《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校区历史系教授贺萧著的《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还有去年刚刚由三联出版的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叶凯蒂著的《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等等。其中,叶凯蒂的研究不仅仅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进行细密的梳理,同时,她也对视觉的文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超越文学研究的视觉文化研究范式。

在人们对“上海学”要不要成为一个学科而争论不休时,“北京学”的概念悄然兴起。1998年6月30日,经北京市批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由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以及舒乙担任顾问。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也对“北京学”持续关注。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召开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后集结成书,由陈平原、王德威主编,题为《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书中囊括了多位学者对北京的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宗教、建筑、生活环境以及民族意识等,穿越了诸多学科领域。这些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但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而聚到一起,这正是都市文化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从陈平原的设想来看,他似乎在下很大的一盘棋:除了北京研究,他与王德威陆续共同主持了2006年西安、2010年香港、2011年开封的题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的大型学术会议,其中,西安和开封的研讨会已集结成书。在《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一书的序言中陈平原提道,“因师友推荐,已有南京、天津、广州、台北等城市进入我们的视野”,所以,这将会是一场无止境的、以某个城市为主题的都市文化研究序列,在跨学科的对话中呈现出大的视野和思路。

在海峡另一端的台湾,与陈平原共同致力于都市想象研究的王德威编有《台湾:从文学看历史》,书中以文学为经,以史实为脉,借由文学作品来述说台湾文学史及台湾近现代史的发展,视野非常新颖。只是遗憾的是,无论是陈平原还是王德威,这两位学界名宿虽然有很妙的想法和实践的勇气,自己的都市文化研究却停滞于“述而不作”的境地。陈平原本人更多还是在本职行业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中游走,对都市文化的思考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仍是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和简单的思路,其关于图像、传媒等研究的思路,也基本上限定在人文学者的视角和方法,而很少与美术学界、传播学界的研究成果产生交集。王德威亦是如此,他的《台湾:从文学看历史》若不是序言的一篇通论可大致了解他的想法之外,全书基本上就是一本台湾近代文学选集,总让人觉得不够过瘾。但是他们目前的努力毕竟已经在都市文化研究的阵营中完成了一场“圈地运动”——打响了品牌,也着实令人期待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计划。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三十多年时间使得中国的城市样貌改变了太多,都市文化研究的兴起、火热是与中国迅猛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亦步亦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忆、想象古代的城市,但也更乐于分析活在当下、有活力的新城市。学术界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几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如都市文化史研究、都市文化比较研究、都市文学研究,研究者的背景以文史学科居多。此外,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一些国际大都市,还缺乏对中西部二线城市的关注。从学科建设上来说,上海师范大学在中文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国内首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2007年开始招收都市文化学博士研究生,把都市文化研究热真真切切提升到学科的高度,都市文化,几乎成为中文专业或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拓宽新的学术方向的新大陆。

尽管都市文化研究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很多艺术史研究者那里,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陌生的话题。其实,很多人文学者已经嗅到了图像、视觉文本对于都市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点正是艺术史研究者最为擅长的。从视觉经验出发,以图像为拐杖,以“田野”为辅助,以史料为基础,发掘都市想象的新空间,也应是艺术史研究的新课题。这并不是基于抢占选题、划分学术领域的狭隘立场,而是出于最朴素的学术关怀。都市文化与人的行为紧密联系着,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观看,有观看就意味着有与艺术史、视觉文化、美术考古、文化遗产、文本阅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从最单纯的目的来说,你我所栖息、学习或工作的城市是值得深度了解的,即使我们难做到侯仁之先生对北京的“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也要留有一份在这个都市文化研究热潮下理性、冷静地分析、体味城市的初心与能力。



    进入专题: 都市文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8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美术观察》(京)2015年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