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琼:抗日神剧有观众市场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0 次 更新时间:2015-05-22 03:04

进入专题: 抗日神剧   观众市场  

温琼  

不知从何时起,抗日神剧大行其道,“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石头砸飞机”,甚至“裤裆藏雷”等一系列奇葩桥段。我们大可以指斥电视剧投资方的一味逐利、编导们的胡编乱造、审查机制的荒谬,但最终我们必须要回归这些抗日神剧持之存在的基础:收视率。我们需要理性的问一句:这些抗日神剧有观众市场吗?

答案毋庸置疑,抗日神剧是有观众市场的,而且这个市场还不小。观众人群主要集中于年岁稍大,知识层次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高的人群。我身边一工地的农民工兄弟们在忙做一天工作后,便守在电视机前等候着神剧的播出。

我也曾和他们一起窝在工棚里面看过,说实话,我觉得整个剧情构思还不错,很能吸引人,但也有不少雷人之处,比方区区几个人在每次的行动中,都能够在几百名日军的追捕中安然逃脱。在观看过程中那些民工兄弟们也不断声吼:太假了,太假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观看热情,他们看得很开心。我们总不能够以此评量他们对我们的苦难历史没有记忆吧。

应该说,最早的抗战片由于政治原因,其主人公一律拍成了“高大全”模式,但到后显然异化成了政治说教,不那么讨观众“喜欢”了;随后的抗战影视剧着重于刻画战争的苦难,记得80年代末央视制播的一部名为《荒原城堡731》的电视剧就给当时的国人带来难以名状的视觉震撼,随后大批着重于表现战争苦难的影视剧相继播出。

不可否认,这些苦难场面很真实,但它过度着重于我们悲痛的一面,我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单单从电视画感上说,其显然不符合我们当下的观视主流。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电视上播出的都是很残酷、很悲痛的抗战片,其收视率恐怕堪忧。

近些年,随着民族的复兴、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的民众有着一种急于证明自我的“大国情结”,加之历史的苦痛,以及当下外交上的摩擦和分歧,民众对于日本明显没有半点好感。而抗战片显然抓住了社会上的这种心理,极力凸显“中国队长”的感觉,有些抗战片情节过于夸张,就成了“抗战神剧”。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夸张的情节,会让人看得很爽,但这分爽,绝对不能够与缺乏历史记忆挂钩。

网上有一个段子,大意是讲如果将抗日神剧的背景换一下,就变成了金庸笔下的小说。其实抗日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框框,什么吊奇的因素都可以往里面套:偶像、苦情、武侠、穿越等集注于一体。

从这个程度上说,我觉得抗日神剧之所以如此火爆就在于其创造了一种新型模式。正如当年的《金枝欲孽》,现在审视这些宫斗剧觉得很俗,但是在当年这种题材的初次出现吸引了一大部分忠诚“粉丝”。而这些抗战剧中的“爱情”,“武侠”等元素或许对于年轻人来说很俗套,但对于稍有岁数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有着别样的吸引力。

其实出现几部抗日神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我们的影视界一拍抗日剧,就全然变成了神剧 ?而且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抗日神剧不等于抗日喜剧,雷人并不等同于搞笑。

从我个人情感上来说,我绝对讨厌那些抗战神剧,抗战神剧的泛滥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认识历史绝对没有丝毫好处。抗日神剧你神可以,但请不要雷。但着落于实际而言,电视本身就不是一个过于严肃的媒介,电视剧也绝对承负不起铭记历史的重任。

    进入专题: 抗日神剧   观众市场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81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