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平:理解“中国梦”:关于实现“有尊严的生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4 次 更新时间:2013-12-26 19:51

进入专题: 中国梦  

韩喜平  

 

摘要 “中国梦”不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中国梦的实现要落实在广大人民群众有尊严的生活实践当中,即实现尊严民生。理解和实现中国梦包含着三个基本原则:个人与国家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自信与实干的统一。根据这三个原则的要求,有尊严的民生不仅仅要依靠强盛的经济,更应该把国家和民族作为个人的第一尊严,由此才能构建尊严民生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中国梦  基本原则  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  尊严民生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后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实现中国梦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理想和信念。马克思曾经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而我们也同样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把中国梦变为现实。从现实出发,中国梦的实现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紧密相连的。

目前,党中央一直关注着民生问题,把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任务。“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不能构建一种有尊严的民生,中国梦就不能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有尊严的生活”构成了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之一。

 

理解和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我们认为,理解和实现中国梦最起码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个人与国家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自信与实干的统一。中国梦是伟大的民族梦,也是具体的个人梦;我们不仅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达致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梦不仅是理想的,同时也是现实的;既需要信心百倍地昂首阔步,更需要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

首先,要实现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个人梦。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国家民族之梦与个人梦的统一。因此,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一直生活在“家国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整合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两者的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与长处。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是冲突的,一定要打破形而上学的僵化思维,不能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割裂开来。历史证明,每当国家强大的时候,个人的生活也是有尊严的。相反,在国家衰落时,个体也是没有尊严的。因此,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国家的大梦想当中,才能真正实现。正如著名作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

其次,要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梦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愿望,梦的内容反映的是人对美好事物和生活幸福的追求,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存理想和远大抱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个人都需要有一种精神。理想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本性特征。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理想中才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想意味着人总是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构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理想的生活将是空虚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今时代,由于各种原因的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似乎失去了理想的维度。这必然导致国家和民族精神受到冲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是民生问题的理想性维度,如果失去了理想,民生就将失去尊严。然而,这种梦想又不是没有根据的。没有根据的梦想只能是空想。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原因就在于他们所提出的设想没有科学的根据。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根据,即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这就说明,实现中国梦是需要有现实基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拼搏奋斗,炎黄子孙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艰难地探索前行,但是由于没有找到与国情紧密结合的道路而只能铩羽而归。只有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情,经过近百年的奋斗,找到了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为实现梦想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时代。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总结经验教训,把伟大的梦想落实在广大人民群众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实践当中。今天实现梦想仍然必须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经过多少代人的奋斗,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极端落后的面貌,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有能力走上伟大复兴之路;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有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实现中国梦也就是实现中国人民有尊严的生活理想。

最后,要实现自信与实干的统一。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中国梦如何展示中国气派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中国未来充满自信,这种自信给整个民族以力量。如果没有这种自信,不可能提出伟大复兴中国之梦。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成功的。实践的成功也证明了指导实践的理论的成功。未来,中国的自信还需要在文化自信上进一步加强。只有文化上真正自信了,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有尊严的生活才是可能的。然而,要把这种自信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中国梦,归根到底也必须依靠人民的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的勤劳奋斗传统,这就要求必须力戒空谈、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国梦扫清前进的障碍。

上述理解和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基本原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上述三对关系,同时也预示着一种有尊严的民生愿景。

 

“中国梦”条件下,民生不仅需要财富,更需要尊严

“民生”这一概念最基本的内涵为一个国家、民族中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生存权利问题,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当中就包含这一内容。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但经济的发展一直处在缓慢增长的状态。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经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构成了党的工作主题。可见,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特别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一定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新的内涵在包含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包含着尊严民生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成就显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虽然物质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满足,但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尊严感。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不仅仅有物质财富的需求,更有对尊严的需求。而尊严能否仅仅用物质财富来取代?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尊严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追求,与财富不是直接的线性对应关系。

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自然会进一步提出精神品质的追求。而在众多的精神品质当中,最基本的就是人的尊严。2010年时任总理温家宝曾经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社会发展目标。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尊严”在一个人幸福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谓幸福生活,并不单纯依靠物质财富来实现,在现代社会,幸福已经超出了物质财富的范围。也就是说,物质财富能够给人的物质生活提供条件,但物质财富并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很多有财富的人生活得没有尊严,表现为国家民族意识的淡漠,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对科学知识的热爱,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可见,单纯的物质生活并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幸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有尊严感的存在。如果失去了人所应该具有的尊严,人就不会幸福。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一直对中国有一种文化上的优势心理。中国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西方的价值观中,可能被视为一个“暴发户”。西方国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掌握着“世界精神”的国家和民族,这一点是西方国家长期坚持的一个偏见。比如,早在近代,黑格尔就曾经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甚至没有把对中国哲学的论述写进正文,只是在“导言”中提到了中国哲学。②西方思想大师马克斯·韦伯也曾比较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创新文化只能产生于基督教诸国,东方文化是很难形成推动历史的创新文化的。西方国家价值观上的这种优越心理,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他们有宗教文化背景,第二是他们有相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第三是他们有源自古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张文化。这三点在西方国家看来都是中国的“弱项”,因此,在文化价值观领域,西方国家有排斥中国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当代中国人的尊严民生的关键,就是必须要打破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霸权主义。

在上述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中国梦的提出,自然承担起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塑造引导时代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精神上的尊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它的“特色”表现在何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国家尊严、民族尊严和个人尊严。市场经济并不是要培养人在市场竞争中的自然本性的冲突,如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所指出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而是要在竞争中实现人的尊严。只有以尊严的名义去建设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说来,尊严构成了民生问题的一个当代特有的含义。

 

实现“中国梦”需要把国家和民族作为个人的第一尊严

中国梦蕴含着个人、国家和民族的梦。因此,中国梦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每个个人的尊严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紧密相连。虽然当代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中发生了利益关系,但并没有因此而打破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包括个人的“家庭”,也包括“国家”。正是后者才使中华民族获得了整体性的尊严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传统,已经溶解到每个公民的血液当中。即便当代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的冲击,但在重大的核心价值观念领域,这一点并没有发生变化。比如,在汶川地震等国家重大事件当中,这种传统的民族尊严文化就会得到凸显。人们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骨肉同胞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最终使我们战胜了自然灾害。因此,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总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个人利益的一部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就没有每个个人的尊严。中国近代史已经表明,个人的尊严首先表现在对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捍卫上。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人民生活失去了尊严,但也恰恰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才促使不屈的中国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直至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获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所以,在“中国梦”的视角下,我们必须首先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理性面对当代的国际形势,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个人的尊严与国家民族的尊严更加紧密地关联起来。个人的尊严与国家民族的尊严是统一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来自于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条件的敬重。根据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③这意味着国家对于个人的尊严来说乃是无条件的。所谓“无条件”就是说,个人对他的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不是以国家给予个人的利益多少作为评判标准的。也就是说,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敬重,不以国家提供给每个人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为根据。一个富有的人敬重他的国家和民族,同样,一个贫穷的人也应当敬重他的国家和民族。这样说来,对国家和民族的敬重所形成的国家民族尊严,是超越功利条件之上的无条件的敬重。而这无疑需要个人的精神能力。中国梦的实现,恰恰需要中国人建立一种普遍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敬重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政治信仰。可见,个人的国家和民族尊严是一个人的政治信仰的体现。它构成了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当然,也是中国梦得以实现、民生尊严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

个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而存在的。公民这一概念的本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共的民”。这意味着作为公民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他的个体性,而是他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个体生存的真理。也就是说,如果不首先把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作为自己个人的尊严,就没有个体的尊严。一个人的尊严,除了其个体的人格尊严、道义尊严、生存尊严以外,还有更宏观的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而且,国家和民族尊严才真正体现了公民的尊严。所以,当我们把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来看待的时候,首要的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尊严,而是以国家普遍利益为基础的民族尊严。这就要求个人在他的精神生活当中,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和民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国家面临国际社会上各种思想冲击、经济和贸易挫折以及领土纷争等不公平现象时,个人作为公民必须要把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尊严来看待。

 

中国梦视角下尊严民生的建构路径

首先,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是发展,而发展是尊严民生的基础。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尊严,不能没有物质力量的保证。马克思的经典命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在当代更加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没有经济上的支撑,没有物质条件的改善,就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也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更不会有国家民族中的每个人的尊严。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尊严的物质保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构成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为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要充分调动各种科学因素,使其融入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中,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从而为捍卫国家、民族和个人尊严提供保障。

其次,“中国梦”是我们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是捍卫国家尊严、民族尊严和个人尊严的思想武器。为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的重大历史意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首先表现在她的精神气质当中。而在精神气质当中,一个国家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关键。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不能使中华民族获得自己的精神尊严,中华民族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思想创造力来建设。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中国梦的理论精髓,本身就是国家、民族和个体尊严的实现。尊严是精神性的自我独立。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各种经济殖民主义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把中国梦作为统领我们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民族意识,进而塑建尊严民生。

最后,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有尊严的民生的真正建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尊严不是通过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得到的,按照康德的道德哲学原理,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只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幸福有直接的关联,而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没有必然的直接关联。因为,从幸福原则是不能推导出道德法则的。“要么对幸福的欲求必须是德行的准则的动因,要么德行准则必须是对幸福的起作用的原因。前者是绝对不可能的。”④或者如休谟所说的,从“事实”当中不能推导出“应当”。中国梦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判断,梦想是我们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发展所确立的价值上的“应当”。因此,根据这一道德哲学原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能直接导致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的必然产生的。因为经济的增长只是为我们塑建有尊严的民生提供了外在的物质条件,但事实上,财富的积累绝不能直接等同于尊严的建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地通过思想文化的价值观建设,来塑建有尊严的民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ZD057)

 

注释

①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

②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15~132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58页。

④[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Understanding "Chinese Dream" and Making People Live a Life with Dignity

Han Xiping

Abstract: The "Chinese dream" is not a Utopian concept. Realizing it rests on making sure that the people live a life with dignity, that is, to secure a dignity-based livelihood. Understanding and realizing Chinese dream involve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the unity of individuals and state, the unity of ideal and reality, and the unity of hard work and conf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a life with dignity not only relies on a strong economy, but more importantly, entails treating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 as the first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s. Only in this way can a basic pathway to make people live a life of dignity be created.

Keywords: Chinese dream, basic principles,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vival, life with dignity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中国梦与理论工作者的使命》(论文)等。

    进入专题: 中国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8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2月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