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不会大幅度放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6 次 更新时间:2014-12-28 19:12

进入专题: 新常态   货币政策   基准利率  

连平  

由金融时报社主办的“2014首届金融时报年会暨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颁奖盛典”于2014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出席并演讲。

连平在演讲中表示,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应该强调稳健,不会大幅度放松。一些小幅度降息或者调整都不属于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调整——稳健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向松,向紧。同时,其建议推进整体金融改革。“包括我们目前监管等各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的跟“新常态”不相匹配的这些制度性的一些设计,一些框架性的东西需要进行改革”。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连平: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论坛,感谢金融时报社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新常态”下的金融变革之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关于“新常态”的描述,应该说从方方面面做的解释和含义的阐述都非常清晰。但是,目前市场上对未来一段时间,或者短期内的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似乎又比较强烈。

那么,由此就产生一个问题,也是我自己在想的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市场上会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新常态”需要怎样的货币政策?如果把经济工作会议这份文件中间有关“新常态”的阐述这方面梳理一下,我想不光是九个方面,它的内容应该说描述的是比较全面的。

我觉得根据这样的一份文件,对于“新常态”的描述,对于未来我们对中国经济整体运行的趋势性的一些引领和判断,我想是不是未来的货币政策有这样三点,很可能是“新常态”所需要的。第一、稳健。第二、灵活。第三、变革。

从稳健来说,无论怎么看,未来货币政策都应该是一个按照“新常态”的要求,维持一个稳健基调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新常态”不存在要求货币政策大幅度放松的需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

第一、从消费来看,目前的消费应该说已经从排浪式的特征发展到个性特色的竞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大幅度的宽松对消费所带来的刺激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在投资方面也是如此。传统产业不断在调整,运用大规模的开发性的投资,像过去的这种手段,然后配套高速的货币信贷的增长来支持这个投资的发展,我想都很难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也不是“新常态”所需要的一种新的状态。所以,需求角度去看,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它所带来的效果应该说是没有办法跟过去,长期以来所取得的效果相比拟。

第二、从结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我们经济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升级换代,产能过剩的治理在不断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大家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下,合适不合适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对待,对整个结构的调整是有利还是不利?尤其这种情况下,还有很多财务上软约束的部门,一宽松滞后,毫无疑问他们是如鱼得水,我们的结构调整还能不能按照我们既定的方向顺利的向前推进,我觉得都是问题。

第三、从市场来看,市场过去长期发展注重于数量和价格这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越来越朝向差异化,效率、效益这些方面来加以不断的改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流动性的投放,最终可能推动的还是老套的,数量型的扩张。

第四、从资源的角度来看,现在资源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紧的状态,可以说已经到了最后的一个上限。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继续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流动性的投放来进行刺激,显然对于我们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效应。那么,风险我想更不用提了。我们的杠杆率已经不低,货币存量已经比较大,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泡沫继续存在,而且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当中。所以,这种情况下面,显然不适于运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持续的对待。由此还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第五、从宏观调控的方式的角度去看,这种宏观调控,比较传统的方式,它的效应是在不断的递减。所以,在未来继续再用这些比较老的办法来进行扩张,货币政策进行大幅度放松,我想显然是对于宏观调控来说不是提高它的效率,而是降低它的效率,对经济体的运行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从“新常态”的要求,需求这个角度看货币政策,首先一条我认为稳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是货币政策的基调。

第二、虽然是稳健,但是不等于货币政策没有灵活性。我觉得灵活性是货币政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或者说是它重要的要义之一。货币政策本身就是短期的,对短期的运行货币政策能够发挥比较好的效应,如果缺失灵活性,货币政策一成不变,当然你的效益就会明显下降。因此,稳健不等于一成不变。

那么,“新常态”我想也要求有这样的一个灵活性。因为进入“新常态”,跟过去明显的不同,它有许许多多新的特征,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征,新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根据这些特征、特点进行灵活的调节,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进行调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的传统的工具,利率、准备金率这些调整。

我个人认为,小幅度的调整不属于货币政策重大方向性的调整。现在我觉得在很多评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上,似乎有把这些小幅度的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看成是货币政策,似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后赋予宽松的内涵,我觉得这个可能内涵赋予的程度过高了一些。我认为这些小幅度的降一次息,两次息,或者提一两次息都不属于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调整,还是属于稳健,稳健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向松,向紧,这我们认为才是稳健。

我们看一看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最多的就是稳健。稳健中间,这么长时间的稳健一定是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小幅度的变化做一些针对性的调整,这才是货币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三、“新常态”,新的特点,新的特征,新的运行方式,我们的货币政策也应该根据这个新的变化要加大力度推进它的变革。这个变革不是简单的说的工具,货币政策今年有很多创新,推出很多新的产品、工具。我觉得未来可能更多需要在市场的组织结构,在有关货币政策实施的相关的监管方面的制度性的这些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推进改革。

比如说降息,基准利息最近下调,前一阵子也不是没有调过,2012年调了两次。但是,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基准利率的下调和五年十年以前的基准利率的下调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市场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2012年之后,2013年把贷款上下浮动的空间全部打开,打开之后基准利率调整的市场环境是不是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基准利率调整毫无疑问,之后银行调整的定价是实实在在,2012年降了两次息,但是这个时候因为贷款的利率上浮早已经上浮30%。不管怎么说,它的上浮空间是存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两次降息之后,我们看它的降息之后的两到三个季度,利率水平下降了,效益是明显的,就是随着基准利率的下调。

如果要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工具方法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或者说短期内最见效的一条就是把基准利率往下调。我想大家都明白,因为银行跟客户签的合同,上下可以浮动,但是是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基准利率调整了,整个利率协议实际上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将基准利率推动市场利率,尤其是贷款,贷款对各种其他融资成本是非常大的,而且它也是属于融资成本里面相对比较低的融资成本。所以,推动它的下降。2012年之后也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发现它的幅度没有像基准利率下降的幅度那样大,这是第一。就是它的实际下降的幅度小于基准利率下调的幅度。

第二点更为重要,两三个季度之后,尤其三个季度开始,市场的利率水平又开始往上走,降息的效率,三个季度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利率可以上下浮动,因为市场的,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监管制度、市场环境、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各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的不足,或者有些地方是瓶颈,就导致了供求关系最终还是推动了贷款利率往上走。所以,刚才陆局长讲的一点非常好,在目前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眼光不能只是盯在资产的价格,不能盯在贷款的利率上下浮动,首先要看负债成本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负债成本明显上升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手段可以推动贷款的利率下降。但是,它的空间是有限的,它的效果是受到很大的制约的。

所以,最后一点看法,在“新常态”我们还是要推进整体的金融改革。包括我们目前监管等各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的跟“新常态”不相匹配的这些制度性的一些设计,一些框架性的东西需要进行改革。我觉得在2015年应该加大力度推进。那么,这样“新常态”才能够使我们整个货币政策之间能够更好的来加以协调,货币政策更好的为“新常态”的一个平稳运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货币环境!谢谢大家!  

    进入专题: 新常态   货币政策   基准利率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90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