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以美立国,以法治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70 次 更新时间:2014-06-05 08:53

进入专题: 教育价值观  

柯领 (进入专栏)  


这里,我把最近几年对中西方文化个性比较的思考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用李鸿章的话说,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方文明的优缺点进行了许多的比较,主要提出了“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说”,“中西汇通说”,“以精神为体、古今中外文化为用说”,“西体中用说”,“中西综合创新说”这六大学说。现在,这六大学说仍然在不断的争论之中。在这里,我从文化精神与文化形态的角度建立了一个中西方文化精神与文化形态比较的座标系,希望从文化精神与文化形态的比较中找到中国文化最优化发展的道路。我推崇的是中国当代心学大师——唯心主义哲学家贺麟提出的“以精神为体,古今中外文化为用说”(1)。我也特别认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论述:“我坚信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即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以,我的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2)下面我就具体地展开论述:


一、当代世界的问题


从2004年8月3日开始,我来美国生活已经快10年了。在美国高科技的“心脏”硅谷生活,有许多身临其境的感受——硅谷的电脑高科技作为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伟大成就,在把全球联络成一个“地球村”的同时,也存在把全世界逐渐演变成为精神的废墟与文化的沙漠的风险,一切有人文精神价值的东西正在全球走向衰落或渐渐地消失。根据我的观察与体验,欧洲与美国的思想,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都很先进,就缺“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这种视野和感觉,主要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以后,国家逐渐演化成了“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满“自由、选择、责任”的价值引导,社会到处都是教堂,充满了教会的教化、启示与心灵的疗伤和灵魂的慰藉,这就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可惜,当今的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正在越来越沦落成为单向度的技术化统治的物质社会而不能自拔。当代西方文化引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灾难——正如法国文化哲学家施韦泽在《文化哲学》一书里指出的那样:“它的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它就像一艘不断加速航行而舵机受损的轮船,已经失去控制并走向毁灭”(3)。西方文化衰落的决定性根源是“科学技术至上的价值观”导致的社会治理的失灵。在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主导下,教育的“沉沦”已成了共同的问题。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情趣主义的高贵的精神内涵,被数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滥、世俗化浪潮盖住了,注重感官刺激与视觉记忆的“电脑、互联网与电子游戏”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成为缺少精神深度的新新人类,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与人格萎缩的“垮掉的一代”,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上帝”这五大关系的渐行渐远的疏离,学校与个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圣感“而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工具化、数字化,全球正在逐渐变成精神的废墟,“童年消逝”与“娱乐至死”而呈现出垂死争扎状,弥漫着一种物质主义的死亡气息。当今全球的文化与教育生活,被无中心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搞得庸俗不堪,乱七八糟,搞笑、喳闹而又假、大、空,世界沉闷得太久了。教育跟着社会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当代世界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当今的世界教育遗忘了“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一伟大的品格,重视科学技术而轻视情感世界与人文艺术所造成的灾难正在渐渐地呈现出来。当代学生们沉湎于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像是一群浮游动物,在一种寻求刺激的虚幻的世界中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运动、艺术、人文、亲情友情的亲密接触,越来越不喜欢阅读与接受有精神深度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配合造就了成堆成堆的追星族、嘻哈族、卡通族、草莓族、啃老族,花少女、花美男、新新人类,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精神空虚、躲避崇高、打扮怪异、物质享乐、东飘西飘、精神恍惚的宅男宅女,六神无主而又偏偏倒倒地行走在大地上,被喻为“游戏的一代”。这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吧!教育应该是理想主义的事业,要与社会保持距离并引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学校的风气应该永远是人文主义至上的、美学的、精神的、形而上的,而社会的风气则永远是功利主义至上的、世俗的、物质的、形而下的,这一升一降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态的平衡。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个风险社会里规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教育要从“养心”开始,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倡导“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学习第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这种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二、“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是建设文明国家的根本规律


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启蒙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里,强烈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当今时代的特征是“上层腐败,下层粗野”,只有通过“美”才能拯救堕落的社会。他认为,政治问题的解决必须假道美学问题,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因此,要顶住时代的需要和风尚,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4);“政治方面的一切改进都应从性格的高尚化出发(而性格的高尚化只能通过艺术)”(5);“近代人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挥复他们天性中的这种完美性”(6);“只有美的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得势,理想中的国家才能成为现实,国家与个人才能达到和谐统一”(7)。引用席勒的观点,为我下面的论述作了铺垫。改造国民性问题,是20世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的大师、民国时期的第一任教育总长与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受西方人的启 发,他认为近代中国人的身上最缺乏的就是审美精神,因为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只有美才能让中国人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人欲横流主义的纠缠。于是回国后,就倡导“教育救国”,“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在1912年4月发表的关于讨论教育方针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的文章里,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这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7月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年9月,这一新的教育方针由教育部公布实施,这一教育方针特别突出了美育的重要价值,蔡元培一直想写一本《美育》的学术专著,可是由于公务太忙,一直没有时间写,只写了几篇小文章,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遗憾。

经过多年研究以后,我发现“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是建设文明国家的根本规律。中国的崛起应围绕“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来展开:美是内治,学校教育要以“美育”为中心,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教育要以“宗教”为中心,通过社会自发的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努力提升人的心灵美感与人格品质;法治是外治,其目的是以普世人权为中心使社会管理有序化,努力建设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普遍规律。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审美教育走在政治改革之前,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逐渐建设“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社会,这是一条平稳转型的道路。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半是专制的伦理学,一半是自由的美学。儒家可分为政治儒家与心性儒家两大流派,政治儒家“以德治国”是主流、是家长制的等级的伦理,是一种反个性,反创新,反“自由、平等、博爱”与反普世价值的伦理体系,这是中国社会官本位与人格普遍萎缩并使社会长期停止不前而又周期性地动荡的根本病根,而心性儒家、道家、禅宗是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与天地境界的修炼美学,主张自由与个性解放并反抗条条框框的政治儒家伦理,对中国压抑人性的等级社会与功利社会起平衡作用。

而事实上,美学恰恰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里说:“雅典生活中主要的元素,便是个别的独立性和美的精神所鼓动的一种教化”。(8)也就说古希腊是一个美的个性化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美学的社会。当今的欧美文化就是在希腊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整个社会有一种浪漫的审美精神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品格,现在,在欧美国家生活的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受到这种精神与这种品格的存在。所以,我同意,“欧美文化是现代世界的入口”这样一种说法。这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对全世界的人民都具有吸引力。显然,美育不可能代宗教,美育与宗教是互补的,应该共生,学校教育以美育为主,社会教育以宗教为主,当今的欧美社会,已经是这样做的,只不过电脑发明以后的当代西方社会正在全面地滑向可悲的物质主义社会。中国还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国家,条条框框太多,社会品质与生活品质还比较粗糙,学校缺少美育,社会缺少宗教,人们还普遍缺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美学、宗教、生态文化等人文精神的教化与教养,使得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态严重的失衡,功利性十足的“土里土气”的意识形态文化与“又土又俗”的港台品味的大众文化成了学校与社会的主导文化,人们还普遍生活在功利的价值选择之中,发展缺少原创,主要依靠复制与低端产品制造,使得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界还处于较低的谋生的层次,难以对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对国际社会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与政治的崛起而更应该是一种文明的崛起!一种“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崛起!中国,您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请问,中国,现在您作好了文艺复兴,作好了文明崛起的准备了吗?据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介绍: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美国占43%的市场份额,欧洲占34%,亚洲占19%,其中日本占10%,中国占4%。在美国生活基本上感觉不到当代中国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除了少数中餐馆、中医诊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外,在美国10年,我只听到过一次美国人的“垮掉的一代”的博物馆放中国《梁祝》的音乐,看过四部中国电影。显然,中国还需要不断的向欧美学习与向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以美学来改造社会,才能逐渐进步并全面提高社会方方面面的品质。水到渠成,当国家文化有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后,自然而然就会走向世界。


三、走向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我已经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美是万物存在的最高理由,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里说,历史是根据太阳的光线从东方开始在西方终极的,人类历史开始于中国和蒙古,要逻辑地经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尔曼世界”,日尔曼世界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终点。而我认为,要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洗礼后的中国所创造出的“东西方合一”的文明,才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点,从而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辨证循环,也就是历史与文明的轨迹是“中国—印度—波斯—古希腊—古罗马—日尔曼—美利坚—中国,中国是起点也是终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与天道合一,天地人共生”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人类文明开始于“天人合一”,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又终结于“天人合一”,这样才完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循环。剑桥大学的著名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里,强烈地表达了一种观点: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希腊文明模式与中国文明模式”的互补。(9)对此观点我深表认同。西方自然观是原子论思维方式(如西医),从微观开始到宏观,中国自然观是元气论思维方式(如中医),从宏观开始到微观,二者构成互补,被系统生态自然观所整合。在我看来,西方文化主“动”、主“阳”,阳盛阴衰;东方文化主“静”、主“阴”,阴盛阳衰;动以健身,静以养心;要“动静互补”与“阴阳平衡”方能可长可久。由美的鉴赏力与整合力造成的混血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事实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很有美感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中国的“元气、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与美学,名山大川、园林、古镇,建筑、茶道、诗学、古琴、围棋、书法、国画、养生、中医、风水、太极、武术、饮食文化,儒家的心学,道家的哲学,禅的艺术,藏传佛教的修炼体系与气功的自我训练等是一种追求天地境界的自然美学,这是一种注重艺术感觉与内在心性修养的修炼美学。这种充满了静穆精神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文化达到了人类精神美感的最大值,刚好弥补了西方文化的不足,因为西方文化侧重的是个人主义的人文美学,重视对现实世界的“原子论思维方式的科学观察、实验、慨念、判断、推理”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体验以及对“神性世界”的向往。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与西方的人文美学和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互补的结构,21世纪的世界文化应该是“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中国人应该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优越感,这些传统价值会逐渐发掘出来将影响全世界进行文化转型而建设成为全球的生态社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希望与新的文化生长点。如果说,以希腊精神为主的欧美文化使全球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那么,以“天人合一”精神为主的中国文化将会成为使全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主力文化,将为人类文明灌注“天人合一”的灵魂,人类的生活方式将更加追求“自然化、人文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显然,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化的困境就需要东方“天人合一”本体论的文化价值观来平衡与拯救。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具有最大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将吞并西方文化而形成天人合一的“本体论、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五位一体的综合,东西方文明正在走向融合,东方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模式,西方学习东方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已成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欧美六十年代以美国加州为中心兴起的“回归心灵——回归原始,滋养灵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精神性”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正在渐渐地影响全球。新时代运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向东方行”。“爱自己、走向天人合一、活在当下”这三大思想是新时代运动强有力的口号。这是一场发生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静悄悄的革命:在当代,学习实践东方哲学体系的人越来越多,天人合一,风水思维、超觉静坐,气功,生活禅修炼,瑜珈,易经,太极,禅学,密宗,道德经,逍遥游、中医,足疗、水疗,香疗,苏菲玄秘学,马哈拉志等等拓展心灵意识的法门在全球大大地风行了起来。

在对东西方文明的学习与体验中,四十岁之前,我更喜欢西方文化,热情、个性、高贵、浪漫、奔放、逻辑思维、执着追问与深入分析;四十岁以后,我逐渐更喜欢东方文化,宁静、淡泊、天人合一、静观、玄览、打坐、养生、慢生活,整个身心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倾向。现在,作为个体的我经常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里而不能自拔。仅仅泡一杯盖碗绿茶,打打坐,到山上去练练功採採气,看几幅国画,读一读《黄帝内经》、《法天象地风水学》、《中国道家养生文化》、《中国佛教养生文化》这样一些书,我就完全被中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美感所征服。在我的心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很美的民族,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文明,这既是一种古老的文明, 又是一种未来的文明。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象;明清是下游,经常断流,已奄奄一息。中国人的品质,春秋时代清澈刚健,魏晋时代虚静逍遥,唐宋时代雍容文雅,明清时代则奴性十足和流氓气十足。近百年来,我们错过了什么,“国民劣根性”的改造从哪里开始?要恢复中华民族的元气与汉唐盛世的雄大气象并实现“中国梦”,依我之见,“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是唯一的出路。


四、把中国建设成为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


在当代,“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三大标志(帕森斯),正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但我认为,社会必须要发展出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要让美来约束自由带来的内在的躁动与功利的心态,美是内治,法治是外治,二者合一这个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与宁静,否则,自由会走向其反面。所以,宗教家马丁·路德说“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人类社会整个美学修养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阵地来实现。学校真正的内涵首先应该是立足人类文化视野向学生们传授人文学科课程与“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观以及充分发展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教学生们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与培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此标准来衡量,通过对中外课程结构的分析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在我看来,目前欧洲社会大约做到了70%的水平,美国大约做到了50%的水平,中国大慨做到了30%的水平。

当代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哲学家亨廷顿教授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一切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大概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方化引领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去西方化,回归传统文化,继续引领现代化。”我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而实施的“脱亚入欧战略”就是按以上两个阶段系统设计并实施的,经历了“文明开化—缔造立宪政体—走向工业高度发展的体系”这三个方面的系统建设,造就了现代化的日本。那么,中国呢?结构决定功能,两千多年的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所以功能就没有改变。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教育、人民的生活方式”等,还主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里轮回,从整体上来看,整个国家还没有进入现代文明,个体为国家而存在而不是国家为个体而存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还弥漫着一种官本位的庸俗,国家的整体性吞没了个体性,人民还普遍为“活命”而存在。何时才能 有出头之日呢?政治与教育与社会合一的发展模式还要坚持到什么时候?中国还要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里轮回多久呢?还好,走向宪政民主,建设“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的现代社会结构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法治和自由”这种普世价值正在中国的大地上逐渐生根。现在,具有英明领袖气质的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创新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大转型。由重视国家,国家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转向重视个人,由重视公有制而转向重视私有制,重视个人的尊严与幸福,重视个人的自由选择与自我实现,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一次关于文化深层价值观的伟大的变革。所谓“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慨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唤醒自我,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中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与实现自我。

人一定要活在自由中,活在自我意识的感觉中,活在自我实现的生命状态中,不自由毋宁死!对教育的定义说来说去,说了两千多年,其实很简单,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人最本质的力量与创造性是根源于自我而发展出来的,没有自我就没有人权,也没有个人的幸福与个人的创造性。所谓人权,其实就是人天生就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要在宪法的主导下,个体要脱离国家、脱离家庭、脱离学校的监护状态,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行动能力的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期待的那种人。只有这样,个人才有自由度与人的尊严,社会才有更大的创造性,人民才有更多的幸福感。这就是“个人主义文化”的真正魅力,也是发达国家真正的成功之道,因而,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吸引力。“境由心造”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请问,未来中国人的“心”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里,在宪政民主的社会制度里。努力建设个人主义的教育体系与宪政民主的社会制度吧!

暮鼓晨钟,一元复始,大道崛起,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正在渐渐地走向人文复兴。我们的社会现实还不够完美,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切有苦难感的人们,与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点亮一支蜡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抱怨、不要悲伤、不要放弃,让我们首先回到内心世界屏心静气、心平气和去仔细感悟美、欣赏美、体察美作为本质的整体存在,然后,找到感觉后把美作为变革的基地,化悲痛为力量,把苦难感转化为一种变革现实的创造的力量,再走出去,去信仰美、去跟随美、去竭尽所能地改变不美的现实。人类因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设人类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 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一个以美为本的天人合一的世界。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与国家的改革保持一致,稳妥而慢慢地变革,实现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转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把中国建设成为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朋友们,行动起来吧!能够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1)王思隽、李肃东著,《贺麟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第46页

(2)季羡林著,《季羡林对话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5页

(3)(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文化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53页

(4)(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 《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5)(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 《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6)(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 《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7)(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 《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8)(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  《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43页

(9)(英)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 《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33至43页

2014年5月19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价值观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24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