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走进黄羊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27 次 更新时间:2007-03-08 10:04

进入专题: 黄羊川  

周建明  

我们像一群孤独的战士,背负着不可能的任务,行走在西部的草原和黄沙之中。我们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对苦难同胞无法忍受的关怀和一种不灭的信念,深信在我们背后有一股无以伦比的力量正蓄势待发,它的名字叫中国。

——温世仁

千乡万才,利他精神,爱人如己。西部开发在十年内见效,可成。同心协力,为西部人,为中国人,崛起,奋斗。同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明天。

——林光信

(一)引子

2004年初,一位台商朋友给了我一本温世仁先生的书《西部开发十年可成》。我第一次知道了温先生、林光信先生和千乡万才的故事。我不仅为他们对中国和西部的关怀所打动,也为他们超人的想象力而感到钦佩。此时,温先生已去世。我感到我们生活在祖国大陆的13亿人欠温先生一个情。他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他也应该成为当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10个感动中国的人中的一个。可是,他没有得到这个机会。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对他的了解太少,甚至许多媒体在温先生去世后所做的纪念节目,对温先生的境界和情怀的了解还是有限的,这就更何况大众对温先生的了解了。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一个对自己民族负有责任的人,应该对温先生所开创的千乡万才事业做点贡献。至于这个事业的意义,历史会给予评价。

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林光信先生和我认识了,以后也希望我能给千乡万才做点顾问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和千乡万才产生了某种联系,但是并没有直接了解和参与他们的工作。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有机会对千乡万才做一些实地的考察,有机会走进黄羊川。在这里,我愿意把我所看到的和我所思考的问题以《走进黄羊川》为题,与关心千乡万才的朋友一起分享。

(二)什么是千乡万才?

温先生当年所提出的千乡万才是一项开发西部的宏伟规划,要在10年内,在西部建立1000所会员学校,基本覆盖西部地区所有的乡,培养10000名软件人才,以实现远程雇佣,做到人留当地,使西部可以与东部的知识同步,收入同步,生活水平同步。这是一个以对信息时代的理解,和对西部关怀所结合在一起提出的战略性构想。与这个计划一同起步的,还有温先生在黄羊川所建的国际会议中心。这个建立在穷乡僻壤的五星级宾馆,本来是想成为“网络城乡”的一个例子。但是,随着温先生的离去,这个构想失去了它的第一实行人。在黄羊川的国际交流中心已经建成,但它还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城乡吗?甚至它是否能维持经营都是人们常表示怀疑的。在温先生离去之后,什么是千乡万才成为人们关心,也疑惑的一个问题。我走进黄羊川,也就是从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开始的。

温先生离去之后,千乡万才在我看来,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一个平台。这是先行者所表达的对中国的关怀,对西部的关怀,以及以他的想象力和所拥有的资源:财力、知识、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关系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平台;尽我们的所能,帮助西部的民众提升他们的知识、教育与生存能力。与其他的关怀者所不同的是,这个平台是构造者对网络时代的理解,用网络所建起来的。温先生走了,这个平台依然存在,它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那就是尽我们的所能来帮助和促进西部开发。一千个会员学校,一万名软件人才,本来是一种构想。这种构想或许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千乡万才的事业是否成功,衡量标准不在于是否建成那么多会员学校和培养那么多软件人才,而是借助于网络,后人能否把促进西部开发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温先生的离去,使千乡万才公司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遭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但是,这个公司没有倒下,而是在林光信先生的带领下,努力实现着转型,要走出一条使千乡万才事业能走得下去的路。从这个意义上,千乡万才这个符号代表着一个无法不令人尊敬的事业——把促进西部的开发作为己任,为西部开发尽自己的力量作出贡献。千乡万才的路怎么走,已从温先生最初的设想,到了要后人在实践中再写续篇。在这个平台上参与的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智慧变成里面的一个故事。但是对于千乡万才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在今天的中国非常特殊的企业。这是一个背负着一个伟大而沉重的使命的企业,这个使命就是对西部开发的责任。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但是它依靠的不是政府的投资,吸引而不依赖外来的捐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赢利,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千乡万才这个伟大的事业。很显然,这是一条高尚,而又非常困难的道路。对西部的关怀,对千乡万才事业的关心,也使我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企业命运的关心:这个背负着如此崇高而又艰难使命的企业,能成功地实行转型吗?它所构建的平台,能够具有生命力,有更多的人会参与吗?西部人对千乡万才的事业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呢?它仅是来自台湾和东部的单向的关怀,还是能在东西部的互动中转化为发展的成果呢?没有温先生的千乡万才的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我去黄羊川之前所带的问题。幸运的是,林光信先生在行前把千乡万才的情况做了一些介绍,公司的同仁也对我的访问做好了安排。在陕西渭南的会员学校阳郭镇中学作了拜访,与我同行的儿子从下学期起要在那里作为志愿者工作。我们从西安出发,经兰州到了古浪县。8月1日,进入黄羊川。

(三)黄羊川为什么贫穷?

从兰州到古浪大约220公里,到了古浪才开始进入河西走廊。古浪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河西走廊被称为“金张掖,银武威”,是在农业经济时代甘肃的粮食主要产区。河西人常常以此为荣,谈起河东人往往掩饰不住一种优越感。但是古浪为什么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呢?到了古浪才知道,该县一分为三,三分之一为山区,三分之一为沙漠,三分之一为川地。农业好,是好在川地上,可以浇水。山地和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完全靠天吃饭,古浪每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为2200—2500毫米,沙漠地区降雨量只有180-200毫米。缺水,是古浪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黄羊川主要在山地,全乡人口29906人,耕地8.5万亩,人均耕地2.8亩。如果以人均耕地面积计算,在全国不算少,但水浇地仅占7%强,92%以上的旱坡地在降雨量如此少的情况下,收成完全要看天气。目前人均粮食仅199公斤,也就是说,包括种子、饲料、口粮在内,人均不到400斤粮。我到古浪才知道,当地的春小麦一亩地种子就要60-80斤,远高于冬小麦地区25-30斤的水平。因无霜期短,仅140天,牲口所需饲料粮也较其他地区要多。这样一看,仅靠农业,农民吃饭都成问题。黄羊川现仍有年收入625元贫困线下的人口2311人,接近人口的8%。黄羊川也有一些乡镇企业,去年产值3515万元,但收入只有61万元。黄羊川人均收入去年为1123元,大概连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一半都不到,其中劳务输出收入人均500元,占46.8%。它反映的现实是黄羊川本地的水土已无法养活本地的人口,而要向外地去讨生活。去年黄羊川劳务输出1.5万人(次),而黄羊川的劳动力总数只有15058人。

如果从整个中国正在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来看,黄羊川和西部许多类似黄羊川条件的地区,人民要温饱和小康,必须搭上整个中国工业化的列车。使大部分农民转变为工业社会的劳动者,使他们不再依赖土地为生。

从这个背景来看,也可以看出温世仁先生提出的培养数码工人,实现远程雇用的创意所在,这是可以避免像古浪那样不具备发展工业项目优势的地区再走工业化的道路,直接进入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这样人留当地,不仅经济发展了,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这条路能走通,无疑可以使黄羊川和古浪实现一个飞跃。这是我这次考察想了解的问题之一:网络究竟给会员学校当地带来了什么?这里有大量培养数码工人和实现远程雇用的前景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进了会员学校。

(四)会员学校

按照温世仁先生的构想,千乡万才是通过以校领乡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网络城乡的实现。同时,会员学校也应该是培养数码工人,可以实现远程雇用的基地。温先生去世时,千乡万才仅有54所会员学校,现在已经发展到144所,覆盖15个省区,101个县,104个乡。会员学校同千乡万才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千乡万才公司不仅对大部分学校(101所学校)提供了电脑,同时也提供了上网的软件,其中包括掌握网络使用的技能,如电子邮件的使用,网页制作,也包括提供教育辅导资源,如考试直通车。就我走访过的三个会员学校阳郭镇中学、黄羊川职中、西大滩中学来看,这些学校的电脑教学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无论是校方、老师、学生对学习电脑和网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掌握的程度也比一般学校要好。特别是黄羊川职中,初中学生毕业时要求学会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使用Office软件,每分钟打字40个。学校还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当地农民提供商业信息,对促进经济发展也起了一些作用。还提供了对农民的电脑培训,为农民提供电子的商业信息服务。会员学校比较满意的方面在于:获得了电脑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有人帮助辅导;千乡万才组织老师的培训,对于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开阔眼界很有帮助;学生通过使用考试直通车的资源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但是,从千乡万才原来的目标来看,要在初中阶段达到把学生培养成能熟练使用网络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要培养数码工人更需要专门的培训。困难在于电脑与网络的课程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是不考试的,因此不是一个硬的教学任务。一般每个星期安排两个课时。现行体制考核学校的是教育质量和升学率。如果升学率上不去,学校就站不住脚。而电脑网络在这个阶段学生学得再好,既无助于升学,也无助于就业。在贫困地区大部分学生除了在校能上网外,在家没有上网条件,也承担不起在社会网吧上网的费用。而且社会网吧的电脑连Office功能都没有,学生即使去也无法成为有效的学习手段。

即使是老师,对网络的使用也是有限的。我所访问的三个学校中,老师个人有电脑的,黄羊川职中有6位,阳郭镇有1位,西大滩没有。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经费。现在学校明确只能采用一费制向学生收取学杂费。阳郭镇中学是每人每学期54元,黄羊川职中是125元。其中主要是书费。阳郭镇中学所收的学杂费还要被一些政府部门收走一部分,以填充教师工资来源的不足。要使用电脑,就要电费和上网费。与三位校长讨论,一个月如果要让学生充分使用电脑,大约需要1000元钱的电费和上网费。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要投入那么大的资源到一项教育局不要求考核的工作中去,很显然校长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另外,如果现有的电脑损坏,学校自己也没有经费来实行更新。长远来看,有一个会员学校的如何可持续问题。

千乡万才计划推行和开展电脑与网络教育,从现在西部的教育条件和体制来看,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那么,是否就可以认为会员学校是超前,是不成功的呢?

不是,我认为会员学校起的作用非常大。它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把会员学校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平台,一个充满着关怀和爱心的平台,一个反映着西部的孩子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能够得到帮助的平台。与这种心灵上机遇之门的开启相比,学生们所学到的电脑和网络知识倒是第二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平台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不管是yellowsheepriver.com网站,还是17888网站上去的人还不多,会员学校对外部世界也还不够了解,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站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和争取外部可以得到的资源。我认为这是今后可以考虑改进的地方。

在黄羊川,偶然遇见两位参加过由英业达集团组织去北京、天津参观的学生:赵飞燕、李建林,一位考取了古浪一中的高中,一位在兰州音乐学校上学。你全然感觉不到她们对陌生人的羞涩与隔膜,大方,而且对人充满着信任,对自己也充满着自信。我的感觉她们已经是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有自己的理想,能够为理想去奋斗的孩子。这就是会员学校,当然也必须提到许多志愿者在黄羊川努力的结果。我敢说,不管今后考上还是考不上大学,她们也会很快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们已不是一个被动的被命运主宰的黄羊川人了。我们希望对黄羊川图书室借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在抄录几千个记录时,赵飞燕和高志伟,还有一些我们不知名的同学给了很大的帮助。你跟他们相处,完全不像是刚刚认识,而好像早已经就是好朋友。赵飞燕的弟弟刚小学毕业,要进初中。当着陌生人他不说话,但一直关注着我们,就好象在寻找参与的机会。居然会一个人骑着小三轮车买回5个西瓜来招待我们。虽然刚刚走进黄羊川,但是你不感觉自己是一个外来者,他们不把你当外人,能够敞开心扉与你交谈,告诉我家里的情况,也告诉我自己的追求。我觉得,由关怀和爱心所带来的效应,可能是对会员学校带来变化的最大因素。即使还没有到能够培养数码工人的程度,但是会员学校的学生已经在千乡万才的活动中开始开启着他们的心智。需要有更多的关怀投向会员学校,投向西部。

会员学校的另一个已起的作用,是千乡万才公司对教师的培训,和组织国际、台湾,以及著名大学的人士前去所做的短期培训。受过培训的老师一谈起培训就眉飞色舞。特别是他们能直接与外国的、台湾香港的老师直接交流,对于这些贫困地区的老师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培训后,他们还与这些培训老师用电子邮件保持着联系。他们提高的不仅是业务,同样也是视野的开阔。老师比学生更有机会使用网络。只要老师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就会带出更优秀的学生。

会员学校需要发展,只是在如何发展上可能对原来的设想要有些调整。同时,会员学校也需要更多的支持。

(五)只有一个篮球的中学

去西大滩看看是我自己的选择。去那里,是因为我发现西大滩中学的网页更新很快,从那里能得到一些最新的信息。另外,7月14日的网页刚刚反映了他们学校在对初三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这是超出教育大纲的内容,完全是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回去用学到的知识在生产活动中起一些作用。还有,就是学校曾帮助农民卖冬虫夏草卖出了好价钱。这些信息,已反映出这个学校在利用网络、对学生的教育有自己的特点。西大滩属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这是我国第一个藏族自治县。而西大滩则离县城有102公里,是个边远乡,网页上写着该乡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是个典型的贫困乡。学校420名学生中中有24%的藏族学生,学校使用汉语和藏语双语教学。这些已成为足够的理由,要使我去看一看,无论是从贫困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

去西大滩的时间比原定的8月4日早了两天,因为陪我去的胡老师8月4日没有空。当我们8月2日中午到达西大滩中学时,杨宝林校长刚刚到学校,他住在县城,是为了接待我,提前两天回学校做准备的,没有想到我突然的到访。西大滩因为没有手机信号,所以杨校长也不用手机,联系上就不容易了。

西大滩中学的校舍很漂亮,平房,但色彩很好,房子的质量也不错。这是用世界银行贷款在1996年盖的。与杨校长的谈话自然从教育谈起。与其他学校的校长一样,杨校长同样也为自己学校的教育质量自豪。今年初三毕业的65人中,30人考上了天祝一中,这是当地的重点中学,从网页上可以看出,不亚于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其余的进了民族学校和中专。我问,你们怎么会为初三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杨校长说,是为了使他们回去在生产上能起一点作用。学些什么呢?农牧业技术、经济信息、农业机械维修等。教材从那里来呢?老师自己从书上、网上找的。虽然职业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到三个星期,但作为一个乡中自己的行为,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又问,你们怎么帮助农民卖冬虫夏草的?杨校长说,我们从网上看到价格,就写在路边的黑板上(现在这黑板上正写着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口号),农民看到了,就来找我们,结果卖出了好价钱。

话题又转到了经费。西大滩中学是我唯一听到财政拨办公经费的学校,标准是每个学生20元。但是,西大滩处于高寒地区,一年要生8个月的火。即使在夏天,杨校长讲一下雨,就必须要生火取暖。这里得病,主要是风湿性疾病和关节病。现在煤价贵,所以学校的经费非常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这里的上网费贵,每小时宽带租用费为4元,学校每天只能租用2小时。如果超出时间,管理员要付超出的费用。每天两个小时,对有400多学生的学校来说,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图书室呢?杨校长说有,但管理员不在,无法看。书有1400册,主要是乡里干部捐的,但书的种类不理想,所以借阅率不是很高。

杨校长又说,我们学校体育器材只有一个篮球,一个排球。上音乐课只有一架手风琴,那是我在这里当学生时就用的手风琴(网友跟贴说这个手风琴已有35年历史)。上美术课连水彩颜料都没有经费买,只能教学生画简笔画。我的理想,就是能有一架电子琴。你知道,我们的藏族学生都喜欢歌舞,喜欢音乐。

听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只有一个篮球的中学,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几个,与今天那么快速的经济发展相比,在我们国家实在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了。一个学校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有篮球。要一架电子琴,在今天的城里算什么?但是这却是我们西大滩中学校长的一个理想。我们国家对农村的义务教育是严重欠账的,今天国家2万多亿的财政收入,完全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对不起我们的农牧民,对不起这些孩子和常年在高寒地区敬业的老师。我觉得政府真应该向他们道歉。我捐了300元。我说,杨校长我带的钱不多,我们先把篮球、排球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我们再来想办法。杨校长握着我的手说,我们一定把钱用在刀口上。这个藏族汉子用他们最崇高的礼节来答谢我,带我去参观他们初一、十五做宗教仪式的峨博(有人叫敖包),带我去牧场,参观牧民夏天放牧临时住的房子,在牧民家上炕喝茶吃馍。他还告诉我,只要是藏民,每家都贴着毛主席的象。毛主席就是我们的神。没有毛主席,我们哪来的地,哪来的牧场?最后,他还指给我看他们的神山——阿尼玛卿雪山,教我们用雪山流下的水洗手,说那会带来好运。

回到学校时,学生正陆续返校,刚进学校的初一学生正在宿舍里忙着,乐着。初二、初三学生已经拿起书本在校园里复习了。据说如果我4日去的话,他们还准备为我表演藏族歌舞。多么可爱的学生啊。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其实有了网络,西大滩中学只要在17888网上说明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的缺乏,是很容易得到资助解决的。可能是他们已经把它看成是一件习以为常的,或者还不知道应该用网络来向外求助,还有可能是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请求援助。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人们,都能对西大滩中学给予一份关注。那里的景色如同香格里拉,草场,原始森林,雪山,全世界只有那里才有的白牦牛,羊群。那里的师生是那样的淳朴、刻苦、敦厚。在今天的财政制度还不能使那里有更好的教学条件的情况下,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改变那种只有一个篮球的教学条件吧。

西大滩一定会更美好。

(六)西才东用

第一次听到“西才东用”时,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

千乡万才计划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把西部直接引入到信息和网络时代,还在于它要在西部培养10000名数码工人型的软件人才,实现远程雇用,做到人留当地,这样不仅对经济,而且对西部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千乡万才构想的魅力所在。“西才东用”是指把西部的青年输出到东部的企业。这种劳务输出的故事发生在各个地方,千乡万才做这个事,可能是权益之计。但是,在这次考察中,我的看法改变了。千乡万才的古浪数码中心所做的事,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

在兰州时,有机会同古浪数码中心的高经理讨论这个问题,她给我上了深动的一课。

西才东用不是简单的当劳务中介,是由对千乡万才了解和支持的企业,通过雇用西部青年的方式,来支持西部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他们在用工上通过市场招聘素质不能保证和流动性大的特点。在无法培养大量数码工人、实现远程雇用的情况下,西部巨大的就业压力怎么解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重大的问题。今年甘肃大旱,坡地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劳务输出成了一个农民获取收入的主渠道。当地农民的劳务输出主要是两个渠道:政府联系和市场上寻找。地方政府对外,特别是对东部的联系是有限的,要他们寻找到比较好的企业并不容易。目前大量是联系去新疆建设兵团摘棉花,还又给邻县民勤种瓜授粉,这些都是季节工,一般两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其余的是各显神通,但出去做的基本是小工和苦力活,有在兰州当搬运工、青海建筑工地、兰武铁路复线建设当小工等等。这些散工出去,不仅劳动条件差,收入低,有时还拿不到工资。

西才东用所联系的是比较正规的企业,或者说,比较人性化的企业。去东莞的诚达鞋业,是一家台资企业。员工的工资平均1000元左右,每月休息4天,加班给加班费。员工每月交120元,公司解决住宿和吃饭问题。在东莞,这样的企业算是相当好了。

今年3月起,数码中心向诚达送出了第一批员工,现在已送了400名,也向天津的

从今年3月起,数码中心向诚达送出了第一批员工,现在已送了400名,也向天津的一家巧克力企业输送了员工。年内估计可输出800名以上。

数码中心做西才东用的特点在那里呢?

收费低。为使贫困的农民能承担得起,第一批去东莞的每人只收报名费10元,现在因为都不够联系的电话和网络费用,准备提高一些,但他们是以服务为主,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负责任。广东要工的企业很多,现在是“民工荒”,有家地板厂要工,工资很高,但是工作场所甲醛很高,对工人身体有损害,宁可不去。农村的青年出去,到了大城市,有了钱,会不会乱花?家里是否放心?数码中心要求家长在银行办一个户头,要求厂里把出去的人的工资三分之二直接汇回家,家长一收到钱必然放心,也避免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多钱的青年,去随意挥霍。对于出去的女孩子,高经理专门给她们开会,给她们讲生理卫生知识,讲城市里的生活习惯,讲如何处理自己的恋爱和保护自己。我相信,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可能是第一次有人给她们讲这些本来应该由妈妈给她们讲的话。

改变命运。正如千乡万才本来是希望借助网络来改变这些大山里孩子的命运一样,西才东用对这些农村青年来讲,也在改变这他们的命运。改变命运其实是许多西部青年的愿望,只是苦于找不到好的途径。按照传统,女孩子只有等着嫁人,婆家是家长找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男孩子出去打工的,上当受骗的不少,要送女孩子出去打工,家长怎么会放心呢?数码中心在开始做西才东用时,他们跑遍了古浪的各乡动员也很少有人报名。是千乡万才在农民中的信任帮助了他们,终于有了第一批在今年3月踏上了去东莞的路程。第一批出去后,不久钱也汇了回来。从东莞拍回来的录像通过光盘传到了家长手里,他们不止一次地观看录像。很快数码中心就被踏破了门槛。古浪数码中心不仅成为古浪县劳务输出的一个政府授权的渠道,也成为省里希望倚重的一个优质劳务输出渠道。

在这些看似劳务输出的背后,有着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刘玉萍的故事是其中一个。家在黄羊川山区的刘玉萍家因缺水,已经政府安排移民到了新疆。刘玉萍仍希望她的弟弟能完成中学的学业,就想到了千乡万才。她给林光信先生写信,得到了千乡万才员工的资助,回到黄羊川完成了学业。刘玉萍要报名参加西才东用,她爸爸无论如何不放心女儿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最后知道是千乡万才的安排,才放心地让女儿去了。与刘玉萍一起的有两男一女共4个文学伙伴。他们想一起去,又一下拿不出那么多路费,商量的结果是让两位女的先去,两位男外出打工,攒够路费参加第二批西才东用。结果这两个男孩不仅打工没拿到钱,而且刘玉萍寄给他们的路费也叫人给黑了。历尽曲折,最后这两个男孩才通过西才东用到了东莞。刘玉萍到东莞后工余仍通过散文表达她的思想与情感,所写的散文最初是寄给高经理,高经理帮她打出来

贴在网上,现在她自己已学会了打字,直接在17888网的古浪频道发表着非常感人的散文。这四个文学爱好者在打工之余,已经办起了一个文学社。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命运已被改变。

另一位我不知名的姑娘。因家里穷,家长已把她换亲,去给哥哥换个嫂子回来,要嫁给一个不喜欢的男人。这种古老的故事仍在西部延续。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一个女孩是无法摆脱命运的这种摆布的。但是,今天不同了。她瞒着家里报名了西才东用,去了东莞。到了东莞,才向家里说明,坚决要退婚。这时,她在经济上已经独立了,追求独立人格的要求有了强大的支撑,家长已无可奈何。一个新时代的灵魂从古老的风俗和观念种解放出来。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果有小说家知道这些故事,一定能写出动人的小说。我虽然没有小说家的才华,但从这些故事背后看到了西才东用所具有的意义。

温先生当初设想借助网络,使西部生活直接进入信息社会。我想,从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可以跳过大规模搞工业项目的过程,但是从社会进步和人的观念的转变上,西部没有办法跳跃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没有这个阶段,信息社会也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西才东用的意义在于,在帮助西部搭上整个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列车同时,也在改变这西部人的观念、命运。

西才东用不仅把人送了出去,把钱挣了回来,而且把西部的青年培养成产业工人,今后能把新的观念带回来,有更多的人能够在其中改变命运,其中也将出现一批优秀的人才,在适当的时机回到西部,成为西部发展的骨干。

通过打通就业渠道来为西部找到与东部工业化联系的桥梁,今后可以做到资金回流、新的观念回流、技能回流、人才回流。如同80年代中国出现的出国潮一样,今天我们开始得到当年出国潮的回报了。几年以后,我们也将可以看到今天的西才东用,会对西部开发产生的意义。如果说,今天我们在西部培养10000名数码工人实现就地雇用现在还有困难的话,那么,可以通过西才东用培养数万名产业工人。他们也是西部开发所需要的人才。

西才东用如果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话,就是可以进一步把职业培训与劳工的输出结合起来。千乡万才人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走出一条路出来。

(七)感受西部的千乡万才人

此次去西部考察的一个问题,是西部人用什么样的精神在回应千乡万才?西部是否具有能与千乡万才事业互动的力量?西部如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有的它的光明面,也有它的阴暗面。西部人是在积极地改变着自己家乡的面貌和自己的命运,还是消极地在等待着外部的援助?千乡万才事业怎样才能与西部的人们互动?没有西部人的参与,千乡万才是没有前途的。

在西部首先接触的是已参与千乡万才事业的人。彭海纳告诉我,有两个人你必须要见,一个是古浪数码中心的高延滨经理,一个是胡万龙老师。见到高经理是在兰州。她是我们文革中成长,下过乡的同一代人,常年从事外贸工作,自己有一个外贸公司。用通俗的话说,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参与千乡万才是被温先生感动,从参与网上的讨论,最后到实际地投入。离开兰州温暖的家和公司,到200多公里外的古浪去办数码中心。自己要投资,承担风险,还要克服生活上的各种不便。在一般的人看来,是在折腾。从交谈中知道,她早就有为西部的人民做点事的想法了。在外贸公司工作的时候,就试图把工艺品的加工放到西部的农村来做,让妇女有机会挣点钱,以提高她们的地位,增加她们的收入。只是那时没有一个平台能成为一种事业。千乡万才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她把自己的重心从兰州移到了古浪。正是由于有像她那样成熟的经理人,古浪的数码中心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西才东用成为今天千乡万才的一道风景线。在这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能够感觉到的是一颗充满着对西部普通农民关爱的心,一个有经验和能力的经营头脑。正因为如此,她对输送到东部去的孩子想得那么多,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如果从经济的眼光来看,高经理去古浪是奉献去的,而不是赚钱去的。她的满足是那么多农村娃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命运,而经济上还远没有到盈亏平衡点。

在古浪见到胡老师是他刚从广东送西才东用的人回来,36小时的火车,3个多小时汽车,非常疲劳,还有一堆带回来的事要处理,无法交谈。第二天到黄羊川,胡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网吧。网吧有两个,一个供学生使用,一个供老师使用和培训农民,其实这也是一个控制室,有一个服务器。学校还有教育部提供的卫星接收器,除了千乡万才提供的教育资源外,还从中央电视台3个教育频道接收节目,刻录成光盘,供老师上课使用。老师只要通知控制室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节目上课用,胡老师就可以在控制室里播放,每个教室都有电视机,可以在电视上看。这是我所看到的农村中学中利用网络和卫星电视进行教育最有效率的学校。相信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非常有用。学校还承担着培训农民的工作,是星火计划定点对农民的培训点。学校还为农民提供商务信息,通过电子商务帮助农民成交了一些交易。胡老师还承担着本校和周边会员学校技术支持的工作,要帮助进行设备维修和系统维护。有机会到胡老师家去坐坐。这是上一代还是农民的家庭,现在还种着地,但胡老师这一代已经都是脱产干部了。胡老师的爱人也在小学教书。当老师,考师范是当地要跳出农门的一个重要渠道。他们在当地不算最富,但生活和工作已非常有保障。这是一些非常懂得教育对改变人的命运重要性,对学生也非常爱护,非常敬业的老师。他们苦于所能接触的环境有限,本身也渴望着对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千乡万才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胡老师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变成了一个网络人,有机会通过网络,通过千乡万才开展的业务,开拓自己的视野,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说网络能改变人的话,那么首先改变的是他们,然后通过他们在改变着学生和周围的人。

在古浪,不能不提到尹军。数码中心一共只有两个专职人员,除了高经理,就是尹军。这个25岁的小伙子,当过5年兵,父辈都在县里当干部,是个在县里什么部门都有熟人,路路通的人。他曾有过很好的工作机会,复员后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开车,每月2000元,今年第一次送西才东用的员工去东莞,就被诚达的人事部门相中,给出月薪3800要他留下来。他还是回来了,宁愿每月那几百元的工资,在千乡万才干,在古浪干。是不是想和家人在一起?他说,其实当过兵的人并不那么恋家,何况我还没有成家。他告诉我他也是从网上参与论坛的讨论起,而对千乡万才发生感情,觉得在这个事业中为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比挣钱更有意义。他当年在部队里就有过一个理想,那就是希望哪一天让家乡的人都用上冲水式的厕所。今天他在千乡万才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我在他办公室待过半天,可以感觉到他的工作是带着热情的,不厌其烦地帮前来报名参加西才东用的老乡解释、联系。要知道,这是些不知道自己家乡的邮编,不知道要办身份证的农村娃,完全不知道去广东和天津打工所必须的证件。没有身份证先帮助办临时身份证,已去天津的娃因水土不服帮助联系厂方给予治疗。3日晚我去他家吃饭,他不断地在接电话,我们晚饭吃完,他电话还没接完。看得出妈妈在心疼他。这样一个忙活的小伙子,图什么呢?我的解读是,温先生、林先生都能为西部开发下那么大的决心和投入,我们西部人自己还不该下劲吗?

或许他们没有温先生、林先生那么高的境界,那么大的构想,但是当看见自己有机会去参与象千乡万才那样为西部造福的事业时,他们义无返顾地全身心投入了。就像他们的父辈,当年参与治理沙漠那样,不怕艰难困苦。

如果有一个姑娘能爱上尹军,我想是她的福气。尹军或许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是他的情怀能使生活过得有意义,他的能力一定会使生活过得有滋味。但愿尹军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西部的千乡万才人,向你们致敬,也祝福你们。

(八)感受西部的老百姓

上星期《南方周末》刊登了甘肃岷县小寨村的故事,小寨成了要饭的品牌村。我不怀疑那可能是事实,但我要说的是那不代表西部人民。西部人民中优秀的品格我们还没有充分地了解和感受。我要说的,就是我在古浪所感受到的西部老百姓。

对古浪人的善,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感受到的。从网上看到,古浪有两个宾馆可住,一个是古浪宾馆,一个是邮电宾馆,我被建议住在古浪宾馆。古浪宾馆有两种客房,80元和120元的。先选了80元的,住进才觉得条件差一些,找服务员问能否换120元的。或许是我们已经习惯了“麻烦你”,“谢谢”这些口头语,在我住进120元的房间后,服务员姑娘突然对我说:“我看你像个好人,这个房间可以优惠到100元。你去前台要优惠,但不要说是我说的。”多么简单的划分人的标准:好人和坏人。多么善良的性格,一旦认为你是好人,就会被信任,就会为你着想。这就是古浪老百姓给我的第一个见面礼。

真正感受到古浪人的品格是在八步沙。31日下午3:00多,正好还有点空,想去看看明长城遗址,坐公共汽车去了土门。土长城的遗址多少有点令人失望,只有十多米长的断壁残垣。从地图上看离沙漠应该不远了,问老乡只有4公里,决定搭车去沙漠看看。老乡把我们带到的是八步沙。到八步沙看到碑我才知道这里就是被誉为新时代愚公的六老汉治沙的地方。当年从媒体上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被感动过,但没有想到居然在古浪不期而遇。只要看看这个碑文,就可以理解什么是古浪人的精神了:

八步沙治沙造林碑记

昔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境东北之八步沙,大漠连绵,风沙肆虐,危及交通,侵蚀田园,沙进人退,生态失衡。

1981年年逾半百的土门镇农民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明朝、罗之奎、程海组建林场,联户承包,立志治理沙患。风霜染华发,树绿八步沙。后石满、贺法林病逝,郭明朝病退。三人之子石银山、贺中祥、郭万刚继承父业,与张润源、罗之奎、程海一道矢志不移,治沙不止。历经十八载不懈努力,植树逾千万株治沙四万余亩,亘古荒漠呈现一片绿洲,不毛之地焕发盎然生机。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铸造的光辉业绩,受到林业部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赢得社会各界的交口称颂,被誉为“当代愚公”。石满荣膺全国治沙造林劳动模范。

为弘扬六位老人自强不息,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豪迈气魄;心系沙海,以苦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险,契而不舍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特立此碑,以展昭英模,彰其后人,继续不忘。

甘肃省绿化委员会

甘肃省林业厅

中共古浪县委员会

古浪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

谁看了这个碑,看到面前已经得到治理的沙漠都会肃然起敬。今天得到治理大沙漠已有5万多亩。308省道从边上通过,远处从宁夏到武威的铁路上列车正在飞驰。再往远处,已经能看到庄稼地了。这就是这几位农民二十多年来的治理所带来的。他们代表的是西部人的真正品格,这才是古浪的财富。晚上,我就找尹军让他帮我联系县领导,我有重要意见相告。

8月3日下午拜访程连副县长和旅游局王玉昌局长。我的建议是,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南有天祝自然风光和藏族风情,北有武威历史名城,古浪都不占优势,但古浪有数码希望工程的黄羊川,有艰苦奋斗治理沙漠的八步沙,它们从人文精神来看是西部人的代表,从社会发展来看正是人们所共同关心的教育、扶贫、生态,可以成为吸引高端人士的旅游亮点。两位领导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意见,进一步向我介绍了古浪治理沙漠的工作,我才知道八步沙只是其中一种模式,一个部分,而且不是主要部分。

8月5日,我有机会在李天智场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古浪治理沙漠的主体马路滩林场。马路滩林场虽然只有15年的历史,但它的前身土门林场,和古浪县治理沙漠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八步沙还只是内陆型沙丘,而林场治理的是真正的腾格里沙漠。古浪人三十多年来锁住了县内132公里风沙线,马路滩林场治理沙漠35万亩,保住农田20多万亩,并找到一条科学治沙的路子。沙漠栽草成活率达93%,远远高出80%的国际平均水平。林场用地下水,开辟了生态经济社会圈、生态经济圈,有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更看重的是更外围的生态圈,那是不经浇灌而使植被逐渐恢复的。

李场长告诉我,植被恢复到40%,沙就基本被固定住了,到60%,就不起沙了,到80%以上,沙就可以被土壤化。在植被正在恢复的生态区,我们看到野兔在地里奔跑,沙丘在慢慢被削平。这种治理都是靠人工进行的,在种草季节,每年4月和10月,工人吃住都在沙漠里,艰苦异常。

看完马路滩,我对代表古浪人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艰苦奋斗加科学精神。林场送给我他们自己办的内部刊物《风沙线》,其中的文章从数据、统计、方法上来看都很专业。可惜的是林场与外部的交流,特别是与搞治沙的同行交流还太少。据说在网上搜索“马路滩”已能找到1000多条。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网站。如果他们能懂得利用网络,设立自己的网站,不仅可以了解许多信息,而且也一定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这就是温先生提倡的用网络来加快西部开发的道理所在。

对八步沙和马路滩的考察,我对西部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精神,西部开发大有希望。温先生曾说,我们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对苦难同胞无法忍受的关怀,我要补充的是,还来自于西部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千乡万才才会成功。西部人民正在用他们所拥有知识、资源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改变着西部的面貌。我们所做的,是通过网络和各种手段,使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使他们的奋斗取得更大的成果,在更短的时间里实现西部的开发。这就是我这次考察中在古浪所看到的西部精神。

离开古浪只有十天,就听到古浪县领导从省里请来专家,根据我的建议在重新规划古浪的旅游业。这样的效率,古浪一定会有希望,西部开发一定可成。

(九)一个深受欢迎的公共图书室

黄羊川镇上的图书室是到了那里才发现的。就像遇见丛峰只是檫肩而过,没有机会交谈一样。不知道丛峰他们已经在那里努力了好几年,才办起了这个图书室,也不知道媒体已经早有报道了。

我们关注这个图书室是出于两个原因:儿子是念统计的,想对图书室的借书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看看为农村捐助图书馆,什么样的图书结构是合理的。而我关心的是图书室是怎样运作的。今天要捐一些图书给农村并不难,难的是怎样使这些书能有效利用?我们单位有一个百万册以上的图书馆,但年借阅率只有0.7%。而且图书室的开放一定会产生费用,那将怎么解决?

这样,我们认识了义务管理图书室的任延秀大姐。她借给我们还保留着的部分借书记录供抄写。我也同大姐聊了起来。大姐1992年电大毕业,在黄羊川,也是个知识分子了。爱人刘东尧在黄羊川职中任美术老师。大姐本来在学校任民办老师,但有了孩子后,只能带孩子,把教职辞了,开一个专做窗帘的铺子,在铺子中陈列图书,兼管理图书。图书借阅的方式是登记后只要交押金,还书时押金退还,也就是说,借书是免费的。这个图书室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室:它面对所有的人都免费开放。

我说,大姐,你四年来坚持义务管理图书不容易啊。大姐的回答很平淡:这又不耽误我的营生。我小的时候想看书没书可看,现在有书了,能让大家看上书我就高兴。没有豪言壮语,好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问,刘老师会有意见吗?大姐说,他也来帮忙。有时候书到了武威,都是他上武威去取回来。我问,那车费呢?武威离这100公里呢。大姐说,那还有谁出,自己出。只要有好的书来,他最高兴了。

我在想,他们夫妇所做的,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讲,也是志愿者,不是一年两年,而是终生的志愿者了。在东部,去西部做志愿者好象是件大事。但是,在西部,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呢?他们什么都没想到要,不管是名还是利,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书让大家能读到。图书室的例子就是一个东部和西部互动的例子。没有东部志愿者的努力,不会有图书过来,而没有西部志愿者的努力,有了书也不会变成一个公共图书室。千乡万才也应该是这样一种事业。

让我们看看图书室的情况吧:

图书室已有3万册书,上架的2万多册,有些书还在包里,没有地方陈列。借书者80%是学校的师生,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还有20%是学校以外的人员,包括吃皇粮的上到镇长,卫生院工作人员、林场工作人员等,和不吃皇粮的农民,还有外来搞建筑的打工者。这些打工者发现这里有这样一个图书室真高兴,说可以不花钱看到书。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可以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这可能在我们的国家图书馆都办不到。从我们看到的借书记录来看,半年时间里有3000多人次借书,超过全乡人口的10%。这里我真的体会到为什么把图书馆叫做一盏知识的明灯了。丛峰说的对,捐赠图书是最公平的,谁都能受益。但是,要补充一句的是,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下,这种受益才能实现。我们在对捐书者致敬的同时,千万别忘记了任大姐、刘老师所做的贡献。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西部人的精神:并不轰轰烈烈,却默默地做着奉献。

从所借阅的书来看,文学类的占51%,杂志占20%,8%《读者》,12%是其他杂志,教学辅导类占11%,其余为历史、传记、科学、社会科学类书籍。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到,图书今年天在农村地区是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不能替代。与城市相比,公共图书室对农村来说可能需求更大。在这里,也建议千乡万才在会员学校中把是否有图书室统计一下,可以与专门为农村地区捐书的志愿者合作,帮助会员学校都建立起图书室。

最后要说的,大姐告诉我,黄羊川图书室还缺这样一些书,读者要而借不到:医疗卫生、毛线编织、裁剪缝纫、建筑知识、养殖业和种植业,都是一些实用的知识。可以想象,黄羊川的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所需要的知识面也宽了。如果可能,请向这个图书室提供一些这样的书。地址是: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图书室任延秀大姐收,733108

(十)对千乡万才的思考

实地考察了黄羊川后,我对千乡万才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提供给大家进一步讨论和批评。

温先生提出的千乡万才构想的魅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和林先生那种爱人如己,对中国的关怀和西部的关怀,也就是说是他们的境界感动了几乎所有知道千乡万才的人。另一个是他对于网络时代的理解,和希望通过网络的推广,使西部跨越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直接进入信息时代的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正是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SET(软件、英语、电脑操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远距雇用,提出了网络城乡,提出了以校领乡。我的理解是,SET教育和培养大量的数码工人实现远距雇用,是实现网络城乡的基础,也是千乡万才计划能对西部开发起战略性作用的关键。而黄羊川则是温先生进行的实现他的构想的第一个实验,所以才会有五星级的国际会议中心,和准备使用的软件园区。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要实现温先生的构想有两个问题还有待解决。一个是强调SET的教育是否能与中国西部目前的教育环境匹配?另一个问题是,是否有足够大的软件业务,可以在西部远距雇用大量的数码工人?第二个问题可能更根本。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西部现行的教育环境与以SET教育为重点的要求是有距离的。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要的是升学率,而不是SET能力;西部教育资源的极度缺乏,靠学校自己的资源难以达到我们所希望SET教育要求。更为重要的是,SET的教育无法与对数码工人的远距雇用相衔接。如果有足够的资源,比如温先生在世能持续投入5000万美圆的话,我相信在较小的范围内,比如在黄羊川,实现培养一些数码工人和进行远距雇用是可能的,但是这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不能对整个西部起到带动作用。

这就有了第三个问题:即使像温先生设想的那样,培养10000名数码工人,并远距雇用,能对西部发展起多大的作用?只要想一下,黄羊川一个乡一年的外出打工人数就有1.5万人次,在西部雇用10000名数码工人对全局的影响可想而知,它并不能达到人留西部的目的。

在西部可以看到,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个发展是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个中国迅速工业化的基础上。脱离这个背景,西部的发展就没有了基础和依靠。我的想法是今天讲西部开发,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大背景。只有搭上整个中国工业化的快车,西部发展才能趁势而为。这不是说西部一定要重复东部工业化的道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西部无法重复,也不应该重复,这点温先生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西部不能脱离中国工业化的背景来考虑自己的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在产业发展上西部可以不搞大量的工业项目的话,对仍处在以农业社会为主状态的西部,在社会进步上、观念的改变上无法跨越工业化时代。一个没有工业文明基础的社会,是无法进入信息社会的。这些在习俗、观念、文化上表现得很清楚。它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构成对西部进入信息社会的障碍。

这些问题,随着千乡万才实践的深入,本来也会逐步暴露出来。我相信温先生在世,也会考虑根据实践的情况做一些调整。

温先生的去世,首先使千乡万才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更多的资源的投入,同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迫使人们去面对,还来不及重新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今天或许到了我们应该来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我的不成熟的看法是,如果千乡万才把自己定位为帮助西部搭上中国工业化的列车上,可能比自己要去在西部创造一个跨越工业化的发展局面更切实际,更容易找到与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与现行体制的连接点和合作面。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帮助会员学校提高教育质量(通常用升学率来衡量)比要求他们达到SET教学水平更重要;西才东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远距雇用。这样说并不否认网络的功能。千乡万才的长处就是通过搭建网络,把东部和西部连接起来。而是说,千乡万才不要把会员学校也要求为一个具有网络时代能力的学校和能培养数码工人的学校。千乡万才可以做的是,通过所搭建的网络,为西部服务,为会员学校服务,让他们的情况和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使更多的人能够去关怀会员学校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

如果换成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来提出问题:会员学校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需要什么?怎样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怎样通过网络来使更多的人关怀西部,能有机会共同投入到开发西部的大潮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千乡万才主要不是靠自己的资金投入,而是靠自己关怀西部的带动和利用网络来为西部和会员学校的服务,在西部开发中趁势而为,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此同时,仍应鼓励会员学校SET的教育,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当地的经济提供服务。对于远距雇用,仍可以积极探讨实现的途径。但是,不把这些作为衡量千乡万才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把思路放得更开,选择的目标更具灵活性。按照这样的思路,千乡万才的宗旨没有变,但做法上可能更切合实际。或许,这也是一种思想解放。一旦思想放开了,可以发现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可以与其他非赢利组织合作,帮助会员学校都建立起图书室,它的作用不亚于使学生学会电脑;也可以与政府合作,帮助会员学校获得更多的志愿者;与社会的爱心人士合作,向会员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等等。这些都会对西部教育的发展和西部开发起积极的作用。

同时,千乡万才公司必须实现转型,去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队伍和经济基础。始于公益,止于赢利,这首先是对千乡万才公司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千乡万才所背负的促进西部开发的使命能不断地进行下去。

以上是我通过考察的一些不成熟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批评。千乡万才只有靠大家的努力探索才能走出一条道路。在温先生不在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努力。

(十一)黄羊川人的智慧

在古浪一共只有一个星期,观察是很有限的,在谈了对千乡万才的所见所思后,我还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在黄羊川的普通老百姓身上所受到的教育。

从古浪到黄羊川一共22公里,交通工具是个体经营的小面包车,4元钱一次。价格并不算贵。车型的主体是长安小面包车,6人座,也有少数金杯面包车。一辆车排队候客15分钟,到时候不管人是否坐满,都要发车,让下一班上客。大约有十多辆车在跑黄羊川到古浪的路线,基本上都是黄羊川人。他们把去古浪叫“下去”,从古浪到黄羊川叫“上去”,我想可能是因为黄羊川比古浪地势高的缘故。

这种车经营情况的了解是在8月2日,因为去西大滩,没有专门的车跑那里,胡老师帮我们包了一部原来跑黄羊川——古浪线的车。司机姓张,原来当过兵,在部队就开车,回来后就买了车,跑客运。张师傅说,夏天还好,冬天是非常辛苦的,早上要把车发动起来就不容易,一旦下雪,路上滑,开车得非常小心。开车挣的也是辛苦钱。但是,张师傅讲了他们所干的一件事,使我非常佩服。

他说,跑黄羊川和古浪的车很多,原来大家都拼命拉客,秩序很乱,司机之间也常为了拉客打架。后来,他和几位司机一合计,提出一个办法:雇两个管理人员,一个在古浪,一个在黄羊川,车到站后,先排上队,每车有15分钟等客人的时间,15分钟一到,必须走,让下一辆车。管理人员的工资是每月450元,由司机大家分摊。

我问,这个办法都能接受吗?张师傅说,我们几个主要司机商量好了,跟大家一说,其他人也只能同意。这样,黄羊川到古浪的线上就解决了客运车无序竞争的事。车主们虽然每月要拿出900元雇佣两个管理人员,但结果大家都满意。

我非常佩服张师傅他们的观念和能力,能够在靠自己力量的情况下建立秩序,把无序竞争变成有序经营。这个例子,看似简单,如果到了学者的手中,无论是用产权经济学的理论,还是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或者是社会学家对自治,对市民社会的研究都可以写出一篇论文,绝对不会比张五常差。我的感受是,张师傅他们做的,就是学者、干部讲的制度创新。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觉地在创立制度。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进步的,人们学会了秩序,学会了自治。黄羊川人的智慧,就是没有让无序竞争存在多久,就通过制度创新把它解决了。人民群众确实有无穷的创造力。当了一个学者,读了几本书,常常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以为自己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上事全知道。

到人民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才知道,他们真的是我的老师。他们所创造的经验,才是理论发展的源泉。理论如果脱离了他们的生活,真的会变成灰色的。

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再到西部去走走看看,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去走走看看。

再见了,虽然今天还贫穷,但却蕴藏着无限智慧与活力的黄羊川。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黄羊川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1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