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在吕正操将军家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49 次 更新时间:2013-12-06 21:51

进入专题: 吕正操  

叶永烈  


与宋美龄赛长寿

我在2012年第7期《同舟共进》杂志发表了《海峡两岸政要日记》一文后,想不到引起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的注意。她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说吕将军去世后,留下一大堆日记本。她说与我是北京大学校友,她当年考入北大生物系,后来转入中国医科大学,希望我来北京时到她家看看。

金秋十月,我在北京采访十多天。我给吕彤岩打了电话,她很高兴地说:“我让选基去接您,他也没有看过,一起过来看看吕老的日记。”她说的选基,就是叶剑英元帅之侄。我与叶选基相识多年,对他做过几次采访。多年来他在香港工作,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北京重逢,感到格外高兴。我上了叶选基的黑色轿车,直奔吕府。他还是那样,瘦瘦的,但是很精神。我告诉他,不久前在上海会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熊将军提及与他很熟。叶选基说,他俩都曾在情报部门工作,所以是老朋友。

叶选基对吕府熟门熟路,因为他曾是吕正操将军的女婿。吕彤岩很热情,如同导游一般带我参观吕将军的客厅、书房、卧室,还有她精心布置的挂满吕将军照片的“照片墙”。

我记得,熊光楷将军曾跟我说起一场有趣的“国共比赛”:宋美龄1897年3月5日出生于上海,2003年10月24日病逝于美国纽约,活了106岁。在吕正操将军生前,很多人鼓励他“战胜”宋美龄。吕彤岩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她手持一块粘着白纸的木板,放在父亲面前。白纸上写着“今天1月4日,你的生日,106岁”。

吕彤岩说,这帧照片摄于2009年1月4日,是为庆贺父亲106岁(虚岁)生日拍摄的。吕正操将军生于1904年1月4日。他是在过了新中国60周年国庆之后,于2009年10月13日下午14时45分无疾而终,可以说差不多跟宋美龄打成了“平手”。

吕将军能够长寿,得益于他的一“动”与一“静”。所谓“动”,就是打网球。他在年轻时就开始打网球,晚年仍坚持打。离休之后,辞去各种职务,唯有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一职不愿辞掉。请注意,他不是担任名誉主席,而是主席,直至他离世。所谓“静”,则是喜欢打桥牌,使脑子一直保持灵活。无独有偶,万里委员长也是长寿之人,2012年96岁,他与吕将军有着相同的爱好。万里在上中学时就爱上网球运动。吕正操是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万里则是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万里同样是桥牌高手。更有趣的是,两人先后都曾担任过铁道部部长。

“考证”邓小平何时获知粉碎“四人帮”

在进入关于吕正操将军的采访主题之前,我趁着叶选基、吕彤岩都在,核对一个重要史实:邓小平在什么时候获知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过去,有着种种传说:叶剑英元帅在粉碎“四人帮”之前,曾派王震到邓小平那里,征询关于拘捕“四人帮”的意见;也有的说,邓小平曾到西山,与叶剑英研究过粉碎“四人帮”的方案……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否认了在粉碎“四人帮”之前、在邓小平被软禁期间,曾经秘密会晤叶剑英。邓榕引述了有关书报上的描写(《邓榕同志致本报编辑部的一封信》,1997年6月20日《作家文摘》):

邓榕指出:

那时小平同志正被软禁,完全没有行动自由,根本不可能偷偷出去会晤叶剑英。邓小平与叶剑英的会晤,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春节前后。

处于软禁之中的邓小平,究竟是怎样获知粉碎“四人帮”这一至关重要的消息的呢?关键的人物,就是坐在我面前的叶选基和吕彤岩。

叶选基说,他得知粉碎“四人帮”,是在1976年10月6日夜11时。那是叶剑英的警卫长马西金奉叶剑英之命打电话,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他。

吕彤岩说,她获知这一重要消息是在10月7日中午。那是父亲在上午出席了陈锡联主持召开的三总部各兵种领导紧急会议,回家之后显得异常兴奋。吕彤岩问他什么事情这样高兴?吕正操说“四人帮”已经被抓起来。

当天下午3时,叶选基来到岳父吕正操家。吕彤岩问叶选基,这一消息要不要告诉邓小平?叶选基说,你赶紧给邓家报信。由于邓小平处于软禁之中,他们担心邓家电话受到监听,于是吕彤岩乘公共汽车前往和平里,来到邓小平的女婿贺平家。(值得一提的是,吕彤岩对笔者称当时叶选基并不在场,是她自己决定去贺平那里,而叶选基则坚持是自己在红星胡同提议吕彤岩去贺平家。叶选基与吕彤岩两人当面对质,各持己见。考虑到叶选基通常对自己经历的细节记得比较清楚,所以笔者倾向于叶选基的回忆。)

叶选基为什么让吕彤岩给邓家报信,而不是自己去呢?那是因为吕彤岩跟邓榕以及邓榕的丈夫贺平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吕彤岩告诉我,她跟邓榕很早就认识。在“文革”中,邓榕在陕北插队落户,而她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之后也被分配到陕北一个公社的卫生院工作。很巧,跟邓榕所住的村子只隔5里路,所以过从甚密。她甚至还为邓榕介绍对象,把卫生部副部长贺彪将军的儿子贺平介绍给邓榕,她成了邓榕的“媒人”。正因为这样,贺平听到吕彤岩告知的重大消息后,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骑车飞快地从和平里赶往宽街邓府。

如同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所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他(引者注——指贺平)一进屋,就连声说:“快来!快来!”全家人一看他满头大汗兴奋不已的样子,就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在那个时候,我们怕家中装有窃听器,因此凡有重要的事情,都会用一些防窃听的方式悄悄地说。我们大家——父亲、母亲和当时在家的邓林、邓楠,还有我——一起走到厕所里面,关上门,再大大地开开洗澡盆的水龙头。在哗哗的流水声中,我们围着贺平,听他讲中央粉碎“四人帮”的经过。父亲耳朵不好,流水声音又太大,经常因为没听清而再问一句……震惊、疑惑、紧张、狂喜,一时之间,喜怒哀乐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父亲十分激动,他手中的烟火轻微地颤动着,我们全家人,就在这间厕所里面,在哗哗作响的流水声中,问着,说着,议论着,轻声地欢呼着,解气地怒骂着,好像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法表达心中的振奋和喜悦。

走笔至此,还要提一下,我这次在北京还采访了万里委员长的长子万伯翱、次子万仲翔以及小儿子万晓武,得知发生在北京医院高干病房里的另一幕——

叶选基在10月7日早上7时多,赶往北京翠家湾王震家。王震得知这一重要消息,立即驱车前往陈云家报告,又派儿子王军赶往北京医院高干病房。当时,作为邓小平的两员“黑干将”的胡耀邦、万里以及廖承志正在那里住院。自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以来,万里便以患脉管炎为由,住进北京医院。当王军告诉他们特大喜讯,非常兴奋的胡耀邦拥抱了万里,还亲吻了一下!

当时,乔冠华也在那里住院,就住在万里病房对门。万里与乔冠华是老相识,但万里那时候是“批判对象”,不便去看望乔冠华,而乔冠华居然一次也未曾拜访咫尺之内的万里。在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开之后,乔冠华的病房门上贴了一张纸条“谢绝探视”!

从“照片墙”看吕正操

言归正传。吕彤岩指着她精心布置的“照片墙”,向我介绍吕正操的生平。吕彤岩说,“照片墙”选用哪些照片,放多大,都是她决定的,连镜框也是自己做的。

“照片墙”之一,挂着吕正操与张学良的诸多历史照片。吕彤岩说,父亲吕正操17岁参加东北军,是张学良的老部下,曾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张学良对他有知遇之恩。在西安事变时,吕正操奉张学良之命,负责接待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往南京,从此遭到软禁,而对蒋介石背信弃义极度愤怒的吕正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红色之路。

时光飞逝,沧桑巨变。1991年3月,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终于挣脱罗网,得以赴美。中共中央决定派代表前往美国纽约看望张学良夫妇,并邀请他们回大陆观光。吕正操是不二人选。1991年5月23日吕正操在女儿吕彤岩等陪同下,飞往纽约,终于与张学良久别重逢。吕正操带去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的亲笔信,而张学良把亲笔复函交吕正操带回,称“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可惜好事多磨,张学良竟然未能圆返梓之梦。

在“照片墙”上,我看到张学良1989年3月赠吕正操诗的手迹:

白发催年老

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

世事如浮云

另外,还有一首:

孽子孤臣一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谒延平祠旧作,书寄

正操学弟正

此处提及的延平祠在台南,供有郑成功塑像。

我还看到当时美国报道刊登的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纽约的照片以及报道。

“照片墙”之二,交错挂着吕正操与张学良、黄敬、叶企孙、杜聿明的照片。吕彤岩以为,这四人与吕正操的人生有着密切关系,黄敬是吕正操的挚友与同志,叶企孙是高级知识分子、清华大学教务长。杜聿明则是国民党中将、后来成为共产党的战俘。透过吕正操与不同身份的四人的交往,反映吕正操的品格、历史和命运。这是吕彤岩对父亲漫长的106年的人生道路进行长期思索之后理出来的“头绪”。她说,如果把吕正操与张学良、黄敬、叶企孙、杜聿明交错的命运写成一部纪实长篇或拍摄成一部电视剧,将折射20世纪中国的一段闪光的历史。

吕彤岩告诉我,父亲吕正操从1945年起开始记日记,现在家中总共保存了他的65本日记。她拿出日记给我看。我发现,吕正操日记字迹端正,很容易辨认。他的日记是鲁迅式的,即记录每天的工作、活动,不写思想、政治见解。这可能是考虑到中国 “阶级斗争”岁月错综复杂的国情,所以用“中性”的笔调来写,以免因日记惹是生非。由于吕正操将军身居高位,而他的日记又相当详尽,所以具备历史价值。我建议她把日记全文扫描,先做成手迹电子版,然后再整理交付出版;也可以选择重要篇章,如访问美国、与张学良会晤的日记,先交杂志发表。

除了写日记之外,吕正操还记读书笔记。吕彤岩说,父亲吕正操是一个喜爱读书之人。她带领我来到将军的书房,那里“书天书地”,三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全是书柜。下半部是现代书,上半部是线装古书,书的总数在万册之上。

我从“照片墙”上读到吕正操将军书写的两句心中的话,可以说是他百岁人生的写照,感人至深。其中一句写于2005年7月26日,时年101岁:人民永远是靠山。另一句写于2008年5月18日,时年104岁:人生下来有一个任务,活着就一直向前走下去。

2012-10-22写于上海

来源: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

    进入专题: 吕正操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19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