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5 次 更新时间:2015-07-06 12:00

进入专题: 西汉   王莽  

周树山  

4

少年天子平帝一朝,其实就是王莽的天下。他虽有臣子之名,实行帝王之事,其篡势已成。等到平帝神秘暴崩,他完全可以脱下臣子外衣,直接坐到帝位上改朝换代。此种天下已成之局,就连闾巷中闲逛的狗也不会怀疑了。

但王莽还要有一个短暂的过渡,他在刘氏子孙中找一个人年仅两岁的婴儿放到了皇位上。这个婴儿就叫刘婴,史称孺子。当时汉宣帝曾孙为王者五人,其他刘姓子孙在列侯之位的有四十八人,但王莽一概否决,却立了个襁褓中的婴儿为帝,他取而代之的意图已公然于天下。

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他的煌煌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写道:"世界有很多种政府形式,而以君主世袭政体最令人发噱。试想老王死后把国家当成私产,像一群牲口那样传给对人类和自己浑然无知的婴儿。英勇的武将和贤明的大臣,放弃对帝国天赋的权利,趋向皇家的摇篮屈膝宣誓效忠,像这样怎能不使人气愤填膺?"东方古老的大汉帝国的臣民们不在意皇位继承人是否为乳臭未干的婴儿,只在意他的血统是否纯正,因为君权神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类臣服某一个家族世代统治的传统由来已久,一个异姓的强人取代原有的皇室另立朝廷,必须找到合法性的根据。其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武力推翻前朝,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仍要大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舆论,大讲前朝如何罪恶不道,逆历史潮流,已经气息奄奄,应当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而自己才是代表正义、光明,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打天下坐天下应天顺命,于是,新的王朝建立起来。这个王朝历经数代,由积极进取堕为僵化保守,由相对的开明清廉沦为彻底的腐败糜烂,最后,又一股异己的力量用暴力将它推翻,再建立另一个新的王朝。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摆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因为无论官方的话语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历代都行秦政治",哪一朝都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规范的圈子里打转。东方专制帝国就在这种历史循环中跌跌撞撞地走了两千余年。王朝更迭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所谓"禅让"。君主把自己的权位主动让给比他更贤德更有能力的人。这种方式仅见于中国远古的传说,据说一个叫许由的高人听说君主要把位子让给他,他觉得君主的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于是跑到山泉边去洗耳朵。这种事情我们姑且相信曾经有过,因为那时生产力不发达,君主被推举出来,相当于一个氏族长,他带领氏族老少栉风沐雨,不但要保证他们的温饱生存,还要防御外其他氏族的入侵抢掠,肩上的担子很重,而且没有多少特权。这从大禹治水的记载约略可知,大禹带领氏族的人治理洪水,跋山涉水,腿上的汗毛全都磨没了,手脚长满了老茧,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君主大约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一个氏族渐渐成了一个国家,当王的有高于常人的享乐,还有种种特权,大汉帝国的儒生术士就从典籍上查到,黄帝光女人就有一百二十个,这是任何一个生命力旺盛的男人都向往的事情。王还可以主宰臣民的命运,有生杀予夺之权。从这个时候起,就再没听说哪一个王肯把王位出让了,不仅不出让,还明确规定,他一旦死去,由他的子孙世代承接他的位置。后来秦王打败了所有的王,灭了他们的国,大大小小的王国成为一个整体,他认为他已经拥有了"天下","天下"的四周有一些落后野蛮的土著,称之为"四夷",他已经成为"天下"的主人,不再允许别的王存在了。于是,他自称"始皇帝",他的子孙要万世一系,永远做天下的主人。大汉帝国的开国君主是灭了秦王朝夺得的天下,和秦始皇一样,也希望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永为帝王。如今,自汉高祖刘邦始,刘家的天下历十帝已达二百余年,尽管自庸劣的汉成帝始,三代帝王皆断根绝嗣,但刘家没有哪个帝王肯站出来,表示愿意把皇权禅让给王莽。不仅如此,名义上身为汉家臣子,尽管实质上已行帝王之事,在帝位已空时,还要从刘家子孙中选一个小屁孩或者乳臭未干的婴儿填充帝位。这让王莽很不爽。那么,所谓第二种王朝更迭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异己的政治力量在旧王朝的内部渐渐强大,它吞噬掉自己的母体之后,成为新的个体,在旧王朝已无力还手的弥留之际,改换旗号,取而代之。此种方式由王莽开其端,魏之曹氏,晋之司马氏继其后,都用这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具有皇室血统的刘姓王侯大多慑服如鼠,填充皇位的两岁婴儿在襁褓中酣睡未醒,大汉帝国已到了弥留之际,王莽必须得行动了!王莽此时已有了"摄皇帝"和"假皇帝"的名号,庙堂的臣子们已经把王莽当作了君主,年号也改为"居摄",其实就是王莽自己的年号了。这时发生了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的军事行动。以前也曾有过几次小规模反莽活动,但都很快失败,没有成气候。这次翟义不仅拥立一个叫刘信的王侯为天子,且拥兵十余万,与之呼应的另一支仓促组成的民间武装也号称十余万,竟来攻打首都长安。王莽非常惊恐,连忙调集军队平叛。自己怀抱孺子日夜祷告于汉家宗庙,并让臣子颁发文告,誓言自己暂摄帝位,将来,孺子长大,一定还政于汉室。王莽平叛调动的是国家的正规军,反莽的部队很快就失败了。王莽长舒一口气,他知道,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迟疑不决,将会有更多的叛军出现。索性当个真皇帝,建立自己的朝廷,新朝一旦建立,那些犹疑观望的人也就会安心归顺,而心怀不满的人也就掀不起大浪来了。叛军土崩瓦解,说明自己既合天意,又获民心,登基上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君权神授,该让老百姓知道神的意志了。

王莽上书太后,说有一个名叫刘京的王侯曾上报朝廷一件怪事,齐郡临淄县一个亭长一夜数梦,每次都梦见一个奇人对他说:我,天公的使节也。天公让我告诉亭长:"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果不信我的话,此亭中当有新井。第二天,亭长起来,果然看到亭中有有眼新井,入地百尺。冬至前后,远在巴郡的石牛,还有一块雍地有字的石头,不知怎么无缘无故跑到未央宫前殿来了。我和某大臣去看,忽然天风骤起,天空昏暗,等到风停了,我们看到一块铜符,和画在绢帛上神秘的图画放在石头前,上面的文字写道:"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从这两件怪事看,上天已经把天命神令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孔子说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对天命深感敬畏,请改年号为初始元年。太后知道,这个从所罗门魔瓶里放出的魔鬼再也收不回去了,没有人再能挡得住王莽要做真皇帝了。

满口荒唐言,只为圆一个帝王梦。谁都知道这无耻谰言背后的名堂,但人们沉默,最后他们相信了这些所谓的"符命"。权力的巫师把他的魔法施加到群众身上,形成一个毫无理性的狂澜,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最后,阴谋家达成了他隐秘的目的,同时他被狂热的群众推拥到神坛和权力的峰巅之上。王莽当皇帝的故事是一个最好的历史范本,它完整地演绎了这个过程。在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的群体狂潮中,聪明的投机者总能攫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一个名叫哀章的长安文人,精心制造了一个黄铜匣子,谓之"金匮",内有上天符命,能两开,其一镌字为"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开镌字为"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这两段貌似古怪的话需要稍做解释。据传刘邦当年起兵时,进军路上盘踞一条白蛇,他的同伙吓退了,刘邦仗着酒力,抽剑向前,将白蛇斩为两段。后来有人在刘邦斩蛇处见到一个哀哀哭泣的老妪,人问其为何而哭,老妪回答说,她的儿子白帝子挡了人家的路,被赤帝子杀掉了,因此悲哭。大家觉得她出语荒诞不经,正要盘诘她,那个老妪忽然不见了。这个故事被虚构出来,和王莽所谓天公使节给亭长托梦是一个性质,就是要证明"君权神授",刘邦是赤帝子,杀白帝子灭秦而为帝。如今,刘姓王朝气数已尽,因此,刘邦要把皇帝之玺传给黄帝。黄帝是谁?他就是王莽,因为王莽自己考证并认定,自己乃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有着最远古帝王的血统,因此,王莽为真天子,做皇帝天经地义。更妙的是,这铜匣里还装有王莽八个大臣的名字,后来增加有王兴、王盛,和他哀章自己,计十一人,都是王莽新朝的重要大臣。这个铜匣子是哪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土里挖出来的还是神仙送过来的?没说。不过,哀章听说王莽编造了亭长、石牛等故事后,立刻穿上了黄色的袍子,捧着这个铜匣子到刘邦的高庙去了。他把这个铜匣子非常郑重地交给了守护高庙的官员。官员立即上报,而王莽很快就来到了高庙,拜受"金匮",算是得到了大汉帝国开国皇帝的禅让和上天的神授,戴上皇冠,谒见太后,来到未央宫前殿,布告天下,当上了真皇帝。

当年,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出降,奉上秦始皇之玺。到高祖诛灭项羽,即天子位,自己佩带,刻刻不离,后来这始皇玺由汉家君主代代相传,号为汉传国玺。由于孺子刘婴尚在襁褓,这传国玺就保存在太后的长乐宫。王莽当了真皇帝,向太后讨要,太后不肯给。后来他派王舜来向太后索要。王舜是王音之子,王莽的庶兄弟,也是太后的亲侄子,深得太后信重。太后知其来意后,开口怒骂:你们父子兄弟蒙汉家恩德,富贵累世,受汉家托孤之重,不知图报,反倒夺人之国,真是猪狗不如,天下还有你们这样的兄弟吗?既然用什么金匮符命当了皇帝,就该自己作玺,为什么非要这亡国不祥之玺呢?我一个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用此玺俱葬,你们别想拿到手。涕泣而言,絮絮不止,左右皆垂泪,王舜亦悲不自止。末了,王舜跪仰太后,说:臣已无话可说,王莽决心要这传国玺,您老能终不给他么?太后听王舜出语恳切,又怕王莽威胁逼迫,这才命人将玺取出,狠狠掼在地上,骂道:我老太婆已经死了,你们兄弟如此,迟早必受灭族之祸也!

这件事可见太后对王莽废汉自立的态度。她尽管以汉家老寡妇自许,但她是无力动摇王莽当皇帝的决心的。

哀章既有献金匮符命之功,又把自己列入了新朝重臣的名单,当然受到了王莽的重用,名列朝班。可是王兴、王盛在哪里呢?左右近臣无人叫这个名字,后来,遍访之后,终于找到了。王兴,是管城门的小吏,王盛,是个卖饼的小贩,两人只因名字应了"符命",都被王莽封为高官。投机的无行文人攫取了荣华富贵,而王莽的迷信妄诞更令人发噱失笑。

5

我们借历史这扇窗子观察古人的行为,有时感到庄严肃穆,有时又感到惊心动魄,也有的时候,我们为某些重大事件的残酷血腥而惊骇不已,还有的时候,我们也为他们的一些愚妄荒唐的行为而叹息失笑。或许我们无权嘲笑古人,他们的一些古怪行为有些出于权力的任性,有些则用来服务于更神圣的目的,尽管在今人看来,很多事情是那样的不可思议。

台湾的柏杨先生对王莽有极高的评价,他说:"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王莽有他的政治抱负,他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使他能够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王莽是不是儒家学派的巨子,对此我不好说什么,因为他没有什么发展儒家学说的天才著作流传下来。说他是学者,似乎有些牵强。或许在柏杨先生的眼里,他述而不作,是儒家学说伟大的实践家吧。但是在他的帝国里,我们并没发现什么"理想的快乐世界",而他本人的一些作为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在所有古代的帝王中,没有谁像王莽那样一意孤行,他干出很多出格的事博人眼球,令人大惑不解。妄诞迂执,不切实务,半儒半巫,惑人欺世,这就是王莽"儒家帝国"的政治风景。

他坚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自说自话,言之凿凿,追叙祖先的谱牒,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证明自己当帝王乃天命所在。上位前,造作符命,民间一些骗子争言奇异之事以求封侯;上位后,声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竟玩起了拆字游戏,繁体字"劉","卯、金、刀"也,为了使刘氏帝位永绝,通行的刀币和民间的佩饰"刚卯"皆不许用,并且以皇帝诏旨颁行天下。所谓"刚卯",据《汉书》服虔注解: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木),著革带佩之。今有玉在者,铭其一面曰:"正月刚卯"。由此看来,这不过是民间辟邪求福的一个小佩饰,但因容易引起"劉"字的联想,王莽亲自下诏禁绝。这年秋天,王莽派五威将军王奇等十二个人四方巡行,颁布"符命"于天下。其中"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应十二,凡四十二篇。"五威将所乘坐的车子上图画天象星辰之属,用六匹母马拉车,地生万物为之母,六,地之数也,所驾之车合天地之命数。五威将军本人除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背后还需插满漂亮的野鸟毛。每一个五威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这样一个奇怪的组合共有六个人,加上扈从和卫队,是一个不小的队伍。十二将,每将置五帅,共派出巡行四方的使节七十二人。将持朝廷节钺、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他们穿的衣服、车子和马的颜色,各如其巡行方向的色数,如南方色为赤,则往南方的使节红衣红马红车,东方色为青,则往东方的使节青衣青马青车。王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这样服饰奇异的使节必须达到所行方向的极远之地,他们去干什么呢?第一,向天下的人宣告"符命"四十二篇,证明王莽当皇帝乃是天和神的意志,除了前面已讲过的石牛、亭长之梦,无端出现的深井,那个叫哀章的人所献的金匮符命外,还有某地的母鸡忽然变成了公鸡之类。王莽是个儒生,他会搞意识形态,他要用这种方式宣布其政权的合法性,告诉天下臣民百姓,他登基为帝,乃因天降异象,昭告下方,因此他才代天受命,君临天下。尔等百姓既畏天听命,就要老老实实接受我的统治,不要再怀念刘姓的汉家王朝。第二,他们要去收取四夷邻国国王的印绶,大汉帝国封他们为王,这是不对的,他们有什么资格称王呢?王莽登基后就下了一道诏命,其言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谬于一统。其定诸侯王之号皆称公,及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是王莽,地上只有一个王是王莽,所以,任何人称王都是大逆不道。国内王者称公,外国称王者改为侯。王莽很快就会收到恶果,因为这样一件无关国计民生的不智之举,他将四面树敌,将国家置于动荡不安之中。

王莽要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凡大汉帝国旧有的一切都要改变。官名官制,改!原有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改为羲和,这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太阳神,王莽拿来做官名,后来又改为纳言,而为皇家主管财物的少府改为共工,这是远古传说中一个氏族部落头领的名字,也拿来做官名。其他所谓四辅、三公、四将等中央和地方官吏改为各种希奇古怪的名字不可胜记。行政区划,改。按照古书所记,"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有五。"把国内的行政区划分为九州,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爵土,"诸公一同,有众万户,土方百里。侯伯一国,众户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则,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王莽自称"万国之主",他像孔夫子一样"郁郁乎盛哉,吾从周",非常羡慕周天子,似乎想回到分封制上去。当然,其滞碍难行,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奉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佣作者。"王莽统计一下,光诸侯就有一千八百名,所谓分封,原来只是空头支票,画饼充饥,所谓的诸侯也不过分到地方政府按月领工资,有很多诸侯穷困的只好给人去打工。所谓"学者"治国,只尚空谈,拘泥于书本,唯书唯古,种种异想天开的花样,给国家百姓徒增困扰而已。王莽对旧有的地名乃至州郡的名字非常厌恶,所以也要按他的意图改变。首都长安改为常安,长乐宫改为长乐室,汉朝历代皇帝国事活动的未央宫改为寿成室,前殿更名为王路堂。这个还算他求新求异的小花样,未央宫叫什么鬼名字无关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但有些拍脑门的新花样则叫官吏和百姓无所适从,困扰不堪。如他随心所欲地更改郡名,变易属地,"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记。"刚把某郡改个名,不久王莽心血来潮,再改一次,甚至一个地名,改了五次,最后又改回原来的名字。官方文书,只好在新名后面附缀旧地名,才好下达。此谓之困官,至于他随意变乱钱币,造成市场混乱,民生困顿的困民之举,应有专文论述。史载"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伪言大钱当罢,莫肯挟。"王莽下诏,如有仍然使用汉五铢钱,说新朝大钱当罢的人,其罪和非议井田制相等,都要流放到边塞少数民族的地方去。"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王莽时国家货币数次变易,朝令夕改,给国家经济和民生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王莽还把有些归顺称臣的刘姓诸侯,赐予"王"姓,因钦封的"国师"刘歆与他有姻亲,所以格外开恩,得以保留原姓。还把他的姑姑,原来汉朝太后的名称改为"文母太后"。其种种变易不经之事,不胜枚举。

倘如柏杨所言,我们姑且称王莽为学者,则这个学者治国一是好古稽古,刻意复古,凡事从古书上找根据,然后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任意诠释,证明自己所行之事符合"正经"和圣人之意。颁赐诏书,引述古经,一应举措,尽仿古帝王之行。他热心于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用儒家的所谓"六经"统一臣民的思想。以致于公卿大臣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致使国计民生的要事无暇也无人处理。王莽治国既以古为则,其种种妄诞不经之事皆用经典加以缘饰,愚人且自愚。王莽不是今天我们所能理解的儒者,他身上带着许多神怪巫覡的色彩,中国自秦汉以降,皇权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已经越来越世俗化,就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逃过秦火侥幸流传下来更早的史书中,我们所见王霸之国的君主们所关心的也大都是军事外交之事。孔孟论政,说仁论礼,不言怪力乱神。自汉以来,汉武帝刘彻和独建一朝的王莽是神怪巫覡气最重的两个帝王。刘彻被方士忽悠,一直存仙升之妄念,其迷乱误国之行至死方休。王莽本人则半儒半巫,迹近癫狂之举配有帝王庄严的仪式,令人惊诧莫名。

天凤四年,王莽已经当了九年皇帝,他忽发奇想,铸作了一个名为"威斗"的东西,而且亲自到长安南郊工地上指导和监工。史称"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大致猜想,此物以五色石为星,在铜坯上缀成北斗形状,制作它的目的,有辟邪和防暗杀者近身之意。此物成后,令官名司命的一名贴身侍从背着它,如果王莽出行,司命背负它走在前边,王莽入宫时,则背负它走在车旁。铸这物件时,因在室外作业,逢天奇寒,参与其事的百官人马有活活冻死的。

天凤六年,王莽为帝十一年,国事紊乱,饥民为盗,天下扰攘不安。王莽还是乞灵于鬼神。他找术士望气,俗云看风水,然后征集天下工匠,图画设计,亲临行奠基之礼,由百官陪同,"亲举筑三下",在长安南郊修"黄帝太初祖庙"等九座庙宇,总称"九庙",其规模"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为此,尽毁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等十余座汉家宫殿,"用其材瓦,以起九庙"。这年大雨下了六十余日,征用民工无数。为了解决民工吃饭,国家开始卖官,如有捐助粮食六百斛者,可以为郎,"增秩赐爵"。庙要修得壮丽庄严,为黄帝修的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庙中廊柱顶上皆以铜为饰,雕金镂银,"穷极百工之巧。"这项浩大的工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万数。"直到王莽灭亡的前一年,九庙方落成,王莽举行了"纳神主"的隆重仪式,请九位神鬼入住。王莽乘六马车,每匹马身上披上由五彩毛编织的龙纹衣,头上装着三尺长的角,把拉车的马弄得怪模怪样,坐在华盖车里的王莽更是一身巫气,由十位骑士前导,浩浩荡荡,莅临九庙。"纳神主"的仪式完后,鬼神入庙,王莽赏赐主持修庙的司徒和大司空钱各千万,侍中、中常侍等贴身的官员皆得封赏。

王莽迷信神鬼,已经达到神经质的地步。除了耗国家巨资,扰民残民修空前绝后的"九庙"外,他自己常常疑神疑鬼,自我惊扰。一次他梦见长乐宫外五个铜人忽然站起来,甚感不安,因为铜人身上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这是为汉高祖纪功的铭文,他立刻命人将铜人身上铭文刮削掉。他总觉得汉高祖刘邦灵魂作祟,于是,令虎贲武士进高祖庙驱鬼,武士们拔出宝剑,四面望空乱击,用斧子砍坏门窗,又用桃木煮水向四壁泼洒,用赭红色的鞭子抽打墙壁。这些古怪的举动都是为了镇压汉高祖作祟的灵魂。最后王莽还是不放心,于是命令一个将军住在高祖庙里,另外一个将军住到汉高祖的陵寝去,以此来震慑不安的灵魂。

有人说,远古的黄帝建华盖以登仙。于是王莽建了一个九重华盖车,高八丈一尺,驾六马,三百个穿黄衣扎黄巾的力士簇拥左右,车上人击鼓,左右连呼:"登仙!"。王莽每外出,令这个怪异的仪仗前导,一片"登仙"的呼叫声。百官私语,说这分明是一辆丧车。关于黄帝登仙的传说,流传于战国方士之口,至汉代,已被视为荒诞不经。汉武帝对此五迷三道,至王莽,已近走火入魔矣!

6

周王朝至于秦汉,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无从接触更不了解遥远的世界。帝王们的观念还是"内华夏而外夷狄"。认为国境四周都是一些未开化的民族,称之为"四夷",对其极其鄙视和轻贱。迄止秦汉,最大的外敌乃是匈奴,这个以游牧为主的强悍民族对边境乃至帝国的安危都造成很大的威胁。大汉帝国的君主们对匈奴有征伐有和亲,其目的是要求得边境的和平和安宁,让两国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用今天的外交辞令来说,奉行和平友好的睦邻政策对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至关重要。汉家自宣帝始,与匈奴及四邻诸国是关系最好的时期,所谓"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可是到了王莽称帝,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和平安宁的局面破坏掉了。他的颟顸狂妄和一意孤行造成了国家动乱和人民的苦难。

前文已述王莽遣五威将军巡视和出使四方之事,五威者,示威胁迫于天下也。"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南出者,逾檄外,历益州,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四邻的少数民族诸国,当时多为大汉帝国的外藩属国,受汉家印玺,称王一方,每年朝贡,奉献给朝廷一些稀有的方物,而朝廷也待之以礼,予金银绢帛等赏赐,也有一些贸易,互通有无。自张骞通使西域诸国,开通了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就没有中断过。当时,虽然还谈不上国家无论大小,都有平等的权利这样现代的外交理念,但大汉帝国对四邻诸国还是给以应有的尊重,如不干涉其内政,如无犯边之衅,决不兵戎相见等,就是现在,也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王莽派遣北出的五威将军名为王骏,有左右前后中五帅可谓副使,为甄阜、王飒、陈饶、帛敞、丁业共六人。他们此去匈奴的目的,就是为了王莽一人为王,普天之下再不许有王的想法,授匈奴单于新印。原来汉家颁授单于印文为"匈奴单于玺",王莽新授的印文为"新匈奴单于章"。王莽的使节们把新印交给了单于,印是被绢帛包着的,单于没来得及看印文,虽然有旁边的姑夕侯一再提醒,在使节们的催促下,单于还是解下了旧印交给了他们。其中的副使陈饶怕单于看了新印后,再讨旧印,悍然用斧子把汉家旧印砸碎。第二天,单于果然对新印不满,要讨回旧印。云:"汉赐匈奴印,言'玺'不言'章',又无'汉'字,诸王以下乃有'汉'言'章',今既去'玺'加'新',与臣下无别。"他认为匈奴之于汉,只是属国,而非臣子,如今以臣子待之,于理不当。但得到的回答是:汉家旧印已经砸碎了。这种强横的流氓行径,常人也难以忍受其凌辱,况单于乃一国之君!不久,匈奴单于就派十几员大将,统帅上万铁骑,重开边衅。边境又烽烟四起,百姓死难,近一个世纪和平安宁的睦邻关系被王莽葬送了。其起因无非"玺""章"一字之辨,王莽之愚妄于斯可见!

西域的车臣国因王莽暴虐强横,率部欲降匈奴,王莽的西域都护诛斩车臣王,车臣王的哥哥还是率国内民众牲畜等举国归降匈奴,两国合兵,纵横杀略,西北边鄙,再无宁日。

匈奴扬言要大举进犯,戍边的校尉陈良、终带等见西域各国皆叛,战端一开,必死无疑,于是,杀边将刁护等人,胁迫士兵边民二千余人逃往匈奴。

匈奴侵扰寇边之役越来越频繁,其人数大者万余,中者数千,小股也有几百,雁门、朔方太守皆被杀,吏民百姓生命及财产损失不可胜记。于是王莽拜了十二名将帅,"发郡国勇士、武库精兵",开赴前线,屯守西北边陲,准备兵士集中到三十万,粮草征集够支撑三百天,十路出击,大举进攻匈奴。王莽的想法是愚蠢的,他既不了解边地的情况,更不懂战争。一个名叫严尤的将军回顾了历史上华夏和匈奴的关系,认为周王朝把入侵者驱逐过境而罢兵,此谓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但汉家也有巨大损失,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不得安宁,造成国内疲敝,百姓苦难,此谓下策;而秦王朝倾举国之力修筑长城,妄图将胡人挡在长城之外,民不聊生,国力衰竭,长城完工,社稷亡灭,此谓之无策。他向王莽指出,这样宏伟的战争计划不可能成功的五点理由,谓之五难,如兵员和粮草征集耗费时日;先到的部队长期等待,给养供应不上;士兵长期暴露荒野,丧失战斗力;匈奴之地气候严寒,又多沙漠,粮食和饮用水的长期供应很难为继,若经历四季,部队发生疾疫,则不战自溃等等,所以他要求带精锐部队先进军,给敌人以重创,使其不敢轻易犯边也就达到了目的。但王莽骄狂自恣,好大喜功,根本听不进正确的意见,仍然全国转输军队粮草,征用兵员和粮秣牲畜,全国骚动,百姓再无宁日。后果如严尤所言,先到的部队等待兵员粮草,时日一久,将骄兵疲,而内地各郡愁于征发,百姓弃城郭流落山野为盗贼,并州、平州等地尤其严重。这样的局面久拖不决,从未和匈奴有过一次正面的战役。

后来,王莽也有过分裂匈奴的企图,如胁迫利诱匈奴王,欲封十五个单于,又悍然改匈奴为"恭奴",单于为"善于",杀匈奴王为质的儿子等愚蠢的行为,后来,虽然匈奴因单于死后变更有过短暂的和亲愿望,但由于王莽的骄狂和不智,终使匈奴死心塌地与华夏为敌,成为边疆的大患。

为了讨伐匈奴,王莽还在国内征集有奇能异行的超人,应征者中,有声称渡江海不用舟楫,水上行走如履平地的;有声称不用军粮,只吞食其药丸就不饥不渴的;还有声称插翅能飞,一日千里,可窥探匈奴军情的。王莽虽知皆妄,用其声名而壮军威,皆拜为理军,给以车马,待时而发。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臣民,轻启边衅后,军国重事搞成了巫术邪道的闹剧。

北方匈奴已成劲敌,战争动员已使国家动荡。别的方面怎样呢?

南方:王莽派往南方的五威将军改句町王为侯,其王怒而不附。王莽命地方官用欺诈的手段将句町王杀死,王弟起兵攻杀地方官,南方复有兵燹之患。王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击句町,十分之六七的士卒遭疾疫而死,为了供战争之需,赋敛民财十取五,益州虚耗,百姓困苦不堪,终不能克。后又换将再征,又强征民财十取四,梁州人烟绝迹,成为空城,句町之叛仍不能平。

东方:王莽征高句骊兵伐匈奴,高句骊人不愿背井离乡去打仗,郡县强征之,结果,高句骊人逃亡塞外,聚集为寇,官府不能制。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反被所杀。王莽不抚慰安顿东北的少数民族,反倒诱骗高句骊侯而杀之,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和改匈奴为"恭奴"同一伎俩,皆侮辱轻贱之意。它造成的连锁反应是,东北少数民族秽貉、夫余皆反,东北边境再无宁日。

西方:西域诸国以王莽毫无恩德信义,焉耆国先叛,杀西域都护但钦。王莽天凤三年,遣五威将王骏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向朝廷贡献。王骏因焉耆国前曾杀都护但钦,欲袭击焉耆等诸国。焉耆诈降,设伏兵,王骏及军队覆灭。王骏的部下后到,掠杀老弱,从车师还入塞。西域自此和华夏绝。

和邻国关系的恶化,无关政治、经济,更与国计民生不相干,完全是因为王莽骄狂自恣所致。东西南北"四夷"皆叛,王莽的王朝四面受敌。外患的恶果全都转嫁到百姓身上,子弟千里戍边去打仗,赋税加重,民不聊生,这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崩溃。

 

    进入专题: 西汉   王莽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16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