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勇:中国基层需要怎样的改革促进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5 次 更新时间:2015-09-01 22:55

进入专题: 中国改革   改革促进派  

姜志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争当改革促进派,在基层引发了热议,也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不过,笔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对改革促进派的形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即改革大都要靠打擦边球、闯红灯、突破法律规定,甚至要冒杀头风险,这样的认识不但误解了这一轮改革的内涵,也束缚了改革的手脚。

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有一部分改革是依靠打破已有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甚至是突破中央现有精神而得到实现的,且由于这类改革大多比较有名,媒体的宣传报道也比较多,从而使得这些改革及其做法在干部群众心中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当时小岗村的18户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了手印,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支持农村改革也冒了被批判的风险;温州八大王率先搞个体经济,但后来被列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全国重点打击对象,好几个人被捕入狱,家产被没收,虽然后来得到了平反,但这段经历让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大力推行农业“大包干”改革,也是冒着“冒尖犯错误”的风险。

现在的改革虽然没有80-90年代那样的政治和生命风险,但那个年代改革者的形象影响很大,甚至成了改革者的固化形象。在有些基层领导眼中,今天改革还是和冒险联系在一起,不冒险就开展不了改革,冒险成了改革的固化思维。比如机构改革,对于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由于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控制很严,特别是对于副职的职数有明确规定,这让一些基层干部“很为难”,有的主持改革的领导为了不违法安置干部,也为了不得罪人,就对机构改革一拖再拖。难道除了违法违规之外就没有别的招吗?招肯定是有的,关键是有的领导干部不会去往其他方面想,他们印象中的改革和冒险是紧密联系的,一提到改革马上在他们心中就会冒出“冒险”两个字。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有的改革热衷打擦边球,典型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地方在行政审批上把减少环节、加快审批和优化服务的改革理解为要先上车后买票,对于那些还没有通过审核、审批的项目和土地,实行先建设、先圈占的做法,这样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利于企业发展、提高办事效率,但也冒了违法的风险。

除了对改革和改革者形象的错误认识外,还有一些人对改革存在顾虑,小算盘不少,这也影响了基层干部开展改革。在顾虑方面,比如行政机构改革、公车改革,一些基层领导爱东张西望,他们既怕落后、完不成任务而挨批评,又怕超前、太过于突出而引起其他地方不满,和创新相比,更愿意看别人怎么搞自己就怎么搞,在上级没有统一的部署时,这些领导更愿意互相之间频繁通气以便保持步调一致、措施一致。在面临改革时,有的基层领导在改革大局面前,更喜欢打自己的小算盘,更愿意从对自己有没有利的角度去考虑改革、推动改革。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利”的观念在一些基层干部中很有市场,他们虽然不是利益集团,也不一定是既得利益者,但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就不积极、不配合,不愿意干得罪人的事,这很影响工作开展,特别是像改革这样更多需要奉献的工作。

改革促进派应有新形象

这一轮改革和80-90年代的改革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和法治联系起来,和从严治党联系起来,改革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二是此轮改革更重顶层设计,基层改革工作更多的是执行。在80-90年代的改革中,很多改革发轫于基层,基层做了很多中央还没有打算做或还不允许做的事情,所以风险很大,而这轮改革不存在这些问题,也没有这样的法律空间,对于基层改革者来说,在顶层设计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都有明确要求。由于改革的时代和要求不一样,所以对于基层改革来说,这轮改革应该有新型的改革者,也即新型的改革促进派,相对于探索者来说,更需要改革的忠实执行者,相对于冒险者来说,更需要守规矩的问题解决高手。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促进派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即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也对改革促进派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四点”要求,这“四点”要求是: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现在媒体对“三个有利于”关注的多,但对后面的“四点”要求关注的少。

改革促进派的第一个要求是服从,即服从上级的改革决议,并坚决落实,改革促进派是中央改革决议的坚决服从者和执行者;第二个要求是要从大局上来考虑改革,尤其是在决议本地区、本部门改革次序、步奏的时候,有的改革可能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但从大局上来看并不着急,就应该先放一放,把那些和当前大局有关的改革排在前面;第三个要求是自我革命,即要破除个人的小算盘,不能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推动改革,要讲奉献;第四个要求是直面问题,即要啃硬骨头,要做实干家。通过“三个有利于”和“四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改革者新的内涵。

按照习总书记要求,新一轮改革者的形象和80-90年代的改革者形象有很大不同,相应的,基层改革促进派也应有新的内涵和形象。国家应该对改革促进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进行大力宣传,从而破除已有成见,树立新的形象,并以此引导基层干部正确认识改革、开展改革,在争当改革促进派上采取正确的方式。

实际上,按照改革者的新内涵,基层干部群众可以从四个方面争当改革促进派。一是对肩负改革任务的干部来说,争做改革的实干家,直面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守规矩,做解决问题的高手;二是对不直接参与改革的人来说,可以做改革的智囊,积极为改革建言献策,如果说第一类是善改革,那么第二类就是谋改革;三是对身处被改革地位的干部群众来说,要争当改革的配合者,在面临个人利益调整的时候,在新的安排和补偿标准不尽如意的时候,要保持冷静,不能采取过激行为;四是做改革的呼吁者,不论在改革中身处何种角色,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改革议程的问题,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可以呼吁,也应积极呼吁,从而促进改革!

 

作者介绍:姜志勇,国家信息中心副处长,改革问题专家,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大众日报》、上海《社会科学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上发表数十篇改革文章。

    进入专题: 中国改革   改革促进派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92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