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懋:对美国霸权的另一种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2 次 更新时间:2013-12-29 22:42

进入专题: 美国霸权  

陈启懋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权国家。妥善处理与霸权国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在当前形势下提出要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也就是要打破历史上“后发”大国与“守成”的霸权国家往往发生冲突、对抗甚至战争的“魔圈”,走出一条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路。不久前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的中美元首会晤中,习近平主席正式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其后又经过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就此达成了初步共识。两国还在战略与经济合作方面达成了一批协议,取得积极成果。

这次中美元首会晤和新一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国内受到广泛欢迎。但也有些人士质疑,与美国这样一个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怎么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呢?在日常接触中,也不时能听到一些对我国对美政策不满的声音。如有些人愤愤不平地指责我国对美国的政策太软,有的人说什么外交部“缺钙”,等等。

这就涉及到怎样全面认识美国这样一个霸权国家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些分析。所以说是另一种分析,因为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与传统的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基础的分析有较大的不同。

 

霸权国家,同时又是先进国家

首先要看到的是,美国是当代霸权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先进国家。对美国的先进性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说,这里只着重说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领导着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潮流。19世纪后期开始的以电力、内燃机、钢铁、汽车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的信息革命,都发轫于美国。回忆九十年代初当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要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时,许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没有多久互联网就产生而且迅猛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软的软件、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风行全球。现在美国又在酝酿着以页岩气为新能源、以三D打印机为新制造业的一轮新的科技、产业革命。这一新的科技、产业革命无疑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美国目前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还是一个火车头,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第二,美国对战后世界进步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美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是人所周知的。美国在战后世界的发展、和平、进步上虽然也做过不少错事、坏事(下文将论及),但其对战后世界的进步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如战后初期对德意日三个前法西斯国家的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这些国家都被改造为民主法治的国家。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清算得不彻底是个缺点,但日本现在还是奉行由美国主导制定的和平宪法,军国主义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安倍要修改宪法并不容易。又如美国搞了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经济复兴。这固然也是美国自己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对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西欧各国人民以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再如,对战后的非殖民化美国基本上是持不反对或支持的态度。美国在战后很快让菲律宾独立。美国对英、法、荷等老殖民帝国的瓦解持冷眼旁观的态度,甚至有点乐观其成。1956年美国强迫英、法侵略军从埃及撤退....这里固然有与英法等争夺势力范围、争夺市场的因素,但客观上有利于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对美国在冷战中的作用今天也要重新评估。战后初期,西欧国家在战争中破坏很大,经济困难,国力疲弱,而苏联虽然受到的战争创伤十分严重,但在战争中培育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欧国家构成压倒性优势。一旦东西方发生战争,如果没有美国介入,包括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在内的西欧(除英国外)很快就会被红军拿下。美国与西欧国家结盟,建立北大西洋组织(北约),主要是为了防止苏联向西扩展,而不是为了向苏联控制下的东欧扩展。美国主导建立和加强北约,当然是为了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巩固自己的霸权,巩固自己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盟主地位。但客观上遏制了苏联对西欧的扩张势头,保护了西欧各国的独立和发展。试想一想,如果西欧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被迫推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对西欧的国家和人民是好事还是坏事。从是不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福祉,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标准来衡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对美国的霸权也要一分为二

霸权在英文里不是一个贬义词。霸权的英文hegemony可以解释为支配权、统治权、领导权。霸权国家(hegemoniccountry)可解释为拥有支配权、领导权的国家。美国有一个有名的学者基欧汉(RobertKeohane)写过一本题为《霸权以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纷争与合作》的书,提出在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挑战后,为了填补“霸权空白”,美国应组织好“霸权后合作”。1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并不把霸权看作什么不好的东西,而是把它看作国际政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美国喜欢称自己是领导国家,但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我方学者提到美国是霸权国家时,美方学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反感。

在我国古代,霸权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如春秋时有“五霸”。在周王朝衰落,中国境内的各诸侯国群龙无首、纷争迭起的形势下,当时诸侯国中的齐、晋、楚、秦等先后作为盟主,协调诸侯国的关系,维持“天下”秩序,对防止、减少战乱,维护和平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对广大民众也是有利的。我国历来的史书对“五霸”的评价也都是积极的。又如秦汉之际的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可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霸并不是一个负面的东西。

今天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历史造成的,具体说,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几次科技、产业革命造成的。美国的霸权也有两重性。

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消极性、破坏性是明显的。美国从合乎它自己利益的“大战略”出发,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势力范围,经常违反联合国宪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干涉别国内政;以种种借口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抢占战略要地。如插手中国内战、支持蒋介石政府;干预印支革命,参加越南战争,颠覆柬埔寨合法政权;力图推翻古巴革命政府,失败后又对古巴长期封锁;在智利策动推翻阿连德政府…等等。1998年美国以科索沃问题为借口发动的对南联盟米洛舍维奇政权的战争,2003年布什政府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事后查明无根据)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也属于此类。美国又是一个意识形态很强的国家,总是以“上帝的选民”自居,以我划线,总是想用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式来改造别的国家。他们扩展势力范围,既有出于冷战的战略考虑,也有很大的意识形态因素。对联合国美国采取双重政策。它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也经常打联合国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推行它的外交政策。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大批新兴国家参加了联合国、它的“表决机器”失灵后,它就常常撇开联合国,用北约或其他能掌控的机构来推行它的政策。

凡权力都有寻租的倾向,在没有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一国内部的权力如此,国际上的权力同样如此。美国极力维护其霸权地位,固然有战略上的考虑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为了牟取国际上的特权地位和攫取种种特殊利益。这里首先是竭力确保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对一些可能威胁美元地位的新兴国际货币(如欧元)总是设法加以打压。美元这种独霸地位使美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获得大量好处。它可以用美元购入大量廉价商品,通过不等价交换牟取暴利,需要时又可输出通货膨胀,转嫁危机。美国利用其优势的经济、军事、政治力量控制战略资源产地,攫取了大量廉价石油和原材料,使美国社会得以维持远超世界一般水平的高消费。美国有时还放纵、支持其庞大的投机资本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其霸权的负面表现。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美国对维护现行的世界秩序还是有重要作用的。这里涉及对现行世界秩序的评价问题。现行国际体系、世界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建筑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反映了美苏两个战胜大国的力量和影响,使一些大国得以保留特权,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成果。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产物的联合国及其宪章代表了新的时代与国际关系中的进步潮流。战后建立起来的体现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固然有不合理、不公平的一面,更多地是为发达国家的利益服务。但它们也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一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它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美国利用现有秩序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为自身谋利益是毫无疑义的,但它作为霸权国家确实也在不少场合维护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例如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总统卡特立即进行强烈谴责,要求苏联撤军;并与西方国家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对苏施加压力。接着美国又对苏实行一系列制裁,包括停止对苏粮食贸易、终止高科技转让、取消经济、文化、技术交流、抵制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等。美国还对阿富汗抵抗力量进行物质上、军事上的援助,对阿富汗人民抗苏斗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2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果没有美国组织联军打败伊拉克,科威特就被伊拉克并吞了。1969年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甚至企图对我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当苏联就此事试探美国的态度时,美国当时虽然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但对苏联意图明确表示反对,并立即制订了应急计划,还在报刊上揭露了苏联的企图,使苏联不敢妄动。3美国这样做当然是从与苏联争夺霸权的大局出发,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安全。1994年卢旺达发生部族冲突和种族灭绝事件,80多万人死于杀戮。当时美国和英法等国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后来克林顿为此作了检讨并对卢旺达人民表示道歉。他在自传中称未能阻止卢旺达悲剧是他“总统任内最大的遗憾”。4这件事表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认为自己有责任制止大规模的屠杀事件,但实际上它往往不能尽到责任。

 

美国社会也处在不断的演变、转型中

还要看到一点,美国社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处在缓慢的不断的演变、转型中。美国社会有改革、改良的传统。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后,美国就有三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第一次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锋芒,主要针对资本主义早期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暴发户与掌权者勾结攫取暴利、大资产阶级利用垄断地位榨取垄断利润…等等。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大力揭露社会黑暗面(所以又称“扒粪运动”),大造舆论,推动国会和州、市、县议会立法,通过政府执行,革除那些最突出的弊端。运动的领军人物是先后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这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官商勾结、政界腐败现象;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此期间还对限制垄断资本采取了切实的措施。

早在1890年,美国就制定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在一段时间里受到垄断财团和各种势力的牵制,没有执行。老罗斯福任总统期间对反垄断动了真格。他根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解散了摩根财团的北方证券公司(控制美西北部铁路运输)和美国烟草公司;并把洛克菲勒财团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拆为三个…,还在司法部内成立了反托拉斯局,使反托拉斯机制化。为此老罗斯福得到了“托拉斯轰炸机”的綽号。51914年威尔逊总统又签署了“克莱斯登反托拉斯法”取代“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施行至今。认真反垄断使美国经济、社会能够避免列宁说的“停滞”、“腐朽”而不断进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垄断资本主义,也即把垄断定为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帝国主义论》发表于1917年。当时美国不仅已有了反垄断的法律,而且已认真执行并取得成效。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这一重要发展似乎完全不了解,这样他在书中所作出的那些论断,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等等的科学性就成了问题,事实上也已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所否定。

第二次大的社会改革是上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小罗斯福)领导的“新政”。这是对美国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的改革。其内容包括:银行整顿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农业的调控与改革;工业改革与劳资关系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税制的改革,实行累进税,(对高收入者税率高达59-75%)、遗产税和财产转赠税;政府大规模举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大力举办社会救济事业,等等。这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激进的改革。罗斯福之所以能克服来自既得利益阶层和保守人士的激烈反对推行”新政“,主要是利用了1929-1933年那次资本主义崩溃性的大危机。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大资产阶级、保守派被迫同意、接受了”新政“。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国以至世界的资本主义。经过”新政“和二战后一段时间里的高速发展和改革,资本主义重新恢复了生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6

第三次大的社会改革是约翰逊总统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的建设”伟大的社会“计划。这是美国继罗斯福”新政“后对资本主义体系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这次改革把国家干预扩大到空前规模,把美国进一步推向”福利国家“的道路。其具体内容包括:“向贫困宣战”,大力组织对青少年的职业训练和再训练,提高最低工资,拨款改善落后地区状况;保障黑人人权,取消种族隔离、禁止种族歧视;推进对教育卫生领域的改革,把义务教育从初中提高到高中;通过“医疗照顾”(Medicare)、“医疗援助”(Medicaid)两法案,解决老、残、低收入者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改造贫民窟,改善交通系统;等等。“伟大的社会”计划的实施是“新政”后资本主义改革的又一高峰,至此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的体系更加完备。

约翰逊当权期间,美国兴起了两大社会运动,一是以非洲裔民众为主的人权运动,一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越战运动。这两个运动无疑对建设“伟大的社会”是有推动作用的。约翰逊虽然推行“伟大的社会”计划作出了贡献,但由于他在越战问题上的错误决策受到批评,主动放弃竞选连任的机会下台。

自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的社会”,现代资本主义在美国已基本定型。其后历届政府包括以保守著称的里根政府只是做一些调整,没有也无法根本改变已建立的体制。这种调整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往往也是必要的。克林顿执政期间,通过综合治理,在维护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同时消灭了财政赤字,证明了现代资本主义并不是一定要建筑在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基础上,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就。目前的奥巴马政府也在继续推行改革。如他力图通过医疗改革法案,解决至今未能享受医保的五分之一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但法案受到重重阻力。这反映美国金融寡头和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以及传统习惯势力的强大,使改革步履维艰。

罗斯福、威尔逊、约翰逊等人领导的改革,其主观意图都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但客观上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萌生了一些新的因素、新的社会胚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使城乡、工农差别基本消失,中产阶层扩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也呈现过缩小的趋势(信息革命后又出现扩大趋势);这些都为美国今后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准备着条件。随着美国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美国有可能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克服各种阻力,逐步推进社会改革。这种渐进的改革总将缓慢地推动美国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

 

推动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建筑在对美全面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决策

对美国这样一个新兴霸权国家的特征,其两重性和重要性,中央领导人早有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在二战时期就曾指出,美国的一些立国理念,如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7即使在朝鲜战争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时他也说过:“斯大林如此严重破坏法制,这在英、法、美这些国家就不可能发生。美国发展快,其政治制度必有可学习之处。”81972年前后,正是他和周恩来抓住时机,邀请尼克松访华,改善了我国的战略态势。邓小平一贯重视对美关系,把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看作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1979年中美刚建立外交关系,他就访问美国,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89年“六四”事件后美国对我国实行制裁,邓小平仍接见了美国总统的特使,表达了希望两国互相尊重、照顾、解决彼此间的纠葛,使两国关系好起来的愿望。9江泽民在1993年11月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会晤时指出,中美关系是攸关“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应该放在世界范围内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二十一世纪来考虑”。10胡锦涛在2006年访美期间强调,要与美国建立长期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11最近习近平又根据我国和平崛起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要与美国建立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其精神与我国历届领导人提出的对美方针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建筑在对美国这个霸权国家全面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决策。

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理性的。从原则上说,中国历来主张世界上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承认世界上有所谓领导国家与被领导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很清楚,今天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历史造成的,随着全球生产力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种情况将逐步改变,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企图在短时间内改变美国霸权地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和无益的。美国有些霸权政策和行为直接伤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中国当然不能不坚决反对;有些伤害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中国也不能听之任之。但中国早就明确宣示不因为反对美国的某些霸权政策和行为,就不努力与美国搞好关系,也不因为要与美国搞好关系,就不反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和行为。12中国反对美国的霸权行为,同时也明确表示欢迎美国凭借其超强实力,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包括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习近平在加州庄园会晤中说得很清楚,中国愿与美国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13

当然,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风俗、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两国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是十分自然的。对此,江泽民早在1993年就提出,双方要“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14这就是说,中美两国之间产生一些争议、麻烦,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也应该力求减少;发生对抗是可能的,但不是必然的,应该力求避免;双方有分歧,但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要努力扩大合作;而关键是双方要增加相互信任。

不言而喻,相互信任要建筑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中国方面要全面、准确认识美国,美国方面也要全面、准确认识中国。现在美国人士中也存在大量对中国的误解、偏见和误判。有的看到中国的高速发展,而对中国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估计不足;有的只看到消极面,而看不到积极面;有些人坚持陈旧的历史观,总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要取美国的霸权地位而代之;还有些人顽固地抱着冷战思维不放,认为中国仍然想搞世界革命,摧毁资本主义国家和现有国际体系。他们的认识远离现实,对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十分不利。希望美国有关学者、专家、对华友好人士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并帮助美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决策者-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全面、准确认识中国,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双方共同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而努力。

 

(陈启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名誉会长)

来源: 《国际观察》2013年第5期(9月出版)


    进入专题: 美国霸权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95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