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促进价值链提升适应新比较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5 次 更新时间:2014-01-28 23:06

进入专题: 价值链  

隆国强 (进入专栏)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到底国际竞争力还能维持多久,这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1月25日在第十二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旧的比较优势已经减弱,而新的比较优势显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逐渐降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我国应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价值链升级。

 

新比较优势逐渐形成

隆国强表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参与全球竞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贸数量和结构得到了巨大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在慢慢地削弱、慢慢地失去,同时又有新的优势在涌现出来,这就是比较优势的转换。

“新的比较优势首先是大的本土市场和人口质量红利。”隆国强说,本土大市场是需求因素,会对竞争力产生影响。大市场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进而有助于研发和品牌建设。很多小经济体的企业,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仅依靠本土市场开展研发和品牌建设非常困难。

“我们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等等,也成了我们下一阶段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隆国强表示,比较优势的转换要求我们调整对外开放战略的目标,从出口创汇转向价值链提升。全球生产价值链曲线反应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因为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别。相对于劳动密集环节,资本技术密集环节的附加价值较高,研发设计、复杂零部件制造等处于微笑曲线的左侧,另一侧是信息和管理密集环节,如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向,一个是向上的,就是产业之间的升级,确实有传统产业到资本密集、产业密集之间的差别。但是更重要的是价值链的升级,是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环节由附加值更高的资本技术环节升级,或者向信息和管理密集的环节升级。

隆国强认为,现在具有合适的外部机遇来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从引进来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将其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跨国企业要开拓中国的本地市场,就要在中国做适应性研究。另外,他们也要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研发人员的单位成本大概只有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成本优势很明显。

从走出去的角度,隆国强认为,一些新兴经济体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对投资品的需求快速扩张,为中国生产的性价比较高的资本品提供了海外市场,我国生产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运输设备等纷纷进入新兴市场。另外,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开展海外低成本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很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迅速获得了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对于这些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从进口替代转向开放发展

隆国强认为,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价值链升级,首先要将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从长期以来的进口替代发展的战略,转向开放发展的战略。直到今天我们的汽车、钢铁、石化等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还处在过度的保护之下,妨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要转变发展的理念,要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开放发展的战略,逐步加快开放的步伐。

“第二,要加快服务业的开放,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 ”隆国强说,现在的制成品货物贸易中的40%是服务业的增值。所以,服务业的竞争力会直接影响到货物贸易的竞争力。另外,服务贸易本身占全球货物贸易的近四分之一,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排在全球的第四、五位,进口排第三位,但是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却逐年增大,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低下主要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对内管制过度,另一个原因是对外开放不足。这也导致了服务业竞争不足,新产品、新理念、新业态不能够得到应有的刺激,竞争力提高的相对缓慢。

“第三,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促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对中国的集聚。 ”隆国强说,上海自贸区就不是靠政策,而是更多地依靠新一轮开放和涉外体制改革的实践。

隆国强表示,促进竞争力提高的第四个方面就是要改革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更加顺畅地在全球去整合资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 隆国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价值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8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