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 赵琪 :大数据开放可提升政府公信力

——国外学者探讨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与舆论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2 次 更新时间:2015-01-09 19:29

进入专题: 大数据   政府公信力  

侯丽   赵琪  

1月5日,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发表的文章《21世纪的新闻审查》(21st-Century Censorship)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和自媒体。有观点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对信息的监管和审查会变得日益乏力。然而,学者们则认为,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政府与媒体关系发生变化

美国杜克大学斯坦福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菲利普·班尼特(Phillip Bennett)表示,对新闻业来讲,首先,互联网对新闻媒体的影响是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其次,它催生了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创新。同样,政府公共部门与媒体间的关系也发生转变。政府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地面对并处理与几家主流媒体间的关系,而是面临着由公共舆论所引发的更加复杂多样的挑战。

据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互联网数据每年约增长50%,每两年便翻一番,而目前全球90%以上的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有人曾预言,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日趋开放,面对海量数据的“无从监管”,政府对新闻信息的监管和审查将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大数据概念从诞生开始,政府监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未被低估。正如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关键在于对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的能力。比如,对新闻信息的处理,就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

班尼特表示,在“自由的”网络世界和各国政府对海量新闻信息源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悖谬的“传播风格”,一方面,人们更加善于表达自己,言论途径更加开放;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愈加严格”。

“当前,一个事实是:监管和审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班尼特说,理论上,新技术的发展应该使新闻信息的审查更加困难,并最终成为“不可能的审查”,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流通。然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加大监管、审查新闻及各路媒体信息的力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互联网安全意识的提高下,对新媒体的审查越来越“用力”。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学者格兰达·库珀(Glenda Cooper)日前在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刊文表示,全民新闻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传统的派记者去现场、报道、发布新闻的流程,现在很多记者都是在办公室里从社交媒体中搜索有价值的新闻。但这种新的方式,在新闻的隐私性、验证真伪、品位方面都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自媒体新闻往往是倾向性明显的新闻,常伴随伪造、暴力的图片,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据了解,目前,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加强对新闻媒体行为的规范,一方面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规,如瑞士、法国、意大利、丹麦等国;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整体立法,但相关法律条文“散见”各处,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尤其是针对互联网信息的传播。

杜克大学教授莫伊塞斯·纳伊姆(Moises Naim)表示,各国政府正在从数字革命的“观众”转变为数字时代先进技术的最早采用者,政府越来越有能力掌握新闻记者和自媒体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信息的流通过程和方式。政府的监管能力发生了变化,与媒介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监管方式的模仿与创新

纳伊姆说,今天,一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正在使信息更加开放;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在监管和审查方式上进行创新。当前,在一些国家,如匈牙利、厄瓜多尔、土耳其和肯尼亚,政府正在模仿俄罗斯等国家,对重要新闻进行更大程度的管控,并力图建立国家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但对于信息的监管和审查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的自主行为,比如,在匈牙利,政府规定权威媒体有权收集记者的详细信息、广告内容和社论内容。”纳伊姆说,我们无法单纯以“新闻自由”为幌子全盘否定政府对媒体和信息的审查和监管行为,尤其是在今天的海量数据面前,每个国家都要考虑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纳伊姆反问道,当网民在网络平台上遭受他人肆意而名目张胆的人身攻击时,是否还能看到“言论自由”的积极面?

政府监管将更加透明化

许多学者认为,不论新闻及其他信息的监管和审查面临多少偏见和争议,在大数据平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下,政府监管方式都将更加透明。

大数据的开放能够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贝丝·诺维克(Beth Novick)表示,数据的开放可以让政府公职人员和民众一起参与进来,解决政府无法完成的、棘手的问题,更广泛地发挥群众力量,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更好的社会管理。

当然,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国家信息安全需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应大力推动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依靠法律形式规范个人信息数据的管理与使用。显然,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隐私应该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

    进入专题: 大数据   政府公信力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3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