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洪:在改革创新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深入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8 次 更新时间:2014-03-20 20:13

进入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  

裴长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的国内外经济大势进行了研判,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了总体安排,报告通篇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我们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在改革创新中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对当前发展阶段特点的新概括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重要判断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勾画。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速可能略高于201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预测当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将继续恢复,欧元区经济也将回暖;但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致使全球流动性收紧,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因此加大波动、资产质量降低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受周期性特征和结构问题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难以显著改观。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新阶段,增长速度出现换挡期;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突出,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

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生产和贸易日益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复苏和上升势头,201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2012年提高11%,从2012年的1.32万亿美元上升至1.46万亿美元,流向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均出现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势头,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培育和形成,这些因素都是我国经济利用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

 

形成了宏观调控的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对国家宏观调控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新思路:首先是确立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提供了发展思路的依据。

其次是完善了对经济运行状况的观察分析方法。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基点,根据潜在增长率来确定目标经济增长率,在宏观经济政策诸目标中,以保障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底线。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经济增长7.2%以上,可以保证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温和的水平上。增长目标的上限是防止通胀;由此构成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观察和分析参数。

再次是提出了三项政策的协调组合,即宏观、微观、社会三项政策的协调组合。国家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内,不再依靠刺激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使市场对政策产生依赖,所以宏观政策要稳。通过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激活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活力,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提高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所以微观政策要活。通过改善民生,培育消费需求,同时培育人力资本,所以社会政策要托底。

 

作出了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长趋势的新判断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这符合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基本判断。

从经济规律来分析,经济增长趋势必然要围绕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因此分析潜在经济增长率成为判断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基本依据。综合各种观点来看,多数专家都认为未来若干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的水平之上。因此,报告中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有经济学分析依据的,也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从政策措施来看,2014年仍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略有增加,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仍维持13%左右,外贸增长目标设定为7.5%左右,这都为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争取外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条件。

 

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若干新抓手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14年的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和工作目标,这些工作既有连续性,又有一些新内容。

一是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改革的思路仍然是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报告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2014年将进一步简政放权,以审批制度改革为重头戏。突出财税体制改革,打造阳光财政;推进“营改增”试点扩大、减轻企业负担等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农村改革提出了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向深化改革要经济发展动力的举措。报告还部署了科技创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各领域的改革任务。

二是强调把服务消费作为内需扩大的新增长点。这是针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中,商品消费比重偏高,服务消费比重偏低的问题提出的新任务。对比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美国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2012年美国的个人消费规模达到11.1496万亿美元,其中耐用消费品比重为12.82%,非耐用消费品比重为23.02%,服务消费比重为66.19%。美国服务消费在1950年到2012年间增长97倍,其中医疗、金融保险、非营利机构服务、娱乐分别增长284倍、148倍、121倍、114倍,增速高于服务平均水平。服务消费成为美国个人消费结构的支柱,与美国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一基本产业现象相匹配。而2012年在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居住服务比重为8.9%,交通通信服务比重为14.7%,文教娱乐服务比重为12.2%,医疗保健服务比重为6.4%,四项服务合计占比42.2%。可见,未来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潜力在服务消费,特别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消费。报告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也要依靠改革,实行进退并举。

三是发展区域经济带,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个新的举措不仅是区域平衡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需要。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能长久地只依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支撑,而是要发挥全部国土资源的优势。但是在目前资源配置中,是不利于发挥全局性的优势的。因此,国家不仅要保持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的连续性,更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和扶持力度,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吸引力。

四是城镇化近期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三个“1亿人”解决了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作开展的突破口。改造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城中村将改善城镇化以后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化的生活质量。提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则是鼓励流动人口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和生活,避免扎堆在东部北部的一些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和1亿人的就近城镇化,会在消费市场增长方面提供巨大潜力。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16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