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啸虎:谈围棋之二

——业余围棋与职业围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4 次 更新时间:2015-12-01 23:06

史啸虎 (进入专栏)  


现在50岁以上的资深棋迷可能都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国际业余围棋锦标赛与现在的不同,参赛棋手并不都是业余棋手。那时,每届比赛都有至少3-4个职业棋手以业余棋手的名义参加比赛。而且,这些非业余棋手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


当时,中国的围棋体制虽然没有明确划分职业围棋与业余围棋的标准,但在国际上职业围棋与业余围棋之间的差别还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当时的我国的棋手中,哪些人是吃国家饭,哪些人是吃企业饭或干脆吃自己的饭的,还是一目了然的。但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当时的中国围棋协会(中国棋院成立于1991年,以前中国围棋对外只用围棋协会名义,以后则大多用中国棋院名义——作者注)却在1991年中国棋院成立之前举办的总共十二届的国际业余围棋锦标赛中,每次都派出国内实力最强的国家围棋集训队的职业棋手(当时叫专业棋手)去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不过,当时的世界业余棋赛的组织者——日本棋院和日本航空公司也不知为何,似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始终默许此事,同意中国专业棋手参赛。专业(职业)棋手参加业余围棋比赛本身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但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据考证,1991年中国棋院成立之前我国曾经获得过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的棋手有:1979第一届:聂卫平(聂卫平还因此于那年当选中国十佳运动员);1981:邵震中;1982:曹大元;1983:马晓春;1984:王群;1985:汪见虹;1986:陈嘉锐(原广东棋手,后定居香港,最后到了日本,当时是以香港棋手名义参加比赛的);1988:张文东;1989:车泽武;1990:常昊。其中,1980年和1987年,我国也曾分别派出若干职业棋手出战,结果均因输给同一个业余棋手——日本的今村文明而没有问鼎。(为此,我一直认为今村先生才是业余棋手的真正楷模。)


由此名单可见,在1990年及以前,中国围棋协会派出参赛的中国棋手几乎全部是职业棋手。在罗列这个国际业余围棋锦标赛参赛名单时,我不得不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平心而论,当时中国的围棋管理体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进行商业化运作,职业化程度并不高,主要是以组建中国围棋集训队形式运营并以中国围棋协会名义进行管理。那时中国围棋集训队的成员都是通过各类全国性的围棋比赛,如全国围棋个人赛(1957年起)、全国围棋团体锦标赛(1957年起)、全国围棋段位赛(1982年起)等赛事,从中选拔各项赛事的优胜者和潜在资质优秀的棋手组建的。


有意思的是,延续50多年的“国家队集训”模式至今备受中国围棋界推崇。我认为,该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能将各个历史时段我国最优秀的各个年龄段的围棋选手全部集中到国家队这个集中训练的组织中,在集训队总教练和教练组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比赛。从这种模式中也涌现了一些诸如聂卫平、马晓春和俞斌这类的高水平的棋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围棋的发展。应该承认,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国家集训队模式,中国围棋才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与日本围棋进行擂台抗争且不落下风的出色成就。当然,这种举国体制性质围棋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缺乏围棋这一竞技艺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推动,严重束缚了围棋的普及。到了九十年代,在推行三十多年后,这种曾给中国围棋带来荣耀的单一举国体制的中国围棋模式终于显露出疲态来了。


先是棋圣聂卫平先生棋力下滑,先后在应氏杯和富士通杯等世界大赛上功亏一篑仅拿到亚军,而中国另一围棋天才马晓春先生则在1995年突然爆发连夺东洋证券杯等两个世界冠军后,也始终受制于韩国围棋神童李昌镐,再无亮点了。自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中国围棋除才品皆高、敦厚坚韧的俞斌先生在2000年获得一项LG杯世界冠军外,中国围棋被韩国围棋全面压倒,几无见树,一蹶不振。其中,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终结者、当年的中国神童常昊先生也饱尝了国际赛事六连亚之苦。


这种情况自从上世纪末的1999年中国围棋协会创造性地举办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简称围甲,后陆续举办了围乙,甚至围丙)后,开始得到逐步的扭转。围甲是仿效国际足球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各地企业组建围棋俱乐部,根据棋手实力和市场价格合同聘用职业棋手,采取竞争性升降级方式的一种全国性围棋团体赛事。该项赛事是中国围棋界的一项创举,为众多职业棋手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的舞台和下高水平竞争性围棋的机会。很多棋手也从这项赛事中得到了锻炼,棋艺和棋战能力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逐渐扭转了中国围棋的颓势,为中国围棋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出现,致使中国的围棋模式不再单一,既有集训队这种举国体制模式,通过集中的系统训练,从而达到强化棋手的国家信念和集体信念以及他们的斗志的目的;也有各地俱乐部参与围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大幅度提高棋手的比赛强度,大幅度增加棋手的收入并帮助他们树立和提高自己对棋手职业的那份荣誉感。中国围棋也就在这种围棋创新体制的熏陶和刺激下开始大踏步前进了,直到去年,中国年轻的棋手们一举包揽了全部七个仅有的世界性围棋大赛的冠军头衔!这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事,对此围棋繁荣盛况,中国棋院功不可没。


在中国围棋如上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墨守成规、不思改革的日本围棋却不可挽回地衰落下来,而曾经睥睨世界、不可一世的韩国围棋也开始被中国赶上甚至处于下风了。这表明,中国围棋振兴正在取得显著的效果。对此,感到危机的韩国最近也开始学习中国的围棋集训模式,组建国家队,并参照中国围甲经验对其本国的现行围棋联赛制度进行深刻改革,使之更具竞争性和市场化。


由上历史分析可见,推出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中国围棋协会对中国围棋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很大,这无可置疑。但同样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围棋协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续十多年派遣职业棋手以业余棋手身份参加国际业余围棋锦标赛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污点。有人可能会说,当时中国围棋的职业和业余划分并不是十分清楚,围棋商业化发展不够,中国围棋职业化当时还无从说起,加上当时国际比赛很少,棋手缺乏国际赛事历练不利于棋艺的提高。所以应该体谅一下。


如果职业棋手意味着注册制和主要收入来源商业化的话,我认可当时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棋手的说法。但所有那些参赛的中国棋手由于参加了国家集训队,有编制、工资和津贴,本职工作就是下围棋,虽然缺少一个商业化收入来源,但至少也算是专业棋手吧。而什么叫业余棋手呢?按照一般解释,就是指工作时间以外和本业之外下围棋,也不靠下围棋作为工作目标的人。这样看,业余棋手显然是非专业的。至于参赛是为了增加国际赛事锻炼机会以提高棋力的说法则更是站不住脚。且不说中国所有参加世界围棋锦标赛的棋手均早已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专业段位,也不说1984年经日本NEC(日本电气集团)赞助就已开打了中日围棋擂台赛,我们只说一下从1964年开始一直举办到1991年的每年一次的中日围棋对抗赛吧。


中日两国几乎每年都互派由若干职业棋手组成的围棋代表团到对方国家参加中日围棋对抗赛这项围棋赛事。聂卫平先生从1974年起就在这个赛事上连续打败过宫本直毅九段(1974年)、高川秀格九段(1975)以及藤泽修行九段与石田芳夫九段(1976)等日本的一流或超一流的棋手。可到了1979年聂先生却被中国围棋协会当作业余棋手派去参加日本棋院和日本航空公司举办的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并最终获得了冠军。这能说的过去吗?因此,无论怎么解释,当年中国围棋协会坚持一再地派遣中国围棋集训队的棋手去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都仍然是不妥当的。


另外,中国围棋的职业化其实早已开始了。首先,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围棋协会就开始授予专业段位了。如陈祖德1962年获授五段,王汝南先生则是1964年获授专业二段。1982年文革后中国又一次开始实行围棋段位制,当时确定为专业九段的有四人: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和吴淞笙。还有一些棋手分别被确定为八段、七段和五、六段等。钱宇平、芮乃伟和宋雪林等后来的一流九段高手则被定为四段。然后每年都有升段赛。可以说,几乎所有被派遣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并获得冠亚军的中国棋手都有中国围棋协会授予的专业段位,而且还是专业高段棋手。


其次,当年中国围棋的商业化运作虽然市场化程度不高但也早已开始。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新体育杯围棋赛。新体育杯赛是我国第一个新闻棋战,由中国围棋协会与《新体育》杂志社联合举办,自1979年开始举办第一届,至1993年初结束,共举行了14届。第九届起模仿日本围棋本因坊等三大赛事,采用循环圈赛选拔,循环圈内的人数随时可变。一般在10人左右。我们也可以说,新体育杯围棋赛这个中国第一个新闻棋战1991年之前的冠亚季军,除程晓流和常振明先生等极少数人之外,也几乎全都被当作业余棋手派去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并获得过冠亚军。


对于中国的这种以专业棋手当作业余棋手去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的做法,日本和韩国的业余棋手多年来一直多有抱怨。韩国媒体迄今仍然不时地拿此事说事并指责中国的这一做法不厚道。比如,韩国李洪烈七段(现已升为九段——作者注)就曾发文说,“非常遗憾的是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举办近30年来,韩国棋手却无法取得像职业棋手在世界棋战中那样的优异成绩。在过去的27届中,中国冠军数最多,15个……此外,中国香港棋手也曾获得过一次冠军。韩国棋手在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的成绩之所以如此低迷,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然后,他在文章中自问自答地说,“首先,中国棋手的‘身份’问题。第1届聂卫平、第3届邵震中、第4届曹大元、第5届马晓春、第6届王群、第10届张文东等,他们都是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棋手。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冠军。”更让国人难堪的是,李洪烈先生接着又说,“1982年,中国建立了职业制度。但是,直到职业和业余区分开后,中国仍然派职业棋手参加比赛。”【摘自李洪烈《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的虚与实》,《围棋天地》2006年第13期】李先生批评时的用词和语气是平和而坦然的,但此文中反映出来的那种对当年中国围棋协会这一做法的深切指责却让人读后如芒在背,顿生羞愧。因为中国围棋协会长时间坚持这么做对中国之外的所有其它国家的真正业余棋手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中国围棋自己的尊严又在哪里呢?


1991年10月24日中国棋院成立,陈祖德先生任院长,王汝南先生任副院长。作为中国围棋最高领导机构,中国棋院取代了中国围棋协会对中国围棋运营和发展的管理。可喜的是,自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选派职业棋手参加这项比赛,而是由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代表中国参赛。这是值得称赞的纠错之举,也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中国围棋的尊严。最初几年,中国业余强豪还略显稚嫩,难敌今村文明、菊池康郎等日本传统业余高手。1993年,孙宜国7段改写了历史,首次以业余棋手身份夺得业余世锦赛冠军,也将中国围棋这不那么光彩的一页好不容易地翻了过去。


(此文摘自作者《我在伊朗下围棋》一书,华文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进入 史啸虎 的专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5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