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骐:真实的马克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63 次 更新时间:2014-06-14 08:51

进入专题: 马克思  

陆宗骐  


法国著名政论家雅克.阿塔利在他所著的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的前言中写道:“成百上千类研究,几十种传记都涉及了这位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这些资料要么将他塑造为圣徒,要么对他充满仇恨,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搁置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只读一、两本马克思的传记很可能被作者所“误导”,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几本不同类型传记的原因。

在2011年年底至今的两年半时间里,我已陆续读了十本马克思传记。在这十本书中有八本是目前能找到的国内翻译出版的外国作者的作品,他们分属五个国家,即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与苏联,而国内作者的作品则选了两本由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所编写的。本来想以此为出发点写一篇综述文章的,文后拟加一个附录,这个附录由每本书中选出的若干有代表性的段落所组成。结果文章本身还停留在提纲阶段,附录很快就整理好了,而且结构还挺完整。于是就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段前言作个简要说明后单独发表了,题名《马克思走下“神坛”》。原本以为对此类文章感兴趣的读者不会很多,不料点击率还能超过2700。既然有此需求,不妨再整理一些以飨读者。本文与前文类似,但希望能更好地反映各书的特色。下面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十本书各自的特点:

1、梅林所写《马克思传》强调赞美与批评应有同等分量。同时梅林与他所称的“马克思主义教区的教士”——考茨基与梁赞诺夫的主要分歧在于拉萨尔、巴枯宁两人和马克思的关系问题。所选摘录着重反映这些方面的素材。

2、马克斯.比尔是奥地利裔德国人,书的篇幅极小,以理论介绍为主,呈提要状,真是“惜墨如金”。与梅林一样“德国老乡”对于马克思是知根知底的,因此他在不经意间的下意识流露弥足珍贵,这是他国作者无法比拟的。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布尔什维克情结”,反映了作品的时代特色。所选摘录着重反映了这两方面的情况。

3、奥古斯特.科尔纽是法国人,他的《马克思恩格斯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在民主德国作访问学者时所著,故原始资料极为丰富。所选摘录着重反映了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实况,虽是许多家庭琐事却是其他传记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很有启发性。更多内容参阅拙作《青年马克思与他周围的人们》。

4、海因里希.格姆科夫与彼.费多谢耶夫分别是民主德国与苏联的宣传部门负责人。由他们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传记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最为“正宗”、最为正统的。书中内容对于我国已经退休、或者临近退休的几代人来说应该是比较熟悉的。更多内容参阅拙作《逐渐消逝的口号》。

5、魏小萍、张光明等作者是1994、9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博士,他们的书中应该反映了我国学界当时的部分观点。

6、戴维.麦克莱伦、雅克.阿塔利与弗朗西斯.惠恩是西方学者,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显然与国内作者迥然不同,书中的“独家新闻”、“小道消息”与独特评论当然特别多。

摘录难免断章取义,选材又有随意性与主观性,因此希冀通过这些摘录全面了解马克思几无可能。但是,通过这些摘录消除马克思的神秘感却是绰绰有余的。此外,其中某些关键细节与观点也许能够启发读者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以下摘录还是按照原著出版日期的先后为序进行编排。

 

一、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

当我着手执行自己的计划,即着手撰写马克思传的时候,他们两位(考茨基与梁赞诺夫)就义愤填膺的大叫大嚷起来了。其理由是我在《新时代》上竟没有完全迎合党内流行的说法,而就拉萨尔、巴枯宁两人和马克思的关系问题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首先,考茨基斥责我“反对马克思”,特别是斥责我“辜负”了拉法格夫人的信任。而因为我仍然坚持要把马克思传写下去,他竟然拨出《新时代》的如此宝贵篇幅中整整六十页来刊载梁赞诺夫的抨击文章。… 我对于他们这种精神上的恐吓手段不曾丝毫让步,并且在本书中叙述拉萨尔、巴枯宁两人和马克思的关系时始终以历史的真实为依据,而完全不理会党内流行的说法。 [F2]

1836年10月22日,卡尔.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但是他对那里的课程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在九个学期当中,他只不过修了十二门课程,主要是法学必修课,而且就是这十二门课程,他大概也很少去听讲。在正式的教师当中,只有爱德华.甘斯一人对卡尔.马克思的精神发展有过一些影响。… 不过,据马克思自己说,他在大学修法学课程只是次要的;他认为历史和哲学才是主要的课程,但就是这两门课程他也很少去听讲,而仅仅选修了加勒尔所开的必修课逻辑学。… 作为一个思想家,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已经独立地工作了。他在两个学期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如果按照学院式的喂养方法在讲堂上点点滴滴地灌输的话,就是二十个学期也是学不完的。 [F17、18]

拉萨尔受过黑格尔学派的训练并且充分掌握了老师的方法。他对这种方法的无缪性并不怀疑,然而却没有后继者所特有的那种浅陋。在拉萨尔访问巴黎的时候,他研究了法国的社会主义,而海涅的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了他的伟大前途;… 拉萨尔是波兰犹太人。马克思表示:拉萨尔是自命不凡的。… 恩格斯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对拉萨尔抱着强烈的反感。必须正确地阐明拉萨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是怎样形成的,但这并不是为了拉萨尔,因为拉萨尔的历史权利是早已受到了维护的。这无宁说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使他不致受到任何误解,因为他对拉萨尔的态度乃是他一生中一个最复杂的心理问题。 [F225、226]

(1853年年底的克里木战争时期)在对德国的态度上,马克思离开《新莱茵报》的传统最远。他不仅不再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德国上面,而且几乎把它完全置于自己的政治视野之外。德国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生活中确实只起着极其微弱的和不显著的作用。它仿佛就是俄国的一个省。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何以对它抱有这样的态度。然而对马克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不利的一个事实却是:他同恩格斯一样,已经有好几年同德国现实生活的发展失去了联系。他们两个对于普鲁士国家一向是抱着蔑视的态度的,而在曼托伊费尔-威斯特华伦当政时期,这种蔑视态度更加深到如此地步,以致同他们对现实形势的洞察极不协调。 [F306]

马克思说,他和恩格斯是自行负起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者的使命的,而他们的这种地位已为旧世界的一切政党对他们所抱的普遍而深刻的憎恨所证明。马克思根本不愿意为任何不由他本人和恩格斯主编的党报写稿。 [F354]

我们不应到《资本论》后两卷中去寻求政治经济学上一切最重要问题的完满的现成的答案,而只应去寻求一部分这样问题的提法,以及有关应该按照什么方向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指示。正像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一样,他的这部主要著作也不是包含着一成不变的最后真理的圣经;但它却是启发进一步的思考、促进进一步的研究和为真理而斗争的不竭的泉源。(关于《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小节为梅林请卢森堡所写,此段在此小节中) [F467]

[F] 弗兰茨.梅林(德):《马克思传》

樊集译,持平校  1965年7月  人民出版社

原德文版1919年出版,1960年民主德国再版

本书根据1957年俄文版翻译

 

二、马克斯.比尔《马克思传》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土壤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这是马克思对当时社会革命学说总结提炼的结晶,而他本人就是这一学说的践行者。他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扎根于此;就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犹太裔哲学家、社会学家或诗人像马克思那样体现出如此少的犹太民族的特征。 [M63]

1848年6月1日,《新莱茵报》创刊。马克思担任主编,恩格斯、弗莱里格拉特、威廉.沃尔弗及格.维尔特任编辑,拉萨尔也偶尔参与其中。对于生活随性的马克思来说,将《新莱茵报》办成日刊实属不易。弗兰茨.梅林在其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摘录了《新莱茵报》上刊登过的几篇很有阅读价值的文章。 [M68]

维也纳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撰文总结:… 6月和10月的反革命的残酷野蛮行为足以使民众相信,只有一个方法可以缩短、减少和限制凶猛的垂死挣扎和新社会诞生的流血痛苦,那就是实行革命的恐怖。(《新莱茵报》,1848年11月6日) [M69]

下面一段选自1849年5月19日最后一期的最后一篇文章:在临别前,我们谨向读者们重提一下新年号上的一句话:法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浪潮、世界大战——这就是1849年的开篇。看吧,在东方,各民族战士组成的革命军已经在同以俄国军队为代表的旧欧洲联合势力战斗,而‘红色共和国’的曙光已经照耀巴黎。 [M69]

读过前面两段摘录,我们不禁会从法国联想到俄国,从巴黎联想到莫斯科,进而理解列宁和托洛茨基革命方针的根源。上面两篇分别作于1848年和1849年的文章为布尔什维克们提供了思想营养。 [M70]

马克思虽然极力劝说巴黎工人保持镇定,然而他们的情绪已经完全被环境左右,将马克思的劝告完全抛到了脑后,战争的惨败激起的爱国心和长久以来积压的不满情绪一触即发。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了,随后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但仅仅七周之后,革命失败,“战败者罪该万死!”——血腥的屠杀开始了。马克思随后撰写了《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巴黎公社运动,这也是他最成熟的著作之一。他并没有将自己完全置身于革命运动之外,而是不遗余力地为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辩护。这部著作也成了第一国际的绝唱。 [M77]

但是假如革命的工人阶级在革命中没能获得政权,而被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改革派抢得先机,对此,马克思给出了他的建议:“与它们决裂,并坚持斗争。”他在1850年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写道:“显然,在目前的流血冲突中,正如先前的各次流血冲突那样,主要是工人必须勇敢而坚定地以自我牺牲精神来争取胜利。… 工人不仅不应该反对所谓的过激行为,不应该反对民众对憎恨的敌人及与之相关的机构进行报复,不但应当容忍这种行为,而且应该负责加以领导。… 总之,从革命胜利之时起,工人阶级所表达的不信任态度就不再针对已被打倒的反动政党,而是转向他们从前的同盟者,即那些图谋窃取共同胜利果实的政党。…” 现在看来,这封“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对后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德国斯巴达克斯党产生了重要影响。 [M99~102]

[M] 马克斯.比尔(奥):《马克思传》

王铮译  2011年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三、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

马克思在他所爱的故乡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他的家庭虽非富有,但生活总还是富裕的,… 他的父母特别为他感到自豪。他们称他为自己的“幸运儿”。因为其余孩子的天分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KI-58、59]

正当他那天分较差的弟弟海尔曼到布鲁塞尔一个商人那里去学生意时,马克思乘着一只小船离开特利尔,沿着摩塞尔河下行到科布伦茨,在那里换乘汽船,于1835年10月17日到达波恩(上大学)。 [KI-66]

… 由于这些反动措施,青年黑格尔派尽管从黑格尔那里因袭了对普鲁士国家的尊敬,这时却必然对它采取了越来越坚决的敌对态度。… 他们越来越难以相信,黑格尔的理想国家竟会在这个反动的基督教王国身上实现。结果,他们就在理性的名义下越来越尖锐地批判普鲁士国家,以至于公开和它发生冲突。… 这场冲突不但没有吓倒他们,反而更给他们增加了战斗力量,因为他们认为,全人类的命运都最终系于普鲁士国家的发展,因此,他们的斗争像第一批基督教徒反对异教世界的斗争一样,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 [KI-180]

(在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的母亲责备他跟家庭疏远并且无益地耗费了许多钱,而没有学他父亲的榜样当一名律师,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钱人。此外,马克思的母亲和威斯特华伦(岳父)一家也开始发生了不睦。她埋怨威斯特华伦家轻视她。燕妮为此而深感痛苦,尤其是因为她家的某些人不能原谅她和马克思的订婚。 [KI-214]

但是尽管鲍威尔反复地召请,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一直拖延着没有结束。在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以后,最初的计划被更改了,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而工作的结束不断耽搁下去。直到1841年初,马克思在鲍威尔的大力敦促下,在和家庭发生争执的威胁下(他的家庭拒绝在今后给他物质资助),以及由于希望对自己的未婚妻表示关心,才不得不结束了他的学业,完成了自己的著作,把它作为博士论文提出来。 [KI-215]

这本书(鲍威尔的《末日的宣告》)之所以采取讽刺文的体裁,是由于青年黑格尔派那时都是用讽刺性模拟文的办法来反对反动分子,佯装成他们的同道者,就像16世纪和18世纪的政论文学通常所做的那样。例如,马克思在他居住柏林的末期曾想写一部谐剧《一败涂地的费舍》来回答卡尔.菲立普.费舍的《神的观念》一书。在《末日的宣告》出版后不久,恩格斯也在《信仰的凯旋》中用同样的讽刺体裁同谢林作斗争;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二书中使用了同样的武器。 [KI-293]

[KI] 奥古斯特.科尔钮(法):《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

刘磊、王以铸、杨静远译,持平校  1963年6月 三联书店,

根据苏联外国书籍出版社1959年俄文版译出,

参考了柏林建设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德文原文版。

 

四、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多次亲身经历中早有体会,单靠杂志和书籍去传播自己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而要创立一个新的工人组织,对于少数几个政治流亡者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出路只有一条:利用现存的条件,满怀信心地做到使欧洲工人阶级——首先最主要的是德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接受科学共产主义的真理,摈弃当时流行的各种非科学见解。 [H80]

(1848年革命时回到德国)后来各种详尽的书信和归来友人的报告使马克思迅速看清:上述希望是不能实现的。几百个同盟盟员消失在无数投入运动的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工人们虽然在德国的所有地方差不多人人都参加了民主运动,但德国无产阶级(大部分是手工业帮工组成)的绝大多数政治觉悟还是这样低,如此缺乏经验和没有组织起来,以致还认识不到有必要成立一个自己的、不受资产阶级影响的、独立的阶级组织。因此即使有少数共产主义者以献身精神投入工作,也完全不足以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把整个德国包括在内的工人组织。 [H119]

(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里的英国职工会领袖们,有成千上万的会员追随着,马克思跟这些领袖们相反,也跟那些受法国工人团体委托的人们不同,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代表少数德国工人。可是他这方面的人知道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懂得应该走哪条路。 [H230]

马克思已经预见到,如果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将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严重的后果。普鲁士容克将耍尽一切手法,使其刺刀统治扩展到整个德国。这样的事果真发生了。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主张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政策。共产党人尽管不希望普鲁士获得胜利,但是终究必须看到新出现的事件,必须正视现实,必须在制定自己的政策时考虑到这些事实。 [H245]

(普法战争以后)马克思号召德国工人阶级竭尽全力去阻止兼并而且使当局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签订一个光荣和平条约。不过他也看到其困难:“既然法国工人在和平期间尚且不能阻止侵略者,那么德国工人在军事狂热时期怎么会有较多的希望制止住胜利者呢?… 可是无论如何,历史会证明,德国工人决不是像德国资产阶级那样由脆弱的材料造成的,他们一定会尽到自己的责任。” [H284]

没有人比马克思知道得更清楚,“建立”(巴黎)公社的,并不是国际。在公社委员会里,国际工人协会成员——包括其中始终不渝地拥护马克思的人——,比起布朗基分子和蒲鲁东分子来,只是极少数。但是很快就看得出,国际的成员是最勇敢最有见识的战士,他们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坚定地赞成彻底民主的和社会的措施。 [H291、292]

[H] 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德):《马克思传》

易廷镇、侯焕良译  2000年7月  人民出版社

根据1967年民主德国版翻译

 

五、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

1836年10月,马克思到柏林,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普鲁士君主国的首都,马克思亲身接触了当时德国现实中的许多尖锐矛盾——容克地主飞扬跋扈,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没有平等权利,广大人民群众贫困交加。柏林大学的教授中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不久以前,黑格尔在这里教授哲学;在法律系讲课的是持有进步观点的德国最著名的法学家之一爱.甘斯。马克思听甘斯的课并且被评定为“最勤奋的”。马克思可能参加了1838年大学生在甘斯住宅附近为祝贺这位教授生日而组织的游行。这次游行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B11]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全面地发挥了这样的思想:社会生活中各革命时期是合乎规律的并有巨大的意义,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他形象地把革命叫做“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指出,革命大大地推动历史的进程,促使人民群众无穷无尽创造力的发挥,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政治上十分积极,破坏旧社会关系,建立崭新的、空前进步的社会生活方式。马克思写道:“在这运动漩涡中,在这历史的动荡的痛苦的进程中,在这革命的热情、希望和失望的惊人的起落中,法国社会各阶级从前以半世纪为单位来计算自己的发展时期,现在却必须以星期为单位来计算了。” [B276]

列宁在研究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这些结论时写道:“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段精彩的论述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那里,国家问题还提得非常抽象,还只有一般的概念和表述。在这里,问题已经提得具体了,还做出了非常确切、肯定、实际而具体的结论:过去一切革命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但是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 [B305]

虽然马克思在这段时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他的全部研究工作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他没有时间写作专门的哲学著作,但是他仍然认为必须进一步系统地阐述哲学的一般问题及其个别问题。 [B334]

(1866年)6月中,普奥战争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估计奥地利军队将迅速推进,希望普鲁士的军事失败将导致民主革命。但是局势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由于俾斯麦实行了军事改革,普鲁士的军队比奥地利的军队更强大,奥地利的军队在萨多瓦遭到惨败。普鲁士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后果。德意志联邦瓦解了,奥地利在解决德国全国统一的问题上也失去了发言权。普鲁士兼并了一系列德意志小邦,建立了以普鲁士君主国为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实际上就控制了整个德国。军事上的胜利也结束了普鲁士本身的宪制冲突,普鲁士的自由资产阶级沉醉于沙文主义,完全向俾斯麦屈服了。德国“自上而下地”,以最坏的方式实现了统一。 [B555]

(在1872年9月8日召开的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谈到,在选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策略形式和斗争方法时,必须根据一般的原则,并考虑每个国家具体的历史状况和特点。“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象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马克思强调指出,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和平的革命过程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中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为了最终地建立劳动的统治,总有一天正是必须采用暴力”。 [B650、651]

[B] 彼.费多谢耶夫等(苏):《卡尔.马克思》(内部发行)

孙家衡、胡永钦等译  1980年7月 三联书店出版社

根据1973年俄文第二版翻译

 

六、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被现时代许多工人阶级运动宣布为自己的导师和绝对无往而不胜的革命领路人卡尔.马克思,却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事实上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概括自己的思想的:人们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成长于德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他传统感,也把他和当时德国不发达的残酷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家庭具有彻底的犹太血统,又作为新教徒迫不得已地生活在天主教地区,所以他的家庭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就马克思个人的情况来看,由于他未能在大学教育系统(这种教育系统根本没有持不同政见知识分子的一席之地)中谋得一个教职,这更加强了他的疏离感。… 由于来自于法定地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马克思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 [D3、4]

这期间,鲍威尔为马克思如何结束他那“愚蠢的考试”并到波恩与他一起工作积极提供了有益的建议。1840年鲍威尔写信给马克思:“你可以对加布勒(柏林的哲学教授)说出你的兴趣,当他得知又有一位黑格尔派哲学家正要得到一个教职,他会充满热情并极为高兴”。一年后,他写道:“无论如何应该期望拉登堡(柏林大学校长)为你铺平道路。请让他在这里为你写封信,事先处理一下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应该想到你胜不过艾希霍恩(文化大臣)的情况。” [D31]

受到费尔巴哈哲学与历史分析的启发,这部书稿是马克思以许多青年黑格尔派中非常流行的术语——“批判”为书名的著作(一直到并且包括《资本论》在内)的第一部。这个术语所表现的方法——反思和考察别人的思想——非常中马克思的意。马克思喜欢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其他思想者的思想来展开自己的思想。他在这部书稿(显然只是一部匆匆而成的第一草稿)中的方法是摘录一段黑格尔的《法哲学》,然后加一段自己的批判性内容。 [D66]

一些人宣称马克思描述的无产阶级是非经验的,这样如此描述的最终根源是黑格尔哲学。例如,这种观点一直坚持认为“对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作用的考察是通过一种纯思辨的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就是‘颠倒’黑格尔建立起的客观精神的两两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人宣称黑格尔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德国新教的,因此马克思这里的基础框架是基督教的救世观念——无产阶级扮演了以色列的受难仆人的角色:“通过黑格尔,青年马克思显然是毫无意识地与构成犹太-基督教传统基础的救世思想连在一起了。构成这种救世思想的框架有:通过一个特定的群体整体得救的思想,拯救贫困的问题,对奴役人的不公正的反抗,以及解放的宽恕。无产阶级能够带来普遍的拯救,它扮演着类似于《圣经》启示中救世主团体或者个人救世主的角色。” [D88、89]

大体说来,英国政府对流亡者并不重视。例如1851年3月,由于“对已经知道名字的主要革命者采取决定性措施”,“无伤大雅地把这些人放逐到殖民地”,普鲁士内务大臣敦促奥地利与普鲁士联合起来应对英国政府。去年,奥地利大使曾与英国内务大臣乔治.格雷先生提出过这一问题,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其领导人是马克思、恩格斯、鲍威尔和沃尔弗)甚至讨论弑君”,但得到的答复是:“依照我们的法律,只要与英国女王无关,只要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仅仅对弑君的讨论并不足以构成逮捕这些策划者的理由”。在回答这些要求时,内务大臣准备做的主要是给那些流亡者以金钱上的资助,希望他们移居到美国。 [D220、221]

(1857年10月至1858年3月6个月中写成的)《经济学手稿》与1844年手稿一样是“黑格尔式的”。这有时被说成是表面化的黑格尔主义,1858年1月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一封信经常被引用来证明这一点:“完全由于偶然的机会——弗莱里格拉特发现了几卷原为巴枯宁所有的黑格尔著作,并把它们当做礼物送给了我,——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有时有人在马克思又重新燃起对黑格尔的兴趣与列宁在写作《帝国主义论》和《国家与革命》之前对黑格尔的阅读作合理的类比。 [D287]

[D] 戴维.麦克莱伦(英):《马克思传》(第4版)

王珍译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英文第一版1972年出版,根据2005年英文第4版翻译

 

七、魏小萍、张云飞《马克思传》

(1844年)转向经济学后的马克思最关注的问题当然是资本家为什么越来越富,而工人阶级为什么会在劳动中使自己变得贫困而使资本家变得强大。… 为此,马克思分别从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两个方面研究了他们收入的来源,以及这两种收入之间的关系。 [W89]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有了将研究的视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意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将这一意图付之于实施,但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研究还是非常哲学化的,他的研究视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探讨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W140]

1848年的欧洲革命最后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这场革命多多少少对传统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改变了现有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 这场革命并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希望的那样,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而且1849年以后,新的革命高潮也并没有像马克思原先预想的那样很快到来。 [W178]

政治经济学这座宏伟的科学殿堂,马克思对于其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在开始时是估计不足的,因为起初他只是打算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这部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著作,可是当他再次迈入这个殿堂时,却发现里面那纵横交错的复杂结构远远比自己所设想的要更加复杂,结果,几个月的时间延长为几乎是终身的时间。 [W208]

1865年1月蒲鲁东去世后,应施韦泽的要求,马克思写了一篇关于蒲鲁东的文章——《论蒲鲁东》,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既客观地、科学地指出了他的功劳;又对蒲鲁东和拉萨尔的改良主义和宗派主义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他们不懂辩证法,不懂历史唯物主义,不懂政治经济学,渴望虚荣、追求眼前的功利,与现政府相妥协。 [W321]

马克思坚决要求施韦泽不要用工人政党的报纸向普鲁士政府作表面上的献媚,但是施韦泽请求马克思考虑报纸的实际困难,他认为报纸首先要在普鲁士国家站稳脚跟。为了站稳脚跟,施韦泽实际上是采取了一些与政府相妥协并且向政府频送秋波的措施,他继续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组论文《俾斯麦内阁》,恭维普鲁士政府。马克思那种毫不妥协的精神使他不能容忍施韦泽对普鲁士政府的这种态度。人们可能还记得,马克思就是由于这种毫不妥协的精神使得他所办的报纸很快就在与政府的尖锐冲突中停刊。 [W322]

[W] 魏小萍、张云飞:《马克思传》

1998年2月  当代世界出版社

 

八、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

(1846年)春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作品,随即在布鲁塞尔成立效仿伦敦正义者同盟和流亡者同盟(由魏特林组织成立,但已在巴黎解散)的协会,他们将其命名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如果说这个新生小团体(一共只有14人!)的官方目标只是“在正义者同盟与所有欧洲社会主义团体之间建立联系”,那他们的抱负实际上在于取代正义者同盟从而处于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位置。… 卡尔很快就精通了组织管理机制的艺术,他给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制定了规章制度,这让他可以开除任何一位不遵守规定的人,且绝不手下留情。 [Y81]

卡尔认为,既然自己已经摆脱了贫困,那么革命也将结束长时期以来的冬眠状态。如今他不仅能考虑除了生计之外的其他事情,还应唤醒整个左派革命团体。他又一次把个人境遇与世界的普遍状况联系起来;… 换而言之:革命只有在马克思的领导下才能进行;只要马克思回归政治舞台,革命就能爆发。在弗里德里希眼里,卡尔具备一种世界精神 … [Y147、148]

对于一个并不存在的“政党”,他自称无可非议。他就像是一位敏锐清醒的观察家,生活在另一个领域:“政党”和“剩余价值”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在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中才能变为现实,同样,卡尔的书籍也只能在他与别人的谈论中才能真正存在 …。 [Y157]

“对我们来说,困难的问题是:大陆上革命已经迫于眉睫,并将立即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由于在极为广阔的领域内资产阶级社会还在走上坡路,革命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不会必然被镇压吗?”。… 就像其他很多问题一样,与人们对卡尔今后作品的运用相隔甚远,但也证实了马克思对局限在一国范畴内的革命前景所持的怀疑态度。以后,他在所有场合将不断提及这点。 [Y158]

1885年夏天,考茨基回到伦敦,他准备撰写一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他以一种可怕的预见性对德国社会主义政党作出了评论:“几乎所有党内的知识分子 … 都只幻想着国家的统一思想、德国与殖民地旧时代的起义,都只想着推动政府进步,使阶级斗争为‘正义’的力量所取代,以及表现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厌恶——他们将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这段话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而且促使社会主义政党在30年后建立。 [Y283]

(1893年4月)他(恩格斯)请沃登(移居洛桑的俄国大学生阿列克谢.沃登)真诚地回答一个问题:对他来说究竟哪一件事更重要——是要他在余生出版那些从40年代起遗留下来的旧手稿,还是让他在完成《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以后,着手发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手稿?…(沃登)提醒恩格斯,无论如何不应该让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被湮灭,至少是最主要的一些著作,因为一本《论费尔巴哈》毕竟太少了。恩格斯说为了真正探究过去的这段情况(40年代遗留下来的旧手稿),就需要对黑格尔本人发生兴趣,但是今天任何人,说得更确切些,“不论考茨基或是伯恩斯坦”都对他不感兴趣。 [Y288、289]

[Y] 雅克.阿塔利(法):《卡尔.马克思》

刘成富、陈钥、陈蕊译  2010年12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根据2005年法文版翻译

 

九、弗朗西斯.惠恩《马克思<资本论>传》

马克思在大学里“养成了对我读过的一切书作摘录的习惯”,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一时期他的阅读书目显示了他在思想探索上异乎寻常的广阔视野。… 这种兼收并蓄、兴趣博杂以及经常显得散漫离题的研究风格同样使得《资本论》的旁征博引不同凡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之差异的,其中对德谟克利特的描述看起来很像是一幅自画像:“西塞罗称他为博学之士。他精通物理学、伦理学、数学,各个综合性科目,各种技艺。” [Wh21、22]

马克思的新闻工作的特点是无畏的斗争性,这可以解释为何他成年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流亡和政治孤立中度过的。他为《莱茵报》所写的第一篇文章,一方面猛烈攻击普鲁士专制主义的狭隘,另一方面对其自由主义的反对者也同样毫不留情。他不满足于与政府及其反对者同时为敌,他也转而反对自己的同志,谴责青年黑格尔派“吵吵闹闹和恶棍行为”。就在马克思承担编辑职责仅两个月之后,省政府的总督就命令柏林的审查官员对其“鲁莽而不负责任的批评”进行起诉。就连俄国沙皇尼古拉斯这样的人物都恳请普鲁士国王要压制《莱茵报》,因为他对上面刊登的反俄的苛论很生气。这份报纸在1843年3月关闭:还在24岁的年纪,马克思就已经挥舞着笔杆子令欧洲的王公们感到恐惧和恼怒。他意识到自己在普鲁士前景渺茫,于是接受邀请,前往巴黎与人合编一份为德国人创办的流亡刊物《德法年鉴》。 [Wh23、24]

马克思总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在路易十八时代,宪法是国王恩赐(钦赐宪章);在路易.菲力浦时代,国王是宪法的恩赐(钦赐王权)。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主语变为谓语,谓语变为主语,被决定者代替决定者,这些变化总是促成一场革命 … 国王创立法律(旧君主制),法律创立国王(新君主制)。… 这个简单的语法上的转位也揭示了德国哲学的缺陷。黑格尔已经认定“国家观念”是主体,社会是其客体,然而,历史表明的却正好相反。将黑格尔颠倒一下,问题就解决了:宗教并没有造就人类,而是人类造就了宗教;宪法并没有制造人民,而是人民造就了宪法。 [Wh25、26]

恩格斯对马克思还代行着母亲的职责:提供零花钱,为他的健康担忧,持续不断地警告他不要忘了他的功课。现存的最早的信是从1844年10月开始的,恩格斯就已经开始催促马克思抓紧将其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笔记整理成书:“你要设法赶快把你所收集的材料公之于世。早就是这样做的时候了”。三个月之后,他更加忍不住了:“你还是先把你的国民经济学著作写完,即使你自己觉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那也没有什么关系,人们已经成熟了,我们必须趁热打铁 … 因此,你一定要在4月以前写完你的书,要像我那样,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限,到时候你一定要把它完成,并设法尽快付印。”这是个无法实现的希望:要等到二十多年以后,《资本论》的第一卷才最终付印。 [Wh34、35]

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他的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891年在爱尔福特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成为主导意识形态。可是在爱尔福特会议制定的纲领分成了不同的两个部分,预示着革命者和修正主义者之间长期的斗争。第一部分是由马克思的信徒卡尔.考茨基起草的,重新表述了为人熟知的来自《资本论》的理论,比如垄断的趋势和无产阶级的悲惨境地;第二部分是由爱德华.伯恩斯坦写的,主要处理的是直接的政治目标:普选权、免费教育、累进所得税。伯恩斯坦19世纪80年代生活于伦敦,受到了早期费边社的影响:罗莎.卢森堡抱怨说,伯恩斯坦“用英国人的眼镜来看世界”。 [Wh145、146]

列宁自命为十诫的承担者,他在其《哲学笔记》中写道,“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然,除了他自己。不过,对于列宁的阅读和写作来说,他自己的“科学知识”也是有限的。下面这段话是托洛茨基对列宁所做的敏锐观察,他像观察其他人那样密切地观察他:“马克思的全部体现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即使是从未因命运所趋成为第一国际的创立者,在后世他也仍旧会是我们今天广为人知的那个形象。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列宁的全部体现在他的革命行动中,其科学著作只是行动之前的准备工作。” [Wh157、158]

[Wh] 弗朗西斯.惠恩(英):《马克思<资本论>传》

陈越译  2009年9月  中央编译出版社

根据2006年英文版翻译

 

十、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马克思的性格是奔放独立的,不知疲倦地专注思想探索更使得他在生活方面马马虎虎。他的个人开支缺乏计划,父亲给他的钱他从来没有弄清过数目,朋友们要是缺钱用,随时可以从他这里拿去。于是,他经常入不敷出,负债累累。他在1837年11月10日写给父亲的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也诉说了自己在进行思想探讨时的内心激荡。马克思对父亲是很敬重的,不仅把他看做慈父,而且还看做可以交流思想的师友。但父亲这一次却不满意。他从儿子的来信中,本能地感到儿子正在走一条危险的道路。他深爱这个有才华的长子,但越是这样,他越是希望卡尔做一名克己守法、勤勉谦逊的学生,为将来谋得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打基础。而现在,父亲凭直觉意识到,卡尔是在朝着向社会挑战的方向走,这条道路给他带来的只会是难以预测的个人痛苦。老马克思这时已是风烛残年,病魔侵身,他挣扎着要用最大的努力来制止儿子的这种危险倾向。他决定在回信中“让自己做个残酷无情的人”,把儿子好好训斥一番。他的心中流淌的是父亲的爱,笔下写出的却是严厉的责备:… [Z19、20]

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从科学上说,过分抬高伊壁鸠鲁是不正确的,因为整个原子理论的基础毕竟是德谟克利特而不是伊壁鸠鲁奠定的。从这点来看,马克思这部博士论文还带有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固有弱点。不要忘记,马克思这时在方法上还完全是黑格尔的学生,因而他不可能避免自己的思想导师的那种抽象思辨的特点。然而,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运用得如此熟练,按辩证方式思考得如此深入,使他的论文充满了逻辑的力量。按照后来梅林的说法,“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成了这位黑格尔的学生授给自己的毕业证书”。马克思在这时对能动性的强调,不仅具有政治上反对专制禁锢的意义,而且也预示着不久后他所创立的能动的唯物主义哲学。… 这部论文,通篇洋溢着一个年轻斗士对宗教迷信和专制秩序的憎恨,充满了战斗精神。 [Z23]

依照作者的看法,如果把“手稿”当做仅仅只有历史文献价值的“不成熟著作”去看待,忽略它的理论意义,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即使对后来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来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不仅仅是历史和经济的必然性,它同时还是迈向“人性”的全面彻底的实现的伟大道德进步。“手稿”高度强调了这一点,而后来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则主要是从历史和经济的必然性出发去论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这就决定了“1844年手稿”有其独立的理论价值。但是,如果从马克思后来成熟时期的观点看,这一手稿是有不小缺陷的。除了在用语上还受到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不像马克思后来的著作那样以生产力发展为尺度去评判特定社会形态,而是把“人的本质”当做这种尺度,这就不能不使自己带有某种超历史的抽象的性质。因此,不能把这部手稿说成是比《资本论》还重要的著作。我们认为,不论人们怎样评价马克思学说,只要还尊重事实,就必须承认,马克思学说的真正特点不是以某些固定不变的“本性”为基础,而是把马克思仅仅当做一位好心肠的理想家去颂扬,而是要像他本人所希望的那样,把他作为一位力求科学地解释和预见历史的科学家去评判。从这点来看,如果马克思一生没有写出《资本论》而是只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他早就湮没在历史上众多的伦理社会主义思想家之中了。 [Z48、49]

对于爱森纳赫派的领袖们来说,组织上的统一是头等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实际力量扩大起来,得到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至于理论上的差别,这些一向惯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不怎么特别看重,更确切地说,他们并不怎么弄得清楚。因为在这个时期——70年代前期——党内成员们大都对理论问题还不甚了了,只是到了70年代晚期以后,靠了恩格斯以及其他一些人的更通俗的著作,马克思的学说才逐渐被人们弄懂。 [Z312]

如果说《资本论》对一般读者来说过于艰深,《反杜林论》则相对易于理解,因此它比《资本论》拥有更多的读者群。后来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读《反杜林论》开始登堂入室的。 [Z320]

马克思和恩格斯起先对这位考茨基印象不佳。但考茨基对他俩倒是十二分的敬重爱戴,处处执弟子之礼。恩格斯首先和他通信,回答了他的一些问题。不久后,他就来伦敦拜访他俩了。马克思初次见到考茨基时,仍然没有获得好的感觉。他给自己大女儿的信中是这样说的:“当这个可爱的人第一次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我是说这个‘怪人’(德语中和考茨基的姓发音相似),我脱口第一句就问他:您像不像您的母亲?他保证说一点也不像,我暗暗为他母亲庆幸。他是一个平庸而目光短浅的人,过分聪明(他才二十六岁),自负,在某种程度上是勤勉的,对统计学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不大,是个天生的俗种,不过,在他那种人当中他还算个正派人;我尽可能地把他打发到我的朋友恩格斯那里去。”马克思对于后辈似乎有些过于严苛,以至挑剔了。… 熟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人都知道,考茨基后来成为阐述马克思学说的最大权威,第二国际时期欧洲社会主义的思想领袖;再后来,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头号论敌,社会民主主义的精神支柱。他在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Z350、351]

[Z] 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2010年8月  人民日报出版社


    进入专题: 马克思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45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