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问题

——中国经济治理的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4 次 更新时间:2013-10-17 11:06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高连奎  

 

最近有学者对中国经济这些年的治理情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现在回顾历次干预的结果可以发现,事实上,总需求干预之手频繁出击并没有熨平周期,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放大了经济的颠簸,使经济周期越来越短。每一轮“踩油门”后,都难免遗留下大批过剩产能、银行不良资产和地方政府债务;每一轮“踩刹车”下去,又都客观上造成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和股市暴跌。当经济政策的眼光被过多地吸引到总需求和短周期管理方面,就难免造成对供给面和经济深层次改革措施的忽视。

这段话并不客观,中国确实没有完全熨平经济周期,但是人类不可能完全熨平经济周期,反周期措施只能减小减小经济周期的危害,这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受损失最小,恢复也最快,而美国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做不到这一点的原因所在。

这位学者的“颠簸”一词用的极妙,中国经济由于采取了反周期措施,只是颠簸,而不是西方那种“震荡”,其实是颠簸好呢,还是震荡好呢,大家可想而知。

中国周期越来越短的说法不完全客观,因为中国从大周期上与西方是一致的,因为全球经济本身就是一体的,由于经济周期的负能量无法准确测量,因此我们施加的正能量也无法与之完全对应,也可能比这种负能量要小,也可能比这种负能量要大,如果小了,就再补一点,如果大了,就再撤一点,这是正常情况,在工程管理,或是机制操作中,这种试探也是经常采取的方法。

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完全相反,西方对危机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结果危机不断加深,而且长时间走不出来,而中国则是过于重视危机的危害,生怕危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造成一丁点的伤害,所以中国政府对经济危机所施加的正能量,往往不是过小,而是过大,也就是如果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伤害的负能量是十的话,那中国为对付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正能量往往是十一,或是十二,因此中国会出现一小点的过度情况。

文中所说的,“踩油门”一般是货币政策,其实产能过剩,我不这么看,中国每次治理产能过剩都是伪命题,首先我们要分清产能总体过剩,还是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中国不存在总体产能过剩,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中国产能的结构性过剩,也就是钢铁,水泥的过剩,其实这种过剩,只是官方或媒体的说法,相关行业并不这么看,中国的业内人士从不认为自己过剩了,而且他们一直是大干快上,加大产能,两者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这是因为对经济的理解不同,官方和媒体掉入了统计陷阱而已。

官方所说的产能过剩,往往是根据统计报表来的,但是统计报表所显示的产能过剩往往不是真的,因为企业会有产能储备的概念,商业讲究淡旺季,经济讲究周期,产能储备往往是为这两者做准备的,比如经济淡季时,产能利用率有个百分之七八十是正常的,这样到了旺季时,企业才可以开足马力应对需求,而企业不仅需要应对每年一轮的经济淡旺季,而且还要应对大概3年一轮的经济周期.因此储备产能是必要的,这也就是企业家和财经官员的区别,财经统计官员,只看当期,而企业家要布局长远。

而政府每几年就来一次的产能过剩清理,才是中国经济过一段时间就通胀的根源,因为你现在将产能储备都清理掉了,当时看着很不错,供需平衡,但等过两年经济这种供需矛盾马上就显现出来,供应跟不上需求,经济马上就通胀。

当年中国出现过“铁本事件”就是个巨大的教训, 2004年4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九部委组成的专项检查组对铁本钢铁厂进行了严厉的检查和整治。但想不到的是2005、2006年,2007年就出现了大繁荣,并且出现了通货膨胀,如果当时不关掉铁本,铁本建成之后的产能正好在2006年释放,也就成功避免了2007年的通货膨胀。也就是2004年关掉的那些项目直接导致2007年的通货膨胀。经济分析一定要从长视角分析,而不是拿个标尺进行死板的衡量。

我们再对第二个进行分析,每一轮“踩刹车”下去,又都客观上造成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和股市暴跌。这是因为中国采取的往往都是货币政策,也就是紧缩货币,其实我一直是反对这种政策的,货币政策的伤害者必然是中小企业,因为银行没钱的时候,最先停掉的贷款肯定是中小企业的贷款。

中国采取货币紧缩的前提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胀,为什么出现通胀,就是因为供求不平衡了,产能根本上了。因此我曾提出用供给主义治理凯恩斯通胀的说法。也就是放松货币政策,加大供给,改善供需,但最近想,其实还是用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治理凯恩斯通胀效果更好,那就是撤掉一些项目,或是阻止一些项目的上马,当然我说的项目是基本建设项目而非产能项目,这样供需也就平衡了。具体说来就是当中国通胀出现苗头时,可以少批几条铁路,而不是通过货币紧缩,将大批的中小企业搞破产。而中国出现所谓的产能过剩时,更不要大惊小怪的去关掉钢铁厂,因为这些都是下一轮经济周期中避免通胀所必须的产能储备。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58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