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淼: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04 次 更新时间:2023-10-17 11:52

进入专题: 官本位意识  

李太淼  

 

摘要: 从人的角度看,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 官僚主义作风、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目的、“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特权意识;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 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望子成“官”心理。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的表现主要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干部级别泛化现象、科教文化单位的过渡行政化现象、学术活动中的官本位现象以及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官本位现象。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官本位意识; 党政干部; 民众

 

所谓官本位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作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高低、个人社会价值大小首要标准的一种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党所主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同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等,存在着深刻矛盾。官本位意识不仅同目前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直接关系,而且同目前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有一定内在关系。认真分析官本位意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诸种表现,对深刻认识官本位意识的社会危害,破除官本位观念,有重要意义。

 

一、从人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表现

官本位意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尽管封建专制的官僚体制早已被破除,但官本位意识作为历史沉淀在国民血脉中的一种思想意识,经过代际传递,其影响依然存在。从人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不仅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而且在普通民众身上也广为存在。

1. 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毫无疑问,在我国的党政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干部都具有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具有现代民主法治意识,能够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权。但也确有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党政干部中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作风是官本位意识在当代干部队伍中的一种典型表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专门谈到官僚主义问题。他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当前,个别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是把自己看做人民的公仆,视人民为父母,而是把自己当做人民的父母官,“官气”十足,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个别领导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决策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唯我为大,唯我正确,唯我高明,习惯于一言堂,听不尽不同意见,缺乏民主意识,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习惯于以权以势压人。个别干部缺乏群众观念,不是把为群众办事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而是当做对群众的恩赐,不是把群众当亲人,而是居高临下,态度生硬,装腔作势,办事推诿扯皮。

( 2)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主要目的。这是官本位意识在干部队伍中的又一重要表现。应该说,追求当官升官并不是什么错事,当官升官是为了更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问题在于,个别干部本末倒置,把当官升官本身作为人生主要目的,出现了价值观、人生观扭曲,为当官而当官,为升官而当官。一些干部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一切服从于官级地位,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做人生最高价值追求,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在一些干部看来,“从政才是本事,做官才有出息”,有了官位就能光宗耀祖,就有了一切。有的干部为了个人升迁,急功近利,大搞形式主义,制造虚假政绩,欺上瞒下,投机钻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有的干部为了保官升官,把大量精力智力用于找靠山、拉关系、拉选票、请客送礼; 有个别干部为了争官,不惜诬告诽谤他人、设计陷害他人,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有个别干部为了跑官要官,甚至走上了行贿索贿的犯罪道路。在官场竞争中,一些保住官的人、一些升了官的人,往往感到身价百倍,春风得意;一些没有达到升迁目的的人,则往往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些降了职或失了职的人,则往往感到羞愧耻辱,无脸见人,甚至感到六神无主,痛不欲生。因为当官升官对个别干部如此重要,因此在我国的干部队伍中,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心理在许多干部身上严重存在。也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干部制度改革时才特别强调,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 3)“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主要反映在下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身上,但同样是官本位意识一种重要的且极为普遍的表现。“唯上是从”,就是只认官阶认等级认权力,其工作的出发点不是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而只是对上级领导甚至只是对个别领导负责,对上级领导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与“唯上是从”心理密切联系的是“曲意逢迎”心理。对上级领导干部,对比自己官职高的干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抬轿子,吹喇叭,“曲意逢迎”,甚至大搞“非礼逢迎”。个别上级领导干部就是在下级干部的“曲意逢迎”中,习惯了前呼后拥、美言盈耳,习惯了发号施令,开始逐渐脱离群众的。也就是说,个别上级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形成与一些下级干部的“唯上是从”、“曲意逢迎”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官本位意识的重要表现。

( 4)特权意识。不同职级的干部享受不同的工资报酬等待遇是应该的,无可厚非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特权意识是指有些干部从官本位思想出发,利用官职权力追求特殊利益的一种思想意识。虽然我国在干部制度改革和建设中,十分注意反对特权现象,不允许干部特权存在,但特权意识作为官本位意识的延伸和表现,在个别干部身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有的干部不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更好地为人民工作,而是把手中的职权当做谋取个人特殊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捞取特殊利益。有的干部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一些干部把占用大面积办公室、公车私用、用公款请客送礼、用公款变相出国游览、游山玩水,看做一种应有的特权和荣耀;个别干部把违规多占住房,利用职权违规为配偶、子女及亲朋好友办事谋利,看做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以及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同个别干部的特权意识不无关系。

2. 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这里所说的民众是相对于党政干部而言的。在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不仅存在于党政干部队伍中,而且存在于民众之中,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民众中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臣民意识、盲从心理是官本位意识的延伸,是官本位意识在普通民众身上的重要反映和变相反映,本质上也属于官本位意识。当今时代,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受封建落后的传统思想意识影响,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在一些民众中仍然存在着。当代一些民众中存在的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主要表现在:总觉得低人一等,人微言轻,不愿、不能、不敢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害怕得罪官员,不敢对官员的公共权利行使进行大胆监督,不敢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总想盼望有人替自己做主而不愿承担民主责任义务; 在对官员表现出敬畏心理的同时,还对官员的决策表现出盲从心理。正是因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的存在,个别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独断专行的行为才更加肆无忌惮;正是因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的存在,个别领导的一些错误决定才在所谓群众“一致同意”、“一致拥护”的情形中得以通过并实行。

( 2)慕官敬官畏官心理。这是官本位意识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又一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对“官为百业之首”、“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依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以官为荣,由此造成人们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既存在于农民阶层、工人阶层中,也存在于个体工商户、知识分子、企业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阶层中。比如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虽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能把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依然有一些知识分子存在浓厚的“学而优则仕”情结,把追求当官当做人生的首要追求:或者对本职工作自我否定,总想有朝一日跻身真正的官场,或者把专业知识当资本,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行政管理职务刻意追求,即便是对一些学术团体的虚职、名誉职务,也看得很重。有些知识分子在与官员交往中往往自轻自贱、自我贬低,对官员曲意奉承。个别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缺乏科学精神,缺乏探讨真理的勇气,往往以个别官员的意志、爱好为转移。官本位意识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

( 3)望子成“官”心理。这是与慕官敬官畏官心理密切联系的心理,是官本位意识在民众中的又一重要反映。尽管时下社会发展进步使得人才观念、就业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官”已经被看做一种职业,“官员”与教师、医生、专家、企业家等都被看做社会优秀“人才”,但民众中还是有不少人把“当官”当做理想职业的首选。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已时过境迁,未能了却“当官”心愿,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后代身上,望子成龙,而“成龙”的主要标志就是成“官”。由此,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开始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当干部”意识,教育并鼓励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官最好是当大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连年出现的“考公务员热”现象,尽管“考公务员热”更多反映的是报考者对现实利益的诉求,但也不能排除家长们望子成“官”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排除官本位意识在一些青年学子身上的代际传递。

 

二、从社会现象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表现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看官本位意识表现,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客体的角度看问题,注重行为的结果和社会表征。这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更深入更全面。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较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地方、单位等政策规定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意识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致于在我国一些地方、单位、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具体规定中有时也会打上“官本位”的烙印。

( 1)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行政级别是体现“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在很多领域,除了行政职位有级别,很多与级别不相干的空间也逐渐打上了级别的烙印。比如,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被定为省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等不同级单位,与此同时,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被分成行政级别不同的干部。与此相应,这些企事业单位内部也出现了与政府部门同样的管理规则,把管理党政干部的方法简单套用到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如工资级别、用房分配、奖金福利发放等主要以行政级别作为标准体系。

( 2)干部级别泛化现象。在干部管理中,干部有级别区分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不同级别的干部拥有不同的权力,承担不同的职责,享受不同的待遇。然而,在官本位意识作用下,干部级别有所泛化。没有职权、职责的行政级别很多,超出职位行政级别的官员越来越多,超编制配备副职领导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 3)干部选拔和人才使用中的官本位意识。比如,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干部选拔中,规定竞选正处级领导岗位,必须在实职副处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这种前置条件,事实上使一些没有当过“官”的优秀人才失去了竞选正处级领导职务的机会,不利于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正常行使。再比如,有些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存在“官本位”的人才激励方式,不是从事业发展、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强化人才激励,而是把“封官”作为重用人才的主要举措,由此导致一些专业型业务人才纷纷奔赴“官场”,由此导致企事业单位组织架构出现“三多一少”,即管理层次多、管理机构多、管理干部多、干实事的人少。

2.科教文化等事业领域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当前,科教文化事业单位的过度行政化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广遭诟病。这种过度行政化,既反映了我国科教文化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同时,也反映了官本位意识已严重渗透到了科教文化领域。科教文化领域中的官本位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 1)科教文化事业单位的过度行政化现象。过度行政化趋向就是把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方式、干部管理方式过多地运用到科教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中,造成行政权力对科研、教学、文艺创作活动的过度干预,造成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利益分配的垄断性控制。正如俞可平教授所指出的,这些年来官本位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正向社会各领域蔓延,最不应该有官本位的学术领域,也开始官本位化。①而今,行政权力之手已伸到职称评审、成果评定、课题立项、学术争论、作品创作等多个方面,一种新的“政学不分”现象有所显现,亟待扼制和破除。过度行政化现象,导致了学术资源和利益的不合理、不公平分配,损害了真正在一线工作的科教文化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科教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如此,过度行政化还进一步强化了个别科教文化工作者的官本位意识,一些高校出现众多教授争当“处长”的不正常现象就是例证。过度行政化,不符合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妨碍科教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 2)学术活动中的官本位现象。开展学术活动是推动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过程。但当下的一些学术活动却受到官本位意识的严重影响。比如,在有的学会的领导职务安排中,官本位意识浓厚,有的学会的副会长、副秘书长名单列了长长一大串。有的学术会议动辄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参加开幕式,以此显示会议档次规格,形式主义严重。有的调研、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取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迎合个别领导的喜好。名不副实的署名问题也严重存在,其背后是权力对学术成果的绑架。官本位意识的渗透,严重制约了科学精神的弘扬,使一些学术活动严重变形变味。有学者明确指出:如果学术评价和学术团体的行政化、官僚化使官学一体,那么必然导致权力绑架学术,产生诸多学术不公和学术腐败,影响学术发展和繁荣,影响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②

3. 日常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注重人际交往和人情关系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也有着重要表现,而且构成一种我国特有的但却是落后的社会政治文化。人际交往中的官本位意识表现多种多样,我们只能择其要者而梳理分析。

( 1)亲友聚会中的官本位意识。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在一起聚会是一种沟通感情、享受感情、增进感情的很好形式。然而,近些年来,亲戚朋友的聚会中官本位意识越来越浓,以致有些聚会的目的发生严重变异。在一些同学、老乡、战友的聚会中,常常演绎着官场潜规则,比如聚会中的座位排序、致辞顺序、敬酒顺序等等都要充分考虑与会者有无官职、官职大小、任职部门重要程度等因素,从而使整个聚会弥漫一种媚官媚权媚俗味道,友情互动涂上了浓重的世俗功利色彩。更有个别官迷心窍的人,往往把这些聚会等当做接近有关领导、寻找靠山、拉关系、攀权附贵的“载体”,苦心筹划,精心运作,务求使自己有所收获。时下,即便是在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亲友聚会中,也会经常感受到官本位意识以及金钱意识对传统亲情观念的挑战和侵蚀。

( 2) 迎来送往及言语称谓中的官本位意识。在迎来送往中,一些人对具有官员身份的人格外热情和尊重,而对普通群众则比较冷淡;有的人常以能与官员结亲攀友、与官员交往为荣耀;有的人动辄以“老家”能产生“大官”而倍感自豪。在当今的一些言语称谓中,人们慕官敬官畏官的心理也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人们在称呼一些副职领导的时候往往会把“副”字去掉;人们对亲朋好友中的官员也往往称呼其官称,而不直呼其名;人们对一些非领导职务的虚职干部,也往往称为某部长、某处长。语言称谓与官本位意识相结合,构成了中国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

 

注释

①喻可平: 《什么造成社会的官本位文化》,《社会科学报》2013 年9月26 日。②张清俐、裴显:《让学术诚信成为研究中不可触碰的红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1 月27 日。

 

参考文献

[1]于洪生. 现阶段我国“官本位”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 领导科学( 中) . 2013,( 2) .

[2]呼唤学术会议回归学术本身[N]. 社会科学报,2011 - 05 - 26.


    进入专题: 官本位意识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5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州学刊 2014年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