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宇:认真学习宪法 增强宪政意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0 次 更新时间:2013-09-05 11:15

进入专题: 宪法   宪政  

杨景宇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认真审议并高票通过了现行宪法发展进程中的第四个宪法修正案,实现了宪法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正因为这样,宪法应该保持稳定。宪法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同时,实践没有止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宪法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保持宪法的稳定,更好地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多年以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连同这次,先后四次以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或者补充。这些修改或者补充的内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总的来看,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使宪法更加完善,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宪法,对于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以这次修改宪法部分内容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宣传宪法,普及宪法知识。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要认真学习宪法,深刻领会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宪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作用,增强宪法观念,牢固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切实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

现行宪法全面体现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党的基本路线,是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现战略转折,以此为开端和基础逐步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现行宪法包括四个宪法修正案,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并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具有战略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根本任务的科学确定,是宪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规定的各项制度的依据。

只有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才能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自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宪法确定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明确要求全党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怎样才能保证国家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必须始终自觉地、坚定地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坚持改革开放。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立国基石),也是现行宪法体现的原则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是我们党的主张,又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现行宪法包括四个宪法修正案能够立得好、站得住的四根支柱。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怎样写入宪法?当年在起草现行宪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两个方案:一是直接写入宪法条文,二是在宪法序言中阐述。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写入宪法条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两项基本原则,当然应该写入宪法条文,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违反。但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两项基本原则,则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而不能要求非党的组织和个人都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都要服从各级党组织的决议,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予以保证。因此,比较来比较去,最后确定还是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序言为好,认为在序言中用叙述历史事实的办法对四项基本原则加以阐述较为顺理成章。宪法序言回顾了100多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指出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其中有四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以外,其他三件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这三件大事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从这些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中国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四项基本原则既反映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又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斗争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宪法由序言开篇,最根本的就是要表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因此,无论对宪法如何修改,宪法序言是决不能删去的。如果删去宪法序言,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四项基本原则在宪法条文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宪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体,它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条中明确规定了两项,即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同时,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实际也就肯定了工人阶级通过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领导。至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宪法序言已经肯定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宪法第二十四条又明确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按照这一条的规定,用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占领思想阵地,对人民来说是个教育问题,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则是法定义务。除此之外,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许多条款,实际上同时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其中对公民义务的规定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比如:要求公民提高自己作为主人翁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责任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包括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纪律和公共秩序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的义务,等等。提高全体公民履行这些法定义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公民个人同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同其他公民的关系,建立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正是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现行宪法体现的原则性,当然并不限于在序言中的表述和在第一条、第二十四条和其他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定中的体现,而是贯穿宪法始终,是宪法的灵魂。在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带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上,宪法的每一条规定可以说都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都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举例来说:

(1)如何确定政体?宪法明确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我们决不能搞西方那一套议会民主、政党政治、三权分立,决不能搞两院制、总统制。不然的话,国家就会大乱,社会就会动荡不已,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国际的和我国的人民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2)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宪法规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联邦制,更不是邦联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首先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总结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3)如何处理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是说,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谁都不能强制、不得歧视。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总结我国在处理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4)如何处理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的关系?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宪法总纲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规定的延伸。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生存与发展始终是最重要的人权,也是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根本保证。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享有广泛的、充分的、真实的自由和权利。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逐步扩大,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实行的相应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同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和权利。宪法规定的限制只有一条,就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作这样的限制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都得到保障和发展,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宪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也就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总结我国各族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经验,所坚持的主张,并且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现行宪法体现改革精神,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铺设了明确的轨道。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开放也是改革。改革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我们党的主张,又是在我们党领导下进行的。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宪法序言在明确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通过第三次和第四次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先后确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指导思想的两次与时俱进,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现行宪法在当年制定时就已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体现改革精神,对国家机构作了许多重要的新规定,主要是:(1)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实行差额选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常委会;全国人大设立专门委员会;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力,如与全国人大共同享有立法权等。(2)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副主席。(3)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4)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5)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6)废除国家最高领导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7)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级人大和乡级政府。(8)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此外,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着眼于祖国统一大业,宪法还对设立特别行政区作了特别规定。现行宪法实施以后,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后三个宪法修正案肯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主要是:(1)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2)确定了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3)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4)肯定了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在爱国统一战线中的地位。(5)完善了应对包括戒严在内的各种紧急状态的制度。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现行宪法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起来并正在发展壮大的事实,肯定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又为全面、深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原则。现行宪法实施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快推进,旧的经济体制不断突破,新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们党总结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四个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主要是规定了:(1)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4)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6)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对外开放。宪法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这一条规定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所没有的,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所少见的。

现行宪法始终贯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准则,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在我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们的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也是整个宪法的基本精神。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即社会主义民主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同坚持改革开放也是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最终废除压迫和剥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讲改革开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归根到底,也完全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从多层次体现出来的,主要是:(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2)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3)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群众自治,群众自己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事实上广泛的、充分的、真实的自由和权利。在这方面,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根据党的十六大有关精神,作出了两条重要的规定:一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二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在人民享有的“一切权力”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来体现和保障的。

宪法第一条规定的我国的国体,表明了我国政权的广泛基础和民主性质。

列宁说过:“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一种高度民主的国家形式、国家形态,它保证人民享有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高度民主,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见、利益和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国体总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来体现、来保证。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它的常委会。萌芽于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于50年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基本组织形式(政体),是全国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们党在政权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最好、最有效、最重要的形式。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

(1)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代表,并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对于保证各级人大真正按照人民的意见、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至关重要。

(2)各级人大和它的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以求真正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和它的常委会的职责是审议、决定全局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它并不代替依照法律规定属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职权。在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以便各个国家机关各司其职,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使国家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

(4)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充分发挥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方的建设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有利于加快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同时行使自治权,也就是说,它们享有比同级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更大的自主权。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与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总之,我们这种国家政权形式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的国家比较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克服各种困难的可靠保证。

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执政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国家政权运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国家根本法的保障。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党要坚持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党要坚持依宪执政。因此,学习法律,首先要学习宪法;增强法制观念,首先要增强宪政观念;维护法制的权威和尊严,首先要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由于宪法的许多规定主要是依靠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去执行的,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好宪法,熟悉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真正把宪法作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依法治国,必须维护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是宪法确定的一条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国家的政令和法制的统一,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我国是一个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就不能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安定、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否则,就会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妨碍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立规矩,“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做事情,“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为了保证宪法的实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宪法。立法法还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违反宪法、法律的审查,作了具体规定。这种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当然,宪法规定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并落到实处,这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话说回来,从根本上保证宪法的实施,还是要讲老传统,主要靠两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又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己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领导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严格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二是,紧密依靠群众。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既然我们的宪法和法律以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它就应该、也一定能够为人民所自觉掌握和遵守。因此,把宪法和法律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宪法和法律的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人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并且同违反宪法、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进行斗争,这是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来源:《人民日报》2004年3月25日

    进入专题: 宪法   宪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3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