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妙凝:e-考据为文史研究打开一扇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7 次 更新时间:2015-05-19 17:03

进入专题: e-考据   古籍整理  

孙妙凝  

“古籍数据库就像为文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外面全是待开垦的沃土,就看研究者能不能冲出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台湾“中研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黄一农说。日前,黄一农在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以“e-考据与文史研究”为主题发表演讲,分析了基于古籍数据库的e-考据对文史研究的重要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曾刊发黄一农题为《e-考据时代的新曹学研究:以曹振彦生平为例》的文章。

相较于传统的文史研究,e-考据有什么独特之处?e-考据给研究者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e-考据不仅是技术更是态度

近年来,古籍数字化工作在文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等古籍数据库已成为文史研究者常用的辅助研究工具。

古籍数据库给文史研究带来了巨大变化,有鉴于此,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自序中首次提出“e-考据”的概念。他说,随着电子数据库的普及,“我们有机会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前人未曾寓目的材料,并填补探索历史细节时的许多隙缝,或透过逻辑推理的布局,迅速论断先前待考的疑惑或矛盾。事实上,一个有机会孕育‘e-考据学派’的时代或已出现!”

黄一农表示:“e-考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态度。海量的数据要求研究者有更强的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能的资源。”比如,在考证曹雪芹是不是曹芹溪这一问题时,他就调动了题跋、诗文等一切有可能用到的资源。对于每一个有疑问的字词,都放到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此外,黄一农特别重视构建历史人物的人际关系网络图,这也是能够凸显古籍数据库优势的一个方面。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认为,e-考据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研究手段,是一种新的方向,未来肯定会有新突破。信息时代要求学者在掌握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具备掌握更多资讯的能力。大陆学者已开始较多地利用古籍数据库。

e时代对文史研究者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古籍文献数据化已是东西方学界的共同趋势。欧美几大电子文献出版公司如Gale、AdamMathew等,专门制作开发电子古籍资料库,很多海外名校也致力于此项工作。在海外,不仅有如EEBO(15—17世纪珍本英语文献全文线上资料库)、ECCO(18世纪英文古典文献全文线上资料库)这样的大套综合型资料库,也有很多特定领域和主题的资料库。

台湾“清华大学”游博清博士介绍说,古籍文献数据化给西洋史的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第一,过去由于基础馆藏的不足,研究西洋史或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常需至欧美各地图书馆调阅资料。而如今,在很短时间内,学者便能寓目研究课题部分甚至大多数的西洋古籍。第二,电子资料库机械式的全面搜寻能力和逻辑处理程式,能间接辅助人脑拥有一些以往无法操作的能力,也能让研究者查找出未曾想过的材料。第三,很多数据库已经拥有高解析度的图像,有助于研究者发掘问题。第四,由于史籍取得方便,中外学者之间很快便能就相同的史料进行讨论、对话。古籍数据化可以有效促进中外学界的交流。

不过,要在茫茫史料中搜寻到令人满意的材料,也取决于很多因素。游博清认为,对课题的认知与问题意识将决定搜寻的字词,而是否熟悉电子资料库的特性和搜寻技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结果。e时代对文史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一农告诉记者,目前海内外学者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在新的历史情形下,问问题的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拉开研究者的差距。充分调动电子资源的前提是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培养对材料的敏感度,这样才能穷尽各种角度发掘问题,最快地觅得数据的所在,同时配合传统文史考据的方法,做深入的研究。年轻学者需要打开眼界,了解不同的学术传统,进而占领新的学术高地。

e-考据无法取代传统阅读

尽管古籍数据库为海内外的文史研究者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学者普遍认为,电子检索永远不能取代传统的文献阅读。e-考据只是研究手段之一,并不是学术研究的全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向记者表示,古籍检索的手段可以解决很多以往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看书时记忆比较模糊,很容易就能检索到准确的信息。现代科技手段给古籍文献研究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年轻学者不读书,就靠检索拼出论文。他们对于检索得来的文本的可靠性、文本的早晚、文本的真伪缺乏判断力,看起来是旁征博引,其实只是笼统地堆砌。事实上,电子检索永远无法代替阅读,原因在于:古籍库里的文本并未考辨精详,这些文献还需要利用善本来进行校对;在可检索文献以外还有大量文献,仅仅依靠检索文献做文章,缺乏系统学科力量感;并非所有检索出来的东西都能成为好的学问,大量阅读所形成的对文史的融会贯通是检索永远无法实现的。因此,电子数据库会使学术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这只是一种高层次的机械化升级,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文献处理的问题,仍然需要动用学者所有的学术积累来完成。

黄一农也特别强调,构建知识地图最重要的途径还是传统的文史功底,e-考据不只是用数据库来考据,它与传统文史考据和阅读方式不是相冲突的,相反它必须与文史基本功训练同时进行。一个学者研究能力的高下,不是取决于他使用数据库的水平和熟练程度,而是他传统文史素养的深浅。

    进入专题: e-考据   古籍整理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807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7日第43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