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安林:2012年以来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18 次 更新时间:2014-12-15 23:44

进入专题: 民进党   两岸政策  

严安林  

 

【内容提要】2012年苏贞昌就任民进党主席以来,民进党两岸政策发生若干变化,内部出现两条路线分歧,基本特征是两岸交往政策有变,但“台独”本质不变;政策主张呈现功利性、投机性与权宜性。其因在台湾社会民意、两岸关系发展及美国因素都给民进党调整的压力。但“台独”主张是民进党内的“道德标杆”,加上民进党传统的对立思维及“反中”心态、缺乏两岸政策论述的能力以及两岸政策调整与党内权力分配纠缠在一起,使其面临难以真正放弃“台独”党纲、难以承认“九二共识”、难以真正实现两岸政策主张与路线转型的障碍,从而民进党要成为一个成熟、健康、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政党,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关 键 词】民进党/两岸政策/影响因素

 

2012年1月蔡英文挑战马英九失利,两岸政策成为其走向执政“最后一里路”。在苏贞昌接任党主席后,两岸政策的调整动向成为观察民进党政策转型与否的核心指标。本文试就苏贞昌就任民进党主席以来的两岸政策的发展动向、制约因素及前景进行探讨。

 

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变化及其特征

(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变化动向

1、民进党中央开始推动两岸政策的讨论。苏贞昌领导的民进党中央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召开几场“面向中国”座谈会,苏贞昌亲自参加以示重视;二是恢复“中国事务部”与设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前者作为民进党中央党部内设机构,汇整两岸关系信息与提供两岸政策意见,后者作为民进党内部各方势力交换两岸关系的意见平台;三是召开9场次的系列讨论两岸政策的会议——“华山会议”,最终于2014年1月9日,提出“2014年对中政策检讨纪要”。无论是座谈会召开还是“中国事务部”恢复,或者是“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及“华山会议”的讨论,都显示苏贞昌和民进党认识到面对与处理大陆事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民进党内部出现两条路线的分歧。民进党各派系在两岸政策上逐渐形成了两股势力与两条路线的分歧和斗争。一是以谢长廷为代表的是主张“和中”的政治路线。谢长廷个人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民进党最为务实的,包括在担任高雄市长期间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城市”,期待到厦门访问,进而提出“宪法一中”等主张。2012年蔡英文选举失利后,以谢长廷为首的“谢系”深切感受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潮流下,民进党必须调整既有政治路线,务实面对大陆崛起,台湾不能自外于大陆,需要开展与大陆交流与合作,和平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为台湾未来寻找到出路。“深知两岸关系是其罩门”,“亟思有所作为,以为2016年铺路”。①这是谢长廷毅然决然登陆访问,并推动民进党内部讨论两岸政策的主因。谢长廷还相继提出“宪法共识”、“宪法各表”甚至“一个中华”等理念。二是苏贞昌是“反中”路线代表。苏贞昌本来在两岸关系政策上并没有流露出太多个人理念和主张,但在2012年5月就任民进党主席后,尽管出于党内和社会压力,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甚至推动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但基于与谢长廷和蔡英文等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出于谋求在2016年代表民进党参选的考虑,在两岸政策上采取了保守、僵化的政治路线,与民进党内部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反中”力量等纠缠在一起。为此,苏贞昌在访问日本期间,不惜抛出“民主价值同盟”等,与日本的右翼等政治势力相唱和,谋求“围堵”中国大陆。苏贞昌在美国华盛顿演讲时虽然表示:“透过‘国内和解’促进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未来将从政治、安全、社会与经济四层面,全面而有战略高度地规划民进党中国政策”,②“两岸之间没有可以解决所有歧见的‘魔术公式’,现阶段两岸在政治发展和军事平衡都存在很大差距,两岸关系的改善,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仅赖‘四个字的公式’”。③他强调:“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民进党绝不愿意被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中,“希望中国不要逼人到绝地。”④

3、民进党部分人士进行调整两岸政策的实践与探讨。包括:一是谢长廷登陆访问厦门与北京,并与大陆涉台研究智库联合在香港召开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二是提出“冻结台独党纲”主张。2013年12月26日,在第9场“中国政策”扩大会议上,民进党“立委”柯建铭提出“新世界观下的民进党两岸政策”书面稿,认为“台独党纲”是民进党与共产党往来障碍,主张“冻结台独党纲”,⑤为民进党与大陆交流问题解套。⑥三是蔡英文阵营以“小英教育基金会”名义邀请大陆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访台谈“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这应是“代表蔡英文对发展民进党与大陆对话关系的另类思考”⑦。之后小英基金会人员登陆,“意味着民、共交流的政治层次往前又迈进一大步”⑧。四是洪奇昌与童振源等提出“民进党三支箭”——“冻结台独党纲”与“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推动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推动“宪法各表”的“台湾共识”,替代“台湾前途决议文”等前三个文件,以排除民进党与大陆交流交往的障碍。这是民进党目前务实可行的两岸政策转型思维,代表了民进党部分人士积极建立两岸对话基础的努力。

(二)民进党两岸政策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1、两岸交往政策有变,“台独”本质不变。民进党两岸政策主要有三个文件构成:一是1991年民进党全代会通过的追求台湾成为“独立国家”的决议文,即外界指称的“台独党纲”;二是1999年全代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三是2007年9月30日全代会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而在民进党一般政治人物尤其是苏贞昌等认知中,“正常国家决议文”不是民进党两岸政策核心内容,“台独党纲”也已被“台湾前途决议文”所替代(即“后法”替代“前法”),所以,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内容在“台湾前途决议文”中,要点是“台湾已经事实独立”,“现在名称依照‘宪法’是‘中华民国’”,“任何改变台湾‘主权’现状需要台湾人民‘公投’决定”。两年来民进党两岸政策尽管发生若干变化,特别是对与大陆的交流交往政策发生变化,党内能够不再受限地讨论两岸关系,与大陆交往也不再是党内禁忌,但民进党既没有废除“台独党纲”,也没有废止“台湾前途决议文”,包括苏贞昌恢复设立的“中国事务部”,其名称彰显民进党“一边一国”“台独”立场。“2014年对中政策检讨纪要”仅仅在两岸智库与城市交流、善待陆生、陆配等方面达成共识,因此,郭正亮批评该报告“偏向消极防范或政治对抗,比2011年‘十年政纲’更脱离现实,并未提出突破民共僵局的积极构想”,回避民共核心矛盾,陷入政治挂帅误区。媒体称其内容“乏善可陈”,“既无检讨,连‘报告’都称不上,最后仅能以‘纪要’勉强充数”。⑨

2、党籍公职有变,党中央核心不变。民进党不少党员以个人身份登陆访问,进行了解与沟通之旅,包括许添财访问上海、厦门,民进党籍县市长苏治芬、张花冠等登陆卖农产品,高雄市长陈菊再次访问天津、福州等。但民进党中央核心领导人的政治理念未见改变,苏贞昌除了提出“和解”的概念外,依然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否定“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在民进党追求“台独”的目标上,看不出“有如何松动”。⑩苏贞昌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出:“海滩之鸥”与“中国加一”论述,所谓“海滩之鸥”,比喻两岸关系如同人和海滩的海鸥,各走各的,互不相干,顶多是彼此欣赏。如果人要去抓海鸥,反而让海鸥惧怕而对人敌视。“中国加一”,是借用“东盟加三”概念,“这样的比喻充分说明苏贞昌内心中的两岸关系是‘一边一国’”,(11)事实上是“新台独理论”。(12)

3、政策主张的功利性与投机性。由于“民进党显然是一个选举导向的既得利益型政党,党内领导阶层只关心选举利益,至于攸关社会公道正义与两岸关系、人权、安全等价值观的议题,却被领导精英们集体忽略。这个结果只会让民进党越来越权力垄断化、内造化,一个提不出‘国家愿景’、不关心‘国计民生’的政党、一个只能以追求民主光辉历史诉求大众支持的政党”。(13)因此,表现在两岸政策上,民进党所有表态的都是一种“重返执政”的选举权谋,“无可能是民进党在‘台独’体质上的脱胎换骨”。(14)连提出“冻独”主张的柯建铭也承认:“此主张是着眼2016年大选”,因为民进党若要重返执政,“必须积极务实踏出一步,去除民众对民进党的刻板印象。”(15)

4、政策论述目的的权宜性。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步骤、内容与党内权力分配是纠缠在一起的。如苏贞昌个人理念是坚持“台湾前途决议文”精神要旨,但由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事实上存在三个文件,外界一直批评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混乱,所以苏贞昌曾想举全党之力整合一个全新的文件以替代过去三个不同的政策文件。但由于民进党内部派系理念不同,要用新的文件替代“台独党纲”招致“独派”反对,游锡堃也反对废除“正常国家决议文”,所以,苏贞昌通过公开举办党内会议,进行社会化讨论,但不限定会议具体的政策目标,秉持“开放的立场”,目的是避免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破坏全党团结。蔡英文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也不积极,不仅在“中国事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先行离席,也不曾出席其他会议,但在新加坡演讲大谈“要做世界的台湾,而非中国的台湾”。(16)

 

二、民进党两岸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走向执政“最后一里路”需要完成

蔡英文2012选举中与马英九民调支持度一直差距不大,“执政有望”成为民进党提振士气的信心所在。但选举结果昭示:民进党不能取信于多数民众是其无法走完“最后一里路”的主因,其中关键则是其“台独”政策无法让多数民众放心。因此,2012年“大选”失利,加剧民进党调整“台独”政策的压力。因为,作为政党,当然是以走向执政为最高目标,但政策主张如果有碍于走向执政,无疑需要检讨与修正。为此,民进党内主张调整“台独”政策的声音开始出现,甚至有加大趋势。郭正亮指出:“如果民进党在两岸经贸深化的过程中,始终只能扮演除弊监督的反对角色,而不能扮演积极兴利的领导功能,这些依靠两岸经贸维生、利益更加复杂、队伍更加庞大的经济选民,四年之后仍将继续成为国民党经贸安定牌的俘虏,民进党选情只会更加雪上加霜。”(17)两岸问题是“民进党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民进党如果再要执政,对两岸关系的处理“一定要获得人民认同”。(18)

(二)民进党内主张调整“台独”政策的声浪涌现

谢长廷不仅在两岸政策问题上频频发声,而且通过登陆推动所谓民共“另类交流”。谢长廷动向尽管无法撼动民进党内部传统基本价值,却让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面临社会与舆论双重的压力。包括民进党内部特别是新生代要求党中央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这些要求和主张对民进党中央构成了一定的压力,苏贞昌不能不有所应对。柯建铭的“冻独”主张也是调整民进党“台独”政策的积极性主张,从民进党长远发展看,从让民进党成为负责任政党着眼,从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看,废除“台独党纲”是民进党最为正确与最为积极性的做法,因为只有彻底地与“台独”主张告别,民进党才能正确地认识大陆,正确地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站到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一方。而鉴于民进党内部派系与主张的多元化,“冻结台独党纲”的主张也不失为目前阶段处理“台独”主张的做法之一。因为“‘台独党纲’是民共交流的重大障碍,如果能够冻结,可望推动民共和解的第一步”(19),既暂时与“台独”主张告别,又使用“冻结”的字眼,可以减缓“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反对力道。

(三)台湾社会民意与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但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潮流相违背,台湾主流民意与社会媒体尤其在关注民进党的“台独”政策调整的可能与时机。

(四)民进党面临调整两岸政策的两大外在因素

一是美国压力。美国等国际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不放心与民进党面临必须调整两岸政策的迫切性。美国在维持西太平洋地区稳定的前提下,希望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是“理性并保有弹性”,否则,不仅民进党未来难以再执政,而且即使侥幸上台,也会由此破坏美国乐观的两岸和平局面,美方甚至担心“可能被迫与北京联手处理‘台独党纲’问题。”(20)二是中国大陆的压力。民进党要体现其一旦执政有稳定两岸局势的能力,是否能与大陆打交道是关键,其中对话基础就在是否承认“九二共识”。对此,民进党人士郑文灿就认为,民进党大陆政策应该秉持三个原则:一是“台湾离中国大陆这么近,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去面对中国的崛起。”二是“要立场坚定。民进党要作为一个守护台湾‘主权地位’的政党”。三是“要务实前进。随着两岸各方面的经贸文化互动越来越密切,民进党必须务实地处理每一个问题。”未来一段时间,民进党“要有一个让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整合性的‘主权论述’”。(21)

 

三、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台独”主张是民进党内的“道德标杆”

一是“‘台独党纲’在台湾,有如一种‘信仰’,现实上难以如愿,但却是许多深绿民众心中的‘神主牌’,也是民进党证明其不会卖台的护身符”。(22)民进党内部主流认知是“台湾主权独立”,“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本土”与“主权独立”、不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等,在“台独”成为民进党内部的“道德标杆”后,民进党两岸政策论述就难以走出“台湾主权独立”的怪圈。因为在民进党的“主权论述”中,包括“反倾中”与“护台湾”两个不同层面。所谓“护台湾”,就是要形成一个积极性的“保台运动”;“反倾中”,主要是对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的直接批判,这个“反倾中”的意思,当然包括“主权”、“民主”、经济等不同的层面。(23)尽管民进党多数政治人物都已认识到“台独”不可能,台湾社会“台独”市场也在越来越小,“‘台独党纲’存在将会妨碍民进党赢得政权,持续成为两岸冲突焦点”。(24)但不少政治人物特别是要选举的政治人物,基于选票极大化考虑,谁也不敢、谁也不愿去挑战“台独”,包括民进党内许多人士认为:“‘冻结台独党纲’之类的动作,会改变民进党的DNA,失去对‘独派’的号召力,不利于争取执政。”(25)二是“台独”基本教义派与保守派势力对民进党调整“台独”政策形成的重大牵制。“台独”在民进党内部尚有一定市场与势力,民进党之所以从成立之初的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政党演变成为一个主张“台独”的政党,党内的“台独”势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由此逐渐将民进党内的统派、“反独派”清除出民进党。陈淞山认为苏贞昌就是用“‘中国事务委员会’政治鸟笼困住民进党的两岸务实路线发展空间”。(26)三是民进党社会支持基础中有相当部分是“台独”信仰者。民进党长期以来对支持者的“台独”教育,不仅在社会基层形成一定的“台独”市场,而且形成“台独”的集体意识与惯性,包括民进党选举造势场合难以见到民进党党旗以外的旗帜,都说明“台独”主张在民进党内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台湾学者指出:由于“‘台独’已经变成民进党的最高、也是唯一的价值,民进党人无法透过民主的方式选择‘台独’以外的议题。这就造成民进党人只要碰触到中国大陆相关的议题,就可能触犯到党内的禁忌。”(27)

(二)不同的认知降低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蔡英文挑战马英九的选情开高走低以致最后落败,除了台湾社会选民结构蓝略大于绿、副手苏嘉全因素及党内整合不力等因素之外,其两岸政策不能让各方放心应是其中关键,这也是外界比较客观而普遍的评估。但民进党内部主流却未必这样认为,甚至蔡英文个人也没有认为无法走完“最后一里路”的关键是因为其“台湾共识”内涵空乏与两岸政策不能让人放心。由蔡英文主导出笼的败选报告已说明这一点。而民进党人士在认识上也始终存在误区,认为一旦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就会崩盘,甚至“独派”出走。其实,“深绿”与“深蓝”支持群众一样,在“大选”时除了支持民进党候选人,别无选择,尤其是“深绿”群众对掌握政权的重要性看得比“深蓝”还要重。在蓝绿严重的对立下,“建国联盟”、台联党等“深绿”势力的出走,其结果都是被边缘化,台湾政局中没有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因此,“大选”时“深绿”选民别无选择。此外,马英九施政满意度低也让民进党不少政治人物认为民进党稳操胜券。正是因为民进党选情评估建立在国民党不佳的基础上,所以认为民进党无需调整两岸政策,无需调整“台独党纲”,甚至认为与其放弃“台独党纲”,搞得内部一团糟,不如静待马英九与国民党犯错,到时坐收成果即可。

(三)民进党传统与习惯的对立思维及“反中”心态的影响

一是台湾内部严重的蓝绿对立与民进党内部主流文化中的斗争思维,决定了民进党难以通过调整两岸政策向国民党所坚持的政策立场靠拢。民进党在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以反对国民党起家,与国民党站在对立面是其传统与习惯思维,因而在两岸政策上进行调整,最后要与国民党不分彼此与差异是民进党尚难以做到的。民进党2008年失去政权、陈水扁被起诉后,“绿营人士陷入一种被国民党迫害、被清算的集体自囚心态中”(28),表现在民进党讨论两岸政策的时候,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民进党的政策必须一定要跟国民党有所区隔”。(29)因为是二元对立思维,所以,民进党人士认为如果承认“九二共识”,就是等于是在和国民党的政策对立中“输”了,承认“九二共识”就是和共产党的对立斗争中承认“输”了。所以,谢长廷提出向国民党政策靠拢,就被党内人士批评为“投降主义”、“失败主义”。蔡英文提出“全民保台运动”,意在与马英九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相对立,但无论是蔡英文还是民进党都没有深切地体察到马英九当局开启的密切两岸关系的路线正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而蔡英文要与台湾主流民意相对立,又如何能够给民进党一个光明的未来呢!这正是民进党的困境,也是蔡英文的困境所在。二是“反中”意识形态作祟。民进党对大陆的主流思维在本质上带有敌视性与对抗性,民进党对待两岸关系的对立心态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即使是蔡英文,也只是用理性的言语来包装内在对立的心态而已,从而使民进党的“反倾中”色彩相当浓厚,罗致政承认“反倾中”已成为民进党必须遵守的一块“神主牌”。因为民进党无视世界形势的演变,不仅没有及时调整与改变政策,反而把“反共”政策上升为“反中”、“仇中”政策,提出了“联结世界”还是“依附中国”二元对立。台湾战略协会秘书长王崑义也认为,民进党面临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过度反中国的心态”(30)。如果“民进党不跨越‘仇共拒中’的冷战氛围,两岸政策永远迈不开一步。”(31)这样的评论应该是比较切中民进党要害的。

(四)民进党缺乏两岸政策论述的能力

即使在经过8年执政后,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论述能力依然不足,其要因:一是误判当今和平发展大趋势,因为民进党所坚持的“分裂与对抗,则始终是国际社会的逆流。”(32)二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两岸关系形势大变,但“民进党却始终不改其志,仍然不改冷战思维,仍然以围堵作为与中国(大陆)互动的最高战略,也仍然自困于‘台独党纲’与‘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旧絮之中,让民进党变成了全球唯一至今仍对中国(大陆)进行冷战的政党。”(33)三是民进党内部在两岸政策上相对封闭与对立的思维,两岸政策缺乏理性辩论的空间与氛围。四是民进党长期以来重选举布局、轻政策规划,所以面对马英九当局的执政危机,在野民进党的政策论述也是乏善可陈,没有能够让人看到强有力的针砭、或者是令人信服的另类对策,这是其“长期重选举、轻政策的结果”。(34)

(五)两岸政策调整与党内权力分配纠缠在一起

民进党内部虽然出现不少主张调整两岸政策声音,但发表意见的动机其实不一,有的是出于对民进党路线调整的真正迫切性的考虑,不少则是基于争取曝光需要,甚至有为了抢占媒体与舆论版面的需要,借两岸政策的论述进行权力分配的斗争。包括对于柯建铭的“冻结台独党纲”主张,反对最力者就是新潮流派系,其“目的则是挡下柯建铭的‘冻独’提案,好让苏贞昌、蔡英文都战死在2016年沙场后,由赖清德收拾战果、接棒演出!”(35)再如“对中政策纪要”的出笼也是充满权力纷争的产物,苏贞昌主持“华山会议”的策略是在就任党主席后面临调整两岸政策压力,而真正要调整又难,于是,“以讨论换时间”,只要有讨论,是否有调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首要防止的就是论述大权旁落,尤其不能让谢长廷整碗捧去,甚至促成可能的谢、蔡联盟。”(36)最终因为苏贞昌挡住了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各表”,没有得罪深绿。蔡英文的策略是防止苏贞昌垄断两岸政策论述,也要避免具体结论对其未来参选造成制约,因此蔡英文是“低度涉入”,“显然是以消极方式抗拒论述成型”,蔡英文并在最终出手将“会议结论”降格为“检讨纪要”。所以陈景峻承认:“派系与路线是影响民进党进步的最大阻碍”,(37)“‘华山会议’最多只发挥汇聚意见的程序性功能,最后并无任何实质结论产出,民进党的两岸论述还是僵在原地,哪里都去不了。”(38)

总之,民进党陷入既需要调整“台独”政策的压力,又面临难以真正放弃“台独党纲”、难以承认“九二共识”、难以真正实现两岸政策主张与路线的转型的困境中。因此,民进党要成为一个成熟、健康、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的政党,尚需相当长一段路要走。民进党“逃避两岸议题长达20年,似乎许多既成的事实,已经远远超出党的智慧范围。‘华山会议’提出的言论,恰好证明民进党早已沦为历史的囚犯。对国共两党会商的任何指控,显然已不能帮助自己向前移动。一个要解决台湾问题的政党,到今天也无法解决自己的落伍。”(39)陈芳明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注释:

①社论:《自外于中国,任何两岸政策都枉然》,台湾《中国时报》,2013年5月27日,A15。

②③林河名:《苏贞昌:4层面规划“中国政策”》,台湾《联合报》,2013年6月14日,A21。

④林河名、郑宏斌:《苏贞昌批一中架构:对岸不要逼人到绝地》,台湾《联合报》,2013年6月15日,A2。

⑤郑宏斌:《柯建铭建议冻结“台独党纲”》,台湾《联合报》,2013年12月27日,A2版。

⑥翁路易、罗印冲:《柯建铭吁民进党冻结“台独党纲”》,台湾《旺报》,2013年12月27日,A16版。

⑦短评:《蔡英文路线》,台湾《旺报》,2013年7月15日,C5版。

⑧陈淞山:《为民共关系解套》,台湾《旺报》,2014年1月27日,C2版。

⑨林河名:《谢苏重演2007年互砍》,台湾《联合报》,2014年1月23日,A3版。

⑩傅建中:《苏贞昌两岸政策,待用功》,台湾《中国时报》,2013年6月28日,A31。

(11)社论:《民进党两颗太阳格局大不同》,台湾《中国时报》,2014年1月21日,A15版。

(12)王崑义:《民进党两条道路的抉择》,台湾《旺报》,2014年1月23日,C3版。

(13)社评:《权力结构老化,民进党前途何在?》台湾《旺报》,2013年5月28日,C5版。

(14)社论:《甩掉“台独”,比推翻一个政权还难》,台湾《联合报》,2014年1月6日,A2版。

(15)李昭安:《党争论:选民唾弃VS鸵鸟心态》,台湾《联合报》,2013年12月28日,A2版。

(16)郑宏斌:《总结“对中政策”,蔡又缺席》,台湾《联合报》,2013年11月15日,A2版。

(17)郭正亮:《民进党何处去》,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3月号,第29页。

(18)(21)(23)(29)《思想者论坛——民进党的发展路向与大陆政策》,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9月号,第74页、70页、74页、71页。

(19)卢素梅:《冻“台独党纲”,愿推民共和解第一步》,台湾《旺报》,2014年1月6日,A4版。

(20)张胜凯:《民进党未“冻独”,美感失望》,台湾《旺报》,2014年1月15日,A10版。

(22)潘锡堂:《论民进党两岸路线整合与转型的可能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编:《第18届世界新格局与两岸关系——繁荣与和平的新情势》(论文集),第136页,2014年1月11-12日。

(24)童振源:《两岸政策破冰:民进党也需要3枝箭》,台湾《联合报》,2014年1月8日,A15版。

(25)庞建国:《冻结“台独党纲”只是好的开始》,台湾《旺报》,2014年1月8日,C3版。

(26)陈淞山:《当蔡英文不再是蔡英文》,台湾《旺报》,2013年6月3日,C3。

(27)王崑义:《评民进党的民主》,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2月号,第29页。

(28)(37)《思想者论坛:绿营人士如何看待马英九兼任国民党主席》,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8月号,第77页、79页。

(30)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1月号,第76页。

(31)孙庆余:《“两岸之路”,才是民进党“第一里路”》,台湾《苹果日报》,2012年2月20日,第2版。

(32)《社论: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迷思与缺失》,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8月号,第1页。

(33)王健壮:《民进党要走的第一里路》,台湾《中时电子报》,2012年2月15日。

(34)施正锋:《装傻的小英,气若游丝的党》,台湾《联合报》,2008年10月6日,A14版。

(35)陈淞山:《派系利益角力,“冻独”难乐观》,台湾《旺报》,2014年1月9日,C3版。

(36)陈以信:《谢长廷成唯一输家》,台湾《旺报》,2014年1月14日,C3版。

(38)陈以信:《苏贞昌的党主席成绩单》,台湾《旺报》,2014年1月28日,C2版。

(39)陈芳明:《民进党的历史与现实》,台湾《联合报》,2014年1月8日,A4版。


    进入专题: 民进党   两岸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40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台湾研究》2014年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