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程:中国现代学术五代人或当今学术界现状之真实描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7 次 更新时间:2016-01-14 14:57

邓程  


现代学术以来,中国到目前为止,大概产生了五代人。第一代学人以严复、康有为、章太炎、林纾、刘师培、廖平为代表。他们出生在1860年左右,活跃于清朝末年。这一代人是现代中国学术的介绍人,但他们本身却并不是现代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他们对西方有所了解,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对西方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但是,他们对传统的了解却在五代人里后无来者。章太炎自信地说,他死后,国学就死了。章太炎还瞧不起王国维,不愿意屈尊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为伍。事实上也是这样,从他们以后,后代就再也没有那样的经学功底,《新学伪经考》这样的著作是后人不论赞同还是反对都是无法重现的绝响。


第二代人是他们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活跃于二十世纪的民国时期,即1910-1940年代。这一代人传统的功底不如他们的老师,但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了他们的老师。他们大都懂一种或数种西方语言,并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留过学。这一代人有鲁迅、胡适、陈独秀、王国维、黄侃、梁启超、梁漱溟、蔡元培、杨树达等,另外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冯友兰、赵元任、顾颉刚、闻一多、朱自清、郭沫若也勉强可以算作这一代人里边。这一代传统功底和西学功底比较均衡,功底都非常深厚,学术成绩因此也超过了他们的老师。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现代学术的建立者和开拓者,比方王国维之如甲骨学,胡适之于新文学,鲁迅之于中国小说史,陈寅恪之于魏晋隋唐史,冯友兰之于中国哲学史,汤用彤之于中国佛学史,而且他们一开始即达到顶峰,以至于后代基本上从整体都没能超越他们。


第三代人又是这一代人的学生,他们大概出生在1910年左右,1930年代左右读大学或出国留学。这一代人的国学功底更不如第二代,但在西学上又或过之。这一代人的代表有季羡林、费孝通、钱钟书、林庚、朱光潜、王力、程千帆、邓广铭、贺麟、王瑶等。从整体上来说,第三代人的学术成绩不如第二代人。但是,他们在具体的领域,在第一代人开拓的学科的分支学科上,又在第二代人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如林庚的唐诗,钱钟书的比较文学,朱光潜的西方文论,王力的汉语史等。有些也建立了新的学科,比方费孝通的社会学,王瑶跟随朱自清开创现代文学史学科等。


第四代人是建国以后读大学,八十年代才出人头地的的一代人。这一代人与前三代都有一本质的区别。中国现代学术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断裂就发生在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第四代人和第三代人相比国学功底和西学功底都有质的区别。第四代人出生于30-40年代,50-60年代读大学,这一代长于离乱,学于政治运动中,从1957-1977年,又是二十年的政治运动,因此于国学和西学都所知甚少。从这一代人开始,中国学术进入一个低谷。从他们以后,就再也没有前三代人的学术功底,学者的知识面也突然变窄,关于这一点,第四代、第五代乃至未来的第六代都是一样的。三、四代的之间的学术代沟,远远超过了文革带来的文化断裂。这一代人与第三代人相比,学术成绩相差甚远。他们往往只在一个极狭小的领域里有不能确定的可疑的建树。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超出了他所在的时代,像裘锡圭、李泽厚。


第五代人就是现在活跃在学术界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出生于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大学就读于文革后至80年代前期。这一代就功底而言,总体上和第四代不相上下。他们无论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经历都和第四代人极为相似。他们和第四代人一样,都经历过文革这样的触及灵魂的群众运动,在学问上都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思维上都有一定的强迫症模式。他们和第四代人一起在“八十年代的春天”,由于文革的文化断裂而崭露头角。从这一点看来,他们是很幸运的。按理说,以他们当时的年龄水平和功底,他们出头未免太早。但因为一方面文化断裂,环境宽松,另一方面第四代人也在苦苦挣扎,陷于成名的压力中,因此对他们无力施加压制。同时,掌控学术权力的第三代人,正经历了二十年的恐怖运动,被批得死去活来,惊魂甫定,心有余悸,权力还不够稳固,体制也不健全,即使施压也心有余力不足。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第三代当时已经风烛残年,也急于寻找学术接班人,因此对第五代是以扶持为主。这是第五代在八十年代迅速崛起的原因。


这一批人,和第四代人一起登上学术舞台。这挤压在一起的两代人,突然发现,他们面临一个学术真空。他们的幸运真是旷古未有。大部分的这两代学者,可以说是既浅薄又无知(以甘阳为代表),但是他们成名后(第五代成名时二三十岁),居然雄霸学术舞台三十年之久,至今如日中天。当然,也有超出时代的人,不过这样的人屈指可数。


毕竟是文革过来的人,果然人情练达。第五代和第四代一样,和前三代学者有本质的区别。不仅学问低劣,而且为人也与前三代学者完全不同。在气质上,他们完全没有所谓的书生气,当然也就没有随之而来天真和单纯。这两代学者,有的是江湖气十足。他们惯于见风使舵,精于判断形势,尤其精通人性,深谙表演。三十年来,他们虽然知识结构陈旧,始终炒作三十年前的话题,但他们善于包装,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自己的姿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不断引领潮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定期聚会,谈的都是江湖上杀人放火的勾当。他们把学界变成了江湖,他们就是老大。


所以这两代学者成名后携手合作,巩固学术权力,健全学术体制,联手打压新进,这样他们长葆学术青春。他们控制了舆论,也几乎控制了整个出版、期刊、评审、奖项、课题、经费以及学术单位的职位。他们如果在哪儿发现了一个学术新锐,就一哄而上,扑上去撕得粉碎。他们也提携后进,不过前提是绝对听话且在能力上绝对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


在他们之后的学者就是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中进行他们的学术活动的。其结果就是第四代和第五代联手又造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断层。按正常的规律,二、三十年一代人,但高压之下,第六代至今尚未出现。第五代成名已经三十年,但他们成名早,至今尚属当打之年,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如果像第四代一样,退休二十年后才退出学术舞台,那么第五代交出学术权力还要二十年。二十年后,第六代人才会正式出现。这真是史无前例的一代学者,五十年的学术青春!


这两代人以后的学者的青春期被一再延长。这两代人之后的所有学者都被挤压成第六代。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例外。像葛红兵和摩罗,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结果出的还是个臭名。其他即便是已经出头的,由于两代学者的通力合作,严密封锁,残酷打压,他们的影响也很有限,和前辈们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只能在边缘中讨点生活,苦苦支撑,以待时局之变。


这就是当今学术界的现状。


第四代和第五代联手接力造成当今学术界万马齐喑腐朽糜烂漆黑一团的现状,只能寄希望于第六代学者的出现了。第六代学者何在?什么时候出现?今后二十年之内能否出头?第六代即使长成,会不会像巨石下的小草,长得曲里拐弯的不成形状?中国学术的未来如何?实在令人担忧。


2015.1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28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