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集体意向 意向-行动的因果解释 实在性 随附性
前边谈到,相对于集体性意向而言,集体拥有状态比起个体拥有状态具有更强的因果力和实在性。这使得,作为集体性意向之主体的集体也是实在的;也就是说,内在集体是实在的,不能还原为个体的实在性。另一方面,相对于个体性意向而言,集体拥有状态比起个体拥有状态,其因果力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变化;这表明,作为个体性意向之主体的集体即外在集体能够还原为个体的实在性。因此,相对于个体的实在性而言,内在集体是实在的,而外在集体是不实在的;因为前者不以还原为个体的实在性,而后者却可以。内在集体对于个体的这种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随附性”关系。
关于随附性的概念,金在权(J.Kim)曾经做过很好的分类和澄清。在此,笔者采用他所说的“全总随附性”(global supervenience)。[18] ( P153-176)金在权后来又把全总随附性称为“整-部随附性”(mereological supervenience),即整体的性质随附于其部分的性质。[19] (P15, 18)具体地说,如果部分的性质不变,整体的性质也不变;如果部分的性质变了,整体的性质未必变。整-部随附性关系是非还原的,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一辆汽车不能还原为它的各个部件。正因为此,作为集体性意向之主体的集体不能还原为个体,尽管集体是由个体组合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整体主义是对的。另一方面,作为集体性意向之主体的集体随附于个体,即如果每一个体的意向不变,集体的意向也不变。在这种意义上,作为意向主体的集体又是以个体为基础的,从而使得个体主义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例如,对于把某一战术作为共识的球队这样一个内在集体而言,一方面,如果每一个队员对战术的考虑没有发生变化,这个内在集体也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某一队员对战术的考虑发生变化,那也未必会影响整个球队的战术,因而这一内在集体未必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尽管这一内在集体是以各个球员为基础的,但它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是不可还原的。
内在集体对于个体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所有个体的角色都发生变化,集体的因果力仍将保持不变。例如,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个球队的所有队员都是多面手,他们互换角色后仍然配合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球队的战术和战斗力并不因此而发生变化。
与之不同,外在集体相对于个体的独立性要弱得多甚至没有。因为外在集体是相对于个体性意向而言的,外在集体的所谓“集体意向”不是集体性意向,而是诸多个体性意向的累积或加和,将随着拥有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如10个人想 买房的个体性意向的加和少于11个人的买房意向。可见,外在集体不独立于它的个体成员,因而可还原为个体。外在集体对于个体的这种随附性相当于金在权所说的“强随附性”。
由于内在集体具有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某些学者把内在集体与个体等量其观,甚至主张集体心灵的存在,这便言过其实了。笔者以为,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心灵只能存在于个体之中,作为意向主体的集体随附于个体心灵,而它本身没有心灵,也不能还原为个体心灵;因此,强整体主义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强个体主义否认作为集体性意向之主体的集体的实在性而只承认个体的实在性,这也是错误的。笔者的随附性立场既主张集体对于个体的依赖性,又不否认集体作为意向主体的实在性;随附性立场是介于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之间的,确切地说,集体对个体的随附论主张是对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一种综合。
以上讨论的是作为集体性意向之主体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至于集体性意向和个体性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某足球队的一个队员关于该队应当采取某一战术的想法同他关于为自已买房子的想法就是彼此独立的。不过,有两种与此有关的意向在道德哲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并且是密切相关的,即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从表面上看,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分别对应于个体性意向和集体性意向,其实不然。利己动机显然是个体性意向,但是利他动机未必是集体性意向,这取决于利他动机是否包含与他人的合作。与之不同,互利互惠的动机属于集体性意向。互利动机和利己动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涉及著名的“囚徒困境”,对此笔者将另文讨论。
至此,我们将意向-行动的因果解释模型由个体推广到集体,并揭示了作为集体意向性之主体的集体对于个体的随附性关系。因果解释模型是着眼于意向与其行为后果之间的因果力的,或者说,着眼于意向的功能。于是,我们也可从功能还原的角度来看集体意向与个体意向之间的关系。关于功能的还原性问题,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功能结构可以还原,而功能意义不能还原。[20]将此观点用于集体意向问题,相应的结论是:拥有集体性意向的集体从结构上可以还原为拥有集体性意向的诸多个体;但从功能意义即从因果力上不能做这样的还原。换言之,从功能结构上说,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意向的主体是不实在的;但从功能意义上说,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意向的主体是实在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集体心灵是存在的;不过切记,这只是从功能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功能结构上说的,更不是从生理学意义上说的。
[参考文献]
Clark, A..Memento’s Revenge: the Extended Mind Revisited[A]. The Extended Mind[C].Ed. Menary, 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2004.
Chalmers, D. and Clark, A.. The Extended Mind[J]. Analysis. 58, 1998.
Tollefsen, D., 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Z].http: //www. iep. utm. edu/c/coll-int. htm. 2004.
Gilbert, M..Concerning Sociality: the Plural Subject as Paradigm[A]. Ed. Greenwood, J.. The Mark of the Social[C].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96.
Gilbert, M..On Social Facts[M]. NewYork: Routledge,1989.
Quinton, A.. Social Objects[J].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75, 1975.
Gilbert, M.. Modelling collective belief[J].
Synthese, Vol. 73(1), 1987.
Bratman, M.. Shared Intention[J]. Ethics.Vol. 104, No. 1 (Oct., 1993).
Tuomela, R. and Mill K.. We-intentions and Social Action[J]. Analyse und Kritik, 7, 1985.
Tuomela, R. and Mill K.. We-intentions[J]. Philosophical Studies, 53, 1988
Tuomela, R.. Group Beliefs[J]. Synthese,91, 1992.
Tuomela, R..We-intentions Revisted[J].Philosophical Studies, 125, 2005.
Tuomela, R.. Joint Intention,We-Mode and I-Mode[J].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Vol.30,September, 2006, Blackwell publishing.
Tuomela.R.. Collective and Joint Intention[J].Mind & Society, Vol. 1, No. 2, 2000.
Tuomela.R..What is Cooperation[J]. Erkenntnis 38, 1993.
Searle, J.. Collective Intention and Action[A]. Ed. Cohen, P., Morgan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陈晓平(华南师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集体意向 意向-行动的因果解释 实在性 随附性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825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