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黎明:《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2 次 更新时间:2015-07-26 21:21

进入专题: 知青  

闻黎明 (进入专栏)  


子蕴的回忆录杀青了,这本书是我怂恿她贡献出来的,所以对子蕴的索序实有义不容辞之责。

2009年年底,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是春节,在北大荒“荒友”春节聚会上,我见到子蕴。子蕴一见我,就说她开了个博客,写的是北大荒生活,还说她把这个博客地址第一个告诉了我。我的手机换了好几年,自然没收到这条信息,但回到家就立刻上网,急着想看子蕴到底是怎么写我们在北大荒的那段共同经历。

我和子蕴相识于“上山下乡”的岁月。1968年,我们先后从北京来到位于完达山北麓七里嘎山下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二团,一年后又先后调到团政治处担任报道员,从拿锄头、握镰刀的农垦工人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报道组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起草对全团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报告,二是为各级新闻报纸撰写消息。前者有时间性,不会经常写,所以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下连队搜集材料和回团部撰写文章。报道组是个很让人留恋的集体,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外出采访时,彼此间问候不断,回到团部则常常得到凯旋的待遇。“战天斗地”年代里结下的友谊非常珍贵,我想从子蕴的博客里,了解她究竟记录了哪些难忘之事,怎样看待和评论这段生活。

看了子蕴的博客,我很有些吃惊,因为她的回忆超出了我的估计,其价值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生纪录。在我看来,子蕴的回忆就是一部自撰口述史,从家庭写到学校,从北京写到边疆,从连队写到机关,从交友写到恋爱,从返城写到寻职,我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几乎都能从她的回忆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子蕴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到三十二团只在基层工作了七个月,就被调到正在组建的文艺宣传队担任创作员。她写这部回忆,原是以时间顺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做什么修饰,因此结构不是那么严密,个别地方还不免有些随意,行文中也不时蹦出几个错别字。但是,她的回忆生动、朴素、真实,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件件大事小事,加上父母兄弟、好友亲朋、师长同窗、恋人“荒友”、主任股长等无所不包的人物,处处让人领悟出她对这些关系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

我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多年,习惯用史学眼光衡量事物。在我看来,与新中国同龄的子蕴,是用她的个人经历,再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城市平民的家庭演变,而这个家庭和千千万万家庭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社会。若从这个角度看,子蕴家庭的搬迁、父母的境遇、个人的欢乐痛苦迷惘等等,作为个体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整体,难道不是由于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必然痕迹吗?正是由于子蕴的回忆包含着大量信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子蕴的经历窥视现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于是我怂恿她把这部回忆勇敢地奉献出来。

最后,我应告诉每位读者,子蕴是在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修改这部书稿的。今年春天,子蕴不慎摔了一跤,一腿粉碎性骨折,前后做了两次手术,至今腿里还有几颗钢钉。当时我在昆明,只能在电话中表示关心。但是,每次通话,都能听到她充满了乐观的笑声,每次通信,字里行间也透露着这部书稿最末处的那段话:“不断地向前,向前……”

闻黎明2010年6月7日旅次开封


进入 闻黎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知青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7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