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近期的中国研究成果简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36 次 更新时间:2005-06-14 00:07

进入专题: 中国研究  

卡内基中国透视  

《贫困的终结:当代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The End of Poverty: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Time ,by Jeffrey Sachs,New York:Penguin Press ,March 2005)

人类历史上悬殊而普遍的贫富差距是随着两百年前现代经济增长时代的开始而出现的,在这以前,人类社会可以说是普遍贫穷,经济和人口增长都极其缓慢,本书可以说是为创造一个更为安全与繁荣的世界提供了一份蓝图。它通过作者本人在玻利维亚、波兰、俄国、印度、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实际工作经历,让读者更深入广泛地了解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相互关联,他试图寻求全面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阻挠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综合因素。他认为这些问题即使很艰难,但是只要拥有足够的道德义务意识和基于个人利益的战略手段,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解决的。本书作者萨克斯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学教授,也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特殊参谋。

《中国经济全景中的潜在误区》

(Fault Lines in China‘s Economic Terrain,by Charles Wolf ,Jr·,K ·C ·Yeh ,Benjamin Zycher ,Nicholas Eberstadt,Sung─Ho Lee,Rand Corporation,May2005)

这本由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出版的着作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潜在问题和危机。书中罗列了八大领域的危机:(1)失业、贫困和社会动乱(在未来十年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率下降0·3─0·8%);(2)贪污造成的经济影响(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率下降0·5%);(3)爱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从2002年到2015年间可能导致中国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8─2·2%);(4)水资源与污染(在未来十年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下降1·5─1·9%);(5)能源消耗与价格(在全球石油供应短缺“中等严重”的情况下,从2005年到2015年间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率下降1·2─1·4%);(6)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的脆弱性(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下降0·5─1%);(7)外商直接投资的可能缩减(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每年减少100亿美元,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下降0·6─1·6%);(8)台湾或其他潜在的军事冲突(保守估计可能导致中国年均增长率下降1─1·3%)。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影响的。

《列宁主义方式的管理新法:执政党对中国金融业的监管》

(“Regulatory Innovation by Leninist Means :Communist Party Supervision inChina ‘s Financial Industry,”by Sebastian Heilmann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May 2005)

中国政府对金融部门普遍深入的干涉和任人唯亲主义同其他许多政治经济体的缺陷相类似,但是中国政府在它的操作管理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办事方式。论文中指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Central Financial Work Commission ,CFWC)的兴亡是政府管理创新潜力的突出表现,也是共产机制领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的体现。创立FWC 是阻止金融业等级制度崩溃、重建中央决策机制的策略,中国领导人通过对资深金融管理者和中央支持的机构进行重组等方式,促进金融市场监督的集权化、统一化、以及自1998年以来开始的一系列管理创新工作。这种列宁式的机构为中国政治家提供了应对可见的机制性危机的存储能力和新颖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是它们不能够为金融管理层提供基于市场的刺激因素,未能增加资本分配的有效性,也与新式的公司管理方式不相适应。因此,以温家宝为代表的领导人试图放弃CFWC的方式,并重新定义共产党团体的角色,从而采用新的方式进行金融部门改革。2003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奠定市场经济管理的全国基础,为在中国金融部门扫除陈旧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长期努力铺平了道路。

《世界的未来属于中国吗?》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by Fareed Zakaria ,Newsweek,9May2005)

最新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的世纪”(China Century )为封面,并将章子怡的照片作为新一代中国人的形象代表放上了封面,国际编辑扎克瑞尔撰写了特别专题报导,分析美国该如何应对中国这一新兴国际力量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威胁和机遇。他写道,中国的崛起,加上印度的发展和日本的力量,代表着全球力量从西方大国转移到了亚洲,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对美国造成最大的挑战,跟中国崛起比起来,伊拉克对于西方联盟来说只是一个暂时的难题。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给美国人带来了好处,例如便宜的中国进口货使美国消费者在过去十年中节约了6千亿美元,但是另一方面,崛起的国家和原有的世界领导国之间历来总会产生摩擦,例如军备竞争和国界冲突等,尽管中美未公开承认这一点,两国却都在默默担忧和准备着矛盾的产生。对此,美国应该在科技教育、金融政策和外交方式上做好准备。首先,美国应继续加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即科学与技术。作者提到,如今美国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外国学生或移民,而眼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回国,中国和印度搞技术研究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即使教育质量不如美国,数量至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美国现在如果不关注科技教育,就无法培养出构建工业化经济的基础──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其次,美国应在国内实行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不能无限期地依赖外国为它提供信贷,因为一旦中国拥有了巨额的美元储备,就意味着它具备了对美国经济进行破坏的能力。再次,在外交方面美国面临着两个可能性,一是中国利用它的规模和实力威慑它的邻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一情况下美国将同俄、日、印一起组成天然的平衡机制,限制中国的力量;如果中国温和平缓地扩大它的经济影响力,美国也将和谐地回应,小心且安静地开展微妙的长期外交。作者认为,在未来,中美之间很可能进入一场“软战争”(Soft War),一场夺取全球威力和影响力的静悄悄的竞争,中美两国会时而成为朋友,时而成为敌人,在某些方面加强合作,在另一些领域则展开竞争,这就是21世纪的现实。

《应对中国的崛起》

(“Managing China‘s Rise,”by Benjamin Schwarz ,Boston:Atlantic Monthly,Vol ·295,Issue 5,June 2005)

施戈沃兹在《大西洋月刊》中说,当小布什在2001年就职时,在美国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最为关切的国家安全问题就是中国的崛起,中国是美国国防部人士所认为的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和军事较量者。在同一期的《月刊》中,罗伯特·凯普兰(Robert D·Kaplan)在《我们如何抗击中国》(How We Would Fight China)一文中同样指出,中东问题只是暂时现象,美中的军事竞争则将定义整个21世纪,而中国会是一个比俄国更为可怕的对手,它构成对美国自由化统治的主要传统型挑战。

《美国急需定义“中国政策”》

(America ‘s “China Policy”Is in Urgent Need of Definition ,by John J ·Tkacik,Jr·,Heritage Lecture,No·874)

美国传统基金会的这篇演讲稿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于三点:(1)一个中国原则;(2)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所谓“现状”由美国自己定义);(3)不支持台湾独立。然而,这三项原则事实上词句含糊,空洞无物,美国政府未能赋予“一个中国”或“台湾现状”以明确的定义,这两个提法本身也自相矛盾。作者呼吁美国政府对台湾给予更大的关注,不仅因为台湾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还因为它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而且是美国重要的国际安全伙伴。他建议国会采取如下措施来修补美国政策的错误。国会首先需敦促政府对台湾政策加以定义,政府至少应该在内部形成对台湾问题的参考体系,明确什么算是台湾的现状,什么算是美国所认为的一个中国原则。其次是要保持联系,即里根总统提出的“永久义务”:中国对台湾的和平统一──美国对台湾防务的支持──台湾继续与中国分离──美国的利益,因此任何大陆威胁和平统一的行为都将引起美国对台湾民主的进一步支持。美国还需要一个战略,使它清楚地明白在十年或二十年后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大陆和台湾,中国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世界大国,而是会根据它自己的利益改变亚洲的政治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就更应及时明确自己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和目标。

《美国在中国的形象》

(Chinese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Edited by Carola McGiffert,Forewordby John J ·Hamre ,CSIS Significant Issues Series,May 2005)

这是美国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3年出版的《中国在美国的政治形象》(China in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 )的续集和补充。一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彼此的态度和相互感知而左右。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两国之间不再具备共同的战略纽带,相互之间的缺乏了解和误解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友好与稳定。本书邀请了美国和中国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多元的视角具体展现近代以来美国在中国的形象问题,以及这种形象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

《中日为何彼此攻击》

(“Why Japan And China Are Squaring Off,”Edited by Rose Brady,By Brian Bremnerin Tokyo,with Dexter Roberts in Beijing and Stan Crock in Washington ,BusinessWeek,Issue 3930,25April 2005)

多年来,在中国和日本的乐观主义者以为这两个亚洲国家的密切的经贸往来可以消除它们历史上的仇恨,但是中日战略竞争却是非常真实而尖锐的。在两国之间矛盾的背后,不仅仅是它们对日本过去的侵略行径的不同看法,而在于中日对亚洲经济和外交领导地位的激烈竞争,因此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很可能将持续下去。其中最剧烈的冲突是日本企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永久成员国中国想阻挠日本“入常”。

《中印关系:美国所应了解的内容》

(India ─China Relationship: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Know,Edited byFrancine R·Frankel and Harry Hardi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显得紊乱,这涉及到它们之间国界的纠纷、核武器的敌对、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竞争、日益增强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国内的发展问题。中印之间的互动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稳定和繁荣,也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利益,但是美国事实上对中印之间的情况所知甚少。本书的作者们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中印两国战略文化、国内情况和国际环境有哪些相似与不同之处?两国关系的国际大环境如何?两国的国家利益之间有怎样的共同点和冲突点?

《书评:中国新闻记者》

(“Book Review :The Chinese Journalist,”by John Gittings,China Quarterl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5)

这是对2003出版的霍格博(Hugo De Burgh )所着的《中国新闻记者》一书的评论。评论说道,与25年前相比,如今中国媒体的自由度已经大为提高,尤其是年轻的新闻记者更善于跳出新闻制度在他们身上所加的限制。

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出国留学深造,解释说他们要为中国新闻将来所可能发生的突破而做好专业准备;还有些人继续在努力突破言论控制,尽管有时会被解雇或处分,但他们通常能够在另一省市的其他媒体找到新的舞台。网络媒体记者一般比报社记者要更勇敢一些。《中国新闻记者》一书通过对中国记者的实地采访透视出中国媒体的发展趋势。

来源:《卡内基中国透视》月刊 2005年第5期

    进入专题: 中国研究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活动信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