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组织资源的缺失与再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77 次 更新时间:2002-10-21 10:56

进入专题: 燕园时评  

蒲文忠  

减轻农民负担,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降,文件年年在发。因农民负担而引发的事件却时不时地发生着;中西部地区个别地方甚至呈加重的趋势。农民负担,乡村债务的积重难返,终于使中央高层下决心用200到300亿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在全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强,说它开启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民“第三次革命”的大门,远不为过。

就在我们为“第三次革命”寄予更多期待时,农民许绍堂的自杀却给了我们更深的思考:事件最初由于300元负担款而起,但导致他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却是多样的。如果不是社长许学忠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的过激行为;如果乡干部在收取税费款时能认真正视许绍堂提出的问题;如果许绍堂的儿子在外打工没有出事;如果县乡各级有个通畅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如果基层司法援助制度完善一些;如果许绍堂受过多一点的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好一些……上述其中任何一项“如果”能发挥作用,许绍堂选择生而不是选择死的可能性更大。

这些“如果”的背后,涉及更多的制度体制的深层矛盾:即庞大的权力体制与弱小的个体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社会的固有特征。在中国农村,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格局的不对称的显著表现是:一方面农民生存在边缘状态,处于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体制的未端;另一方面农民自组织资源严重缺失。在许绍堂自杀事件中,我们看到,为申张自己的那么一点儿微薄的权益,他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单个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成本究竟有多高,谁能计算得出?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申张自己权益的机制也在逐渐形成。上访、申诉、调解、仲裁、法律援助、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但农民自组织资源的缺失,决定了单个的农民面对庞大的体制时永远是渺小的。农民还在申张自己权益之前,就从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付出的成本比其它拥有组织资源的社会群体大。

农民自组织资源的缺失还表现在,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涉农方面的政策时,很难听到来自农民的声音。政策的执行对象被排斥在政策决策和落实的过程之外,这就为政策执行者在权力的运作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机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者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是”让利于民“。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主要是基层乡镇政府)与农民即成为利益格局中博弈力量的双方。实际上,具体运作中,个别乡镇政府在方案计划的上报审批和具体落实中玩起了数字游戏,上报审批方案和具体落实方案数字不一致。目的是向上多要一点转移支付,向下则在负担减少的额度上,确保乡镇政府的最大利益。这对上与对下数据的差额,也就是农民被排斥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过程中付出的体制成本。

在利益多元化社会,利益格局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作用尤为重要。若彼此之间良性互动,积极合作则更可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若利益格局中的一方占据组织资源体制中的有利位置,一旦仅仅依靠体制优势即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时,维持现状,就成为它的最佳选择,其创新动力自然由盛转衰。而它的最大利益的现实更可能是这种利益格局中的弱势一方的利益削弱为代价的。由此观之,解决以农民负担为重点的“三农”问题,不仅仅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完善,真正落实中央政策,更在于健全农民自组织资源,增强体制外的制衡力量。

体制外制衡力量的形成,并不是政府从此有了与它对立的团体组织。实质上,总设计师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就在于从计划经济的体制外开辟新天地,激活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潜力。在农村经济领域,随着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致富带头人,率先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在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主的产业化经营实体,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结构,健全灵活,高效的经营决策体系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市场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而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仍然停留在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反差,为中国的农村发展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范例,深刻表明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的农民自组织资源,正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农民自组织资源的组织形态,主要是指涉农合作组织和农民联合会或农协组织。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中国台湾等,它们的农协或农会组织,不仅在经济发展发挥着联结个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作用,而且在国家的社会管理体制中,代表农民,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利益代言人。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民互助协会组织功能的相融相通是现代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趋势。

就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而言,一方面,专业性合作组织亟待从国家立法高度上规范、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弱势群体地位日渐突显,东部和中西部农民地区发展的差距拉大,农民急待形成自身的整体合力,才能应对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农村合作组织突破专业互助合作的层面,建立健全全国及行政区域性的涉农合作组织联合组织和基层互助合作组织已是当务之急。显然,这一涉及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成功与否,相应的政府机构精简,职能切实转变,以及基层政府财与事权的合理划分同样是关键。

改革开放,一方面是僵化的体制不断被打破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广大群众创造潜力被激发的过程。涉农合作组织的重建,农民自组织资源的再生,为中国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时,应该看到,体制健全,机制优化,还需要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执政者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气度与果敢。面对“三农”现状,如果仅仅是就事论事找原因,看问题,那我们只能永远走在问题和矛盾的后面。

实践证明,中国农民不仅是勇于奉献和牺牲的群体,而且也是敢干担当,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让他们组织起来,给予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以更大的展业空间,凭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精神品格和聪明才智,相信这一群体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进入专题: 燕园时评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36.html
文章来源:燕园评论首发(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