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根:伦敦恐怖袭击后看伊拉克战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21 次 更新时间:2015-11-28 14:26

进入专题: 伊拉克  

储昭根 (进入专栏)  


英国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7月18日发表研究报告称伊拉克战争导致了伦敦的恐怖袭击,但包括布莱尔首相本人在内的3位英国头面人物对研究报告均予以驳斥,这表明英国政府对因政策失误导致伦敦地铁遭系列恐怖袭击的说法是何等的敏感。但据7月25日英国《每日镜报》(The Daily Mirror)和GMTV公布的最新一项民调显示,23%的受访者认为英国介入伊拉克战争直接导致了伦敦爆炸案的发生,而62%的人民认为伊战至少是背后推手之一。民调结果对英国首相布莱尔前不久公开强调伊战和爆炸案毫不相干的声明不啻为当头一棒。美英当时发动的伊战所引起的纷争又象幽灵一样重回现实生活。究竟伦敦恐怖爆炸案是否与伊拉克战争有关?为什么伊拉克战争导致了恐怖主义进一步的蔓延?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说起。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领导了来自34个“志愿联盟”国家的大约14.5万的兵力,仅仅相当于上次海湾战争70万人兵力中的五分之一左右。美军地面进攻仅用42天时间,便以死亡138人的代价占领伊拉克全境,取得了正规作战的胜利,伤亡人数也远低于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的数字。即使美国的“铁杠盟友”、支援兵力最多的英国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也只提供了9000多人的兵力,英军死亡亦只有33人。就军事方面来说,美英胜利是空前的,但是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美国占领伊拉克问题后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反美示威不断,美军经常受到袭击。伊战至今,丧命美军已达1820多人,耗资高达2千亿美元。自从伊过渡政府名单4月底在议会通过以来,恢复治安的许诺难以落实,伊拉克每天都有炸弹袭击事件发生。尤为严重的是,伊拉克已成为对吸引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磁场”,大量极端分子云集巴格达,寻求机会对美国复仇,骓伊美军的处境艰难。而且反美武装亦逐渐放弃以往散兵游勇式的袭击,向着规模性袭击发展,战术也更加先进、实用。如今正中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2003年10月26日预言:伊拉克的抵抗战斗将走得更远,美国政府发动的征服战争,将会放出了今天不能控制的“魔鬼”。

美国对这些袭击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美国的伊拉克重建民主计划遭遇排斥的表现,而且它的副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刺激了极端主义分子敏感的神经,助长了恐怖主义进一步蔓延。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反恐中心宣布,2004年全球恐怖袭击共造成6060人死亡,16,091人受伤,另有6282人人质。其中,中东、波斯湾地区和南亚地区分别占恐怖袭击数量的37%和33%。美国的困难还在于,面对日趋恶化的伊拉克局势,布什政府手中的牌不是很多。不断增加军队可能是战胜游击战的有效办法,但是高额的费用和伤亡的增加有可能引发国内的反战浪潮,同时,美国纠缠于伊拉克又给其他的恐怖分子“留下了进行凶杀的自由空间”。布什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美国CNN、《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6月28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布什的支持率已降至2001年上台以来的最低点仅45%,不满意布什表现尤其是发动伊战上升至53%。

为何伊拉克战争导致了恐怖主义进一步的蔓延?首先是历史原因。一名长期居住开罗名叫雷蒙德•斯托克(Raymond Stock)传记作家指出:今天我们在巴格达、开罗、利雅得所见到的是历史上几个根深蒂固、连锁战争的现代化身。他们是伊斯兰教中传统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战争,这可以追溯到九世纪时期的巴格达;逊尼派与什叶派激烈的争斗,也可以追溯到早期伊斯兰的继承战争;伊斯兰与西方的对立可以追溯到阿拉伯人七世纪的征服和十字军东征。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从而点燃了伊斯兰国家反美的怒火,他们视美、英等国的占领军为新“十字军”,他们以“圣战”向美、英等国作出报复,正是伊战点燃了他们展开圣战的“火花”。

其次是宗教原因。西方的世俗民主对伊斯兰教徒来说是一个特别棘手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民主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实质上不敬神的社会。他们认为,世俗化潮流预示着宗教重要地位的消失;政教分离意味着世俗领域对宗教领域的排除。美国想把伊拉克作为改造中东的“突破口”,以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引发了伊斯兰教徒严重的抵触情绪。而且伊拉克大选更是使阿拉伯穆斯林好战的圣战力量完全震惊,伊拉克大选的投票率达60%,有的地方竟达到90%。圣战分子知道如果民主真的融入阿拉伯世界,扎卡维也就完了。因为如果民主成功在阿拉伯世界展开的话,它未必就是亲美的,但是一定是贴近生活。决不会是赞成自杀,也不会是崇拜死亡,而是文明地生活。阿拉伯世界大多数人并不会接受他们的思想或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所以他们就疯狂地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袭击,以阻挡西方民主在伊拉克进一步的推行,同时吸引更多的穆斯林对他们的关注与支持。

第三是自决的力量。伊拉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愿望和反对殖民统治的传统,不甘于接受任何外国的占领和控制。从萨达姆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伊拉克人民,他们期待的是自决而不是美国人的统治。由于美国在战争后形成了对伊拉克事实上的占领,激起越来越多渴望自治的伊拉克人民的逆反、仇恨和抵抗情绪。有的伊拉克民众说:“我们不需要萨达姆,也不需要美国人。我们需要穆斯林领导我们走向和平”。尽管恐怖分子不断警告伊拉克人:“你投票,你就死。”在这种氛围下,候选人、候选党团仍然勇敢站出来参加大选,而且有相当数量的选民走出家门去投票,甚至年老体弱、残疾人也在别人引导或帮助下进入投票站投票。大选能如期举行并获得成功,证明伊拉克人没有屈服于恐怖分子的淫威,而是“我投票,我决定。”这也是伊拉克人民的自决意识的充分反映。他们既没有亲美国,也没有亲西方,而是尝试对现代思想采取开放、鼓励创新的态度解释伊斯兰教,在此基础上重建自己的阿拉伯社会。自杀式恐怖袭击分子却正是这种自决力量的“异化”,或者说是其疯狂、极端的表现形式。

最后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斡旋不够,单边主义失败的恶果。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联合国是解决伊拉克危机的国际中心舞台。2002年9月伊拉克问题被美国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反复磋商后一致通过关于伊拉克问题的1441号决议。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组织于11月下旬重新开始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核查。监核会在2003年1月27日、2月14日、3月7日三度发表核查情况报告。2月24日,美英西提出新决议草案,要求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对美国而言,问题不在于是否开战,关键是如何获得最广泛国际支持。提出新决议案惟一动因就是帮助英国和其它一些盟友满足国内政治需要,而此时的外交表现显然难以令人如意,华盛顿当局没有为新决议案投入太多精力,对提案的灵活性不感兴趣。鲍威尔虽然也打过不少电话,但他没有付出多少外交努力争取关键国家的赞成票,例如俄罗斯和德国。华盛顿方面甚至没有对墨西哥和智利——两个持和美国相同立场的安理会理事国,施加任何压力。从2月下旬到安理会就新决议草案进行的激烈辩论,再到3月中旬,华盛顿和伦敦双方连宣布道义胜利所必需的9票都没有拉到,美国仍无法通过新决议草案而获得授权。于是在3月20日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没有联合国的合法授权,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美国自身受到的种种制约自不必说,美国盟友在国内都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甚至危机(譬如英国、西班牙)。尽管在伊战后美国不断要求联合国或其盟国无条件派军队去伊拉克,当前还是阻挡不住盟国的撤军潮。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可以说与此不无关系。就连坚信“耍嘴皮子不如带上一杆枪更管用”的美国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5月25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讲话时也不得不承认,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或是没有其他国家的支持,美国都不能赢得反恐战争!

伊拉克战争也并非一无是处。战争狂人、专横独裁的萨达姆成为阶下囚,科威特等周边国家终于松了口气,伊境内的库尔德人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么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保守的阿拉伯世界在伊战后正出现各种变动的迹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利比亚宣布对洛克比空难负责,自愿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主动作出调整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埃及宣布修改宪法、允许从多名候选人中直接选举总统——这意味着埃及多年的“强人政治”开始松动;沙特阿拉伯也进行了市县级别的直接选举——这对王室政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似乎布什的“大中东计划”初露端倪!

当然现在还不是美国政府弹冠相庆的时候,从巴格达、马德里、伦敦到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一起又一起的爆炸声,让世界焉有宁日?伦敦恐怖爆炸案再次告诉世人,美、英赢得了伊拉克战争,却输掉了世界和平!

进入 储昭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伊拉克  

本文责编:liuwen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58.html
文章来源:燕南首发(http://www.yannan.cn)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