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基层党建的新使命与新任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7 次 更新时间:2015-09-08 19:56

进入专题: 思想建设   党的建设   中国梦  

李君如 (进入专栏)  

党建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建设,关键是干部队伍包括领导班子建设,重点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就是基层带头人建设。因此,抓党的建设,要格外重视基层党建,重视基层带头人建设。


基层党建肩负着动员和组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党今后全部工作的一个历史方位,我们今天也要把基层党建放到“新的历史起点”去考察去思考,考察它的战略地位,思考它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连接着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既承担着历史使命,又承担着当代中国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中国梦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之而奋斗的理想。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我们的民族承担着两大使命: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大使命考验着在中国大地生存和发展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以及他们的领袖。谁能够考出好成绩,谁就能领导这个国家。纵观历史,这两大使命考验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阶级。在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两大使命,并作出了其他阶级其他政党都没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这个漫长的“考试”中确立了执政的合法性。所以,共产党为什么执政?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今天,我们讲要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是要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实现中国梦,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党对人民的承诺,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党作为人民的领导核心,应该有自觉的认识。中国梦要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去实现,而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动员和组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基层党建肩负着领导和适应深化全面改革的艰巨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精神既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要靠改革开放去激发力量凝聚力量,形成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所以无论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还是中国力量,贯彻于始终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最后攻坚还是要靠改革开放。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任务越来越艰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综合性,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建设和五位一体的改革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已经提到,“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所谓“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全方位改革。

在五位一体的改革中,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自身建设也要承担起艰巨使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中的很多内容都和我们基层党组织有关,比如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等等。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基层党组织领头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肩负起领导和适应深化全面改革的艰巨使命,探索基层党建工作适应社会各方面历史性转变的新形式。


基层党建肩负着在社会结构转型中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崭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改革要形成政社分开、职权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在社会管理体系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要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企分开,推进到社会体制改革中的政社分开。“政社分开”,是让社会更好地按照民主自治的要求持续健康地发展,政府回归到自己的权力方位中去。在这一情况下,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将会出现,在这中间,党组织不能缺位。

党组织如何在政社分开中既能够领导和支持政权和政权延伸机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又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我们周围,更好地去监督政府和政府的权力延伸机构,同时组织人民群众基层民主自治。随着政企分开向政社分开的转型,会遇到很多可以预料的问题和意料之外的新的矛盾问题,这时候尤其要加强党的领导,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党组织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关系要很好地研究。“政”有一个权力机构,“政”与“民”的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作为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但管理者的职能也决定了两者会有一定的矛盾。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从中央到地方直到基层都有共产党的组织,这是我们的优势,党组织可以在“政”与“民”之间做协调工作。在地方和基层工作中,我们不要简单地把“党”和“政”捆在一起,“党”既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又是派出干部去执政的,对政府有影响。党组织要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两头都发挥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体制改革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原来的一套办法已经不相适应了,但是又不能放弃领导,我主张既对政权施加影响,又对人民施加影响,两头都让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可见,基层党建是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权威性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的大问题。因此,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同志,尤其是基层党建带头人,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更好地肩负起在社会结构转型中进一步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崭新使命。讲“崭新”,就是要探索。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基层党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党组织建设得怎么样,对我们党的政权的巩固关系重大,基层党建关系到党的发展前途,是党建工作中最艰巨、最复杂、最繁重的环节,在整个党建工作中具有不容回避的战略地位。那么,基层党建的目标是什么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基层党建在学习、服务、创新这三方面都要体现出基础工程的特点。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时候,服务型是核心,学习和创新都要围绕着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去做工作,要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整个党建工作的核心目标。基层党建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首先,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要建设一个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即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同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结。这个根本宗旨是我们党最得人心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之所以能够在革命中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经验。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今天改革开放年代尤其要把为人民服务这面旗帜高高举起。

其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执政党党群关系的特殊复杂性对我们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政权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权力为人民谋取利益,也会发生权力使党异化的风险。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面临精神懈怠和脱离群众等风险,核心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如何在掌握权力的位置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和密切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一个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对执政党来讲,防止自己被权力异化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坚定地去探索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这也是在十八大后我们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整个党建的核心问题。基层党组织即使是生活在群众中间,也要注意防止脱离群众。

最后,改革转型的社会结构也要求我们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改革的领导者是我们党,改革的过程中党又不断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党、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能够在改革中间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攻坚的关头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去领导改革、推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深化的改革的需要,才能始终成为群众利益、群众诉求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基层党组织要将群众诉求义不容辞地反映给上级组织和政权机构让其实现,这样党就可以长期地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总之,基层党建的根本工作就是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需要我们实践、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处理好“服务”与“代表”的关系,“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服务”与“学习”的关系,“服务”和“创新”的关系。这样,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就能够适应这个变革时代的要求,适应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要求。

进入 李君如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思想建设   党的建设   中国梦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0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2013年S2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