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丽:中国智库建设之道——特色新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5 次 更新时间:2016-03-07 10:40

进入专题: 中国智库建设  

王莉丽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有世界眼光,借鉴国际上智库建设的普遍经验,同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中国智库模式。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都伴随着思想的崛起。无论是选择发展模式,还是维持国家强盛,都需要思想作战略指导,智库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智库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水平、知识精英的活跃程度和一国的文化软实力。智库作为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既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武器。

20世纪初智库诞生以来,美欧发达国家智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机制和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特点。美欧智库数量和类型众多,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比如美国智库大多数强调自己独立于政府、政党,英国智库则形成了与政府关系密切、党派属性浓厚、与政党共进退的传统。但综合来看,美欧智库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的共性,如政府的大力扶持、“旋转门”机制使专家知识与政策实践得以有效结合、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使智库稳定发展、以高质量思想产品为基础的专业化信息传播提升智库影响力、通过智库公共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类型多元并形成互补机制等。

近年来,中国智库发展很快,其数量从2008年的全球第12位跃居第2位,实现量的巨大飞跃,但在思想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方面与中国大国地位还不相称。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有世界眼光,借鉴国际上智库建设的普遍经验,同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中国智库模式。

当前,中国基本形成了官方、大学和民间智库共存的格局,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层次,呈现出典型的聚集发展态势,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智库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但不可回避的是,与美欧发达国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在思想创新、传播与消费方面还有不成熟之处。出现智库泛化、过度传播、智库媒体化的现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性安排,涉及智库业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研究质量与思想创新能力相对滞后,还未形成官方、大学、民间三种类型的互补机制;新媒体影响力与美欧国家智库差距很大,许多中国智库网站几乎没有国际影响力,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中国智库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构建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明确内涵和作用;在政府主导之下建立一套制度安排;加强以思想创新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与公共外交,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诞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客观、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服务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国家法制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新”,既有别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智库,又不同于美欧智库,要创新中国现代智库模式。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是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共同发展模式。其中,官方智库贴近决策层,有明显的体制优势,是党和国家决策智力支持的主力。大学智库具有学科和人才优势,要通过机制改革,使得大学智库成为国家崛起的智力支撑。积极推动民间智库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公共利益的高端智库。为此,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在政府主导之下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法律法规,把决策咨询纳入法定决策程序,实现专家咨询制度的法制化。规范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形成政府与智库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完善信息支持政策,增强决策公示和信息公开力度,为高水平的政策研究提供信息基础;加强对智库的财政支持,建立专家咨询劳务报酬制度,尊重专家学者的思想价值,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发展基金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研究的捐助;构建多元发展、互为补充的智库思想市场,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培养与规制。给予智库更多运营和研究的独立空间,同时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建设并管理好中国智库的“旋转门”,为智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建立专业化、多层次信息传播机制,加强智库公共外交与新媒体建设,避免过度传播,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智库需要充分认识智库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与各国智库建立密切的合作及交流机制,这有利于应对全球性问题,并为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通道。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运用公关技巧,结合受众需求,调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提升新媒体影响力作为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口,坚持以研究为主、影响力传播为辅。

目前,我们处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阶段,首先要做的是打好基础,做好研究,平衡好思想创新与影响力拓展之间的关系,避免偏向过度商业化的道路。



    进入专题: 中国智库建设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6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