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教育的终极使命:以人格为本的教育——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37 次 更新时间:2015-07-12 22:35

进入专题: 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现在,让我对人类教育作一个总结性的发言:人类到现在为止,还不完全知道,好教育应以人的什么素质为中心展开。开始于2001年的“中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还在为“新课程的基础是什么”争论不休,提出一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假设,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据我研究,中国的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美国的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我创建的教育是以“人格”(价值观)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体系落后美国教育体系至少50年,美国的教育体系落后我创建的教育体系也至少50年,没有办法,这就是规律的魅力,人类迟早都会走到这一步,所以,我是死了以后才出名。

实际上,好的教育=人格+知识+能力;教育要以人格为中心展开,在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的前提下去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人格首先是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一种阔大的境界与心胸、一种做人与做事的优秀品质与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构成人的核心精神力量。

研究教育30年,在中国出版了《追问教育的本质》、《培养“野性而又高贵” 的孩子》、《中国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待出)这样三本书,高兴的是,现在中国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些先知先觉者的学校在按我提出的“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 这一核心理念在办学,在现有课程的体系下,增加一些培养“野性”的课程与培养“高贵”的课程,修修补补,总比什么都没有改变好。其实,教育的规律很简单: “美是教育的本质,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12岁以后,逐渐加强对“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艺术、人生哲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电脑”等学科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强化人文精神与专业技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四川省教育厅也在攀枝花市的一些小学与初中按这种理念进行教改实验,效果很好,成功的经验也推荐给了教育部。

事实上,以后全世界的教育也要按“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这一核心理念展开,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为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目前,欧洲的教育野性不够高贵有余(普遍懒散),美国的教育野性有余高贵不够(后现代文化,重视体育缺少人类经典教育,层次不高),中国的教育是既不野性又不高贵,以知识为中心,最高境界就是状元、是学霸,很土,也很庸俗......

 一个人如果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就缺少冒险精神与想象力,缺少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正义感,内心深处就缺少生命的激情与爆发力,就很难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尽性而成为优秀的人才,“要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这就是教育的真理。

美国旧金山高科技的“硅谷”,是全世界高科技的中心,这里有斯坦福大学、加洲伯克利大学、苹果公司、谷歌公司、雅虎公司、脸书公司、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英特尔公司、特斯拉公司等,这里的基本情况是,公司里的CEO群体、最顶级的发明家与设计师,以及市场营销的人员主要是白人或犹太人,中间层的技术经理许多是印度人,中国人主要就是第一线从事生产的电子工程师,这些在中国第一流的理工科人才在美国获得硕士与博士后在这里主要就是当工程师,成为工具人,而且很难再有大发展,据我观察,中国的工程师们普遍缺少这种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实际上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都缺“博雅教育”倡导的这种人格教育,所以,全世界各行各业最顶级的优秀的华人很少,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我看来,目前,全世界的中国人还主要是肉体站起来了,精神还没有站起来;主要是肉体走向了世界,精神还没有走向世界;如果要精神站起来与精神走向世界,就需要我们“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不顾一切地倡导唯心主义与个人主义,去“重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明”:超越“孔孟之道”为我们中华民族设计的“以德为本” 的教育怪圈,由”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型为”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由“培养工具人“的教育体系转型为”培养文明人“的教育体系,立足“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整合东西方文明的成就创造出一种“新天人合一”的文明,使每个人都能“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通过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与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文明崛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繁荣作出更多与更好的贡献。


2015年7月10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37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