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经济增长的逻辑与管理艺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9 次 更新时间:2015-05-09 12:39

鲍盛刚  

经济增长的逻辑与管理艺术

当马克斯·韦伯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归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时候,无异于是说贪婪是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源,正是对财富的贪婪激发了冲动,并由此转化为冒险与投资,转化为节俭与勤勉,转化为财富的创造,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兴起与城市的建立。后来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经济增长,那是因为没有为经济创新提供刺激。而西方世界的兴起应该归于制度革命,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因为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率的组织造成了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反之如果社会没有刺激个人去从事引起经济增长的那些活动,便会导致停滞状态。所以,经济增长的逻辑与艺术关键在于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利用与掌控,要么改变人性,要么管理人性,对此就如同凯恩斯曾经讲到的那样,“我们不要把改变人性和管理人性混为一谈。在一个理想社会中,人们可以因为教育,感召,环境等关系,对于赌注根本不发生兴趣,但是如果一般或者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对于发财有强烈愿望,那么让他们在规则与限制下玩这个发财的游戏,也许政治家会认为这是聪明之举。”

上帝通过哄骗人类特别是富人,让他们产生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正是这一哄骗,激起了人类的勤勉,并使之恒久不懈。正是这种哄骗最初鼓舞了人类去耕种土地,建筑房屋,创建城市和国家,并发明和改进了各门学问和技艺,为人类的生命增添了荣耀和光彩。同时也使整个地球的表面完全改观,使原始森林成为了肥沃宜人的田野,使杳无人迹的荒芜海洋不仅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新资源,而且也成为了通往世界各国的便捷大道。以上逻辑是亚当·斯密的伟大发现,他将道德问题与经济和社会问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解决了道德上有关人类自爱与自利这一难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现代经济与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与基础。正是欲望与人类的贪婪这一在道德上让人可鄙的东西,却恰恰是现代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蒸汽发动机或者说是核动力。不错“尽管他们生性自私贪婪,尽管他们雇佣数千人劳作所图谋的唯一目的是满足他们自己那些虚荣而有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终究还是和穷人分享了他们经营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所作出的生活必需品的分配,是与如果将土地平均分配给所有居民后会产生的结果几乎没什么两样。他们就这样在没有打算也不知道会有这样效果的情况下,增进了社会的福利,提供了人类繁衍所需的资源。”对于亚当·斯密来讲,其目的无非是创建一个牛顿式的经济与社会运行模式,在找到了第一推动力后,那么财富自然会在一个明显的和简单的天然自由体系中得以创造,所谓理想社会无非就是和平的环境,轻松的赋税以及过得去的司法。


私人投资与私人经济无疑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经济形式,并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靠利润喂养,靠利润诱导。经济增长的动力显然在于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经济增长,所以投资人是社会的施主,是他们创造了就业,创造了税收,否则就没有社会就业,没有政府的财税收入。而投资人之所以投资在于其对预期投资利润的欲望,如果没有这种欲望,或者这种欲望被压制,投资无利可图,那么也就不会有投资,不会有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增长就会下滑,社会失业率就会居高不下,政府财政就会吃紧。所以,要让投资者投资,就要以预期利润引诱和哄骗他们,你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得快,又不让马儿吃草。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因为这就是私人投资与私人经济的本性,除非改用政府或者社会投资,可以不考虑投资预期利润,但是这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率的投资,结果是大家吃大锅饭,享受平等的贫困。经济学家熊彼特讲到私人经济实际上很脆弱,只要稍加恐吓,它们就会被吓阻,就会停止投资,但是只要稍加引诱与哄骗,它们又会冲动起来。现代社会的管理无非就是如何引诱与哄骗私人投资者,让它们投资,去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创造税收,让私人投资者在无意识中提升公共利益,无意识地帮助最大化人类的幸福,事实上这比有意识效果更好。政府的作用就是学会如何驾驭私人投资,自己不用花钱,而是如何让私人投资者去花钱,去投资,去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就业,创造税收,这就是现代政府的管理艺术。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无疑是这一艺术的典范。


那么,经济增长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在于投资的萎缩,而投资萎缩的原因显然在于预期投资利润的下降,而利润下降的原因显然在于成本的提升,在于既要马儿跑得快,又不让马儿吃草,结果马儿不跑了,或者跑到国外去了。不错,经济增长自然会推动工资与税收以及社会福利的提升,但是如果后者提升超过前者发展,那么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以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高收入高福利陷阱都是源于这一比例的失调。如果工资与福利低于经济增长,工人会不满,会罢工,同样如果工资与福利以及税收超过经济增长,投资利润下降,投资人也会不满,也会罢工,不再投资,或者投到国外去。当然,许多人认为经济增长下滑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但是问题是美国与西方国家都已经是消费国家了,为何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呢?为何他们的国内需求没有拉动经济增长呢?再有如果经济下滑在于产能过剩,那么为何许多企业又将产业转移到其它国家或者回流美国继续生产呢?而不是减少产能或者转型生产其它产品呢?或者还有认为经济下滑在于发展的饱和,投资机会的枯竭,不错,人类的需求是有限的,终有一天发展会饱和,到时人类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但是那依然遥远,也有可能到那时大多数人发现找不到工作了,而不是享受休闲。而且考虑到需求是可以不断培养与创造的,现代经济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已有需求而生产,而是更多地在于为创造需求而生产,所以所谓发展的饱和是不可能的。

现代经济与社会是建立在私人投资基础上的,但是人类显然还没有真正了解私人投资与经济的本性与规律,没有学会如何驾驭私人经济,学会如何让私人投资为社会打工,创造就业,创造税收,创造财富,而且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私人经济与私人投资。那么,如果没有私人投资,谁来投资呢?谁来推动经济增长呢?谁来创造财富,创造就业与税收呢?这显然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根源。对此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经分析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体系正在受到一种结构性的制约,人们已经不再能够驾驭,而这种结构性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全世界的非农村化的结果,这是非常超前的现象,将可能在今后的25年中大体完成。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成本在全部创造价值中的比重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二是成本外化的长期后果,这导致了生态的枯竭,这就使投入到全部创造价值中的百分比上升。三是世界民主化的结果,它对公共开支不断提出更大需求,用在教育,卫生保健和终身收入的保障上,这就使税收开支在全部创造价值中的百分比上升。以上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大规模的长期的对生产利润的结构性压缩,而且使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赢利。由于资本的无限积累是定义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体系的特征,但是以上三种制约使这一体系的最初动力不再起作用,所以资本主义面临结构性的危机。那么,对此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一,向后退一步,无非是降低成本,降低税收,减少监管以提升预期利润空间,吸引私人资本投资的回归,继续以利润引诱和哄骗私人投资。二,向前走一步,加快推动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利润空间,显然这是上策,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经济进步的动力都是通过利润率起作用的发明创造,每一项发明都会创造经济进步的冲动,而目前经济的新平庸无非是因为缺乏这种创新与冲动。无论是退一步还是进一步,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利润空间,引诱与哄骗投资回归,达到经济增长率与工资,福利和税收增长的同步和平衡。当然还有第三种方案,就是启动公共投资,从长期来看预期利润不可避免地将表现为递减的趋势,由此私人投资将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唯一的方法只能是以公共投资填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对此别无选择。由此我们也将看到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基础将不可避免地从私人投资转向公共投资或者趋于一种混合投资体制,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事实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自由主义理论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熊彼特的分析,他们早就预见到并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创造财富,它的驱动力就是不断追求利润,但是一旦利润趋于零,资本主义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私人投资将被代之以公共投资,因为利润如果为零,私人资本就不会再投资,社会发展由此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而目前世界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包括新兴经济体国家和中国的迷失与焦虑正是源于这种结构性转变的危机。









本文责编:baoshengga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70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