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德成:略论新形势下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5 次 更新时间:2015-02-13 08:50

进入专题: 执政党   意识形态  

申德成  

 

摘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确立和强化执政地位的有力工具。在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形势下,要啃硬骨头、涉深水区,实现中国梦,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把好前进方向,创新思想宣传工作,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积极传播中国好声音,不断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执政党 意识形态 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关于自身根本利益的理论认知、执政理念,既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又是其政治纲领和价值取向的理论表达,对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确立和强化执政地位的有力工具。面对新形势下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能否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对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提高群众对执政党执政地位认同度的迫切需要。为执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证明,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实践证明,执政党获得执政地位后,要保证长期、稳定地执政,不能仅仅依靠强制力,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执政党通过统一的学术性专门术语,表明群体的组织、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而表明执政党行为的目标、方法的正当性和应然性,促进群体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秩序,促进群体内部的认同和合法性信仰,保证执政党内部的团结和统一,保持社会群体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让人们产生与执政党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认知,形成对执政党统治秩序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从而赢得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支持。原苏共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思想日益僵化,不积极进行理论创新,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泛滥,造成了社会主流思想混乱,加速了苏共亡党。随之而来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执政党的垮台和近年来的西亚、北非颜色革命,无不是从执政党削弱或放松意识形态建设开始的。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难题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②如何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考验执政党的智慧和能力。执政党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使社会达到思想认识、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的统一,坚定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三个自信”,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社会热情,汇聚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从而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提供强大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是人们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认知,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支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民众三个层面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形成了互为支撑、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执政党政党文化的又一创新。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种思想、观点交相杂陈,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执政党整合社会思潮的难度加大。强化意识形态的教育、引领功能可以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载体,为民众践行核心价值观创造平台,为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法律制定、行政决策、社会运行提供根本的价值遵循。执政党通过自身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其掌控的宣传机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回应人们的关切、疑虑和困惑,在具体利益矛盾、思想差异之上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全社会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避免因改革和利益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上的对立和价值观上的分歧,通过意识形态建设促进民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首先,全球化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产生了异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交锋、碰撞更加频繁和激烈,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③。与此同时,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利用中国共产党某些失误和缺点,诋毁、攻击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些人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所谓的“普世价值”,一些人则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认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建设未必持久,苏东剧变必将在我国重演。这些社会思潮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来赢得人们的认同,因而极具迷惑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动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权威性。

再次,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产生了震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加快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势必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不仅如此,处于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得到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拥有较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人们开始用合乎理性的目光评价社会现实,人们的价值取向正朝着个性化、现实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在客观上使主流意识形态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受到削弱。

第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产生了冲击。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我们主要是通过有效控制新闻传媒和文化宣传队伍,自上而下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线地传播给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不断增多,内容多样,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其掌握的技术优势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所谓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网络自由”为借口,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影视剧、文化交流等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图谋“西化中国”。“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上相互呼应,造谣诬蔑、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挑拨离间,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恶意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会基本面,起劲地‘唱衰’中国。”④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应对,势必会成为危及国家政权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

最后,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弱化了群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西方自由主义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动摇和迷茫。特别是苏共垮台、苏东剧变后,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侵占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并相对集中,使一些人思想上迷茫,价值观错位,滋生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已经严重损害和弱化了民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是把好正确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⑤毛泽东指出:“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⑥在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教育、统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引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各种“左”的和右的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不迷失、不走偏,始终把好正确前进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⑦。

二是始终秉承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作为执政党,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即在思想意识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紧紧抓住影响民生问题的根源,在维护群众利益诉求上立场坚定,在协调群众利益矛盾上促进公平,在引领群众利益导向上倡导奉献。当前,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合理地协调和整合社会利益,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积极创新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形式,筑牢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⑨创新理念,就是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进步潮流,树立世界眼光和全局观念,进一步整合全党和全社会宣传资源,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效应;创新手段,就是要着力建好用活新闻、社科、文化、网络阵地,加强新闻出版、学术交流、文化活动以及网上舆论生态建设等管理,决不让敌对势力在我们的阵地上发声,使思想阵地始终不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创新基层工作,就是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使思想宣传工作紧贴基层实际,积极运用易为群众接受的话语和雅俗共赏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党的理论更通俗易懂,使党的声音更富时代特色。

四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执政党及政府的公信力。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被广大社会成员认可、遵循并积极践行,民众的“相信”起着极其关键作用。民众不仅要用耳朵听你是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你是怎样做的。执政党的政治实践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知和判断,如果政治实践与意识形态差距过大,不仅会削弱执政党的公信力,甚至可能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党的意识形态的践行者,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周围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在各行各业树立先进典型,以共产党员优良的作风引领民众的行为,另一方面,要聚焦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严肃党纪国法,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凝聚人心,提振士气。

五是大力传播中国好声音,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抓住文化这个基本要素,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⑩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话语、话语权既是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场所和平台,又是掌握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武器和权力。”抵御和化解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能够为世界所理解。

 

(作者为中共玉林市委党校党建文史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注释】

①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②《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④李宝善:“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人民日报》,2013年9月12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页。

⑦胡苏平:“为全面深化改革聚集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4年1月21日。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⑩葛彦东:“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第32页。

张桂珍:“领导干部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方式及途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第77页。


    进入专题: 执政党   意识形态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39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