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个人自由的必要代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59 次 更新时间:2015-08-10 09:19

进入专题: 个人自由  

陈行之 (进入专栏)  

 

作者注:此乃旧文,当时在其他网站发出了,未及在“爱思想”发出,现予以补发。

 

自由是一个好东西,对无法享有自由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比如你可以直接表达对恶行的谴责而不必担心遭黑道袭击,你可以正当表达对单位领导的意见而不必忧虑被穿小鞋,你可以公开表达政治见解而不必担心遭逮捕,等等,都会使你有一种“做了一回人”的感觉。不仅一般人,即使坏蛋也不会认为自由不是好东西——坏蛋或许比一般人更认为自由是好东西:自由是坏蛋作恶的条件,如果没有坏蛋的自由,人世间哪里会有罪恶呢?同样道理,自由也是好人成为好人的条件,如果没有好人的自由,人世间的善又将置身何处呢?所以我们说,在一定意义上,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是正义的保证,也有可能是邪恶的帮凶,全看什么人获得了何种程度的自由。

我们通常往往从政治哲学层面进入关于自由的话题,譬如自由主义以及与之对应的专制主义之类,今天我想换一个角度,从网络说一说个人自由问题。

现在网络很发达,任何人都可以开辟一方天地,或者指点江山抒发社会见解,或者呢喃低语消解块垒忧愁,或者胡说八道只为证明自己还活着……我认为这样很好。任何个体都弥足珍贵,谁都有权利让自我像模像样地站立在天地之间。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人类个体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被确认存在,自我只有在与社会的联系中才被赋予意义,生活中“这是我的事,你管得着么?”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的事很有可能是我的事,我的事也很有可能是你的事。

打一个比方:张三买了房子装修,把承重墙打掉了,邻居就来交涉,说你这样搞很危险,张三非但不悔悟,反而梗着脖子叫嚷:“我花一百多万买房子,怎么装修关你什么事?!”我想大概不会有人认为张三有理,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房子是张三的,但楼房是大家的,如果所有人都像张三那样由着性子折腾,“楼倒倒”大概是早晚的事。可见自由是有边界的。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不仅呼唤自由,同时也时刻警觉着无知、愚昧和心怀恶意的人滥用自由,以极端化的个人主义给他人和社会制造灾难。在美国的政治理论和道德思想中,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经兴起一种被称之为社群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为麦金泰尔、泰勒、桑德尔、昂格尔、瓦尔泽等),力图抵制个人主义绝对化,强调社群主义价值观和个人自由价值观的相互协调,任何人都不能以牺牲他人的自由而享受自由。仔细观察会发现,社群主义有很深的政治哲学渊源,甚至可以说它与自由主义同样古老,现在重新强调它,不过是自由主义河流在向前奔涌中的自我调节罢了。

让我们感动的是,在皇权专制主义传统极为深厚的中国,竟然也可以看到类似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想要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与之对应的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论语·雍也》),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行得通也得让别人行得通,强调要以他人为尺度约束自己。孔子的思想当然不像社群主义那样以自由主义河床作为依托,相反,他以“克己”式的压抑个人和“复礼”式的维护皇权作为出发点,就其本质来讲与自由主义思想中的社群主义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也必须注意到,正是这种东西构成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基础,在社会伦理层面显现出一种东方社会独有的温润、敦厚的文化特征。

如果我们珍重地认为自由和民主是普世的,那么,在东西方文化极为难得地交汇的地方——认为任何个人的自由都应当不妨碍他人,不给他人带来不快,更不能让他人遭受利益损失——我们更有理由将它们珍重为值得发扬光大的普世价值观,这在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六十年前,也许没有人想到一个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会演变为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社会道德伦理大规模溃败的丛林社会;也许没有人想到我们共同居住的这座楼房里有一天会冒出很多为了把自己房间装修得漂亮拆除掉承重墙的人。其实,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人们醒悟到集体主义不过是专制主义的蒙昧遮蔽,如果人们得出结论认为如果自己不为自己负责就不会有人为他负责,自然就会放弃担当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责任,把自己列到所有事物的前面;如果集体主义最终导致个体意志和个体利益萎缩甚至完全消失,那么,个体就会蜕变为超级自我,凌驾于所有人和整个社会之上——六十年来,我们看到的正是类似情景。

在政治伦理发生根本改变之前,强调道德伦理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一个失败的社会,你是无法找到胜利者的。可是,不说又怎么办呢?我们已经承受了过多的冷漠,过多的不义,过多的怨恨,过多的仇视,我们的世界已经如此冰冷,难道还要继续冰冷下去吗?这座房子的承重墙已经遭到了如此严重的破坏,难道还要容忍新的破坏继续发生,直到有一天哗啦啦似大厦倾,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吗?

网络和人世间一样纷繁复杂,由于较少现实生活中显性的约束和管制,人性在这里显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有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道出了尖锐的政治见解;有人多愁善感尽情抒发着内心的郁愤和苦闷;有人像导师那样点评你的文章:“写的基本上还可以”;有人则只看了文章标题就留下一行谩骂嘲讽的文字;有的压根儿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却非要梗着脖子跟人家抬杠……这就是自由——在你享受写作和发表文章自由的时候,他人亦有享受夸奖、讽刺、谩骂你的自由,所有这些,都蕴含着两方面的意味:自由中往往含蕴着不自由,不自由中往往含蕴着自由,它们相辅相成,纠结为一个无法摘开的矛盾体。

各人有各人的处境,各人有各人的心境,人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很大程度受处境和心境的制约,未必就是在与什么人过意不去——指点江山的人之所以指点江山是因为他觉得江山需要指点;抒发郁愤与苦闷的人是因为他内心确实淤结着郁愤和苦闷;像导师那样点评你文章的人只因为他自恃为导师;谩骂嘲讽的人也许当时正遇到烦心的事情需要发泄;喜欢抬杠的人也许性格倔强不抬杠会觉得寂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念经之余在网络上透一口气,没有什么好非议的。

值得警惕的倒是那种被称之为国家的力量,总是不能从善意和宽容的角度看问题,草木皆兵,到处都是不稳定因素,到处都是敌情,稍有违拗,就用恶招治理,弄得人噤若寒蝉,表面上看似稳定了,某种内在的东西却在一天天绷紧,长此下去,真的是好事么?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种无可奈何的状况似乎格外在意,有很多论述,或者作为警诫,或者作为忠告,说得都很好。我们上面列举孔老人家的那些话,实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都是对人真诚地宽以待人的警诫和忠告,对我们极为有用,尤其是在这些宝贵的东西都被革命革掉了的时候。

(2010-10-13 )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个人自由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19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