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荟:美貌与地位:择偶模式中的交换假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5 次 更新时间:2014-09-22 14:53

进入专题: 交换   社会分层   匹配  

朱荟  

择偶模式与婚恋匹配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日常话题。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性的结论,即在择偶过程中,双方匹配或交换的特质与资源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优势在于年轻、体貌等外在吸引力,而男性则是实际或潜在的社会经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美貌与地位是最为重要的择偶条件。对于美貌与地位的经验论断,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相应解释与学术支持。

社会学领域中的择偶研究主要关注的重心是:两性间对美貌与地位的偏好,如何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层面上构建出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的普遍规律及趋势。社会学家从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市场交换这两种理论视角出发,在大量的经验研究的支撑下,归纳总结出匹配原则和交换原则两大择偶机制。前者指的是择偶双方往往选择与自己具有极大相似性的人恋爱或结婚,其中的匹配既包括外貌、智商和种族等个体生理特征,也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等个人社会属性;后者则认为择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双方总是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互惠。但到底是哪一种机制原则在当今社会的择偶过程中发挥更为广泛的影响作用,学界尚无一致且明确的结论。

来自美国圣母大学的Elizabeth Aura McClintock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篇题为“Beauty and Status: The Illusion of Exchange in Partner Selection?”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4期。为避免以往研究中出现的样本代表性偏误、对美貌和地位的概念操作化片面,以及未能全面探究是否存在男性使用英俊的特质去吸引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女性等多种类型的择偶选择等研究缺陷,作者运用1507对美国青少年健康纵贯研究的婚恋配对样本,选择恋爱、同居和已婚约各占三分之一的样本,从多个维度测量美貌和地位这两个核心的研究变量(美貌变量根据外表吸引力、包括性格和装扮的个人魅力值、体重指数BMI、自评健康这四个方面进行测量;地位变量则从受教育年数、当前的和可预测的邓肯社会经济指标SEI、当前的和可预测的收入,以及家庭背景等多方面测量),并且设计均值和标准差比较、多元回归模型和负二项模型等一系列统计检验模型,考察匹配机制和交换机制对配偶选择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当控制了配偶双方的匹配因素之后,美貌与地位的交换结果几乎全部消失。因此,该研究做出如下判断:匹配机制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交换机制未能显示出稳健的性质。也就是说,虽然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在某些情境下依然存在,但是在当下,美国人生活中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匹配原则是他们婚恋择偶的主旋律。

    进入专题: 交换   社会分层   匹配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11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