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吉社:奥巴马主义:美国外交的战略调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6 次 更新时间:2016-01-26 15:14

进入专题: 奥巴马主义   美国外交  

樊吉社  

【内容提要】 过去六年中,奥巴马政府经历并处理了反恐战争、重返亚太、利比亚和叙利亚内战、朝核和伊核、核安全等诸多重大外交安全问题,奥巴马总统在这些问题上的外交安全政策呈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此即奥巴马主义:谨慎使用武力,拒绝人道主义干预;善用美国影响,倚重多边外交;管控危机而非解决危机;分清轻重缓急,优化资源配置。美国对国际安全环境的认知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趋于“厌战”和“内向”的国内公众舆论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优先关注国内事务而非外交则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国内政治背景。奥巴马主义所展现出的战略收缩或者战略克制在历史上不乏先例,它也同样引发了美国国内有关美国是否衰落的讨论。究其实质,奥巴马主义可谓美国适应国际政治新常态的战略调适,其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关 键 词】奥巴马主义/美国外交/战略调适/国际政治新常态


与某一位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主义”(Doctrine)通常是指,这位总统任职期间对国际形势及美国作用的基本判断,在外交安全政策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上体现出来的个人主张、观点和行为,例如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等。奥巴马总统有没有一个“奥巴马主义”?如果有,“奥巴马主义”是什么?过去六年中,美国学者、政论家和媒体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奥巴马政府外交观念和风格的讨论,而这些讨论多将奥巴马总统处理各项外交安全议题的政策冠以“奥巴马主义”。①奥巴马总统曾经就其在反恐、利比亚、叙利亚、重返亚太等问题上的理念、策略发表了诸多讲话,而其2014年5月底在西点军校的演讲可谓将其主义“和盘托出”。

奥巴马西点军校演讲所表达的外交理念与其执政六年来处理各项外交安全议题的基本政策,在内容和逻辑上并无二致。从决策风格上看,奥巴马在国家外交安全决策中,没有与其内阁级外交、安全团队建立密切的个人联系,而是依赖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来自芝加哥的顾问,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以便于他“操控”(micromanagement)外交安全决策。②显然,奥巴马政府不仅有一个“主义”,而且这个“主义”的个人特色非常明显。因而,解读奥巴马主义是理解美国外交安全政策的关键。本文拟先扼要梳理奥巴马政府过去六年来在重大地区外交安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政策实践,进而根据这些政策实践以及官方文献尝试归纳概括奥巴马主义的基本特征,探讨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长远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实践

奥巴马执政的第一个四年,亚太似乎是美国着力经营的地区。在政治上,奥巴马政府高官频繁访问亚太地区;美国强化亚太地区原有多边框架,并积极创设新的地区多边框架;美国显著增加与东盟国家的互动,强调东盟作为地区多边架构的重要地位。在军事上,延续以前同盟关系的调整;重建与亚太盟国的传统军事关系;与亚太伙伴国家建立新型军事关系。在经济上,美国参与并主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③国务卿希拉里在亚洲协会的演讲中宣称美国“也是一个跨太平洋大国”,④奥巴马总统访日期间发表演讲自诩为“美国的第一位太平洋总统”。⑤“重返亚太”和在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正式提出的“空海一体战”,⑥具有非常鲜明的奥巴马政府特征。如果奥巴马总统仅仅执政四年,或许“重返亚太”和“空海一体战”将被称为“奥巴马主义”。奥巴马政府不仅着力经营亚太,而且同一时期经历并处理了诸多其他重大外交安全问题,如反恐战争、利比亚危机、叙利亚内战、朝核、伊核及核安全等问题。虽然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中比较集中、清晰地阐述了他在外交安全问题上的基本主张,相当于公开宣示“奥巴马主义”,但他在处理上述外交安全问题时所呈现的内在逻辑与西点军校演讲基本一致,正可相互参详印证,也说明“奥巴马主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奥巴马及其团队长期思虑、筹划并付诸政策实践的产物。因此,在概括提炼“奥巴马主义”之前,有必要扼要梳理奥巴马政府在反恐战争、利比亚危机、叙利亚内战、朝核、伊核及核安全等问题上的政策表现及其发展过程。

一是坚决退出反恐战争。奥巴马从小布什政府继承了两场仍未结束的反恐战争,但他无意继承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就任总统后,奥巴马明确提出美国将“负责任地终结伊拉克战争”。⑦自此,奥巴马不再使用小布什总统常用的“反恐战争”,为美军撤出伊拉克设定时间表,将维持伊拉克安全与稳定的责任逐步移交伊拉克政府,访问埃及并发表演讲以缓解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⑧改变反恐的方式。奥巴马政府在宣布逐渐终结伊拉克战争的同时,将反恐重点转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增兵阿富汗同时又提出了美军撤出阿富汗的时间表。⑨增兵并不是扩大反恐战争,而是为退出阿富汗做准备。2011年底,美军完全撤出伊拉克。2014年5月底,奥巴马宣布美军2014年底结束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到2015年初只将9800人驻留阿富汗,主要司职训练和辅助阿富汗安全部队,2016年底美军将完全撤出。⑩2009年初,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驻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有18万人,到2014年底减至不足1万,奥巴马退出反恐战争的决心不可谓不坚决。

二是谨慎干预利比亚内战。2011年2月,“阿拉伯之春”浪潮波及利比亚。当利比亚内战很可能发展成一场通常会诱发美国干预的人道主义危机时,奥巴马政府在军事干预问题上却变得极为谨慎。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随后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决定采取军事干预以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在这次多国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美国的表现明显有别于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一次军事干预行动:禁飞区是在阿拉伯联盟明确表态支持之后设立的;积极推动安理会通过设立禁飞区决议的不是美国,而是英法两国;首先采取军事行动的不是美国,而是法国,美国只从舰艇上发射巡航导弹打击卡扎菲政府军;美国最初拥有对军事行动的战略指挥权,协调各国的行动,但北约很快全面接管了安理会决议授权的所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美国将其目标严格限定在协同其他国家,采取“时间有限、范围有限”的行动以保护反政府力量,而不是通过军事行动推动利比亚政权更迭;美国还明确表示不会向利比亚派出地面部队。(11)大体上,美国在军事干预利比亚的整个行动过程中安于扮演辅助角色。

三是在叙利亚问题上划定“若有若无”的红线。叙利亚爆发内战后,美国是否军事介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奥巴马总统曾表示,叙利亚问题缺少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没有阿拉伯国家的全面合作,短期军事行动未必能解决问题。(12)2012年8月20日,奥巴马首次提出了对叙利亚动武的“红线”,即当叙利亚大量的化学武器开始转移或者被使用时,美国可能考虑动用武力。(13)2013年8月下旬,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东郊发生了化学武器攻击事件,奥巴马宣布将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但要寻求国会对军事行动的授权。奥巴马政府在对叙利亚“作势欲打”的同时,寻求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美俄总统在圣彼得堡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期间就叙利亚问题进行磋商。国务卿克里在同英国外交大臣黑格会晤后表示,如果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立即交出全部化学武器,可能免于美国的军事打击。数小时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会晤叙利亚外长后做了同样的表态,呼吁叙利亚政府同意销毁化学武器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9月10日,奥巴马总统呼应俄罗斯的倡议,要求国会领导人推迟对叙利亚动武授权的投票。(14)叙利亚问题随后进入外交解决渠道。

四是温和处理地区防扩散问题。奥巴马不仅继承了两场战争,还要继续面对朝核和伊核两个地区核扩散挑战。然而,他在就职演说中就展现了有别于前任总统的外交姿态,向与美国敌对的国家释放善意信号,称“如果你们愿意松开攥紧的拳头,我们将伸出手”。(15)

2009年上半年,朝鲜先是发射卫星,随后进行核试验,美国对朝政策进入被称为“战略耐心”的时期,即除非朝鲜首先采取弃核的实际措施,遵守《9•19共同声明》,否则不会恢复会谈。过去六年,美朝之间仅保持了最低限度的互动,虽然美朝也曾就人质问题展开官方互动,也曾通过秘密磋商达成了短命的“闰日协议”(又称“二二九协议”),(16)但双边关系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奥巴马政府对六方会谈不再怀抱期待,对朝政策的重心与其说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耐心”,不如说是掌控朝核形势主动权的“后果管理”,即为朝鲜拥核不可逆转做好准备。(17)对于其间出现的多个次生危机,如朝鲜在2009年和2012年的卫星发射、2009年和2013年的两次核试验、2010年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美国都显示了极大的克制,通过展示武力威慑朝鲜、安抚韩国,但从未表示对朝鲜动用武力。

对于伊朗,奥巴马总统做出了数次示好举动和妥协姿态。他拒绝了小布什政府的“邪恶轴心”提法,在2009年3月20日发表了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人民和领袖”的讲话。“阿拉伯之春”波及伊朗之时,美国没有干预伊朗的“绿色革命”,避免制造美国支持抗议者、西方策动伊朗颜色革命的印象。(18)奥巴马明确排除了对伊朗动武的可能,(19)重在强调外交解决的可能性。美国推动对伊朗实施严厉的制裁,希望以此迫使伊朗回归谈判。与此同时,美伊展开了秘密外交。2013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与伊朗在阿曼开始秘密接触,并经数次磋商后于2013年11月达成《临时行动计划》,伊核问题进入外交解决阶段。虽然2014年7月利11月,美国和伊朗两次都未能能成功地达成一个永久性的协议,但双方再度同意将谈判延长到2015年6月底。为了推动伊核问题的解决,奥巴马总统甚至四次致函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20)因而被媒体讥讽为奥巴马想做哈梅内伊的“笔友”。

五是重塑核安全议题,推动核安全峰会。2009年4月5日,奥巴马总统访问捷克期间在布拉格发表演讲,提出构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在四年内加强对全球范围内核材料的安全保护,倡议举办核安全峰会。(21)各国都积极响应了美国的倡议,迄今核安全峰会已经举办三次。加强核材料安全、防范核恐怖是美国关注的重要安全议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核恐怖威胁的判断各异,各项政策的轻重缓急有别,核安全未必是其他国家的头等大事。奥巴马政府通过推动核安全峰会,成功地将其提上国际社会的议程,核安全由此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各国领导人的参与和承诺强化了核安保问题在各国国内议程中的地位,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随之相应增加,客观上有助于加强各国自身的核材料安保,有利于各自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这种积极态势更符合美国的安全议程,减轻了美国的政治、经济负担。

总的来看,从奥巴马政府在反恐、利比亚和叙利亚内战、朝核和伊核、核安全以及重返亚太问题上的政策,可以看出美国外交安全政策的基本特征:奥巴马政府处理反恐战争的政策,展示了美国运用其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的思维转变;在利比亚、叙利亚内战问题上的政策,显示出迥异于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的武力运用原则;在朝核和伊核问题上的政策,显示出管理而非解决危机的思路;重返亚太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二、奥巴马主义的基本特征

在美国国内,奥巴马总统在前述外交安全问题上的政策备受争议,对其外交政策的批评不仅来自学者、国会议员,还有前政府官员。《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科恩认为,奥巴马总统在修正前任总统外交政策错误方面走得太远了,如此做法低估了美国,鼓励了对手,让盟友失望,让其他国家怀疑美国实力。(22)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批评奥巴马没有用武力推翻卡扎菲,指责奥巴马应对克里米亚事件的政策让美国显得羸弱。(23)罗姆尼认为奥巴马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政策“优柔寡断”、“怯懦”。(24)奥巴马政府的多名内阁要员离任后相继撰写回忆录,公开批评奥巴马总统在处理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问题上犯了很多错误。(25)众多批评声音也相互矛盾,有人认为美国为阿富汗和利比亚政策所累,不应该再介入海外事务;有人则认为,美国应该对叙利亚等地区安全问题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政策。奥巴马执政以来的各项外交安全政策少有国内共识,他处理叙利亚内战的政策尤受责难。(26)因此,奥巴马总统2014年5月底在西点军校的演讲既是回应这些批评,也是澄清奥巴马政府在外交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政策主张,因而兼具“破”、“立”两重意义。

虽然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演讲中比较集中、清楚地诠释了当下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但那些可以标榜为“奥巴马主义”的外交政策理念其实早已在美国外交安全政策报告,在涉及反恐、利比亚、叙利亚、朝核、伊核问题的历次总统讲话中有所体现。梳理这些报告、讲话,结合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演讲,大致可以勾勒奥巴马主义的基本特征。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谨慎使用武力、善用美国影响、管控危机、优化资源配置。

第一,谨慎使用武力,拒绝人道主义干预。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奥巴马清楚地阐述了美国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和条件。“美国必须在世界范围保持领导力”,美国军队是美国领导力的“支柱”,但是,军事行动“不是唯一甚或主要的”美国领导力的组成部分。“仅仅因为我们拥有最好的锤头,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是钉子。”(27)不轻易动用武力,这是奥巴马主义的核心原则。慎用武力并非不用武力,而是美国动用武力要有基本的前提条件,即核心利益(人民、生活方式、盟友安全)受到威胁,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仍需要自问军事行动的规模是否与面临的威胁“相称”、是否“有效”、是否“正义”。对于那些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的事态,美国应该提高使用武力的门槛。即使类似情况需要武力干预,美国也不会单独行动,而是要动员盟友参与以采取集体行动。即使采取多边军事行动,奥巴马也设定了前提条件,即美国将首先采取“外交与发展、制裁与孤立、诉诸国际法”等手段,在这些手段无效后,如符合“正义”、“必要”、“有效”的条件,美国才会支持多边军事行动。(28)

慎用武力,只有在核心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使用武力,不轻易干预所谓的“人道主义危机”,即使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也将协同盟友采取多边军事行动。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演讲中所谈到的用兵原则,其实在此前发布的官方文献中已有明确体现。2010年2月发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在谈到美国军事力量的作用时,称“只有绝对必要”,且“美国及其盟友展示出捍卫我们利益和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的时候,美国才会诉诸武力,并且“只要可能,美国将在国际认可的联盟(Internationally Sanctioned Coalition)中运用武力”,这个联盟包括致力于共同原则的同盟、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志同道合的国家。(29)同年5月,奥巴马总统签发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专辟一段阐述用兵原则:美国将利用外交、发展、国际规则和国际机制来化解分歧、防范冲突、维持和平,减少动用武力的必要;美国将仔细权衡采取行动和不采取行动的代价和风险,在穷尽其他选项后选择动用武力,并且寻求诸如北约和联合国安理会对动武的广泛国际支持。(30)

奥巴马政府在外交实践中的确奉行了“慎战”乃至“不战”的核心原则。他在竞选期间就明确表示要结束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就任后按部就班完成撤军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承诺,将维护伊拉克和阿富汗安全和稳定的责任交由两国安全部队负责。美国对叙利亚内战的政策彰显了奥巴马政府“慎战”的思维:奥巴马最初否定阿萨德政权跨越“红线”,当有证据表明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后,他又否定曾经划过“红线”。即使做出要对叙利亚进行空中打击的决定后,奥巴马政府一方面寻求国会对动武的授权,另一方面仍寻求外交途径解决叙利亚问题。有评论称,奥巴马就叙利亚问题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前半部分解释军事打击叙利亚的理由,后半部分要求国会推迟对动武的表决,转而寻求外交途径化解叙利亚危机。(31)美国参与了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但这种动武方式迥异于以前,美国完全躲在英法等盟友和北约的背后,进行了一场对美国而言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无风险的人道主义军事干预。奥巴马政府“慎战”的姿态还表现在处理朝核和伊核问题,应对克里米亚危机和打击“伊斯兰国”的政策之中。因为动武有风险,所以美国很谨慎。用奥巴马助手的话来概括就是,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逻辑是“不干蠢事”。(32)

第二,善用美国影响,倚重多边外交。在奥巴马总统的外交安全政策理念中,“领导”(leadership)是他偏爱的词汇。竞选总统时,参议员奥巴马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恢复美国领导地位》,提出其外交理念的雏形:超越伊拉克、振兴军事、阻止核武器扩散、打击全球恐怖主义、重建伙伴关系、建立公正安全民主的社会、恢复对美国的信任等。(33)在2010年他签发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有50多处使用了“领导”一词。(34)2011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的副题为“重新界定美国的军事领导”。(35)2012年的防务战略指南主题为“维系美国的全球领导”。(36)在其西点军校演讲中,“领导”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这篇讲话的题目完全可以换成“论美国的领导”或“美国如何领导世界”。

深究一下,所谓“leadership”通常是指“领导能力”或者“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社会影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其他人的帮助或者支持来完成共同的任务”。(37)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称,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如此,未来一个世纪依然如此。面对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问题不是美国能否领导世界,而是美国如何领导世界,因此美国必须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38)把奥巴马总统所诠释和倡导的“领导力”或者“领导地位”运用到美国外交安全政策中,则是运用美国影响争取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机制的支持来解决美国关注的外交安全议题,即美国主导的多边主义。美国选择的多边平台不仅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机构,还包括其他诸如欧盟、七国集团、北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美国担当主要角色或者更便于美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多边组织或机制。此外,美国也希望金砖五国等新兴地区强国在诸多地区性或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奥巴马政府的外交安全政策中,善用美国影响、利用领军地位的方式有多种。第一种是将美国关注的外交议题塑造成国际共同关注的议题,比如核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奥巴马通过布拉格讲话,成功地将核安全议题塑造成全球议题,推动召开核安全峰会,敦促各国签署并遵守相关的国际规约,并在国家层次采取具体措施强化核安全。气候变化也是具有鲜明奥巴马印记的外交议题,美国推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做出承诺,以达成《哥本哈根议定书》取代行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美国仍然展现了较强的国际议程塑造能力。第二种是推动其他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外交议题构建不同的多边力量组合,解决美国密切关注的议题,实现美国的外交议程。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美国躲在英法等盟国和北约背后;对叙利亚问题,美国利用俄罗斯的影响和协调;对朝核问题,美国协调相关四方共同施压朝鲜;对伊核问题,美国将与伊朗的和解、谈判包装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加上德国与伊朗的多边谈判。第三种则是通过参与多边机制、地区性安排实现美国对多边机制、地区性安排的领导。TPP并非美国首创,但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美国通过参与这个经贸架构主导了相关的谈判。美国还全面参与东盟这个地区多边架构,包括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建立了美国与东盟领导人的对话机制,启动了湄公河流域行动计划,正式参加东亚峰会等。

第三,管控危机而非解决危机。“己所欲,施于人”似乎是美国外交的重要传统之一,无论是民主党总统克林顿执政的八年,还是共和党总统小布什执政的八年,美国总有一种改造其他国家的冲动,“政权更迭”或“人道主义干预”即为最显著的表现。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在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在阿富汗颠覆了塔利班的统治。如前所述,由于奥巴马在用兵问题上态度极为谨慎,对于多个地区安全危机,他采取的不是解决危机的政策,而是试图管控危机。他意识到,二战以来美国所犯的“代价最为沉重的错误”不是源自美国的克制,而是源自“不计后果动辄进行军事冒险”。对21世纪的美国而言,孤立主义行不通,但美国也不会对地区冲突坐视不管。(39)美国没有单枪匹马干预诸多地区危机的政治意愿,但希望借助各种不同的联盟管控危机。

政治和外交孤立、经济和金融制裁、诉诸国际法、外交妥协、威慑与保证并用,是奥巴马政府处理地区问题、管控危机,防止危机升级、失控和外溢的主要手段。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奥巴马政府交互或者综合使用上述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对于那些传统上与美国敌对的国家,如缅甸、古巴、朝鲜和伊朗,美国释放有条件妥协的信号,(40)其外交努力已经在缅甸和古巴取得了成功,美缅关系得到显著改善,目前美国和古巴这对宿敌的关系已经解冻。对于朝鲜,初期的外交姿态没有得到积极回应,美国转为政治和外交孤立,并综合运用经济和金融制裁,迫使朝鲜在压力下崩溃或者在压力下承诺弃核、回归谈判。不仅如此,美国还协调韩国和日本,并动员中国致力于管控朝核未来的突发事件。对于伊朗,美国首先推动多项对伊朗的制裁措施,然后展开秘密外交。在伊朗最终获得发展核武器的能力和美国完全彻底消除伊朗发展核武潜力的两个极端政策选项之间,美国选择了“中间道路”,允许伊朗拥有部分核燃料循环能力,但对其发展核武的潜力进行限制。经过十多年成效不大的谈判,伊核问题最终进入了真正的外交解决渠道。对于棘手的东海和南海问题,美国更多强调各方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盟国和中国两面施压,安抚和威慑并用,希望各方避免危机升级、激化。奥巴马总统承认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政策选择有限,因而,经济制裁成为奥巴马政府协同欧洲盟国应对克里米亚危机的首选政策,旨在迫使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第四,分清轻重缓急,优化资源配置。奥巴马就任总统之时,面临着前任发起的两场反恐战争,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随后中东、亚太和欧洲的多个地区安全危机又接踵而至,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分清政策的轻重缓急以利资源优化配置显然至关重要。执政六年来,奥巴马在内政和外交孰先孰后、外交政策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孰轻孰重、中东和亚太孰先孰后等问题上做出了清楚的取舍。

相比于外交,奥巴马政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政策之中。奥巴马曾自称,他参选并不仅仅是为了当选总统,更不是为了关注外交事务,而是“再造美国”。为此,奥巴马政府增加了用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预算,避免那些可能耗资不菲的海外军事干预。(41)推动了包括金融监管、医保改革和气候政策在内的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42)

较之理想主义,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上采取了审慎、务实的现实主义。他在西点军校演讲中提到,如果全球的关切并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即使那些危机会搅动美国的良心并且置世界于危险之境,美国也必须提高军事行动的门槛。(43)他声称,美国的道义领导地位植根于美国榜样的力量,而不是通过将自己的制度强加于人来体现。(44)在奥巴马总统关于利比亚、叙利亚、克里米亚等诸多事件的国内和国际讲话中,意识形态教条已经很难看到,普世价值、民主、道德责任等内容不再是美国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据。

“重返亚太”是奥巴马政府在中东和亚太问题上做出的选择。无论是冷战时期防范苏联扩张,还是冷战结束后北约东扩,美国的地缘政治重心始终是欧洲。小布什执政八年将外交安全政策重心置于中东反恐战争,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奥巴马执政以来,他(至少在口头上)几乎颠覆了美国传统上的地缘政治重心。他认为美国继续经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国家重建已经没有意义,因而要将当地维和维稳责任转交所在国政府。他认为俄罗斯已经不再是一流大国,而沦落为“地区强国”,不再是美国的首要安全威胁。(45)“重返亚太”遂成为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的标志性事件。正如国务卿希拉里所言,过去十年美国将海量的资源分配到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未来十年美国需要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经济和战略投资。(46)

奥巴马政府优化资源配置的努力在其“重返亚太”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重返亚太是地缘政治重心的转移,也是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的转移。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的军事力量部分转移到亚太地区,这使得美国军事总量在中东和欧洲有所减少,而在亚太明显增加。美国还将未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增量定位在亚太地区,包括TPP谈判、深度介入亚太多边地区机制、未来将向亚太地区部署60%的海军力量等方面。(47)

美国新的国家军事战略更能体现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2011年2月发布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重新界定美国的军事领导》将美军的角色界定为四个:协调者,即协调美国政府各部门和机构,共同促进美国国家利益;赋能者,即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安全目标,从而促进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召集者,即利用美国的独特地位,推动其他国家之间深化安全合作,以应对共同挑战;保证者,即美军作为威慑和击败侵略行为的安全保证者。(48)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在美国不做军事增量的情况下,协助、推动盟友增强军事力量,推动盟友之间的军事合作,从而实现美国与盟友总量的显著增加。

前述奥巴马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四个基本特征中,谨慎使用武力与善用美国影响是奥巴马主义的核心理念,侧重管控危机而非解决危机、分清轻重缓急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则是奥巴马主义的表现方式。

三、奥巴马主义的成因

两场反恐战争折损了美国的软硬实力,这大约没有多少疑问,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奥巴马政府何以在用兵问题上趋向谨慎,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倚重多边主义。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年鉴的统计数字,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个任期,美国的军费支出纵向比较并无显著变化,甚至有一定的增幅。按照美元时价计算,2009年美国的军费开支约为6686亿美元,2010年约为6983亿美元,2011年约为7114亿美元,2012年约为6853亿美元。(49)横向比较,在世界军费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美国2009年和2010年的军费开支比排在其后的14个国家的军费开支总和还略多一些,即使在2011年和2012年,这14个国家的军费开支总和略多于美国,但超出幅度极为有限。(50)从军费开支上看,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的“硬实力”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削弱,但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在外交安全政策上的表现迥异于前任总统?

第一,奥巴马政府对国际安全环境以及美国地位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奥巴马执政六年来,美国已经发布了若干份涉及美国安全战略的官方文件,包括《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防务战略指南》、《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些报告对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的评估、美国为应对这种安全环境应采取何种政策的分析、叙述,呈现出很强的连续性。简言之,这些报告认为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出现了多个至关重要的变化,主要包括:(1)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分布正在转移而且日益分散,“持续进行的相对实力转移和国际秩序中日增的相互联系意味着一个战略拐点”,基于外交、军事和经济实力而形成的利益联盟将取代对立集团之间的安全竞争;(2)新兴大国、影响日益上升的非国家行为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他破坏性技术的扩散、一系列正在出现并将持续存在的社会经济趋势都可能对国际秩序构成挑战;(3)新兴大国是否或者如何融入全球体系将决定这个世纪的未来,并且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4)中国在地区和全球经济及安全事务中持续上升的影响将塑造亚太乃至全球的战略图景,并有可能以各种方式影响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51)

虽然面临变动不居的世界,所有报告均认为,美国依然无可匹敌,但美国“必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能单独迎接全球挑战”,因此,美国必须增加与关键盟国和伙伴的合作以维持和平与稳定,必须综合运用外交、发展和防务多种手段促进美国利益,美国运用其力量的方式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安全环境。恢复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奥巴马政府评估国际安全环境及其自身状况后给出的答案。恢复美国的领导地位并不是动辄对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军事干预,而是对内强化国内力量基础,对外塑造一个能应对当前挑战的国际秩序。恢复美国领导地位的安全战略,承认美国的“国家安全、国家竞争力、弹性和道义模范”之间存在根本联系,确认美国需要依靠一个所有成员都有权力和责任的国际体系追求利益,各国均需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否则将面临不作为的后果。(52)

第二,趋于“厌战”和“内向”的国内公众舆论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2001年底,美国开启反恐时代,美军迄今仍未完全撤回国内。漫长的反恐战争带来了沉重的政治负担——美国形象受损,经济负担——巨额反恐开支,以及社会负担——伤亡人数不多但持续上升。在今天的美国,政治精英中的“孤立主义幽灵困扰美国”,很多决策者、政治家和评论家质疑美国是否仍有介入国际事务的意愿。(53)国内社会亦为“战争疲劳”所困扰。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14年的一项调查,虽然仍有60%的被调查者支持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但40%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应该从国际事务中“抽身”,40%这个数字是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过去40年调查中出现的最高比例。调查表明,虽然孤立主义未必能够准确描述当前的公众舆论,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批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他们感受的安全威胁程度明显下降,他们希望美国关注国内问题。国内公众支持美国参与国际事务,但不认可以往的参与方式:他们认为阿富汗和伊拉克不值得美国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他们反对在叙利亚、乌克兰这样的地方进行军事干预。受调查者仅在感受到直接威胁且军事干预的代价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或者涉及人道主义灾难时,才支持美国使用武力。这项调查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共和党人和越来越多的既非共和党又非民主党的被调查者希望美国从国际事务中“抽身”。(54)

面对“厌战”和“内向”的国内公众舆论,有的美国总统选择迎合民众情绪,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哈定总统、柯立芝总统和胡佛总统;有的美国总统选择逆转公众情绪,如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总统、80年代的里根总统。(55)奥巴马总统选择迎合民众情绪,在外交安全政策中采取了审慎的、收缩的立场和姿态。

第三,优先关注国内事务而非外交,这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国内政治背景。优先关注国内事务既是奥巴马政府的主动选择,也是奥巴马政府的被动选择。奥巴马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序言中称,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振兴和全球领导,唯有这样的战略才能重建美国力量和影响的基础。(56)美国的全球影响和领导地位源自美国国内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但两场反恐战争和一场经济危机冲击了这种基础。

如何评估两场战争的综合代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布朗大学华生国际问题研究所对战争费用的研究,从2001财政年度到2014财政年度,美国已经支出和必须支出的费用将近4.4万亿美元。即使战争完全结束,与两场反恐战争相关的支出也不会停止,这些支出包括参战士兵的伤残和医疗支出、美国借债打仗引发的利息支出等。参战士兵的伤残和医疗支出通常在30—40年后达到顶峰。如果美国无法立即归还战争借贷,相应的利息支出将在2023年达到1万亿美元,到2053年则将超过7万亿美元。(57)战争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这些费用支出。虽然战争也创造了就业机会,但如果将这些费用用于其他领域,它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会更多。战争还会带来其他实质性的社会经济代价。更重要的是,战争的费用完全是靠借贷支付的,导致美国的国债新增2万亿美元。(58)这是奥巴马政府不得不面临的国内现实,而经济危机让美国国内经济基础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紧缩开支、减少赤字是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2011年,国会两党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共识,即在提高债务上限的同时,规定联邦政府未来10年大幅削减财政赤字。根据《2011年预算控制法》,国防部在未来10年要削减4870亿美元的军事开支。该法案还包含一个自动减赤机制,即每年削减500亿美元。《2013年两党预算法》在自动减赤问题上提供了缓冲,但除非国会主动采取行动,年度自动减赤将在2016财年恢复。(59)财政赤字影响了美国军事力量的未来规划,美国干预地区安全事务的能力自然因此受限。

除了面对减少赤字的压力,奥巴马总统还有自己的国内议程。过去六年中,他投注了较多的精力推动其国内议程,包括重振美国经济、气候变化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医保改革和移民改革等。美国要想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奥巴马政府推动国内议程、减少外部干预是必然的选择。

四、奥巴马主义:“收缩”还是“衰落”?

从“先发制人”到审慎用兵,从“邪恶轴心”说到美国与缅甸、古巴和伊朗的外交和解,从外交政策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到极少谈论意识形态问题,从侧重单边行动到强调多边合作,从打一场“漫长的(反恐)战争”到坚定退出反恐,从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到美国希望其他国家承担更多责任,从“布什主义”到“奥巴马主义”,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开始褪色,审慎的现实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何评价奥巴马主义?奥巴马主义意味着美国正在走向衰落,还是意味着美国阶段性的战略收缩?这在美国国内同样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美国减少对国际事务的介入、更多倚重多边主义、更多关注国内事务,是美国正在失去领导地位、逐渐走向衰落的表现。奥巴马总统本人坚决否认美国正走向衰落,他在国情咨文、2012年总统大选期间、西点军校演讲以及政府发布的各种官方文件中一再强调,美国仍然是无法替代的国家,按照任何标准衡量,美国都处于更加安全、更加强势的地位。他批评那些认为美国正失去世界领导地位的人要么是误读历史,要么是出于党派政治的攻击。(60)而奥巴马的批评者则反唇相讥,美国未必正在走向衰落,但奥巴马主义正在选择让美国走向衰落。“对今日的美国而言,衰落不是一个条件,而是一个选择”,美国正处于选择或者放弃主导地位的关口,而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损害了美国的道义诉求和道德自信,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地位,让美国降尊纡贵与俄罗斯、中国和欧盟为伍,这表明他选择让美国走向衰落。(61)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2012年大选期间批评奥巴马,认为美国在他的领导下正走向衰落。有人质疑奥巴马总统的领导能力,认为他甚至连格林纳达都无法治理,何况美国,因此,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对美国是一个“灾难”。(62)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批评奥巴马主义是“放任自流、衰落、失败主义”,应该用里根式的外交政策取代奥巴马主义,这是“未来数年恢复美国和平与安全的唯一办法”。(63)当然,也有评论认为,由于新兴地区强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美国的全球影响的确在衰退,因而,奥巴马的政策是“管理衰落”。(64)

过去七十年间,美国国内曾经多次出现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些事态引发的有关美国兴衰的辩论,包括苏联卫星上天、越南战争、美元暴跌、日本崛起等,此次因奥巴马主义引发的“美国是否衰落”的讨论与此相类似。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次讨论是众多历史循环中的一次,美国随后再度复兴?还是美国霸权因此走向衰落的不归路?这是一个只有时间能够回答的问题。

奥巴马主义所展现出的战略收缩或者战略克制在历史上不乏先例。奥巴马主义在各方面都类似尼克松主义。当时越南战争经年累月,国内公众厌战,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提出“体面和平”,即结束越南战争。当选总统后,尼克松发表“关岛讲话”,强调美国信守条约义务,但希望盟友承担更大责任。在随后《关于越南战争的全国讲话》中,尼克松总统不仅重申关岛讲话的外交原则,而且提出越南战争“越南化”,美国将按计划从越南撤出美军,(65)此即美国外交中的“尼克松主义”。每每重大战争之后,随着美国调整对外战略、进行战略收缩似乎成了惯例,朝鲜战争结束后如此、冷战结束后也如此。正如罗伯特•卡根所言,美国阶段性地寻求塑造国际环境,但厌倦随之而来的负担、缺陷、失败和失误,随后希望从中抽身。(66)经过两场漫长的反恐战争,一次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面临不断增长的国债,美国显著减少对国际事务的介入,更多关注国内事务,这是奥巴马政府务实的选择。奥巴马主义呈现出来的战略收缩是否也是历史的重复?这同样是一个只有时间能够回答的问题。

无论是“收缩”还是“衰落”,奥巴马主义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对美国而言,即使国内政治精英依然希望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没有强大国内经济基础的支撑和国内公众的坚定支持,美国将左右支绌,难有作为。战略收缩也许是更有利于美国的政策选择,即使美国未来无法再度复兴并保持其远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它至少能部分修复小布什政府时期过度军事扩张对美国内政外交造成的伤害。对世界而言,今日已经不同于往昔,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多个地区中心的出现很可能改变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互动的方式。不仅如此,国际政治生态也呈现出新的变化,非国家行为体、高死亡率流行病毒、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核安全等超越国界和地区影响的问题陆续出现,这些问题已非一国单独或者几个国家抱团所能应对,新兴和新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独享的“单极时刻”有可能成为过去,奥巴马主义更有可能是适应国际政治新常态的战略调适乃至某种意义上的超越。

注释:

①例如,2009年4月,《华盛顿邮报》网站刊文讨论“奥巴马主义”,认为“奥巴马主义”是某种现实主义。E. J. Dionne, Jr., "The Obama Doctrine in Action", April 16, 2009,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9/04/15/AR2009041502902.html.

②详见Richard Wolffe, The Message: The Reselling of President Obama, New York: Twelve, 2013; Lauren Walker, "Panetta's Memoir Blasts Obama on His Leadership, Blames Him for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October 10, 2014, http://www.newsweek.com/panettas-memoir-blasts-obama-his-leadership-blames-him-stateiraq-and-syria-276582。

③樊吉社:《美国战略东移与中美关系》,载张蕴岭主编:《国际热点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86—92页。

④Hillary Rodham Clinton, "U. S.-Asia Relations: Indispensable to Our Future", Remarks at the Asia Society, New York, February 13, 2009,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09a/02/117333.htm.

⑤"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 Tokyo, Japan, November 14,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suntory-hall.

⑥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February 2010.

⑦"Responsibly Ending the War in Iraq", Remarks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Camp Lejeune, North Carolina, February 27,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of-President-Barack-Obama-Responsibly-Ending-the-War-in-Iraq/.

⑧"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a New Beginning", Cairo, Egypt, June 4,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cairo-university-6-04-09.

⑨"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a New Strategy for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March 27,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on-a-New-Strategy-for-Afghanistan-and-Pakistan/;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the Way Forward i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West Point, New York, December 1,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address-nation-way-forward-afghanistan-and-pakistan.

⑩"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n Afghanistan", http://www.whitehouse.gov/photos-and-video/video/2014/05/27/president-obama-makes-statement-afghanistan#transcript.

(11)Alan Silverleib, "White House Defends Libya Response", March 25, 2011, http://www.cnn.com/2011/POLITICS/03/24/libya.obama.criticism/index.html.

(12)"Press Conference by the President", March 6, 2012,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3/06/pressconferencepresident.

(13)"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to the White House Press Corps", August 20, 2012,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8/20/remarkspresidentwhitehousepresscorps.

(14)"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Syria", September 10, 2013,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9/10/remarks-president-address-nation-syria

(15)President Barack Hussein Obama,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20,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blog/inaugural-address/.

(16)美国和朝鲜经过三轮秘密磋商达成的协议,其核心内容是:朝鲜同意暂停远程导弹发射、暂停核试验和宁边包括铀浓缩在内的核活动,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返回朝鲜核实这些承诺;美国同意向朝鲜提供24万吨营养品援助。"U. S.-DPRK Bilateral Discussions", February 29, 2012,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2/02/184869.htm.

(17)另见樊吉社:《朝核问题与中美战略共识》,《美国研究》,2014年第2期。

(18)Ryan Lizza, "The Consequentialist: How the Arab Spring Remade Obama's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er, May 2, 2011.

(19)"Press Conference by the President", March 6, 2012,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asoffice/2012/03/06/pressconferencepresident.

(20)Jay Solomon and Carol E. Lee, "Obama Wrote Secret Letter to Iran's Khamenei about Fighting Islamic State", November 6, 2014, http://www.wsj.com/articles/obamawrotesecretlettertoiranskhameneiaboutfightingislamicstate1415295291.

(21)Barack Obama,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Prague as Delivered", Prague, Czech Republic, April 5,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video/The-President-in-Prague/#transcript

(22)Roger Cohen, "Ambivalence about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9, 2014.

(23)The CNN Wire Staff, "Republicans in Congress Slam Obama Libya Policy", http://edition.cnn.com/2011/POLITICS/03/29/obama.libya.reaction/; John McCain, "Obama Has Made America Look Weak",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5, 2014.

(24)Albert R. Hunt, "Libya Action Creates Risks for Obama",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rch 28, 2011.

(25)Dana Milbank, "Leon Panetta, Other Former Obama Subordinates Show Stunning Disloyalty",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6,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dana-milbank-leon-panetta-and-otherobama-subordinates-stunning-disloyalty/2014/10/06/c4ae4448-4d95-11e4-babe-e91da079cb8a_story.html.

(26)Will Inboden, "Looking for an Obama Doctrine That Doesn't Exist", September 16, 2013, http://shadow.foreignpolicy.com/posts/2013/09/16/looking_for_an_obama_doctrine_that_doesnt_exist.

(27)"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mmencement Ceremony", West Point, New York, May 28, 2014,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4/05/28/remarks-president-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commencement-ceremony.

(28)"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mmencement Ceremony".

(29)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p. 10.

(30)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 2010, p. 22.

(31)John B. Judis, "Obama Steps Back from the Syria Brink", The New Republic, September 11, 2013, http://www.newrepublic.com/article/114668/obama-syria-speech-presidents-lucky-break.

(32)这种表述最初出现在奥巴马2014年4月亚洲之行的新闻报道中,奥巴马总统发表西点军校讲话后,更多评论提及这种表述。Christi Parsons,Kathleen Hennessey and Paul Richter,"Obama Argues against Use of Force to Solve Global Conflicts",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8, 2014, http://www.latimes.com/world/asia/lafg-obama-military-20140429-story.html#page=1; Mike Allen, "Don't Do Stupid Sh--’(Stuff)", June 1, 2014, http://www.politico.com/story/2014/06/dont-do-stupid-shit-president-obama-white-house-107293.html.

(33)Barack Obama,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7.

(34)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p. 22.

(35)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defining Americas Military Leadership, February, 2011.

(36)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January 2012.

(37)Martin M. Chemers,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 1.

(38)"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mmencement Ceremony".

(39)"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mmencement Ceremony".

(40)President Barack Hussein Obama, "Inaugural Address".

(41)Colin Dueck, "The Accommodator: Obama's Foreign Policy", Hoover Institution Policy Review, October & November 2011.

(42)Paul Krugman, "Yes He Could",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6, 2014.

(43)"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mmencement Ceremony".

(44)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p. 10.

(45)"Press Conference with President Obama and Prime Minister Rutte of the Netherlands",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March 25, 2014,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4/03/25/press-conferencepresident-obama-and-prime-minister-rutte-netherlands.

(46)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October 11, 2011, http://foreignpolicy.com/2011/10/11/americas-pacific-century/.

(47)Leon E. Panetta, "Remarks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Leon E. Panetta Shangri-La Security Dialogue", June 2, 2012, 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1681.

(48)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defining America's Military Leadership, p. 1.

(49)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13: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年,第239页。

(50)参见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SIPRI年鉴: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2010、2011、2012、2013年各卷(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2014年出版),第267—268页(2010卷)、第229页(2011卷)、第213—214页(2012卷)、第191—192页(2013卷)。

(51)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pp. iii, 7, 60;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defining America's Military Leadership, pp. 1-2;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p. 2.

(52)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p. 7;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defining America's Military Leadership, p. 1;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pp 1-2.

(53)Dina Smeltz, Ivo Daalder and Craig Kafura, Foreign Policy in the Age of Retrenchment, 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2014, p. 3.

(54)相关的数字和调查结论源自Dina Smeltz, et al., Foreign Policy in the Age of Retrenchment, 2014。

(55)Robert Kagan, "The Ambivalent Superpower". Politico Magazine, February 27, 2014.

(56)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57)相关的数字源自"Economic Costs Summary: $4.4 Trillion and Counting", http://costsofwar.org/article/economic-cost-summary。

(58)Linda J. Bilmes, "The Financial Legacy of Iraq and Afghanistan: How Wartime Spending Decisions Will Constrain Future National Security Budgets", HKS 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RWP13-006, March 2013.

(59)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14, March 2014, p. IV.

(60)"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mmencement Ceremony".

(61)Charles Krauthammer, "Decline Is a Choice", The Weekly Standard, Vol. 15, No. 5, October 19, 2009; Jeffrey T. Kuhner, "The Obama Doctrine", The Washington Times, July 25, 2009.

(62)Ben Stein, "Decline and Fall of Obama's America", The American Spectator, August 23, 2014.

(63)Washington Free Beacon Staff, "Bolton: Obama Doctrine Is ‘Drift, Decline, and Defeatism’", March 6, 2014, http://freebeacon.com/national-security/bolton-obama-clinton-kerry-doctrine-drift-decline-and-defeatism/.

(64)Rosa Brooks, "America's Waning Influence",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1, 2012.

(65)Richard Nixon, "Informal Remarks in Guam with Newsmen", July 25, 1969, online by John Woolley and Gerhard Peters,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2140;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the War in Vietnam", November 3, 1969, http://www.nixonlibrary.gov/forkids/speechesforkids/silentmajority/silentmajority_transcript.pdf.

(66)Robert Kagan, "The Ambivalent Superpower"



    进入专题: 奥巴马主义   美国外交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6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5年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