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身心全面训练:伦理教育的课程落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2 次 更新时间:2014-09-24 10:18

进入专题: 伦理课程   学会做人   学做公民   做优秀公民  

唐代兴 (进入专栏)  

内容摘要:伦理教育应以学校为基本阵地。学校实施伦理教育必须课程化,即大、中、小学都应开设伦理教育课程。具体地讲,小学应开设《生活与成长》课程,此课程应从生命认知、良好习惯、个人品格、行动能力四个方面展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中学应开设《公民与责任》课程,此课程应从公民态度、公民认知(即知识)、公民能力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做公民";大学应开设《道德哲学》课程,此课程应围绕自由精神、生境智慧、简朴生活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优秀公民"。

关键词:伦理课程 学会做人 学做公民 做优秀公民

在当代社会,面对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伦理教育必须走社会整体动员的整合之路,但在这一社会整体动员的整合之路上,学校仍然是重心,因为在所有的教育途径和教育平台中,学校才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才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的教育阵地。伦理教育也是如此。在学校中,伦理教育的系统化和规律化,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进行身心全面训练,使之获得将自己成就为全人和大人的扎实基础和根本方法。

1、身心训练的实质指向

伦理教育,需要对人展开身心全面训练。对人展开身心全面训练,必须立足人、社会、自然、现实、未来等多种维度而进行。首先,对人进行身心全面训练,应该从孩子时开始,通过这种训练,使人从小就获得使其成为强健新生的全人、大人奠定伦理基础,具体地讲,伦理教育率必须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其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群体的人、社会的人,因而,伦理教育必须有责任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关心社会的人。其三,个体生命来源于父母,成长于家庭,但他始终具有种族的血脉承传,必须以国家为生存的平台,所以,任何一个强健新生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养成民族关怀、国家意识,具备家国之爱的品质。其四,人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杰作,也是类的产物,尤其是在全球生态化的当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世界视野、人类胸怀。其五,凡人,作为个体生命,其从生命的孕育到诞生,乃融进了天、地、地、神、人四者之力,是天、地、神、人四者共同作为的杰作;人的生活与成长,却始终离不地球和宇宙的生生循环,离不开大地和自然的哺育,因而,人必须释放自然亲情,获得宇宙情操。基于如上五个方面的考量,学校伦理教育围绕身心全面训练而展开,获得了最终的依据与实在内容。

身心训练的依据目标   对人展开身心全面训练的根本依据,在于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即人天生具有从动物向人进化的朝向,这一朝向引导着人意愿于接受教化,期待着获得教化而使自己成为人。人意愿于使自己成为人这一朝向,不仅使人把自己成就为全人、大人变得可能,也使伦理教育全面训练人的身心成为现实。

伦理教育对人展开身心的全面训练,其根本的目的,是使人获得一种自觉,把自己成就为全人、大人。人通过接受伦理教育的引导而获得一种自觉,把自己成就为全人和大人,这仅仅是一种结果目标,这一结果目标的实现是需要过程目标的全面展开来达到的。因而,从过程展开角度看,伦理教育对人展开身心全面训练,就是帮助人获得一种过程能力,即学会自觉地和有个性地探索人成为全人、大人的目标价值与意义。

A·麦金太尔指出,"探寻始终既是一种有关于所寻找的目标之特征的教育,又是一种处于自我认识中的教育。"[1](P278)探寻所指涉的对象可能不是自己,但探寻所达到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并且是实现了自己,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了对自己的认知。

客观地看,探寻有许多方面,伦理教育所引导和激励的探寻,都是指向自我的,都是以自我的成人为目标的,比如,探寻学习的目标、探寻生活的目标、探寻生命的目标、探寻人生的目标,以及探寻爱与快乐的目标,探寻友谊、同情、怜悯的目标等等,其实都是内在于探求自我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识德与行德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身体的强壮和健康的价值与意义等等,对这些诸如此类的价值与意义的探寻与澄清,就是人自己获得身心的真正训练的过程,并且正是通过这样的探寻与体认过程,人才逐渐把自己引向全人、大人的道路,使自己不断成为全人和大人。

身心训练的内容途径    伦理教育要对人展开身心全面训练,其首要任务就是对人的心灵训练。心灵训练的目的,是促使人的心灵更丰富,更生机勃勃,更富有人性的智慧、力量与光辉。

心灵训练的根本目标是使心灵人性化,即心灵获得健康的人性再造。

人的心灵的基本构成有三,即自由意志、灵魂和生命激情。因而,心灵训练的重心亦有三:一是自由意志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人自己获得自我坚守的伦理意志,即道德意志和美德意志。二是灵魂培养,使它成为良心生长的土壤,并构成良心成长的源泉。三是生命激情的陶冶,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陶冶,促进人将混杂着野性的生命激情自我净化为伦理激情,这是人的道德和美德作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心灵获得强健的训练,仅仅是一种奠基。身心全面训练的真正功夫,是进行精神训练。精神训练的基本任务是进行伦理意识训练,通过这种训练而使人获得最基本的也是最正确的伦理体认力和伦理判断力。但精神训练的重心,却是强健不息、生生向前的伦理人格训练,它的基本任务有三:一是进行良心训练,这是对拥有伦理意志、灵魂和伦理激情的心灵的提升性训练,使心灵以灵魂为主导而获得坚守不变的好善朝向。二是进行良知训练,这是伦理意识生成、伦理体认力和伦理判断力获得的内在指导,即只有当培养形成人的强健人格向度的良知,才可实施伦理意识、伦理体认力和判断力的训练。三是良能培养与训练,这是人获得实践理性能力的内在体现。

身心全面训练的最重要维度,就是身体训练。一般人认为,身体训练应该属于体育方面的功课,不属于伦理教育的范畴,其实这种看法错了。这种错误的看法,是只看到了身体训练的行动方面,而忽视了身体训练的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客观地看,身体训练本质上是对人的心灵进行训练,具体地讲是对人的伦理意志的坚韧性、生命激情的强烈度和持续保持程度的训练。同时,身体训练更是对人的精神的全面训练,具体地讲,身体训练就是对人的情感、认知、观念、思想、姿态的强化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人可以领悟到身体的力量,体认到情感的强大或脆弱,感受到认知和观念对身体的支配作用,即禁锢或解放功能的巨大性。身体的强健新生,最终是人的心灵、精神或者意志、情感、思想的强健新生,且生生不息,否则,身体的脆弱,亦是人的心灵、精神的萎缩与困顿之体现。"许多民族都强调,总财富的增长可能会危害民族的活力。体质虚弱的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本会死亡,而在更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却能幸存下来并生儿育女。这个事实甚至已经隐藏着这样的启示:一些获得大量财富的民族和贵族阶层最终凋敝的奥秘就在其中。"[2](P34)

从总体上讲,伦理教育就是引导、培养、激励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自我强健身体、提升精神、丰富心灵。因为,身体的衰弱,会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精神的萎缩,会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心灵的贫乏,会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智力水平的下降,所带来的最大社会后果,是独裁和专制的无度滋长并横行于世。因为"智力水平的下降,只能成为民主制向独裁制转型的帮凶。一旦极权主义统治制度在西方建成,政府将疲于奔命以满足臣民基本层次的需要。这些国民由于受到人口过度引起的难题的威胁,可能会放弃自由和正义,唯求汉堡和电视。追求思考的人生和心忧天下的少数人,将犹如在地狱里一般难熬,他们可能借麻醉剂浇愁,而极权主义政府可能会鼓励使用麻醉剂,从而使他们俯首帖耳。"[2](P34-35)

伦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整合实施。但在其整合实施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却是学校。学校伦理教育的展开,必须以课程为依托。所以,学校伦理教育系统展开,不仅需要将基本的伦理内容融汇贯通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更需要开设专门的伦理课程,包括小学伦理课程、中学伦理课程、大学伦理课程。

伦理课程的开设,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即"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局限于教室里,或学术讨论层次,不指向生活现实,实质上就不是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非道德教育。"[3](P282)所以,学校开设专门的伦理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这一整体设计必须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将伦理课与其它课程教学形成互动关系,利用其它课程教学、特别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为伦理课程教学奠定基础。二是应设置伦理教育专题主题,将伦理课与其它课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课程角度、层次来体验和理解同一伦理主题。三是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伦理教育资源,为家庭伦理教育、社区伦理教育服务,为家庭和社区居民提供伦理学习的机会,提高家庭和社区的伦理水平,使之反过来又构成促进学校伦理教育的强大社会推动力量。

2、小学伦理教育课程落实

学校伦理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在这个有机体系中,小学伦理教育处于起点位置,并构成整个人生过程中伦理教育的奠基教育。为何要这样讲呢?因为学生在未入学之前,所接受的家庭伦理教育,基本上属于私德方面的教育;而学校所展开的伦理教育,却属于公德方面的范畴,所以从公德培养这个角度讲,小学伦理教育刚好是其奠基性教育。

生活与成长之课程目标   小学应该开设《生活与成长》这一伦理课程,并且此一课程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贯穿始终,每周一课时。

在小学开设伦理课程,首先应该确立其伦理培养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讲,其伦理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整体目标、伦理认知目标、伦理态度目标和伦理能力目标。

有关于小学伦理教育的目标设定,新加坡和日本做得很有特色,但新加坡和日本都把伦理教育局限道德教育。新加坡将小学阶段《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整个的和平平衡发展的人,他有着很强的道德价值观、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能够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并也能对世界有贡献的人。"[4](P5)新加坡对小学道德教育设定的总体目标,注重了四个维度的考虑,即人、社会、国家、世界。而日本在1968年出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将小学道德教育明确规定为两个方面:第一,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道德性",即"道德教育是将尊重人的精神贯彻于家庭、学校及其他具体生活中,为培养能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的社会和国家而努力,进而对和平的国际社会作贡献的目标,以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的目标。"[5](P257)而"所谓道德性,是有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实践意愿等各种情形,当然这些并不是独立的特性,而是相互间密切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东西。"[5](P257)因而,第二,小学所开设的道德课,其主要的目标和内容,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实践意愿"。

新加坡和日本关于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从整体上讲,小学伦理教育应该围绕"学会做人"而展开,学会做人,对于小学生来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学会热爱,学会关心,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这五个学会包含了小学伦理教育的态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

小学伦理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强健新生的伦理态度。这种强健新生的伦理态度,就是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与关心集中表现三个方面:一是热爱和关心自己,即高水平地承认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心,有道德勇气和自我责任感,在面对困难或不幸时有挑战的意愿和坚持不变的坚毅;二是热爱和关心他人,即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者,承认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支持他人,能与他人分享苦乐或成败,有帮助他人的意愿与需要;三是热爱和关心自然,即对自然充满敬畏心、好奇心、惊诧感,对地球上的生命充满敬畏心、同情心,面对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不幸,怀有至诚的怜悯心。

小学伦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强健新生的基本伦理认知力,对这种强健新生的基本伦理认知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和体认人的伦理存在和伦理生活;其次是培养学生学会辨别和区分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道德上的对与错;三是理解并真诚认同诚实、信任、守时、节俭、尊敬、勇敢、正义、个人责任感、协作和团队精神等基本价值观;三是理解家庭的传统、认知构建家庭的基本品质,这些传统和品质主要包括爱、关怀、责任、感恩、孝敬、义务感、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

从伦理能力目标角度看,小学伦理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事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会生活和做事的能力,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理解自我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理解他人和关怀他人的能力;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有自觉的团队能力和合作能力;五是言谈举止优雅文明,行为处事彬彬有礼;六是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和长辈;七是面对生活中的伦理问题、道德困境时,能初步运用已有的伦理知识进行道德推理或做出道德决择的能力。

小学伦理教育的核心任务    基于如上三维目标要求,伦理教育应从生命认知、良好习惯、个人品格、行动能力四个方面来展开,形成四极递向推进的主题。

生命认知---- ----生命认知是一切伦理道德意识、观念、能力生成的起源。对小学生展开生命认知教育,其基本的任务有三: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生命的诞生、成长的历程及其条件,感受自我生命得来的不易,体认自我生命的智慧与潜力,获得生命的尊严感、自豪感及其对自我生命的珍惜感;其次,应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神圣,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平等地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其三,应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宇宙价值、地球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体悟生命的亲生命性和生命本身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良好习惯-----如果说生命认知是小学阶段伦理教育的起点,那么,良好习惯是小学阶段伦理教育的基石。因为良好的习惯既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体现一种生生向前的精神。习惯之于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习惯,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关心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在引导训练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求知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关心习惯,即是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未来,这些习惯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事事洞察皆学问"的品质和从小养成心中有自然、心中有社会、心中他人、心中有未来的大我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节俭的习惯和生活卫生的习惯。

守时,不仅是一种生活品质和能力,更是一种个人道德。因为时间是生命的刻度,守时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它体现为一种生命道德;其次,守时从根本上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善待他人的道德;其三,守时是最基本的信用,也是最基本的真诚,所以守时是诚信的具体实施,体现为一种权责道德。由此三个方面,守时的习惯是人生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良好习惯,守时品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个人道德奠定起了一块坚不可摧的基石。

节俭的习惯,是个人道德的另一块基石。因为节俭的生命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世界一切生命化的资源有限性的根本体认;而节俭的生存本质恰恰是节制,节制所指向的对象是个人各种各样的欲望。因而,节俭是对自我人性再造的根本方法。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是干净、整洁、端庄、有序,而这些仅仅是人的心灵、情感、精神的外化表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其实质指向的恰恰是心灵的清澈澄明,情感的净化,精神的干净,思维的条理,所表现在行为上是人的精气神的协调,环境的整洁,做事的有条不紊。

个人品格=-----生命认知是伦理教育的起点,良好习惯是伦理教育的基石,而个人品格构建却是伦理教育的重心,因为个人品格的形成与自我构建,才是人的自主觉醒的真实体现。培养低段小学生的个人品格,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自我观念,形成自爱、自信、自尊、自强的自我概念,这是基础;其次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真诚地感受个人责任心,体认自我约束精神,领悟自我教育的积极意义;其三,引导学生学习勤奋,学习勇敢,学习慎重,学习节俭,学习忍耐与宽容、包容和豁达;其四,培养学生学会自主要求地去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真实的人,充满同情感和怜悯心的人。

伦理行动能力----伦理行动能力是小学伦理教育的实际目标,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一是孝敬能力;二是友爱能力;三是自我关爱能力。

孝敬属于私德,但却是伦理之本。家庭是社会的构成单元,而孝敬是家庭之爱的枢纽,培养学生从小践行孝敬的能力,就是培养小学生尽己之力:第一,关心父母,为父母服务;第二,尊敬长辈,为长辈排忧解困。除此之外,孝敬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小学生从小学会感恩,因为孝敬是感恩的基本方式,培养一个人的孝敬能力,就是培养他的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感恩能力。

友爱意指同龄之间构建起来的友情与关爱。友爱主要指涉两类群体,一是同龄的邻居,二是同龄的同学。友爱能力就是在与这两类群体中的同龄人之间在交往中培养起来、建立起来的。友爱能力实质上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相互关心、关爱;二是相互帮助;三是平等待人。因而,培养小学生的友爱能力,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在小学生的伦理能力结构中,其根本的伦理能力,恰恰是自我关爱能力。根据"人最利的是自己,最爱的也是自己"的人性要求,所有的爱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会爱,很难想象他会爱别人、爱社会。所以,小学伦理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小学生养成关爱自己和会关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珍惜自我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伤害或残损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二是自我尊严感,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做人的尊严。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训练小学生:一是训练小学生的自我限度能力,即自我克制、自我节制能力,这是关爱自我生命和在任何时候保持做人尊严的前提条件;二是训练小学生的自立、自信、自强信念和顽强、勇敢的精神品质;三是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学会从小担责,即凡事需要自己担当责任的地方,必须勇敢地去担当责任。

3、中学伦理教育课程落实

中学应该开设《公民与责任》伦理课程,并且也应该开设六年,每周一课时。

中学伦理教育既是小学伦理教育的延续,又是小学伦理教育的提升与拓展。所以,中学伦理教育无论是在目标、内容、方法上,都应该在小学伦理教育所奠定的伦理基础上展开。

公民与责任之课程目标    小学伦理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中学伦理教育的目标,应该在学生初步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学做公民"。学做公民,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在资质培养,这即是公民态度、公民认知(即知识)、公民能力,由此形成中学伦理教育培养的三目标系统,即公民态度目标系统、公民认知目标系统和公民能力目标系统。

公民态度目标系统----公民,是相对社会而论的。社会,至少有两个维度,一是人的社会,二是自然社会。人的社会又涉及两个方面,即国家社会,人类社会;自然社会也涉及两个方面,即地球社会和宇宙社会。由此,公民态度系统的构建,自然要考虑这些基本的维度:在人的社会这一维度上,中学伦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态度和人类态度,即正确看待自己的国家和正确地看待整个人类的基本伦理态度。仅前者论,个人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但国家优于个人,因而,个人是目的,国家是保障,社会是平台,为了实现和保障个人,国家必须至上,社会必须优先。仅后者论,个人是主体,国家是平台,人类是目标,个人必须通过国家而实现人类和平、共在、互存、共生。因而,尊重、关怀、热爱、维护和弘扬,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国家态度和人类态度。中学伦理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尊重自己的国家、关怀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荣誉、光辉,弘扬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精神;更应该培养学生尊重、关怀、热爱人类,维护和弘扬人类的尊严、人类的光荣、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历史及其精神。

在自然这一维度上,地球和宇宙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土壤和空间环境,更为人的生存提供了所有的条件,也为人类提供了全部的知识、智慧、方法的源泉。客观地讲,人类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创造了什么,其实人类从古到今,并没有创造什么,因为具有真正的创造力量和创造智慧的,是自然(地球和宇宙),人类的伟大不过在于他源源不断地发现了自然世界的力量和智慧,然后个性化地运用这些所发现的自然力量和智慧来设计自己的生活,来创建自己的世界,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存在服务。正是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客观事实,尊重、敬畏、感恩,应该构成人看待地球和宇宙的基本态度。所以,培养中学生养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伦理态度,这是奠基性的目标任务。

公民认知目标系统----公民认知目标系统主要由如下三者构成,因而,培养中学生的公民认知力,应该围绕如这三方面内容进行。

第一,对"公民"自身的认知教育,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关于"公民"概念认知教育:"公民"是指组织社会、缔造国家并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事国家治理事务的公众之人。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全部资格、权利及其能力,虽然只有相对其个体时才有其现实的意义与价值,但公民的意义呈现和价值取向却不是单纯的个体,它必须指向国家、社会、他人并与国家、社会、他人发生多元生存关系。所以,"公民"是指自然人个体进入国家共同体后,与国家共同体及其成员、组织机构之间所缔结的理想存在关系和实践生存关系,以此双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公民社会,则是以其制度的形式将其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理想存在关系和实践生存关系予以合法化(即立宪化和立法化),使之获得规范与秩序。

其次是关于公民社会的认知教育:公民的诞生,必须形成公民社会;但公民社会形成的根本前提,却是公民制度。公民制度的创建必须以宪政民主政体为奠基,以宪政民主宪法为根本规范。因而,宪政民主政体的建立和宪政民主宪法的制定,成为公民制度创建的前提条件。在宪政民主政体和宪政民主宪法的双重规范下,公民制度创建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公民资格问题。根据宪政民主政体要求和宪政民主宪法之规定,公民制度必须遵循完全平等的原则,从政治身份和法律地位确认标准两个方面,赋予(即分配)国家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相同的存在人权和生存权利。

其三是关于公民权利的认知教育:公民权利包括公民的存在人权和公民的生存权利两个方面,这些权利分别是:①人人必须具有独立的存在地位,这是公民资格获得的自然前提和社会主体前提。因为个人的独立存在地位不仅体现为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政治地位、独立的社会生存地位,而且首先是指个人存在和生存的人格独立。从根本上讲,公民社会是以个人人格独立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个人的人格独立,是其独立经济地位、独立政治地位、独立社会生存地位获得的主体前提;并且,个人独立存在地位的获得,这是使个人能够配享其平等生存权利和担当其对等生存责任的基础。②人人必须配享全面的平等,这是公民资格获得的内在规范和价值尺度,因为"所有人天生平等。因此,实际存在的不平等,诸如在财富、权力和出身贵贱上的不平等都源自民法。"[6](P32)而不是源自宪政民主宪法。③人人必须配享平等的生存权利和承担与此相对等的社会人生责任,这是公民资格构成的本质规定,即"无论每个人声称他自己有什么样的权利,他都必须允许别人也同样有权如此。"[6](P33)与此相对应,当一个人要求别人应该担当什么责任时,他应该要求自己同样有责任如此。在国家共同体中,公民资格意味着公民社会存在一套"先在"的关于公民权利与责任的规范体系。这套先在的规范体系要求,国家共同体在赋予其个体成员以公民身份的同时,也"赋予了个人以责任和权利、义务和权力、限制和自由。"[7](P104)④人人必须配享平等的自由,这是公民资格构成的目标。因为"我们是生而自由的"[8](P38)公民社会就是根据人生而自由的存在法则,促进和激励每个公民理性地行使自由的权利:"人的自由和依照他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自由,是以他具有理性为基础的,理性能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动的法律,并使他知道他对自己的自由意志听从到什么程度。"所以,作为公民资格的构成内容,"自由不是一种物质的占有,而是一种道德能动性。这就是说,最高度的自由只是与最高度的成就相一致的。任何缺少完善的善良意志、完善的神圣性和上帝的东西,都是某种不及完全自由的东西。亦即,只有存在完美的善,才能存在完全的自由。"[9](P255)⑤人人必须享有最广泛的民主,这是公民社会的实在标志和公民资格的实践展开,因为公民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社会。

第二,对公民伦理的认知教育。有关于公民的伦理认知,应该包括公民社会的伦理理想,公民社会的伦理价值系统、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具体地讲,就是得以支撑公民社会的基本伦理认知体系,它主要由人道、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等基本要素构成,这是中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伦理认知的基本内容。

第三,对公民所在的民族国家的认知教育。公民始终是隶属于具体的民族国家的,民族国家可能是单民族国家,也可能是多民族国家。但无论是哪种形式构成的民族国家,对于公民来讲,都是奠基性的。因为没有民族国家的独立存在,就根本不可能有公民的产生。民族国家的独立存在,是人成为公民的绝对社会前提。所以,公民认知的基础维度,就是通过伦理教育,引导人真诚地理解民族国家的传统和认识那些构建民族国家的基本品质与文化精神,这些传统的基本品质和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对民族国家的爱、关怀,对民族国家的自信心、自豪感,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奉献及其牺牲精神,更包括对民族国家的理想、对民族国家的未来,有其充分的意识与守望。

惟有通过如上三个方面的伦理认知教育,使中学生不断获得如上三个方面的基本认知,他(她)才可能脚踏实地地把自己成就一个公民,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成就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公民能力目标系统----"公民"作为个人在国家共同体中的生存资格,它的本质内容是权利和利益,与其权利和利益相对应的是责任和义务。公民要完整地配享其权利并担当起相对等的责任或义务,必需具备其维护权利、担当责任、履行义务的能力。因而,中学伦理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做公民",一个基本的目标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公民能力。有关于公民培养的具体任务与内容,详见下节"公民能力"。

中学伦理教育的基本任务   基于如上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中学伦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围绕公民精神、民主性格、品格构建、公共能力四个方面而展开。

公民精神-----公民成为公民,最重要的是公民精神。培养中学生"学做公民"的公民精神,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亲生命性的同情心、感恩心,丰富的情操,对宇宙律令、自然法则、大地神灵和生命的敬畏情感。其次,应该训练学生养成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其三,应该培养起学生的自立精神、自助精神和自教精神。其中,自我教育精神的培养是其根本,因为自我教育精神的具备,人就获得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培养、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自我卓越、自我奖励的精神品质与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忍耐力、责任心;培养学生自助精神的重心,应该引导和训练学生高水平地承认自己,高水平地发现自己,高水平地发展自己,高水平地创造自己的内在潜力和精神品质。其四,应该培养学生的他人精神,其核心任务有四:一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权的意识,养成尊重人权的精神品质;二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个性;二是训练学生的亲和力;四是培养学生的宽容心。

民主性格----教育学生"学做公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更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民主性格。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开放的自我",以其宽广的胸怀对社会、对政府以及对他人、他事持一种热情而宽容的态度。宽容的态度,首先是包容,其次是容忍,其三是化解,其四是引导净化。因而,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热情而宽容的态度,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训练。

其次,人要成为一个公民,必须具备一种与其他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因而,中学伦理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养成共同价值观作为民主性格培养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需要从培养学生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共同的经济价值观、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共同的人性价值观、共同的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努力。

其三,公民应该具备一种多层次、多视野的价值取向,这种多层次、多视野的价值取向,更多地通过伦理教育而形成。因而,培养学生养成多层次、多视野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学伦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培养学生对制度的价值取向、对政治的价值取向、对文化的价值取向、对经济市场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对人、对人性、对生命、对自然本身的价值取向,都应该具备其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视野。

第四,公民应该具备其开放的自信和信任品格,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当代宪政民主政府、对民族的生存发展、对人类的未来、对人类环境等等,拥有坚定的信任和自信,这是合格公民之民主性格形成的心灵基石,这一心灵基石的锻造,构成了中学伦理教育的奠基任务。

第五,公民应该具备免于忧患的相对自由和对更高水平之自由的不懈追求品格、精神和道德责任感,这是中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民主性格的最高任务。

品格构建----培养学生"学做公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品格构建,亦是其基本任务。完成这一基本任务,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基础方面,其自我品格构建的重任主要落实在:第一,培养学生养成作为一个公民的自由品格,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权利品质、责任品质和权利责任对等品质。第二,培养学生的平等品格,其重心是训练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平等、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其它的基本人权平等。第三,培养学生的公正品格,其重心是训练学生的三统一品格,即训练自我养成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的统一,应当、正当、正义的统一,动机、行为及其手段、效果的统一。

二是提高的方面,其自我品格构建的重任落实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训练学生终身学习的品格。终身学习既是继续学习,也是自我培养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的能力。所以终身学习的品格构建,包括创造性、灵活性品格的培养,也包括生存发展品格、自我坚信、自我希望、自我适应和自我超越品格,还包括自我责任担当品格等等。从根本上讲,终身学习是发展自己,所以提高性的自我品格构建培养的第二个方面,恰恰是引导学生从智力、情商、心商和精神健康、社会交往、道德作为、美德追求等方面全面发展自我。

在品格的自我构建培养过程中,将其基础性品格和提高性品格的构建予以整合训练的形式,恰恰是提高和强化训练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第一,合理高效规划和运用时间的习惯;第二,有意识地养成高品味地生活的习惯;第三,养成持续而广泛兴趣的阅读习惯;第四,学会以至诚之情去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关注环境生态的习惯。

公民能力------基于中学伦理教育目标系统要求,中学生接受了系统的伦理指导与培养,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公民能力。

首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公民政治能力。客观地看,一个人只有当他获得了其本应该有的平等权利、具备了能够维护其权利和担当与之相对等的责任的能力时,他才是一个事实上的合格公民。所以,要培养中学生"学做公民",首先需要培养他的政治认知能力:公民应该具备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及其作用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输入和输出的知识能力和信仰能力;其次应该培养他们具备独立的政治情感表达能力:公民应该具备客观地表达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执行者以及执行的情感能力;其三,应该培养他们具备基本的政治行为评价能力:公民应该具备能够凭借已有的信息和情感,对典型地包含价值标准和尺度的政治目标做出正确判断与评价的能力;其四,应该培养他们养成社会政治事务的参与能力:公民应该具备热心于参与社会政治决策、管理国家的能力;其五,应该培养他们具备自由自觉的守法与护法能力:公民应该具备自觉遵守当代宪政民主宪法、法律和忠诚地维护宪法、法律的纯洁与尊严的能力;其六,应该培养他们获得完全独立的自治能力:公民应该具备以宪法和法律为边界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行为能力。

其次,应该培养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包括公民权利的平等配享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平等维护能力。

其三,通过培养,使走向成年的中学生都能初步具备如下六个方面最基本的公共能力:一是能够具备自觉维护共同的社会伦理理想,自觉遵守共同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和共同的伦理原则、伦理规范的能力;二是能够具备自觉地运用伦理知识和道德原理来进行伦理反思和进行道德推理的能力;三是能够具有对他人抱以平等尊重、真切同情、真诚关怀的伦理态度和实际的道德能力;四是能够在与社会保持亲和关系的基础上,具备与他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邻居、社区成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保持应有的真实关系的能力;五是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互助的能力;六是应该引导学生具备凡事能够思考成熟、并勇敢担负责任的能力。

4、大学伦理教育课程落实

大学应该开设《道德哲学》课程,并且本课程适合于所有的专业,每个专业都应该开设一学年《道德哲学》课程,每周两课时。

优秀公民之课程目标----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走进这个场所的,是一批批风华正茂的青年;从这个场所走出去的,是一代代社会的栋梁。"知识分子"这个词,就是在这里诞生;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就是在这里得到锻造。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应该是社会的精英--要么是社会基层的精英,要么是社会高层的精英,学术、思想、科技、技术,均从这里萌发,在这里创造,并在这里得到传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的文明,都在这里得到传承。因而,大学是国家的梦想,也是国家的尊严,更是国家的光荣:大学,是国家的灵魂之所在。这个灵魂就是大学的理想;而大学的理想,却始终是伦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伦理追求的大学理想,不成其为理想;没有伦理向往和伦理准则的大学,肯定没有灵魂,因而,也不成其为大学。所以,无论是从大学本身论,还是大学对人才的培养论,或是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的期望方面讲,大学都必须开设伦理课程,大学必须对进入这个场所的所有人,不管是学什么专业人,进行伦理教育。

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因而大学伦理教育必须在中小学伦理教育的基础上的提高性教育,拓展性教育:小学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学做人",中学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学做公民",而大学伦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做优秀公民"。

态度目标系统----大学伦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优秀公民"。"优秀公民"即一个社会的公民的榜样、楷模、表率,因而,大学伦理教育是为公民社会培养表率公民、榜样公民、楷模公民。而任何表率、榜样、楷模,都是先行者、开创者。优秀公民就是公民社会的先行者、开创者。在当代社会,大学伦理教育培养优秀公民,实际上是培养生态文明社会的新型公民的先行者和开创者。为此,大学伦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养成新的存在态度,即生态文明伦理态度。

生态文明伦理态度是一个系统。如卷五所述,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它是一种生境文明,因为,全面追求自然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构成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全面构建低碳社会和全面推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根治人力化的当代灾疫,使重建生境、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家园,成为生态文明的实际目标。由此三方面的实质规定,生态文明伦理态度系统由生境主义、节俭主义、生存主义三大要素构成。

生境主义不仅是一种"人与天调"的存在态度,也是一种共赢主义生存姿态,它主张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强调生存、尤其是可持续生存的根本性、奠基性,主张人类当代惟有在完全保障可持续生存的基础上,才谋求有限度的发展。因而,生境主义要求"发展必须是基于生物学的发展,如果要想发展是可持续性的话,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生态学的指引,因为生态学家关心的是物种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圈内的生命与无生命。生态学家必须解释人类生存是依赖于这个星球上的生物系统及自然循环的,而且需要说明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支持系统。"[10](P119)

生境主义强调生存比发展更根本,强调只有在可持续生存的前提下才谋求发展,并且发展必须服务于可持续生存。所以,生境主义追求生存主义,追求节俭主义,或者说生存主义构成了生境主义的伦理坐标,节俭主义构成了生境主义的价值导向。

生存主义强调生存,强调在生存完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谋求发展。在这里,"生存"概念已经不是使传统意义的:传统意义的"生存"概念所指涉的范围仅仅是人,是人类,而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语境下的当代"生存",所讲的是物种意义的、生命意义的、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意义的,它是指自然、生命、人、社会的共同存在,讲的是自然、生命、人、社会的共同生长,共同生生不息。所以,生存是指共同存在并生生不息。"生存完全得到保障",是指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共同存在并生生不息得到保障,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谋求有个性的发展。基于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惟物质主义、掠夺主义、消费主义传统对当前社会的主导化和主宰性这一严峻的现实,要使自然世界、地球生命、人和由人组织起来的社会达到共同存在并生生不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己的存在态度、生存方式,学会节制生存,这就是节俭主义。节俭主义刚好是对惟物质主义、掠夺主义和消费主义反动,推行善待自然,善待地球生命,善待环境,倡导节俭生活,简朴为美,推行理性生产和有限度的发展。节俭主义的伦理本质,是节欲,是人性的生态理性再造。这是大学伦理教育的实质性目标内容。

认知目标系统---基于如上目标要求,大学伦理教育必须面对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存危机之状况,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伦理认知体系的重建性培养。

首先,大学伦理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重建对人的存在论认知:人不仅是政治的动物,也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更不仅仅是符号的动物,人是一个世界性存在者,他必须为自己的世界性存在担责。

其次,人作为世界性存在者,他既不能完全为自己立法,更不能为自然立法。相反,人作为世界性存在者,是得之于天、受之于地,承之于(家庭、家族、种族、物种的)血缘,形之于父母,他的孕育和诞生融进了天、地、神、人的精气与灵光,他的生存必须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所以,大学伦理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反思批判工业文明的认知基石,即康德为之总结出来的"人为自己立法"和"人为自然立法",重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当代认知基石。

人道主义的思想根基就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所谓"自然为人立法",是指宇宙自然创造了人类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何以才能够永恒地和谐而幸福地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终极法则,这个终极法则就是宇宙世界整体存在论,就是自然生存互动论和地球生物圈生命万物之相互依存论。所谓"人为自然护法",是指人这种生物物种是整个生命世界里的最高灵性者,他的独一无二的进化使他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使者,他文明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自己如何更加幸福与快乐,他要获得更高文明形态的幸福和得到更高水平的快乐,所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即是维护、完善和弘扬宇宙世界的整体存在法则、自然生存的互动法则和地球生物圈生命万物的相互依存法则,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快乐:人为自然护法,构成了人类生存快乐与幸福的终极之源。[11](PP273-274)

其三,大学伦理教育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认知视野和生存蓝图。

其四,大学伦理教育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重建生态语义场化的存在本体论和生态语义场化的整体动力学思想,必须引导大学生重建生态化综合的伦理方法论,即重建整体的、动态的、生变的、层累的伦理方法。

能力目标系统----威廉·J·贝内特在《美国的贬值:为我们的文化和孩子而战》中指出,"诚实、公正、自律、对工作的忠诚、珍视朋友和家庭、承担个人责任、热爱祖国、信仰自由、平等原则以及实践个人信仰的自由,这些都是所有美国公民共享的价值观。"[12](P17)基于如上认知目标的多重规定,贝内特所罗列的这些要素,确实构成了优秀公民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讲,当代大学伦理教育培养优秀公民的能力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信仰自由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平等和公正能力;其三是培养学生的诚实与忠诚能力;其四是培养学生的责任与自律能力;其五培养是学生的热爱,包括热爱自由,热爱工作、热爱家庭和朋友,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热爱生命;其六是培养学生的人类和平能力和维护、创生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的能力。

大学伦理教育的基本任务    有关于大学教育目标的致思,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讲得最到位,他说,"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13](P49)力量当然是指能力,但不仅仅是能力,因为能力是指完成某事或做好某事的技能或者说功夫,它的智慧含量或方法含量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智慧含量和方法含量;而力量必须具备很高的智慧含量和方法含量,它一定具有爆发性、创意性以及高个性化等特征。客观论之,能力可能直接由具体的知识或经验生成,但力量却不是由知识和经验所直接生成,而是由原理、法则、思想、精神的孕育和浸润而形成。所以怀特海指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因为学生走出学校"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性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工作室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大学生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13](PP48-49)美国教育思想家哈钦斯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慧。智慧就是关于原理和原因的知识。因此,形而上学就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我们不能求诉于神学,我们就必须转向形而上学。要是没有神学或形而上学,大学就不能存在。"所以哈钦斯坦诚地建议,"在一个理想的大学教育里,学生不是从最新的观察着手然后回到第一原理,而是从第一原理着手,到所有那些我们认为对了解这些原理是有意义的最新观察。......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导出了它们的原理,而自然哲学则依赖于形而上学。.......研究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贯穿整个一切。.......依靠着它并且从属于它的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14](P35)因为无论是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智慧,或者是自然科学的智慧,追溯其根源,都是从人性原理中生发出来并最终回归于人性,这正如休谟所指出的那样:"一切科学对于人性问题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15](P6)人性作为人类精神探索的动力,人类各精神探索最终回归于人性,这是伦理教育之可以贯穿于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依据,这也是大学伦理教育必须从人性原理出发而以基本的伦理原理和伦理智慧为培养的基本任务的根本理由。

自由原理-------大学伦理教育以培养优秀公民为根本目标,优秀公民的标志,就是能自觉遵守和捍卫自由原理。因而,大学伦理教育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自由品质、自由精神、自由能力。

自由是最高的宇宙律令,也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它通过自然宇宙对生命的创造,而将自由精神灌注进个体生命之中,构成了生命世界所有生命的最高生命原理,亦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最高伦理原理。如卷一所述,作为最高伦理原理的自由,有其存在论、生存论和实践论三个维度的涵义,因而大学伦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自由品质、自由精神、自由能力时,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深入体认和理解其存在论、生存论、实践论涵义,并在这此甚至上培养学生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实践自由。

在如上三大自由中,学术自由处于首要地位,因为它是思想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前提。剑桥艾雪培爵士认为:"在文明的国家里,学术自由已发展为一种受到特别保护之思想自由的角落。它并不是学术界有些人士所宣称的乃个人的特权。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的条件。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基于一种信念,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需的;也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16](P290)从根本上讲,学术自由是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思想创造、社会前进、人类进步的根本条件,因为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没有探索精神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自由意识、学术自由品质、学术自由精神和能力,究其实质,是培养优秀公民的品质基石、精神基石和能力基石,更是培养社会前进、人类进步的最终动力。蒙罗(G.R.Morrow)指出,"一个社会如果相信其安定、繁荣与进步需要依赖知识的创新发展,而又不赋予大学生以学术的自由则是显著矛盾,因为"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17](P157)

王国维曾经说过"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18](P9)王国维先生在20世纪之初的这番话,正好道出了一个历史事实:"文明出自学术,学术创造文明。因为,老百姓人性的觉醒,在于学术为其提供启蒙的思想和方法;政治的实践理性道路,以及教育的人本化方向,均源于学术为其提供思想的指导;经济的发展,其目的在利用厚生,而利用厚生的最终方向指引,同样是学术本身。生民的觉醒,政治和教育的实施,利用厚生之经济发展和繁荣,此四者乃国家繁荣昌盛之整体体现,然其思想、智慧、方法的渊源,却来自学术。因而,学术成为国家的名誉与光辉之真正动力,学术赋予了国家以完整的名誉与真正的光辉。"[19](P233)因为因为学术是探求真理、捍卫真理、传播真理的基本方式。学术要真正成为国家的荣誉与光辉,恰恰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具备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学术品格、学术精神,都应该有学术自由的追求。惟有如此,思想自由和实践行动自由,才可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

学术自由,是探求真理、捍卫真理、传播真理的基本方式,而思想自由则是创造学术的前提、动力;实践行动自由,才是社会接受自由伦理原理指导的根本标志。

自由原理,首先且最终是一个超越了政治话语局限的普世伦理公理,因为自由是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存在本性和内生动力,它实质上构成了宇宙律令和自然法则,并通过自然宇宙对生命世界的创造而灌注进每个生命中,生成为个体生命的本性和群化生存的智慧之源。由此,自由原理首先获得了"自然为人立法"的本体论依据、"生命高于一切"的生存论理由、"万物平等"的认识论前提和"多样性与个性化并存"的实践论证明。所以,平等权利,乃自由原理的存在本质;普遍利益,是自由原理的生存本质;天职观念,乃自由原理的实践本质;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是自由原理的行动指南。大学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自由伦理原理,则应围绕如上方面内容而展开。

生境智慧----从本质上讲,自由并不是人的专有特权,而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本性,是万物生命的本性。正是基于自由之生命本性、自然本性、宇宙本性,世界的生境化才构成可能,人类的生境化存在和生存才成为现实。因而,生境智慧构成了当代大学伦理教育的另一基本内容。

"生境"是相对"环境"而论,但决不能等同于"环境"概念:"环境"是指生命得以展开生存的全部条件的总和。生命敞开其生存,客观地呈现出两种可能性倾向,一种倾向是枯萎、死亡、毁灭;一种倾向是生育、生长、生生不息的繁衍。生命这两种可能性倾向,既源于生命本身的生存姿态,也源于生命展开所依赖的全部可能和现实条件的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前一个因素表征为生命以什么方式参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后一个条件表征为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以什么方式而生成环境本身。概括地讲,在生存领域,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都是互为体用的,这是由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共在互存之本性所决定。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的互为体用性,决定了他们必然以共生互生方式而展开生存。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每个生命实体既是其生存环境的构成因素,又是其生存展开的主体性成员。因而,由生命相互构成并呈现出生生不息朝向的环境,就是生境。所谓生境,就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其共生互生方式汇聚而成的、既有利于自己生存又有利于他者生存的自然生命环境。从本质上讲,生命与生命(即个体与个体)、生命与自然(即个体与整体)以共生互生方式而互为体用,则创造了生命自身之生存展开的生境;生命与生境的关系,同样是共生互生的关系,即互为体用关系。生命与生境之间互为体用,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相生相克的体现,是生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自身创化力量相对相融的进程展开。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整体生命,既在互为体用中本能地适应其生境,又在互为体用中生生不息地创造其自身生存和共同生存的生境。

基于如上基本要求,大学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境智慧,其主要任务有四:

人与天调的原则----生境智慧培养的奠基任务。客观论之,生境智慧是一个整体主义的伦理智慧,它是当代人类面对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而谋求化解与根治的最高智慧。生境智慧即是使面临或者说已经全面进入死境化的自然环境生态和环境生态重新恢复生境的当代人类伦理智慧、当代社会伦理智慧和代个人生存的伦理智慧。因而,如果说大学伦理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自由原理为奠基任务的话,那么,大学伦理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生境智慧为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生境智慧,首先应该引导体认、领悟和掌握"人与天调"的伦理原则,因为它是生境智慧的首要伦理原则。管子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20](P865)讲的是天地生美,必以人与天调为前提。人与天调,是指人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就能与天地同步,与自然谐调,天地自然就会生美不已,就美不胜收,人处于中,同样会生美不已,美不胜收。

生、利、爱对立统一-----生境智慧培养教育根本任务。人能否与天调,最终取决于人。所以人与天调的根本前提,是人与人调。人与人调,这才是人间正道。人与人调所应遵循的根本原理,就是宇宙律令和自然法则;但从人的角度讲,只能是人性原理,即只有按照人的本性而生存时,人与人之间才可达到同步谐调之境。所以,人与人调必须遵循生、利、爱之对立统一的人性原理。生境智慧培养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全面体认、理解、领悟和掌握生、利、爱的人性原理,其具体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努力做到"需求优先于欲求",就是为了保证需求而全面克制欲求。因为需求是普遍而必须的,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万物生命与人类均是平等的;欲求却只属于人类,并且欲求更多为强权者所稳操。所以,人与人调原则,实质上讲的是人类自我克制原则和人类世界中强人、强权的自我克制原则。只有当强人、强权者学会自觉地带头克制欲求时,人类才会开始理性地克制欲求,以维护、保障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境的基本需求。

持续再生·限度生存----生境智慧培养的核心任务。从根本上讲,生境智慧,就是持续再生的智慧,而持续再生智慧的核心内容却是限度生存。限度生存,实际地展开为两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限度生存和人与自然之间的限度生存。前者敞开两个维度,人与他人的限度生存和人与社会的限度生存,这两个维度的限度生存最终都要落实在权利与权力的限度上来。因而,人与人的限度生存,最终可以表述为权利对权力的限度。只有当权利对权力形成限度,产生限度的力量与效果时,人与人的限度生存才会成为现实。后者敞开为人与物、人与物种生命、人与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限度生存,这种限度生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产,一是物质的生产。

人的生产即人口生育。人口生育的无限度,其直接后果是使地球丧失承载力。地球一旦丧失承载力,其持续再生能力削弱甚至完全丧失。物质的生产也将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因为人类对物质的生产,必以向自然索取资源为前提,如果物质生产无限度,不仅不断地强化了人的欲望野性无限度膨胀,培养起人类的无限征服强力、掠夺欲望,而且最终会因为无度地掠夺地源而导致地球一贫如洗,导致自然完全失律而无序运行。所以,进行持续再生智慧的培养,最终落实到人和物质的限度生产这两个方面的引导训练上来。培养人养成对人和物质进行限度生产的智慧,其实就是通过生境伦理教育而引导学生用理性疏导欲望,实施限度生存。用理性疏导欲望,实施限度生存,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起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全面推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对宇宙资源、地球资源、社会资源的持续利用、开发与再生问题。

群己权界----生境智慧培养的基本任务。生境智慧培养,必须结合生活实践,训练学生的群己权界养成意识、品质、精神与能力,遵循群己权界伦理原则。群己权界原则就是群己相生原则。首先,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上,社会、他人是群,我是己。因而,遵守群己权界伦理原则,就是必须使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接受公民权利的限度与监约,从根本上杜绝权力对权利的野性张狂与飞扬跋扈。其次,在人类与自然(地球和宇宙)的关系维度上,人类是己,自然是群,因而,遵守群己权界伦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在自然面前限度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以此充分维护和保障自然的权利。因为,自然就是一个生命世界,在这个生命世界里,一个生命的生存总是与另外的生命的存在息息相关:"各种生命,总的来说,是从地球的非生物外壳中出现的。生命是一个有力的化学形式,它一旦出现在地球上,就迅速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每一种生命都是紧紧地依附于它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结果在这种环境已经变更的时候,新的适合于新的环境的生命形式就可以出现了。生命产生着生命,结果一旦新的形式出现在它所适宜的环境中,它们就能够增生和传播,直到它们占据了在物质范围以内的每一个适宜它生存的环境生态。每一种生物是靠很多其他的生物而生存的,不论是间接地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和物理部分,或是直接成为食物或庇护所。在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中间,确切地说,在它每个单独的细胞里,都包括有另一个组织结构,按照它自身的规模,就像环境系统一样复杂。这个组织是由非常多的和错综复杂的各种分子所组成的,这些分子通过化学反应而精巧地相互连结在一起,整个有机体的生命性能都依赖于它。"[21](PP15-16)

简朴生活-------当代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具备生境化的生态文明所需要的伦理品格、伦理精神和伦理能力。而生境化的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在重建生境主义存在论视野、生存论情感、哲学精神、伦理理想、社会目标、价值系统、生存方式、社会行动纲领和行动原则、道德规范,更需要重建其生境主义政治追求、经济模式、技术方向、科学定位、教育责任,并在这一双向敞开进程中重建一种反对掠夺、反对浪费、反对奢侈的简朴节俭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简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应该是人类的崇高生存品质,它基于自然法则对我们的天然教化。近现代以来,由于我们对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崇尚,已经迅速淡忘了这种本真的生存品质。

引导、训练学生构建简朴节俭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今天的世界风险社会的形成,今天的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今天的灾疫频频爆发、首尾相连,这些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本身制造,这些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行动所制造出来的负效应层层累积生成。"许多自然灾害也会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这些不愿多想。他们都知道温室效应使地球越来越热并且会造成可怕的后果,但他们更不想放弃开车,因为开车很方便。然而让这种有害的气体排入大气,最终后果就像我们坐在一个封装的车库里并打开发动机,最后窒息在这有毒的空气中。我们污染和毒害达个星球的同时,也在污染和毒害我们自己。"[10](P11)在这种认知引导的前提下,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面对欲望,重新体验、认知、克制欲望,以找到自我克制之道。因为"我们的欲求是无穷的。没有任何东西迫使我们在将来过那种谦卑的生活,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其他的生活,一种抵抗的道路,并看看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最终必须做一件事就是立即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使用,我们需要这样做,以便我们在将来可以选择任何其他的自然。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在一个永远远离自然的世界里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削减我们的物质欲求。妄自尊大和谦卑这两种选择,为我们提供了适应温室效应这一沧桑巨变的不同的方式。它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种选择。"[22](PP188-189)其三是培养学生重新学会与自然、与太阳月亮与大地山水花草树木亲密接触的生活,激励学生更多地亲身体验自然、大地、植物、生物、天然风风云、阳光和雨露的生活,这就是超越了物欲冲动、感官刺激而日益滋养和层累起更多追求美学欣赏、创造和享受的生活。其四是培养学生自愿追求过简朴节俭生活的行动,这种简朴节俭的生活日常生活行动能力,需要如下四个方面的培养训练:首先,应该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带头过低碳生活,引导学生以己之力去减少温室生活或使温室生活零度化;其次是引导学生自觉改变生活习惯,带头以步代车和乘座公共汽车,尽可能少开汽车;其三是培养学生带头践行"物尽其用"的生活观,带头抑制、取消一次性产品,带头移风易俗,改变喜新厌旧的高浪费生活习惯,抛弃奢华的生活追求。


进入 唐代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伦理课程   学会做人   学做公民   做优秀公民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20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