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成、李京文: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经济周期波动

——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8 次 更新时间:2015-08-22 23:21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周期波动   应对措施  

刘树成 (进入专栏)   李京文  


建国40多年来经济运行的轨迹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扩张与收缩相互交替的周期波动中进行的。

但从实践上看,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经济周期波动面前,基本上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当经济扩张时机来临之际,往往盲目大上;而当经济收缩阶段到来之时,又被动调整。怎样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并进而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这一问题过去在实践中并没有解决。

从理论上看,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全面、系统、明确的现成答案。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曾经提示:当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一旦废除后,即使在简单再生产和正常再生产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生产以及流动资本生产的不平衡,即它们在年度间的波动,也能够发生,并且必然会发生。“这种情况,只有用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来补救;一方面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直接需要(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生活资料)。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它却是祸害。”①马克思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仍然会存在着波动,以及如何熨平这种波动,虽然给出了揭示,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全面而具体的回答;对于如何利用这种波动,更没有涉及。在原苏联、东欧各国和我国建国以后头30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虽然不断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困扰,但也一直没有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很好地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

近10多年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过80年代中期的加速发展和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治理整顿之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②

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同志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经济周期波动的科学态度与雄伟气魄。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上台阶是在周期波动中实现的。

1991年8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③1992年1-2月,邓小平同志再次提出:“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④这就告诉我们,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相互交替的波浪式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人们驾驭这一规律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在“飞跃--调整--再前进、再飞跃”的周期过程中推进的,而不是每年按一个固定的百分比直线式地增长;上台阶需要每隔几年实现一次,而不是毫无喘息地、不间断地进行。扩张是周期波动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生活十分活跃,投资、消费、生产、流通相互促进,这就为国民经济实现飞跃,跳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扩张过后是收缩,这是周期波动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生活处于喘息状态,投资、消费、生产、流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都会相对放慢,以便调整关系,积蓄力量,为登上新台阶准备条件。收缩和调整过后,又可以继续前进,从而进入新一轮的扩张和飞跃。

为什么扩张和飞跃过后需要收缩和调整呢?这是因为在扩张和飞跃过程中,随着社会总需求的膨胀,整个社会的物力、财力、人力必然要大量地投入与消耗,而社会总供给则不可能在总量或结构上及时地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因此,在经济扩张的同时,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步地全面趋于紧张,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大的比例关系也会逐步地失去平衡。如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与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一部类内部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内部各种消费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比例关系的失衡,集中表现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在市场经济下又表现为通货膨胀、物价大幅度上涨。因此,在扩张和飞跃过程中,要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收缩和调整,使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比例关系重新恢复一定的平衡,才能为再次扩张和飞跃铺设好条件。扩张是收缩的前提,飞跃是调整的原因;反过来,只有经过必要的收缩才会引起新的扩张,调整是为新的飞跃准备条件。在周期波动中,扩张与收缩、飞跃与调整互为因果。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下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时所揭示的如下原理,也适用于我们。马克思指出:“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而后者又引起前者”。⑤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或者说对“周期”这一概念,不应作机械的理解,不应认为只要说有周期那就必须是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都绝对的完全相等,也不应认为每个周期的情况都绝对的完全一样。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生活是复杂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自身的内在因素,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以及政治、社会、国际环境、自然条件和各种偶然的外在因素等等。特别是其中除了物质性因素外,还有人的心理与行为因素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下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时也特别强调指出:对于每个周期的延续时间,“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⑥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算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1994年的42年中,共经历了9个短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为4、5、6年不等,大体上平均5年左右一个短周期。一般说来,在相邻的两个短周期中,前一个短周期为弱周期,经济升降幅度相对不大;而随后的第二个短周期为强周期,经济升降幅度相对较大,引起的震荡也较大。这样的两个短周期组合为大约10年左右的中周期。如1953-1962年、1969-1976年、1982-1990年,都包含两个短周期。我们认为,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符合于大体上10年左右的这种中周期。

(二)要抓住时机上台阶。

一般来讲,经济周期波动中都有扩张阶段,但是这不等于会自动地出现经济发展的飞跃和上台阶。综观国内外的经济周期波动,扩张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疲软的扩张;一种是超强度的扩张,这种扩张往往会伤害整个经济发展的机体和机制;再一种是强劲而又适度的扩张,只有这种扩张,才能使国民经济实现飞跃,跳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扩张只是周期波动的一个阶段,如果不抓住时机上台阶,机会就会错过。因此,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当扩张阶段到来时,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措施,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坐失良机。

当经济扩张阶段到来时,放弃机遇,不能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实例是,60年代中期当国民经济调整已取得重大成效,正在走向扩张阶段时,却出现了“文革”动乱,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贻误了经济发展的大好良机。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在这一期间快速发展,将其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我国拉开了差距。

当经济扩张阶段到来时,过分强调“稳”字而使扩张疲软,也会坐失良机。这里,就有一个正确处理飞跃与稳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⑦“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⑧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体会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只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才能使国民经济跳上一个新台阶,过分强调“稳”则会丧失时机;二、只有发展了,国力增强了,随后的治理整顿才能顺利进行;三、只有发展了,上台阶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才能保证政治上的稳定。

第二种态度,盲目冒进。

当经济扩张阶段到来时,借扩张之热,不顾客观条件,过高、过快地盲目向上推进,结果伤害整个发展的机体和机制,导致大起大落,这同样不能使国民经济上台阶。这种情况的实例有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和70年代末期的“洋跃进”。

鉴于历史的经验,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从实际出发,防止急于求成。他说:“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把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大了。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⑨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扩张阶段,还有一个正确处理飞跃与适度的关系问题。

第三种态度,积极驾驭,主动利用。

所谓积极驾驭,就是既不坐失良机,又不盲目冒进;所谓主动利用,就是抓住时机上台阶。这种情况的实例有50年代中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80年代中期1984-1988年的五年飞跃。

无论是坐失良机,还是盲目冒进,都是违背经济周期波动规律的。前者是,当上的时候不上或不敢上;后者是,当上的时候又上得过猛。这两种情况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害。我们用如下方法大体估算了一下1958-1960年的“大跃进”和1966-1976年的“文革”动乱期间国民经济所受到的损失。“大跃进”导致了随后国民收入绝对量的下降,至1964年才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这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延误了7年。“大跃进”的负面影响是更长远的,我们这里只计算1958-1964年这7年间国民收入累计的直接损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是8.9%,我们假定1958-1964年正常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为8%,以1957年为基年,以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1958年-1960年这前3年国民收入累计额可为3160亿元,而实际为3460亿元,超常增长300亿元(在这里,对当时因浮夸风盛行而造成的统计误差略而未计);1961-1964年这后4年国民收入累计额可为5520亿元,而实际为3440亿元,损失为2080亿元;7年合起来看,净损失为1780亿元。“文革”动乱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长远,我们这里只计算1966-1976年这11年间国民收入累计的直接损失。假定这11年间正常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仍为8%,以1965年为基年,以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这期间国民收入累计额可为20890亿元,而实际为19340亿元,净损失为1550亿元。按以上方法对“大跃进”和“文革”动乱分别估算后的合计总损失为3330亿元。如果我们对“文革”动乱损失的计算不以1965年为基年,而以1957年为基年,这就是说,把“大跃进”的影响与“文革”动乱的影响连续地综合考虑,假定1958年-1976年这19年间正常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还是8%,以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那么,这19年间国民收入累计额可为40300亿元,而实际为27400亿元,净损失为12900亿元。当然,这里是一种算“死帐”的方法,不是很精确的,但仍可大体反映这两次失误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何等重大的损失。

90年代初,当我国新一轮的扩张期到来之际,当国内外条件都十分有利之时,邓小平同志根据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高屋建瓴,当机立断地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台阶就要求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这个速度必须是力所能及的、有条件的速度,必须是讲效益、讲质量的速度。这样的速度才能体现出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

(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仍然是波浪式前进,以及要抓住时机上台阶的问题,而且还明确回答了怎样上台阶的问题。他说:“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11)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到,为什么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失时机地上台阶。这些特点是:

其一,在波动的性质方面,过去是以古典型波动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转向以增长型波动为主。所谓古典型波动是指,在波谷期,国民收入、GD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绝对量的下降,即负增长。所谓增长型波动是指,在波谷期,这些主要经济指标不出现绝对量的下降,而表现为增长速度的减缓。这一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在扩张期比过去具有了更坚实的增长力,在收缩期比过去具有了更强的抗衰退力。

其二,在波幅方面,过去是大起大落式的强幅剧烈波动,改革开放以来转向较为平缓的波动。在改革开放前的5个短周期中,国民收入年增长率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落差,均接近或超过了10个百分点,特别是第2个短周期的落差竟高达51.7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后的4个短周期中,这一落差均在8个百分点以下。这一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比过去增强了平稳性。

其三,在波型方面,过去,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经常表现为前峰型,即波峰在每个周期中的位置大多处于第一年,也就是在周期波动中往往由上一轮的波谷直接跃入新一轮的波峰,波谷与波峰之间没有一个过渡。改革开放以来则转向中峰型,波峰在每个周期中的位置大体居中。这样,波谷与波峰之间、波峰与下一个波谷之间,都有一个过渡。这一变化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比过去增强了平稳性。

之所以发生这些变化,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第一,在由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政府的职能在转变,由过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转变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经济波动在性质方面、振幅方面、以及波型方面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强和改进了宏观调控,紧密跟踪经济形势,开展了对经济走势的预测与分析,并及时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有助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平滑化。

第二,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既不准确反映价值,更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经过价格改革,价格由市场调节的比例越来越大,使价格信号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发挥了“冷”“热”指示器的作用。这既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的导向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尽量减少盲目性;也有利于政府监控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

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活力有了增强,集体、个体、三资等非国有企业更是迅速发展,从而,增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力和抗衰退力。特别是在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增长源和主振波。

第四,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前,从1953年-1978年的26年中,我国农业总产值有7个年份出现负增长。而改革开放以来,1979-1993年连续15年农业总产值未再出现负增长,而一直为正增长。这也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与快速的发展。

第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于增强国民经济的增长力和抗衰退力也起了重要作用。1979-1993年15年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进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2%(其中,出口为16.1%,进口为16.2%),这不仅超过了我国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9.3%)而且大大高于同期全球的外贸增长水平。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即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0%上升到1993年的36%。同时,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更快。1984-1993年的10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其中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实际流入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

总之,15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朝着良性化发展。目前,我们仍处于由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之中,旧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完全克服。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仍缺乏足够的约束机制;在国有企业的活力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在企业经济效益与整个社会效益方面,仍需要提高;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都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不失时机地上台阶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和运行机制条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而高效地增长,保证国民经济不仅在总体数量上而且在整体质量上攀登新台阶。

(四)上台阶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邓小平同志提出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是为了实现他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服务的。在1990年我国经济处于波谷期时,邓小平同志提出:“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12)“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稳扎稳打。在翻两番的基础上,再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13)在邓小平同志制定的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90年代,还要上一个新台阶。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利用大约10年左右的每一个中周期,推动国民经济上几个新台阶,就可以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上台阶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都同一个速度地齐头并进,而必须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视,不仅亲自制定了总的战略目标,而且明确提出了战略重点。他说:“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14)

综观我国历次的经济周期波动,除了有关体制性和政策性等影响因素外,就经济本身的物质性因素而言,每一次的快速扩张都因遇到或是农业,或是能源、交通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的“瓶颈”制约,而不得不暂缓下来。我们常讲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的调整,调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性调整,一种是根本性调整。前者是指在经济波动的收缩期,主要是由于压缩了社会总需求,而使“瓶颈”部门的制约有所缓解。这种适应短期经济波动而进行的调整,只具有暂时性的意义。后者是指无论是在经济扩张期还是收缩期,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瓶颈”部门,从根本上突破这些长期存在的“瓶颈”部门的制约。这种调整才具有深远意义。我们不要把只具有短期意义的适应性调整误认为是根本性调整。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无论是在经济扩张期还是收缩期,我们都要把农业、能源、交通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涵。

在各项战略重点中,邓小平同志更强调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15)从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管理革命、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经济扩张的坚实动力。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我们应因势利导,在收缩期着重进行存量调整,在扩张期着重进行增量改善。存量调整包括:对企业,优胜劣汰;对产品,更新换代;对人员,实行精简、培训和优化组合等等。增量改善包括:大力推进高科技新兴产业和“瓶颈”部门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部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力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促进产品的质量提高和成本降低;提高再就业和新就业人员的技术档次,等等。

(五)上台阶的地区不平衡布局。

上台阶也不意味着各个地区以同一个速度齐头并进。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等的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

从长远说,要逐步克服这些不平衡;从近期看,还要利用这些不平衡。邓小平同志指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16)

就我国这一轮经济扩张期中1992年2月-1994年3月这26个月期间,各月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月的增长率情况来看,全国是从1992年2月进入调整增长阶段的。在这里,我们定义的“高速增长阶段”是指:月度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连续5个月处于15%以上。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分为四组:

第1组,比全国超前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有5个地区,其中广东超前18个月,江苏、浙江、福建、海南超前16个月;

第2组,与全国同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有7个地区,山东、上海、广西、安徽、河北、河南、江西;

第3组,比全国滞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有5个地区,其中天津、湖北、四川滞后8个月,湖南滞后9个月,北京滞后10个月;

第4组,一直未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有12个地区,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上分组因缺西藏数据而未列入;亦未包括台湾)。

以上情况表明,在我国这一轮经济扩张期,各地区在共同增长的同时,拉开了速度差距。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地区不平衡发展规律的。这为宏观调控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各地区已拉开了差距,宏观调控不能一刀切,而要分类指导;二是对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其赶上来。

注释: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4-527页。

②③④⑦⑧⑨⑩(11)(12)(13)(14)(15)(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368、377、368、377、143、375、368、355-356、363-364、9、9、375-376页。

⑤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4、659页。


原文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沪)1995年第01期 第26-32页

进入 刘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周期波动   应对措施  

本文责编:liuwen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5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