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恩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题探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8 次 更新时间:2015-05-05 21:03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发展经济学  

闫恩虎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问题当然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也是压倒一切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在职能结构上将逐渐集聚为两个板块系统: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城市经济主要集聚要素功能,而县域经济将从主体上承担生产职能。“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p58)  县域经济属行政性区域经济概念,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具有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是一个功能相对健全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最根本的基础和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最主要的操作平台,也是目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县域经济是中国的“国本经济”、“民生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稳定经济”和“未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依托。[2](P9) 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涵括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主题。

发展也有其时代主题。改革开放的上个世纪末,中国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发展的主题已提升到新的高度。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弱势经济”。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要在竞争中高快增长并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全国两千多个县域差异性很大,发展程度不一,但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方向就是加快实现现代化。发展主题是发展方向的具体化,虽然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很多,有体制、资金、技术、人才、区位和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的,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客观问题,是可以在发展中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必须在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发展主题指导下。实现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果发展主题不明确,就可能误入现代化的“陷阱”,拉美和南亚一些国家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必须清楚,市场化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体制基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载体,而工业化则是现代化的核心;县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依托,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大市场、小农户”矛盾的基本途径。只有这“四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县域经济才能走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市场化是目前壮大县域经济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要求

(一)市场化水平低是目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面深入地推进市场化,是健全和发展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高快增长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根据国内权威机构的测算:2003年我国经济市场化总体指数是60, 但市场化进程不均衡,其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是投资市场化和技术市场市场化,分别为71.70(卢中原、胡鞍钢,1992)和71(陈宗胜等,1997), 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领域是金融市场和市场国外开放度,分别是10(陈宗胜等,1997)和16.2(江晓薇、宋红旭,1994)。总体而言,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综合指数是50,(国家计委课题组,1994) 其中劳动力市场化指数35,(顾海兵,1996)土地市场化指数30。[3] (p56 ) 由于受三大主体市场(农业、土地、劳动力)发育制约,县域经济市场化指数应该更低,估计不会高于30。市场化是在新体制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市场化水平低,不仅直接制约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而且从根本上制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二)破解县域经济市场化的两大体制障碍,积极培育市场中介

目前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领域。农村领域的市场化建设,必须破解两大体制障碍:一是土地管理体制;二是户籍制度。虽然2003年3月起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已经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界定为物权,也明确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范围限定在“土地的农业用途”以内,农地非农化只承认国家强制性征地为唯一合法途径。这就是说,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功能,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依托。城乡二元化的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对农用地实行的用途管制,不仅使县域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受到根本性的制约,而且也是导致官员腐败行为和侵农行为的重要根源。因为这种管理体制造成城乡土地的经济社会负担不一样,农村土地不仅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而且还负担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农村土地的多重负担导致土地经营的低效益甚或负效益,为农地非农化的暗箱操作创造了利益动力,而国家强制性征地这唯一合法途径又为权利寻租和官员腐败提供了操作空间,直接导致“圈地”运动和大量的土地征用腐败案件发生。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3年,各地开发区总数5524个,占地面积3.51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总和。经济并不发达的江苏泗阳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就有43.3平方公里,当年就占用基本农田4000多亩。[4](P29) 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统计,1998至2004年,全国土地违法案件达80万宗,造成失地农民4000多万。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劳动力资源丰富本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虽然国家政策已经承认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严重束缚农民工的自由流动,使这种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高,管理混乱烦琐,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又得不到解决。这种不合理的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还造成农民不平等的社会身份,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活力难以集聚。必须尽快废除现行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通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准确反映的居住和职业状况。并将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社会福利及教育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切实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5] (p34 ) 人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促进因素,市场化激发人的活力才是发展最大的动力。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构成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和家庭农业为主体,规模小,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市场营销的矛盾非常突出。要应对市场竞争,必须依靠完善的中介组织。而中介组织缺失正是目前县域经济市场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培育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完善要素市场建设是各级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核心工作。

(三)克服县域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观念障碍

县域尤其农村受传统自然经济影响比较深,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同市场化要求差距较大,加之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重政策优惠而轻市场建设的观念在县域政府管理层普遍存在。一提市场化,就好像是国家政府不管。市场化绝不是国家不管,而是国家转变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规范化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管理。比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十几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强调市场化运作,并不排斥政府运作手段,但政府运作必须服从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达到市场机制与政府行政运作的有机结合。还应该指出:政府的行政或市场运作绝不是政府权力的“寻租”,而是依法行政,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县域内外的经济社会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工业化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一)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超越的阶段,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基础。工业革命以后,“发展的观念常常被作为工业化过程的同义词看待”。[6] (p92)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推进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主题。我国县域经济绝大多数尚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或前工业化阶段,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但许多地方却提出什么“适度工业化”的口号,这在理论是错误的。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工业化的内涵:“是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农业本身就包括在工业化过程之内,并且是这个过程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p192)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体是两码事,工业化的内涵非常广阔,既包括工业生产、布局和装备,也包括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装备、农产品的工业化深加工、农村人口的工业化转移、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等。工业化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主题,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深入地推进工业化。

(二)县域经济工业化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历程非常艰巨,受资源和能源环境制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思路,以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以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做到:(一)坚持清洁生产;(二)进行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工业园区规划,努力作到工业进园区;(三)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技术路线;(四)加大“非物质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调整工业产出结构;(五)积极建立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2、工业化的实现机制和推动力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化的实现路径正在由国家工业化向社会工业化转化,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工业化推动的主力,县域经济尤其如此。县域政府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克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和人才“瓶颈”,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研发予以税收优惠和政策保护,激发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涉危行业监管、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问题问题。涉危行业监管在以前国有企业中是垂直管理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以前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县域民营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条件落后,尤其是涉危的化工、采掘、冶炼、施工等行业,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在加大宣传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力度。另外,民营经济的劳动保护问题必须制度化解决。

三、城镇化是目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全面认识城镇化的内涵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化”是指城市职能的定位、强化、转换与提升,重点是要素方面;而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可以说,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和互动的过程,是人口在空间上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专业化、城乡社会逐步一体化,家庭、企业、政府相互联系的密切,技术创新和企业家才干的不断增强等。[8] (p35)

城镇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主题,也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系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城镇化,2、地域城镇化,3、经济活动城镇化,4、生活方式城市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充斥着大量农业人口时,现代化只能是纸上谈兵。积极推动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正如世界银行向“第二届人居大会”(Habitel Ⅱ Conferenle)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任何地方的城市都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吸引工业的磁场,是创新的发动机”。[9] (p12)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顽强的从丛林走向平原、从农村走向城市。

(二)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征地盖楼。城镇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乡镇企业集聚度提高,减少环境污染、工业效益充分发挥;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既拓展城镇化,又推动新型工业化。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才能在农村集中,农业产业化才有深化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集中居住,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才能发挥充分效应,人力资源素质才能广泛提高。

目前我国县级城镇约有2400个,居住着9600万人,约占非农人口的30%;建制镇19216个,居住人口1.7亿人,其中非农人口1.25亿。我国现在县城镇的平均规模是5—8万人,如果按照国际标准,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为12—20万人;如果将目前建制镇的10%—15%作为中心镇来规划建设,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这样,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水平。直接效果是约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成为现实。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农业人口的减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专业镇的打造、县域工业升级换代、城乡服务体系健全等,将从深层次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强调的几个问题

(1)城镇化的重点是内涵式发展。城镇化有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国土资源有限,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外延式城镇化(主要指地域城镇化)应该控制。有“城”须有“市”,这个“市”指的是实业、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是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现有城镇规模和规划好的产业园区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壮大城镇产业经济,完善服务设施,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和购房,以低成本让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积极完善城镇科学文化教育体系,全面促进生活方式城镇化。随着城镇功能的提升,城市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广泛渗透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清楚,内涵式城镇化,人口集聚是基础,但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城镇化是关键,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持续全面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强化规划职能,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规划是城镇发展的灵魂,规划决定城镇化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城镇化要以现有的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搞好示范试点,因地制宜,有利于“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思路。规划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周边城乡关系有全面的认识,根据资源、区位、市场情况确立城镇发展定位。县城根据位置可以定位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加工中心、或区域物流、商流中心,要甘当大中城市“配角”,承接产业转移和要素市场下接,有利于县域资源开发和市场的上承下启。县城不仅是县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交流中心,而且也是乡镇同大中城市的联结点传承带,是置换和发展的核心。建制镇要努力向专业镇发展,达到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真正成为城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建制镇定位基础上,进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强化县域物流环境,提高乡镇企业集聚度。规划必须有超前思维,要充分考虑国际大趋势,要经得起信息化、全球化考验。[10] (p96)

城镇建设仅是城镇化的开始,城镇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的投入、扩展以及内涵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不是单纯的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经营城镇”是现代城镇发展理念的创新。城镇是有价值的实体,“经营城镇”就是要把城镇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优化和增值的目的,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经营的不是私人物品不是竞争经济,而且公共物品和垄断经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镇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道路、桥梁、水电、燃气供应、公共交通等市政设施、历史文化景点等;二是城镇可以利用的无形资产,包括知名度、城镇品牌、公交车经营权、公交线路专营权以及道路、市场、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和节事权等。“经营城镇”就是通过对上述各种城镇资产的重组、拍卖、租赁、转让、抵押、有偿使用、冠名等多种经营运作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应该成为县域政府可资经营的最大的活化国有资产。在目前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政府行为的着力点应放到提高城镇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上。“经营城镇”的目的是凝聚活力,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努力塑造城镇的良好形象,打造品牌,优化人居环境,普及现代文明,以城镇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动力促进县域经济的高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搞好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城镇化促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县域

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问题,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村村办厂、集聚度差,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2000年自然村、建制镇和集镇、县城的乡镇企业的比例各占92%、7%、1%。这种布局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加剧环境污染,还造成规模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解决的方法就是搞好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各县域要积极搞好县级工业园区和镇级工业小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让那些从旧城区、从乡村迁出的企业和新办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工业污染,其结果不仅是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且也是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积极让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高快发展的新平台和城镇化的新动力。让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工业企业集中于工业园区或小区,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同台发展的局面,这实质上走的就是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必将为城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工业园区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城镇化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培育县域特色经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县域经济管理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发展园区经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招商引资,直接推动县域经济总量增长。要将园区开发建设作为城镇规划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来抓,以良好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努力作到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发展。

(4)从制度上强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非农化”效应,有效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非农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促进“非农化”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政策,农民进城务工,工作居住在城镇,但仍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造成人口在城镇集中,但土地并没有在农村集中。这不仅造成农村大面积土地荒芜,而且进城农民工还要为承包地要交各种费用,等于还没有将农民工从小块土地的束缚上解放出来。这样的政策制约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效果。有专家称这种现象为“非城镇化的非农化”。解决思路,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考虑以城镇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置换农民工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四、农业产业化是目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县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依托,县域经济发展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职责。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营方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和日趋国际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运行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强化工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装备,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业产业化只是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促进装备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和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实行产供销、农工商结合,把农民、龙头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指导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市场经济下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是自主发展的基本运行机制,是引导分散的农户由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大生产组织的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不仅经营组织不断增加,带动作用增加,而且组织形式也不断创新,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根据与农户联系机构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形式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龙头+基地);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三是“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一直是最主要的组织方式,近十年来占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可以肯定,这些模式对于有效缓解“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各类模式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发展缺陷。确切地说,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营模式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从目前来看,以下两个方面应作为深化方向。一是建立在股份合作制基础上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农民以土地入股,由公司(农工商联合企业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策划,使广大农村变成一个个的大型的规模化、集约化企业,由企业面对市场;农民则成为企业的员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和领取工资两种获利方式,和企业的发展联在一起。二是将“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两种模式有机融合,发展“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组织模式。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来落实公司与农户之间合同或订单中的责权利,稳定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中介组织对农户和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管,同时完成中间的各种服务,避免中介组织因资金、市场等缺陷而发育不良的情况。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政策和社会服务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共同利益关系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经营组织和农户都是为了获得比较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加盟产业化经营,属市场行为。政府的责任是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给予支持、引导、服务以及调控和规范,不能行政干预,更不能行政强制。政策是体制、市场、经济效益和科技、服务等驱动因素的保障和原动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和市场连接、企业有利集聚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宏观上,国家要调整现行的农业产业化结构政策,按照强化基础产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突破“瓶颈”产业、保护幼稚产业的方向,适应WTO要求,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升级换代。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的政策方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突出发展诸如食品、种子、蔬菜、乳业、牛羊、禽蛋、水产、生猪及加工、果品及饮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对于已经出台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抓好落实工作。地方政府还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有助于产业化发展的行政规章并逐步法制化,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市场、企业和个人行为,取消保护地方、部门利益的行政规章、文件。保留下来的与法律相一致的有关行政规章,要在范围和内容上简化、明确。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规范与订单农业相关的市场行为。

金融体系的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十年来,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例从来没有超过10%,这同我国农业目前15%的GDP贡献以及62%的人口负担、66%的劳动力就业和90%以上的国土维护面积极不相称。农业贷款与农业投资之间的量差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农业贷款用于农业投资的数额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却是过度投资行业的资金依旧盆满钵满。2003年全国农业贷款为1536亿元,但农业投资却只有1156亿元。另外,目前向上集中的财税分配体制,导致县乡财政普遍拮据。虽然各级财政有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贷款贴息、周转专项,但数额很少,其实也很难兑现。据了解,东部几个农业大省每年这方面的资金也只有几千万元,而分解到企业的就寥寥无几了。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上市,而农业龙头企业为保证常年加工,必须在短时间收购足量的农产品。这就形成了农产品原料收购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企业贷款不到位,农民只能拿到白条,最终受害的仍是农民。目前迫切要做的是改革现行金融管理体制,根据市场化方向,要求各种金融机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开拓适应中小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型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对农业专用资金,一定要加强管理,专款专用,杜绝一切可能非法挪用的渠道。[11] (p30) 还有,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普遍存在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使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难以发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真正把农业产业化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除了目前涉农企业要加大经费投入外,政府要通过发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成果交易提供场所;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或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参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帮助双方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12] (p357)

五、结语

可以说这“四化”进程是一个统一体:市场化是基础,城镇化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拓宽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逐步将原有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再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县域团状产业集群,全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四化”进程也是一个协调体系:市场化是基础,农业产业化是关键,工业化是保障,城镇化是依托。

必须强调,所谓“化”,决不是仅限于技术层的、工具的改变,而是包括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管理体制,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

参考文献

[1] 刘小龙. 中国县域经济论纲 [J] .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6)

[2] 闫恩虎. 县域经济论纲[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全斌. 关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3,(1)

[4] 刘小玲.制度变迁中的城乡土地市场发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 闫恩虎.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辨析[J] . 科学·经济·社会,2007,(3)

[6] E.J.Hobswoawm,The Pelic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Vol.3,Industry and Empire (Baltimore :Johns Hspkins Press,1969).

[7] 李功耀.叩问名师-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评传(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 张宪平、石涛.我国目前城市化典型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03.(4)

[9]The world Bank,1996, Cities are the world’s Future; urban problems are solvable[EB/OL].Tntmet:http//www. World band. Org/html/extdr/extmre/citiespr. Htm.

[10] 闫恩虎. 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J] . 经济问题探索,2007,(4)

[11] 闫恩虎. 构建促进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5)

[12]蒋永穆,马雪峰. 完善农业产业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A] .林丽琼等主编.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系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客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发展经济学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49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