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改革的系统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2 次 更新时间:2014-12-28 19:57

进入专题: 党报改革  

孟建  

目前,我国新闻改革的总目标已相当明确。这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观念,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闻体制、媒介结构和操作模式。在这场重大的新闻改革中,党报的改革举足轻重,是改革中最重大的攻坚战。江泽民同志最近对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谈到党报时特别指出,党报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的重任。结合江泽民同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已成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的紧要课题。本文拟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报改革问题作一探讨。


整体性思考:党报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同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须抓紧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我国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就流行"报纸(在当时,报纸主要就是指党报)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的理论观点。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照此,也确实收到某些成效。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兴起,"党报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指导实际工作"的单一功能就显得远远不够了。随着七十年代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报就有一个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重新定位的问题。

党报主体定位--报业体系中主渠道的不可动摇性

我们现在论及党报,应当从执政党把握意识形态的独到地位和掌握宣传舆论的从属关系来予以充分的解释。从这个意义讲,将党报纳入国家政策研究的视野而予以审视,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将对党报问题关注的视野更多地挪至对党报报业规律的探讨,那么党报在整个报业体系中主渠道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是党报作为一种独立的报业体系在整个报业体系中显现出来。我们应当看到,建国以后,党报基本上是"一统天下"。这种"一统天下",一方面使党报的功能相当单纯,主要是强化党报的宣传指导功能,另一方面亦是指除党报,很少有其它类型的报纸(只有少量的青年团和工会报纸)。随着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公开发行的报刊猛增了十几倍,达到了上万种。各种类型的报纸,如晚报、专业报、行业报等均以各自鲜明的特点和分割市场的实力,共同形成了中国报业体系的格局。但尽管如此,党报毕竟以其长期办报所奠定的基础,长期办报积累的经验,长期办报形成的队伍等独到优势,在报业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当然,这种地位的确立,决计少不了上述国家政体,特别是国家政体中执政党对党报的拥有和掌握。

党报功能定位--报业体系中权威性的不可替代性

党报之所以在我国的报业体系乃至于整个新闻传播界具有极为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新闻传播主渠道,不单单是上面论述所能涵盖的,其中重要的方面,即在于对其功能定位。从广义讲,党报的功能,应当涉及党报所肩负的使命。但肩负的使命决不是空泛的。因此,党报的功能定位,某种意义上,应在党报的权威性上十分强烈而突出地表现出来。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省级党委机关报总编座谈会上,丁关根同志代表党中央对党报如何增加权威性和吸引力作了专门的指示。中央所提及的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涉及了党报功能定位的问题,中央所提及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涉及了党报市场定位的问题(关于后者下面将专门论述)。

何谓党报的权威性?党报的权威性就是要体现出读者对党报的重视、信任乃至崇敬。具体地看,党报的权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党报获取传播重大信息的权威性。这儿所指的重大信息,当然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带有纲领性、方针性、政策性的信息。由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执政党地位,由于党报所具有的党的喉舌之使命,党报必然要在这些方面强烈地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传播学中提到的信息源问题,亦可解释这一新闻现象,即党报所接近,甚至是直接藕合的信息源具有重大信息发布传播的权威性。

其次在于党报把握引导正确舆论的权威性。党中央提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指示以后,对匡正新闻界特别是党报的办报思想、办报方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全面、正确、积极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更是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的党报简单地甚至是消极地理解和对待"以正确舆论引导人"这一党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出政治思想问题,不帮倒忙,不给当地党和政府实际工作添乱,就算做好了舆论引导工作。固然,舆论工作的前提是要正确,不出问题,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不出问题"的水平上,则无法完成和出色完成党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更谈不上中央最近提出的"把新闻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专门指出"提高引导水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了新闻界,特别是党报、党刊、党的广播电视部门出现的新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闻事业上的开放意识。作为党报部门,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改革开放,大胆尝试"的精神去理解中央的指示精神,而不是对中央的指示简单肤浅地理解。

再次在于党报宣传解释重大信息的权威性。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大信息的发布,仅仅是党报传播重要信息的起始点,许多重大信息发布,都意味着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实施推进。在理论上、实践上对这些方针政策加以分析、论证,不但体现着党报新闻走向的脉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分析、论证,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真谛。当然,通过这些分析、论证,亦会让读者对这些方针政策带来的变化、调整,迅速而及时地了解、沟通。

此外,还在于党报洞察评论社会问题的权威性。正是由于党报代表着执政党的意志,那么体现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会处在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视野关注之下,党报亦会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党报以其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和评析,体现出党报的特色。党报对于社会问题的洞察评析,还充分体现在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上,某种意义上说,党报能否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很大程度上看党报能否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气度和力度。


层次性思考:党报三个层面的全面改革

当今的新闻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这一方面是由新闻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所确定的,另一方面则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所决定的。在新闻改革这一背景中来看待党报改革,如果不以系统观加以审视、评判,往往就会失之偏颇。对党报改革系统观的深刻思考,突出的一点是要以层次的观点对党报改革的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观念层:党报改革的深层律动

观念形成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变革。党报面临着前所未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首先在这个层面既突出又强烈地表现出来。具体分析,党报在观念层面上的变更,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观念。我们这儿论及的市场观念,主要有这样的几层含义。首先,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济报道已成重点,而大量的经济活动均在市场中进行。市场成为经济运作的睛雨表。而在这一背景下,大量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将来源于市场。党报既丧失了计划经济时代办报的某种优势,又面临着报业竞争的市场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其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对新闻传播同样要起作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统天下的"卖方市场",能否继续存在以往的"配给型"党报生产体制,是否能转变到"生产经营型"的轨道上来,这些,都构成了党报市场观念的深刻内涵。总之,党报以往以传者(生产者)为主,你们生产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从编辑、记者,一直到总编、社长,只考虑我给读者什么思想,让读者受到什么教育的格局,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传者为主的党报生产格局,正在向受市场作用的受者为主的生产格局转型。就拿《人民日报》来说,发行量已从七十年代的600万份,减至了现今的100多万份。从七十年代的统计数据看,党报已明显地呈现出10%~15%的急剧下降趋势。与市场观念紧密相关的问题是报业的商品性。对于这样的问题回避显然是不现实的,应当充分承认:既然新闻的发展规律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那么新闻的商品性就不可避免。我们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比较清醒,关键的一点应当是:我们论及新闻的商品性不等于新闻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商品属性,其间的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应当予以足够的认识。当然我们论及党报市场观念时,亦应充分看到其间的弱点及消极作用,但研究市场,毕竟已成党报观念更新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便是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是作为一种机制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的。对于新闻传播领域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自身的生气和活力,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在这种竞争机制所形成的新闻竞争格局,大体上以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同媒介间的竞争,如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介的竞争;二是同媒介内部的竞争,如广播中、电视中、报纸中自身之间的竞争。虽然这样的竞争层面体现出来的竞争类型,竞争手段林林总总,但竞争应当是自由、平等、公开的。这儿的自由,是指在宪法和专门法(尽管我国当前还没有出台新闻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新闻活动;这儿的平等,是指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垄断"的"特权";这儿的公开,是指竞争要在公开运作的市场进行。党报在这种竞争中,虽然各个方面均要经受考验,但目前最为突出的则是如何看待"平等"竞争。大锅饭情结,指令性订阅、公费订阅的想法和做法,终将为市场竞争规律所打破。

效益观念。效益是新闻传播的目的所在。效益在这儿的丰富涵义,应当包括传播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效益观念中,现在存在的误区还不仅仅是大家所强烈感受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突出矛盾。首先是对传播效益的重新发现和深刻认识。如果没有传播效益,一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实现。在效益观念上,党报的改革要紧的是在获得传播效益下大气力。传播当中的"有效传播"等重要理论应当在党报运作中得以具体体现。要真正做到这些,与之相关的一些观念,亦要进入我们的视野,如"受众观念"。中央一再提增强党报的吸引力,吸引问题正式深深触及了传播效益问题。中央最近批评某些党报存在着的"简单式"、"训导式"、"强压式"的新闻报道弊端,一针见血。在效益观念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当前十分突出的一对矛盾,在这方面,必须坚定地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当然,提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亦可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过,在如何处理这样两个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如何保持党报"姓党"的特点;二是如何不降低党报的品格;三是如何对付广告客户的巨大压力。尽管,党报在这些方面尚有诸多困难,但《广州日报》等党报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应当成为我们看到曙光的昭示。

体制层:党报改革的活力所在

以往在论及党报改革问题的时候,常常回避党报的体制改革,似乎一谈体制改革就有对党报性质怀疑之嫌。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当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逐步形成一个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这个理论上的突破,带来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可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事业。正因为这样,从体制层来看待党报的改革,就有了两维视野:意识形态的、产业形态的。

党报体制的意识形态性。正像一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需要一定的组织路线保证一样,党报接受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在体制上遵循党的原则,是党报之所以成为党报,是党报坚持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把党报作为自己组织中的一个工作部门,并使之无件地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政治性的理论问题,对外必须统一于党中央的决定和口径,与党的步调一致。这些归结到一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党报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并随党的运作体制而运作。具体地说,党报按照党的体制运作主要表现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政治性理论性的宣传,必须无条件地与党保持一致,在这方面,邓小平指出"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在当前,江泽民同志在继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家办报"之后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有着极其突出的意义。这集中地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所决定的;其次这是与我们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的;再者这是由党报经受考验和生存发展需要决定的。

党报体制的产业形态性。目前党的十四大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探索党报体制的产业形态性就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做、做好它的问题了。

我们对于党报体制产业形态性的思考突出地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党报由事业型经营方式向产业型经营方式转变。党报的主要任务仍是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但是,在党报经营上,要渐渐学会由事业型的经营方式转变为产业型的经营方式。要探索自我经营、自收自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资金循环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党报由优惠机制向优势发展机制转变。由党报生成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作为党的工作一部分的特殊地位,党报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是一个历史现实。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优惠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减少。虽然各级党报都要在争优取惠政策上尽自己的努力,但必须未雨绸缪,强化自己的优势,拼抢市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方显党报英雄本色。

党报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目前党报已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态势中看到了自身发展必须取得经济效益,而其间,最直接的目标是争取广告。但是将经济效益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广告,局限性是较大的。党报更大的发展,必须在抓住广告经营的同时,向综合型的多角化经营发展,以求自身实力的全面增强。

不久前,国家批准《广州日报》率先进行组建现代化报业集团的试点,这是党报体制产业形态性发展的最新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把报业经营推向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一个崭新的课题放到了党报面前。建立党报的报业集团,不仅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而且从长远看,还具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是党报如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保持住自己经济上的强大优势,从而保证党报政治上的权威性,舆论上的正确性,传播上的广泛性。

业务层:党报改革的实际操作

党报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但舆论的引导,不能靠硬灌,而是要把权威性、指导性与吸引力、感染力结合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欣然接受、津津乐道。这就涉及了党报改革的业务层面:实际操作。最近,中宣部有关领导同志在谈到党报权威性和吸引力时指出"要使正确的舆论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就必须努力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同时,要认真研究和改进宣传方法。目前,我们新闻宣传中,还存在着不够新、不够活、不够贴切的问题。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要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善于运用恰当的引导方法,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要注意转变作风,戒浮、戒空、戒满、戒娇、戒俗……"这其间的"四不够"和"五戒"的确切中了党报的问题。应当说,党报业务层面的改革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具体的问题,但以下三个方面是当前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党报要注意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作为党报,对全局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尽管不同媒介等级的党报对全局指导的区域有着很大不同(如中央、省市、自治区、省辖市),但把握全局,却是党报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作为党报的记者、编辑,首先要注意把握党的中心工作全局,并把这个"全局"与具体党报指导的区域性全局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有新闻价值的问题,惦量出新闻价值的大小。当然把握全局一是忌"空",二是忌"板"。"空",是指将全局的把握仅仅理解为抽象政策的图解;"板"是指将全局视之为一成不变的东西。

党报要切实解决深入实际问题。正因为党报的记者、往往要把新闻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挂起钩来,要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党在特定时期的工作重点。编辑往往容易带着政策框框去找例子,写一些"填充"式的东西。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将化为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我们党报的记者、编辑只有比一般报纸的记者、编辑更为深入地进行新闻实践活动,才能胜任党报的工作。

党报要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报道。党报与一般报纸的不同点,也往往体现在不仅仅单兵作战和打遭遇战,而是善于组织实施总体战。由于党的方针政策所体现出的战略性、阶段性等特点,党报尤其要将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报道放到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有这样几方面尤其要注意:首先要把重点报道的策划放到首要位置。决胜千里,需要运筹帷幄,这就是策划。要将重点报道抓好,第一关就是抓策划。但策划不等于凭小聪明、小点子,恰恰相反,策划正是在深入领会党的方针大计,统观全局基础上深思熟虑后的"偶然得之"。其次要抓好重点报道的采访,要学会在采访中挖掘事物的本质,挖掘人物的心灵,挖掘典型细节;再者一要搞好重点题材的写作,将重点报道写作当成大事来抓。


党报改革的实际操作还十分突出地表现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上。最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问题,除去思想性、理论性外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种操作性的获得,当然要得力于观念形态的有力支撑,但对操作形态本身的研究,也许在解决了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更为突出、更为迫切、更富实践意义。

传播水准的提升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党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最要紧的是要增强党报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和幅射力。而如何增强这"影响力和幅射力",正是传播学要介入党报舆论引导研究的重要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党报要作为舆论的引导者,首先应当是舆论的组织者和控制者(当然,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党报还应当是舆论集中的代表者)。对于舆论的组织者,本文不展开论述,着重提出一点:组织舆论不仅是集中分散的意见,而且还包括加工、提炼粗糙的意见,并使之成为系统、完整、精确和富有鼓舞性的舆论,并强有力地影响群众。对于舆论的控制,有这样三种控制方式与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关系十分密切,值得注意。首先是直接控制方式。控制是指党报发表重要的言论,陈述自己的观点,批驳异见舆论,以增强人们的某些观念甚至是扭转人们的某些观念。党报的各种言论,堪称这种直接控制方式的集中体现者;其次是选择控制。选择控制是指党报选择大量能说明某种意见正确的事实,广为传播之、强化之。"正面报道为主"则是这种引导方式的突出形式;再者是渗透控制方式。相比上述两种方式,渗透控制方式运用较少(国外使用较多)但是有时却可产生特殊效果。渗透控制方式是指党报可先把政府即将实施的某些政策巧妙地予以透露,在引起注意后,为制定政策者提供社会意识参数,以利重大决策出台。尽管在这三种方式中,我们注重的是前两种,但后面一种方式,亦可让我们借鉴并适当予以运用。

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还应注重一个突出的问题:有效传播。有效传播问题,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科学运作的一把尺子。党报欲要真正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必须在有效传播的研究和实施上下较大的气力。就目前而言,党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注重有效传播运作最紧要的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大凡是有条件的党报,要成立该党报的舆论调查机构(暂时没有条件的,可进行委托调查),以期通过科学的舆论调查,为党报实施舆论引导传播决策服务;二、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要依据真实、可靠的舆论调查制定舆论引导的传播策略;三、党报要对舆论引导传播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仍要由调查机构来实施);四、据评估分析的反馈,不断调整舆论引导传播策略,使之更为有效。

策略水准的提升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重点。上面论及传播水准时已开始涉及到策略水准的提升问题。在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过程中,策略水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要注重舆论引导中的整体把握。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含着以下若干层次:人际传播形成的舆论(以分散的、自发的、个人化的方式出现,可视之为社会舆论的潜在形态);群体传播形成的舆论状态(在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传播行为,构成舆论群,这是群体舆论的主体);组织传播形成的团体舆论和政党舆论状态(各种社会组织乃至政党形成的团体舆论和政党舆论)。显然,我们的党报要把前两种舆论状态统一到党的舆论中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我们的党报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以偏概全,不跟"风"跑,更不被所谓的"热点"所盅惑,保证舆论状态正确性。其次要注重舆引导中的"分类"引导。正因为社会舆论状态的多元性、复杂性,在舆论引导中解决了整体把握的策略性之后,就要十分注重"分类"引导的原则,以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落、不同问题进行舆论的"分类"引导。如果说整体把握侧重共性,"分类引导"则更侧重个性。欲做到这些,不同的引导途径,不同的引导技巧等均要进入我们的视野。

技巧水准提升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具体实施。中央这几年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之一是要把新闻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而"新水平"在很大程度是对操作层面提出的要求。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丁关根同志代表中央讲话时指出,新闻工作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要增强报道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些如何更好地体现在党报引导舆论的水平上,是很值得研究的。在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操作面来看,有四种手法可以为我们很好地借鉴、运用。一、党报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时,要精心选择具体倾向性的新闻事实予以传播,以提供舆论引导的事实根据。二、党报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时,要就某些事态发表新闻评论,阐明某种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三、党报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时,注意刊登支持或反对某种舆论读者来信,从群众呼声的角度支持要引导的舆论;四、党报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时,要善于组织对某种舆论或是支持或是批评的社会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舆论的引导。这四种基本方法的列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归纳,每种方法本身,各种方法之间均可有更为丰富的变化和紧密的关联。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改革的系统观是一篇大文章。本文仅仅是对此问题作了一点初步的思考。如何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还求教于各位专家。

    进入专题: 党报改革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91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7年0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