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新上海人的公共观念
“公共观念”是指新上海人对公共事务的关切和参与。新上海人的公共观念主要蕴含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环保意识。这里说的“环保意识”内容比较丰富。一方面,新上海人对生态环境有自觉的保护意识。他们不但把家里装修得像“五星级宾馆”,而且也越来越关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不但热心地向有关方面提出环保的动议;而且也与一切漠视环保的现象作斗争。有位大学教授,他的双胞胎女儿刚过10岁,搬进一个高级住宅区后,两个女儿发现电梯角落里放着一包无人过问的垃圾,马上写出一张小字报,呼吁全体住户讲究文明,共同保护环境。小小年纪就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新上海人的环保意识还表现在他们对社会公正的维护上。在上海,无论是在马路上,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其他场合下,两个人或几拨人吵架,只要一方不讲道理,听众中马上会杀出“第三者”来打抱不平。大众传媒的“老记们”更是打抱不平的行家里手。文汇报曾开设的《道德法庭》专栏、新民晚报开设的《蔷薇花下》及《岂有此理》和《岂有此事》等专栏,实际上都是打抱不平的专栏。这里说的“打抱不平”,并不是旧时的江湖义气,而是主持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新风尚,体现出新上海人对环保意识的更全面的理解。
二是志愿者意识。人们常说上海人是“经济动物”,这种看法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际上,大多数新上海人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比如,在上海市区的交通要道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已退休的、戴着臂章的老年志愿者。他们栉风沐雨,自觉地维护着交通秩序,精神感人至深。又如,无论是在APEC会议期间,还是在漫长的申博期间,都有大量青年志愿者主动请战,参与工作。他们高效的工作能力和忘我的奋斗精神赢得了交口称誉。尤其应该提到的是,从“非典”流行以来,上海各医院和医学院的白衣战士都主动请缨,要求以志愿者的身份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经受锻炼。把健康和安全留给他人,把危险和劳累留给自己。这里不一定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生死诀别,却有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伟大情怀和志愿者忘我牺牲的崇高境界。
三是参政议政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生活变得越来越开明,新上海人不再有参政议政的顾虑了。此外,由于不少市民有炒股或其他投资行为,所以对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态势、对国际关系、对上海的政治经济发展计划等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切。首先,上海各主要街道、小区都设有东方书报亭、报栏、宣传栏、老年人活动室等,特别是在报栏前,经常人头攒动。人们一边读报,一边议政,有时忍不住戏称自己是“民间政治局委员”。其次,不少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努力为市政府做咨询工作。显然,这种参与方式也是知识分子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再次,市人大、市政协的代表和委员,无论是在会议期间,还是在休会期间,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认真体察民情,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工作,积极地向市政府建言献策,充分体现出新上海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态度。
上面,我们对新上海人的生活观念做了一个总体上的考察。完全可以说,新上海人生活观念的变化也是当代中国人生活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当然,与兄弟城市比较,新上海人的思想还相对保守,手笔也不够大。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新上海人身上还残留着一些陋习,如对外地人的歧视、崇洋颂洋的心态等,所以,新上海人需要在新生活的激流中进一步提高自己。
本文责编:陈潇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8796.html 文章来源:东方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