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一是政府通过对非政府部门的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合作经营或委托授权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提供服务。
二是非政府部门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
三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与第三部门的协商式的合作关系。比如,在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设或经营,并允许投资者享有一定期限的产权,等期限届满后再将产权转归政府。同样,在对公有物品的开发和保护中,国家在赋予开发者对一定矿产资源或土地开发的使用权时,也相应地要求开发者交纳对等的补偿费。此方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对收费物品的供给中正得到广泛的采用。
树立和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在国内外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④一个具有良好声誉和印象的政府,不仅能够得到国内公众支持进而优化行政基础,而且也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资源,这对于未来中国政府改革来说是必要条件。
首先,政府应树立法治服务型的理念。政府理念是政府形象的灵魂和核心,它决定着政府不同于非政府部门的显著特征,是政府行为选择的基础,且最终反映了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选择和行政表现。
其次,政府公务人员要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大功夫。政府公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作风培养是政府形象人格化的具体表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级政府的化身。从现实中可以看到,群众评价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是否廉洁时,往往首先是看各级行政首长及部门人员是否严格自律,是否身体力行。
最后,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用权。政府形象的塑造归根到底要靠健全的制度、严肃的纪律来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规范和制度,从规则、制约和惩治入手建构法治意义上的防腐制度链,同时将行政问责、政治问责和法律问责挂钩,切实提高政府公务人员冒险腐败的成本,才能保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主义学院)
【注释】
①[英]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第1期,第36页。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③[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4页。
④马庆钰:《中国行政改革前沿视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3228.html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