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心理学研究趋向科学与人文视界综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2 次 更新时间:2015-06-28 00:37

进入专题: 人文视界   科学方法  

张杰  

在社会发展中,个人经验千差万别,人们的心理活动越来越丰富,精神需要也越来越多样,这给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和数据,也迎来学科发展的新机遇。有学者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传统科学主义心理学无法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应该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科学心理学无法解决社会心理问题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此后,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实证的科学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吉林大学教授车文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摆脱了哲学思辨,其秉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凸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确证性和操作性,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在实证主义和严格科学操作原则指导下,心理治疗学、教育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有了较大发展,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车文博看来,科学心理学同样存在弊端。他认为,科学心理学研究强调实证,崇尚客观主义,强调实验室的实验和确定化的定量研究;排斥对主观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否定主观经验研究的特殊价值。“将客观化研究推向极端,忽视主观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不可能成为真正科学的心理学。”   

由于科学心理学无法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社会心理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心理学进入危机阶段。1997年,160余位心理学者在纽约参与以“非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声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教授乐国安看来,这次会议发出了一种声音:长期以来,心理学按自然科学的模式去构造的努力不能解决心理学上的所有问题。科学心理学不仅无力全面涉及人类心理的广阔领域,而且也无法容纳已有的关于人类心理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郭永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要全面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取向的研究,更需要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向的研究。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仍具价值   

基于对科学心理学的反思,近年来,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发展迅速。   

但是,“实证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越来越缺乏活力”。乐国安并不认为当前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看来,实际上,实证主义范式仍然是主流,不仅行为实验研究还是很流行,而且脑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更加稳固了实证的地位,即使是问卷调查,也讲究严格的统计分析。当下流行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实际上就是用心理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领域的行为。   

在郭永玉看来,虽然心理学实证研究范式占据主流地位,但心理学不能忽视人文取向的研究。他认为,心理学科学研究取向,强调研究变量的可操作性、结论的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然而人的心理与行为不是纯自然的范畴,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心理学研究当然离不开自然科学的逻辑和方法,但也需要渗透着研究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有学者表示,作为一门与现实密切联系的学科,心理学应密切关注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探索。那么,未来心理学应该如何发展?   

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谈及未来心理学的发展,车文博特别强调方法的交叉融合。他认为,应该坚持心理学的中间科学定向,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应坚持不以方法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将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统一起来,实现方法的交叉融合,超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模式,实现客观试验范式和主观经验范式的整合。 

乐国安表示,尽管科学心理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不足以解释和解决人类复杂的心理问题,科学心理学仍然有待推进,而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对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一种有益的丰富和补充。未来应该用多元的方法包括其他学科的方法,尤其是偏于质性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偏向社会性的心理学问题。   

郭永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心理学应该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社会科学的心理学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统一,那种认为认知神经科学是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是应用研究的观点是片面的。实证主义仍然需要坚持,但实证主义可以贯彻人文精神并落实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进入专题: 人文视界   科学方法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82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