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南辕北辙的中国稀土保卫战忽略了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4 次 更新时间:2014-04-02 22:34

进入专题: 稀土  

王韬  

 

3月26日,WTO正式裁定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违规,这意味着稀土、钨、钼出口保护案在WTO败诉了。虽然还有上诉终裁的一点余地,但过去几乎找不到终裁把初裁结果扳回来的例子。基本上可以说,由于中国在稀土政策上的破绽,中国通过配额管理保护本国稀缺自然资源的努力,终究在最近一败涂地。

我们在对外讨价还价的时候,可以宣扬“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储量长期供应全球90%以上的市场需求,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是以约1亿2000万吨稀土储量,每年供应全球总共仅仅12万吨的市场需求,足可供应1000年左右。

让人着急的是,与极受舆论关注、挖一千年也挖不完的稀土相比,20、30年内就可能挖绝的钨矿、钼矿,却几乎没有人关心。

 

稀土已沦为一般资源

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停留在中国稀土储量占全世界90%的旧数据时代(以下提到所有稀土储量,均按地矿标准,以蕴含的稀土氧化物REO储量计算,并非原矿质量)。这个数据本身没有错,30多年前,中国在包头白云鄂博发现了上千万吨稀土,当时除了中国,其他外国已发现的储量极少,因此中国稀土储量占当时全世界已发现稀土储量的90%。但这毕竟是30多年前的老黄历了,而且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都是轻稀土,按照当时的科学水平,几乎没人意识到轻稀土实际上分布极为广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世界发现的轻稀土储量,早已从三十多年前的不到2000万吨,增加到如今的6亿吨以上。中国的储量也增加了好多倍,但中国以外的新发现稀土储量,增加了足足百倍以上,把我们的占比摊薄了。结果却产生出了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什么“中国稀土储量越来越少了”、“中国稀土资源三分之二都挖光了卖到国外去了”之类。实际完全是误解。

那么中国自己的储量增加了多少?笔者综合《世界稀土经济》、《稀土信息》、《江西稀土通讯》的数据统计,1985年至今,中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从不到1500万吨轻稀土和几万吨中重稀土,增加到了如今超过9100吨轻稀土和2800多万吨中重稀土,而且还在大幅增长中。(1997年增至4300万吨,2001年增至7130万吨,2007年增至9100万吨。)过去这几年就增加了新的轻稀土探明储量2000多万吨、中重稀土探明储量800多万吨。比中国几十年来稀土出口总额全部累计加起来还要多25倍以上。

或许是因为保密和层层审批的问题,不同层级部门公布的数据往往有许多滞后性。例如,直至今日在许多公开数据中,福建龙岩市的重稀土探明储量依然是45900吨REO,但实际上在2012年底,龙岩市国土资源局就透露说,根据他们委托福建省地质地层研究院进行的稀土储量调查,其稀土储量已经极大幅度增长至178万3966吨REO。(仅此一地,就相当于全国所有重稀土年度开采量指标的200倍以上。)

而且储量还有极大增加的可能性。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2012年地质工作会议得出的结论,广东通过当年地质勘探普查工作,得出的广东省重稀土远景储量,是已探明储量的931倍!

中国轻稀土的储量,如今相当于全世界1000年的终端消耗量。重稀土的储量,也相当于现在全世界近1000年的终端消耗量。以国内开采企业已经极度过剩的最大开采能力计算,即便全力开工,在二三百年内也是挖不完的。

相比之下,中国珍惜的黑钨矿已经接近干涸。哪怕是难冶炼品位低的黑白混合钨矿、白钨矿,也仅存180万吨,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后,中国钨矿的总储量从最多时的580万吨,持续下降到现在的180万吨,预计在20年内也将挖绝。钼矿虽然尚有340万吨,但也日渐减少,新发现的矿藏储量远远跟不上消费速度,预计在30年内耗尽。

钨、钼不仅在工业中用途广泛,消耗量极大,而且在军事上也极为重要。这样珍惜的战略性资源,不仅关心的人很少,国家也缺乏实质力度。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到了今天,年消费量/探明储量的比例是1000年,显然属于一般资源,而非稀缺资源。硬说这是稀缺资源需要以逐年递减的配额来加强保护,那么在WTO败诉,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在WTO框架下的参加国是不能对一般产品做对外出口限制的,只能对稀缺资源实施保护政策。参加一般产品类诉讼肯定是必败无疑,而在上诉过程中也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但此次欧美却得以顺利地将它们捆绑在一起,利用稀土上的破绽,把中国通过配额管理保护钨、钼这些本国稀缺自然资源的努力,一下子击溃了。更糟糕的是,未来钨、钼这些本国真正稀缺的自然资源如何保障,看不到有人去关注,这是值得忧心的地方。

没有悟到其中关键的人颇为不少。笔者发现有相当一批论者虽然了解WTO国际法领域,却并不了解矿产资源方面,仍然不知道到底何者比较珍稀。依然以为稀土是稀缺的战略资源,而钨、钼产品只是一般资源,为稀土被捆绑而叹息,却不知道实际上钨、钼才是无人关心的真正受害者。

稀土“假痛”何时了

“资源匮乏的日本大肆购买中国的XX资源,将其埋入海中存起来,以备未来几十年之用。”从“煤炭”到“稀土”,这个经典的XX里,被填入了种种名词。可要是追问具体埋藏地点、作业时间、埋藏数量、拨款来源,就支支吾吾了。我们今天已经不是资讯匮乏时代了,多追问几句就能发现破绽。“稀土之痛”的神话,其实就是一些专家,利用读者(包括绝大多数政府人员)缺乏专业资讯的弱点而鼓吹起来的。

让我们仔细剖析下“稀土之痛”从何而来。首先,假装中国和外国的稀土都没有新增探明储量;然后,通过中国稀土占世界90%到只占23%的比例变化,不提具体储量数据,让人误以为是中国的稀土挖完了,而外国存着不挖,所以中国比例下降了;接下来,就是宣扬,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能源不断研发,现有所剩不多的稀土储备,将很难满足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未来一旦变成纯进口,我们花费的不仅是几十倍、几百倍的金钱,更可能将在战略上被西方国家钳制;最后,自然得出结论,如此珍惜的资源,现在被大量廉价出口,所剩无几,以至于威胁到中国自身未来的发展,那当然要大打“稀土保卫战”了。

可惜开头上错了,就一路全错了,结果当然是错的离谱。既然根本不存在“中国稀土储量逐年减少”、“稀土只剩少量,不够自己未来用,却还低价贱卖”,这些臆想便显得触目惊心。

那么何来“稀土之痛”?只能称之为“假痛”!

可叹的是,只需要一再编造“假痛”,就能多挣几十亿上百亿真金白银,又管它什么稀土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呢。在短期暴利面前,稀土“假痛”何时能了!

 

“稀土保卫战”完全是南辕北辙

众所周知,年消费量/探明储量的比例大于100年的,一般都属于摆脱了稀缺资源范畴,大于500年的,基本上就可以视为近乎无限多的过剩资源了。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在几十年前全世界发现量尚不多的时代,被当时的人视为是战略资源,这很正常。

可到了今天勘探成果越来越多,中国以外的轻稀土储量也足够供应全世界5000年,加上中国,可以供应6000年之久。从事实出发,轻稀土只是一种一般资源,而非稀缺资源。既无专门保障的价值,也无讨价还价的战略意义,反而授人以柄。我国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在建立稀土配额保护的时候,把轻稀土纳入保护范围。

就是这样并不稀缺、在全世界都可以说储量丰富,而消耗量仍然少得可怜的轻稀土,根本不必保护,也没有保护的意义。却在一片“稀土保卫战”的呐喊助威中,大获全胜,得到了国家稀土保护投入的90%,而中重稀土只得到了残羹冷炙。

以包头白云鄂博为例,作为伴生矿被分离出来,堆入尾矿坝的轻稀土,这些储量实际上还是在那里存在,几十年来堆积如山。稀土又不是雪花,放在露天山谷中会融化。要国家投入主要精力耗费巨资建个仓库,花高价把轻稀土特意买去装进仓库里。就算轻稀土十分有战略意义,这也够黑色幽默了。何况轻稀土储量实际缺乏重要的战略价值。

而中重稀土呢?虽然它的储量也同样多的厉害,足够供应全世界1000年,但至少目前中国以外的地方发现的还比较少,开采成本也远高于中国,中国目前还能拥有9成的储量比例,也就拥有相对足够大的市场话语权,还可以继续视为是战略资源,而且具有讨价还价的战略价值。

但奇怪的是,在所谓“稀土保卫战”中,轻稀土收储,重稀土反而不收储。

中重稀土企业还成了被坑的对象——重稀土比轻稀土多蕴含的铽、镝等元素,不但不收储,还采取限制出口、限制开采的错误措施。不仅拱手让出市场份额和战略性的国际市场控制力,而且失去市场的南方重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多数被迫停工或减产,而作为副产品的镨、钕产量相应大幅下降,给主产镨、钕的北方轻稀土企业留下了可观的市场空间,让根本无需保护的轻稀土企业又多挣一份钱。

北京高层不一定知道稀土到底储量多少,本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岂会不知道本地的稀土储量挖五十年一百年也挖不完。限制合法开采的结果,只能为私采盗挖、走私黑市大开方便之门。

比如江西赣州市不无委屈地指出,赣州市就算停止一切勘探工作,目前已探明的中重稀土资源储量少说也够开采四五十年,如按勘探中的远景储量则可供开采近千年。硬说中重稀土是极度稀缺资源,必须压缩开采规模,他们根本没法向当地百姓解释得通。

稀土保卫战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中国稀土产业,实际结果却是扼杀了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道理很简单,既然不存在剩余储量不够未来用的情况,而是用量太少只愁卖不出去的情况。那么种种限制出口、抬高稀土价格的行为,只是让稀土用量的扩大受到阻碍。

毫无疑问,如果全世界稀土用量能够比现在扩大十倍,那么中国仍然可以在不用担心不够用的情况下,掌握比现在大得多的战略话语权。

毕竟,用量扩大十倍,也仍然只是中国1000年/全球6000年,变成中国100年/全球600年,更不用说全国各地方地矿勘探上报中,都给出了极为巨大的稀土远景储量估计,等到稀土用量达到扩大十倍的那一年,中国新探明的稀土储量还将有巨大的增长。

在保证一定的利润和足够的环保投入前提下,维持一个比较低的上游价格,促进稀土下游应用量扩大,对中国这样稀土储量极为巨大的国家来说才是长远之计。而中国整个稀土产业链全行业的收益和成果才能达到最大化,稀土价格也自然而然会涨上去。

江西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孟庆江2010年就指出“如果下游用不起稀土,改用替代产品,是稀土运用的倒退,伤害稀土行业本身。”不幸的是,这句话已经应验了。

“稀土保卫战”抬高了稀土价格,只是少数稀土矿企巨头得利,但是价格高企对后续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近两年行业疲软,连续两年稀土出口只勉强用去出口配额的一半。稀土配额政策的实际失败,自然也就带来了WTO上的应诉失败。对稀土产业本身发展的不利影响,可能还将持续很多年。

而通过配额管理保护钨、钼这些本国稀缺自然资源的努力,被“稀土假痛”给拖累了,有可能被一并取消。未来钨、钼这些本国真正稀缺的自然资源如何保障,也无人去关注,这才是真痛!

百年、千年以后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二十年后就会发生的钨、钼资源干涸,却是我们每个人届时都将面对的问题,将来被迫依赖进口的钨、钼等资源在战略上被西方国家钳制,诚可谓“巨灾”威胁。

希望更多人能够真正去关心了解一下我国面临的钨、钼,乃至其他稀缺矿种的急迫危机。而不用为“稀土假痛”浪费感情。

来源:观察者网

    进入专题: 稀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5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