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重建世界思想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02 次 更新时间:2014-12-22 17:46

进入专题: 思想体系   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没有思想的产生,新的路线将永远不会出现,旧的仍将不断重复过去的轨迹,不断走向自己的终点和又一个起点。唯有立足"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才能走出单调的循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地拓荒出一片新的天地。这里,为天地立心,同时也是为世界立心、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心、为个人立心。现在,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回到内心,在心灵深处发生一场观念的革命--中国的发展要由"民族国家"到"阶级国家"再走向"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与全世界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美学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已突显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需要。这是一次"精神大呼吸"与"价值大翻转"的过程。


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以美立国,以法治国


事实上,"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美是内治,法制是外治"这就是建设文明国家的根本规律。经过多年研究以后,我发现,审美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发达国家主要就是自觉与不自觉地把"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句话用得较好的国家,这是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的"博雅教育"的传统。如欧洲、美国、日本、以色列、加拿大、澳洲与新西兰等,这些国家的型态接近"审美国家"。看看这些国家的产品、社会环境与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诗歌小说与电影电视,大多充满了美感,有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气质,朴素、单纯而又个性鲜明,人民喜欢学习而又追求真理(日本尽管成了现代化的国家,他们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一些政治家与国民还生活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部份人民还有一种"武士道"的固执与偏激,应该受到批判。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欧洲中心主义,是不成立的,日本就不是新教伦理的国家,但日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构成日本精神基础的主要是宪政民主与神道教、佛教、禅宗美学、儒家心学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等,美学才是埋在社会 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是教育的品质造就了人的品质,人的品质又造就了产品的品质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品质。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国家进化的历程。国家的发展从古到今,主要经历了"自然国家(原始社会,靠力量统治,道德无序)、道德国家(封建社会,靠等级伦理统治,道德他律)、审美国家(宪政民主社会,靠"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伦理统治,道德自律)这样三种型态。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这四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由"道德国家"逐渐演化成了"审美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普遍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以美立国"大都相似,发展中国家"以德治国"各各不同。发展中国家主要就是把这三句话用得不好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不重视体育与美育,个体生命普遍缺少高雅美的升华,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这些地方的国家型态属于"道德国家",有的是集权型的道德国家,有的是民主型的道德国家,有的是宗教型的道德国家,由于文化传统深层价值观的包袱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和财力不足,或者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教育思想的落后,教育出于使社会稳定与谋生的需要重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的学习与条条框框的道德的教化,轻视自由玩耍,轻视体育与艺术,轻视"美感与爱心"的陶冶,轻视自由选择与独立人格的培养。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缺少人文教养与精神深度,知识单一,能力单向度,缺少个性与创造性,缺少野性与健康的体魄,缺少高雅审美趣味的能力,缺少"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价值,使得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生活方式还处于较低层次的运作状态。显然,主要由于"审美趣味与审美素质"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国与国的差距。人格决定国格,发展中国家的出路是"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会造就审美人格。人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大致可分为功利人格、审美人格与创造性人格三种类型:功利人格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第 一、精神利益第二;审美人格追求的是精神利益第一、物质利益第二。审美人格可以走向创造,功利人格也可以走向创造,但是功利人格立足的是求生存而创造,以 满足自己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为主;审美人格立足的是求发展而创造,以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其创造的层次及其创造的数量与质量都会 远远高于功利人格的创造。因此,由审美人格到创造性人格再到创造性的精神向物质的转化,这就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活水 平的最佳途径。一个社会审美人格与创造性人格的人越多,就表明这个社会越人道、越健康、越文明。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的出路,通过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来改造国民性,逐渐使国家进化成为宪法主导下的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审美国家。

现在,全球生活在一个越发令人不安的世界,灾难在同人类竟争。从地球正在变暖的生态危机,到地区的各种冲突,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到悬而未决的核武器问题,从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到教育失败的未来隐患,人类几乎尽了最大努力,也未能阻止这 些问题的恶化。很多人开始怀疑,有些问题人类是否根本无法解决?现代文明是否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走到尽头?人类的教育向何处去?这是全世界教育理论界必须要严肃回答的问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成了发展中国家共同学习的榜样。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开始的"博雅教育"就倡导"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一伟大的品格。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后,国家逐渐进化成了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满"自由、选择、责任"的价值引导,社会到处都是教堂,充满了教会的教化、启示与心灵的疗伤和灵魂的慰藉,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可惜,当今的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正在越来越沦落成为单向度的技术化统治的物质社会而不能自拔。在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主导下,教育的"沉沦"已成了共同的问题。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情趣主义的高贵的精神内涵,被数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滥、世 俗化浪潮盖住了,电脑、互联网与电子游戏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成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痴,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与人格萎缩的"垮掉的一代",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上帝"这五大关系的渐行渐远的疏离,学校与个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圣感"而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工具化、数字化,全球正在逐渐变成精神的废墟,"童年消逝"与"娱乐至死"而呈现出垂死争扎状,弥漫着一种物质主义的死亡气息。

世界沉闷得太久了,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吧!教育应该永远是理想主义的事业,要与社会保持距离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学校的风气应该永远是人文主义的、精神的、形而上的,而社会的风气则永远是功利主义的、物质的、形而下的,这一升一降就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态的平衡。人的成长是从个体的自然属性开始的,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由的自然人。凡是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精、气、神"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有气无力永远都难以成熟与长大。事实上,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风险社会,电子网络与游戏给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据美国临床心理治疗专家介绍,美国因上网与电玩成瘾的中学生占8.7%,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我看来,互联网的价值一半在建设一半在破坏,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堕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对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是新时代的"鸦片",学生们正在沦落成为"电子儿童",家庭与学校稍不注意,搞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毁掉孩子一生的前程与幸福。显然,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个风险社会里规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教育要从"养心"开始,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倡导"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学习第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这种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二、人类教育向何处去:建立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人类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正走向转折点。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人的态度,才能根本上改变对教育的态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而真正实现为人谋幸福的理想。

当今人类的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对教育经验的现象学阐释,而且更需要对人类几千年教育经验的理性反思以及理性反思后提炼出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的经验是灰色的,唯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没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为人谋幸福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础应该是在教育的本质中去寻找。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困扰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学术难题,对这一难题的探索,在我思考了十二年以后于1997年1月6日的早晨,我直觉地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在以后对教育的本质的理性论证过程中,我又发现美不仅是教育的本质,同时,美也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样,长久困扰人类教育的世界学术难题,就有了一个可能是终极意义的解答。

那么,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我简单的回答就是,美是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种普遍性,这就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为实现人类教育的统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 维度。

教育应围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个维度展开,内心要有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去掌握求生存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内圣外王"是人类教育的共同信念-----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总的来说,思想的溪流是由高向低奔流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受益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精神;美是无限的潜能;美是埋在社会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美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美是内在的道德;美就是幸福;美就是创造;美就是生产力;美就是生活。"这一深刻的道理;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审美教育是一种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 起来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美教会我们对待自己 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教会我们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教会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因而,审美教育也就构成了人类最高境界的与最完美的教育"。不仅如此,境由心造,我们还需要整体地建立起"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生存信念,并把这一信念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

生命、美、自由三位一体-----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 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这么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 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

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 美的观念;

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生态世界观、公民与社会、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运动、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习等】;

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 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艺术设计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 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 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 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

上大学后就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审美空间,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美、立美与创美的水平并向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美学、宗 教、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设计艺术、舞蹈、道的哲学、禅的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外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金、管、音、美、体、舞等专业课程】。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 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有浪漫、有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三、人类文化向何处去:美学将拯救世界


威廉·莫里斯说:"我们必须将这片土地由冰冷无情的工厂改造为花园……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头顶出现清澈的蓝天,脚下长出茵茵的青草,工人们可以恢复享受四季之美好,博物馆与学校不再是专属于有钱人的消遣,大地之美被重新交还给大众。"

现代社会是围绕"科学技术本体论"来展开的,倡导的是"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数、理、化"的价值高于"音、体、美"的价值。这种片面价值的发展,使当代社会出现了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于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的批评并迫使人类提出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哈贝马斯说:后现代是从尼采开始的。尼采提出了"艺术本体论"的社会发展观,倡导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艺术作为本体价值将超越科学技术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中心。因此,在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审美精神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美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

"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作为普遍真理为我们人类的生活与教育指明了一个正确前进的方向,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在地平线上渐渐升起,它是我们在苦难中期盼已久的胜利的日出,是我们人类的教育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守护神,它让我们的教育实践不再犹豫、不再摇摆、不再徬惶,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了自信、勇敢和坚强,我们需要屏心静气并满腔热爱去倾听它、关注它、跟随它,好让它不断的茁壮成长,由树木变成森林以笼罩大地,由小溪生成江河汇成大海。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美是人类心灵克服自私,走向自我觉悟、走向宽容、走向彼此欣赏、走向团结互助的必由之路

一切有苦难感的人们,与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点亮一支蜡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抱怨、不要悲伤、不要放弃,让我们首先回到内心世界屏心静气、心平气和去仔细感悟美、欣赏美、体察美作为本质的整体存在,然后,找到感觉后把美作为变革的基地,化悲痛为力量,把苦难感转化为一种变革现实的 创造的力量,再走出去,去信仰美、去跟随美、去竭尽所能地改变不美的现实。人类因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设人类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一个以美为本体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事实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很有美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核心,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民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中国的"元气、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与美学、名山大川、园林、古镇、古琴、围棋、书法、国画、养生、中医、风水、太极、儒家的心学、道家的哲学、佛教的修行、禅的空寂、藏传佛教的修炼体 系与气功的自我锻炼等是一种静默的自然美学,这是一种天地境界的修炼美学,达到了人类精神美感的最大值,刚好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因为西方文化侧重的是人文美学与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对现实世界的"原子论思维方式的科学观察、实验、慨念、判断、推理"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体验以及对"神性世界"的向往。人文美学、科学思维方式与天地境界的自然美学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中国人应该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优越感,这些传统价值会逐渐被发掘出来将影响全世界进行文化转型,建设21世纪全球的生态社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希望与新的文化生长点,将为人类文明灌注"天人合一"的灵魂,人类的生活方式将更加追求"自然化、人文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欧美六十年代以美国加州为中心兴起的"回归心灵"--"向东方行"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正在渐渐地席卷全球。新时代运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后现代哲学、科学、心理学、音乐、绘画艺术、超能力、通灵、水晶研究、外星人、古文明等题目,逐渐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命观与宇宙观。新时代运动现今已在各层面如文化、电影、著作、艺术、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球展开。"爱自己、走向天人合一、活在当下"是新时代运动强有力的口号。这是一场发生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静悄悄的革命:在当代,学习实践东方哲学体系的人越来越多,天人合一,易经,太极,瑜 珈,禅学,密宗,道德经,风水,中医,气功,超觉静坐,苏菲玄秘学,马哈拉志等等拓展心灵意识的法门大大风行起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发现了东方智慧之后,抛弃了毒品而回到心灵经验的正确道路上来。人类在经过了一个黑暗充满暴力的"双鱼座时代",正进入一个充满爱心和光明的一千年,也就是"水瓶座时 代,也就是"新时代",是心灵真正得到自由解放的时代。一种新的人类正在诞生,这些人是经历了身心的大变化,彻底改变了自己而得到了自由心的革命者,这些 人是绝不以自己的私心作为生活目标的人。现在,参与拓展心识的人每年有上百万,上千万,各阶层的人都有,他们形成一个网,比革命计划还要广大,比革命活动 还要深远,是一个"秘盟",正在触发一项在历史上最可观的文化重振事业。他们包括思想家,教师,文员,科学家,政府雇员,立法者,艺术家,百万富翁,的士司机等各个范畴的人,正在形成21世纪一个与主流体制并行的静悄悄的文化运动。如果说,以希腊精神为主的欧美文化使全球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那么,以"天人合一"精神为主的中国文化将会成为使全球,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的主力文化。我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政府充满了期待与必胜的信念。

我们应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哈佛大学"八大智能教育理论"为中心,正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一场"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这是一场通过"艺术与美"来解放人与解放社会的运动。"艺术与美"将引领人类执著地追求着自己情感生活的和谐发展、追求天地人我的整体和谐,为我们时代日益增强的潮流带来了新的世界观、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生活理想。事实上,作为"艺术本体论与审美解放论"的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正在渗透到我们当今的生活方 式之中,使我们的建筑、电影、音乐、诗歌、小说、散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正在朝向唯美性与实用性方面发展。我们的言语、精神气质、行为、服装、风度 由于渗透了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而别具一格,更加美好。让我们把个体纳入整体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去吧!

最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渐渐的兴起。当转变正在发生时,封建社会道德国家的"以德治国"这种衰落中的文化与教育及其传统的习惯是会拒绝变革的,甚至会更加僵化地固守过时的思想,机械而又可怜巴巴地作最后的抵抗。但是,历史会超越它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历史的车轮会把他们碾得粉碎,它们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走向衰落和解体,而正在兴起的作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充满"美与爱"终极关怀的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却将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悲壮而又底气十足地以压倒一切的力量继续生长,并且最终必将获得领导地位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当这个转折点临近时,认识到这一重大的进步性变革不可能被任何力量所阻挡,我们因此有理由对未来充满希望。


2014年12月18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思想体系   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68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