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方冠群:论转型期农村教育的困境——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探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8 次 更新时间:2013-08-22 21:12

进入专题: 农村教育   青少年辍学  

张红霞   方冠群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青少年辍学率仍居高不下。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生产条件使得农村人口的谋生方式仍停留在体力劳动为主的阶段,现代性的知识体系在传统农村遭遇尴尬。大学生就业难也降低了农村村民通过教育实现向城市市民转变的几率。转型期的农村教育遭遇功能边缘化的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教育问题是影响农村发展及未来走向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一再加大投入,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也有所提高。但是从多方调查来看,农村青少年辍学率却居高不下,在一些学校初中辍学率达到50%以上,很多青少年在十四五岁就离开学校,这不仅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农村青少年辍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转型期的农村教育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得意义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对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研究比较多,总的来看,学界对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农村教育制度层面分析,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长期以来价值选择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一方面,农村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的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又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教育的要求,这样的悖论使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陷入了困境[1]。邓琴和覃永县认为,现在的农村教育遭遇“话语权的缺失、知识的尴尬”等问题,农村教育话语权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形成知识尴尬、文化退守的局面[2]。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教育面临着与城市教育不同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而不同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必然要求农村教育在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上与城市教育有所区别[3]。曹晶认为,在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再分配和市场两种机制的双重边缘化,而使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在城乡之间明显失衡,农村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减弱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4]。第二,农村青少年辍学原因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青少年辍学的深层根源在于农村的社会文化因素,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不需要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获得理论的指导及专门培训的技能,仅凭上辈人传授下来的经验完全足矣;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大家都沿着大致相同的轨迹生活,生活条件和境遇相差不大,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显现,农村的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教育处于次要地位[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原因是辍学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所学知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厌学也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之一[6]。此外,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为也受朋辈群体的影响[7]。有的学者从布迪厄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为是由于农村习惯所引起的一种策略行为,青少年辍学行为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结果[8]。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河北省中东部的一个乡村———常村为个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收集与分析资料。所谓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者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收集与分析资料,如开放式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9]。

之所以选择常村为研究地点,在于近几年常村青少年辍学的典型性。近几年来,常村的辍学率居高不下,甚至有上升趋势,很多青少年初中未毕业就辍学打工了,年轻人在20岁左右就结婚,家长对这种状态也非常满意,他们对子女期望就是能够早点打工挣钱,然后就结婚成家,对于上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村18-25岁的年轻人有15人,这些人中只有3人是高中及以上学历,1人是初中毕业以后外出打工的,其余11人中,9人是初中阶段辍学的,剩余2人小学阶段就辍学了。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共有15人,只有1人正在读高中,6人正在读初中,其他都已经辍学。

调查对象由几部分组成,包括辍学青少年4人,青少年家长8人,正在读书的青少年3人,还有初中教师1人,镇中学管理者1人。

三、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分析

(一)农村教育的环境背景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国务院从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设上,着力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完善。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更是加大投入,2007年至2008年,我们用于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达268亿元。与此同时,政府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有一些举措:一是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4.6万人,首届1万余名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二是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三是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赴中西部22个省区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连续两年达到87%。四是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据调查,绩效工资实施后,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明显高于城镇教师工资增速[10]。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常村青少年就读的中小学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家长也谈到“现在学生上初中可比过去好多了,现在盖的都是新教室,教室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2000年之前,那时条件就太差了,教室都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冬天冷,透风,也不点炉子(没有取暖设施)”。在调查中,常村居民中有一位是在本乡镇中学任校长,我们也对他进行了访谈,他说:“现在国家对农村教育很重视,学校的办学经费很充足,咱们中学也都有了微机室,教师上网、查资料很方便,教学设施比过去强多了。可不像过去,教育经费紧张。”

在访谈中,这位中学校长也谈到农村青少年辍学的现状:“现在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可是初中学生辍学的依然很多,甚至比90年代还多。现在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上学,家长也不赞成孩子上高中。在初中一部分学生智商也挺高,如果努力上个高中应该能考上,家长不支持,周围不上(辍学)的也很多,看到同学一个个不上了,外出打工了,或学手艺去了,这些学生也浮躁了,往往咱们中学初一有4个班,到初三就剩2个班了,甚至有时就剩1个班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很无奈,劝也白劝,就这环境。跟城市完全不一样。”

农村教育硬件设施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师资水平有了提高,从教育制度的支持来看,农村青少年辍学率居高不下,显然与农村教育的校舍条件等关联性不大。

(二)农村生活的现实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不仅表现为经济活动的不同,而且表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等一系列的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虽然已经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中剥离出来,有部分农民已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但就中国广大农民而言,其传统的基本特征并未彻底改变,他们中绝大部分还是一个传统群体,是现代性的旁观者,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特征[11]。

以常村为例,目前的常村村民的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为2亩左右,村内没有任何村办企业或工厂,除种植玉米、小麦外,常村的另一部分经济来源靠打工。由于靠邻县县城只有3公里左右,很大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去附近县城打工或跟村里的建筑队去盖房子做小工,目前他们做小工一天的收入为50元左右。常村地处华北平原,离北京、天津比较近,也一部分青少年辍学后去这些地方打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及国家一些惠农政策的实行,常村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不仅通了公路,而且早在2001年就接上了自来水。农业收入再加上打工的收入,常村人均年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经济、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常村人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常村村民的婚姻习惯。在常村,很多青年人在20周岁左右就结婚了,甚至一些男性青年还不到法定结婚年龄。对于常村有男孩的家庭来说,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盖房子、娶媳妇”。很多男孩在上到初中之后,家里就在开始考虑为他盖房子的事。如果孩子提出辍学,他们一般不会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大了,有劳动能力了,可以出去打工了,能挣一部分钱正好积攒下来,为盖房子用。等到18岁以后就开始张罗给孩子介绍对象,差不多就结婚。等到孩子结婚、成家,父母的心愿也就完成了。对于家里的女孩,家长更不赞成读好多年的书,读到初中,然后就可以外出务工了,挣点钱补贴家用,等到20岁左右就结婚嫁人了。在这样的生活轨迹与文化氛围里,青少年辍学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轨迹,青少年家长是认同的,也是他们所希望的。这样的生活也是他们期待的一种现实的生活。对于读大学、留在城市,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

常村所在的农村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还是处在农业生产为主,以不发达的工业生产形式为辅的阶段,从事生产的科技含量比较低。这与现代化的工业经济形式、组织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还相去甚远。在这种经济活动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在没有太高学历和教育背景的情况下,也只能靠以体力为主的打零工、做建筑工等形式谋得生存条件。与相对简单的农业生产相适应,常村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理念也处于传统社会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不仅在物质活动领域,而且在精神活动领域,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对乡规民约有一种不假思索的认同。人们沿着传统的轨迹生活,没有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具有的追求“个体的价值、理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追求也有一种“传染性”,在家长的灌输及乡村风俗的熏陶下,青少年的理想就是“长大挣钱、盖房子、结婚、过日子”。沿着传统的轨迹生活,没有太多的求学欲望,等到上到初中有劳动能力以后,就想着离开学校,去打工或学点手艺,挣钱然后在家里的帮助下盖房子、结婚等。

(三)农村教育功能的困境

教育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上学的目的就是实现向上的流动。在城乡二元的格局下,农村人求学的目的就是实现农村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与地位的转变。多年来农村教育在实现农村人的身份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不仅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问题,甚至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就业制约,一些专科学校、职业学校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在高校扩招的状态下,就读大学的学费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在这种状况下,农村村民的想法是现实的,他们认为子女上大学,然后实现向城市居民转变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甚至认为子女即使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工作,可能会使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们是不赞成子女读多少书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12]当代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理性化与人的现代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一个现代化进程是由政府主导的学习西方的过程,有一种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特征,在这种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很多地方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大城市,我们在某些地方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我们的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生产力水平、经济活动方式离现代性的社会还很遥远。而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的知识体系等是按照一种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来进行传授的,因此对广大的农村社会来说,有一种“嵌入性”的特征。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传授的基础知识尚且在农村社会用得上,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之后,我们的知识体系和农村现在的生活现实差距很大。一个社会个体在经由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后,完全具备现代社会的理念、知识体系,具有了“现代性”特征。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社会个体一些想法在农村可能不符合当地的理念,有的可能还会被当地农民“排斥”。在这种状况下,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如果在城市不能找到就业空间或者收入很少的话,农村人就会认为读大学“没什么用”。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留在城市,如果没留下,回到农村,这些知识是没什么用武之地的。在当地农村,青少年没有太高的学历也能靠打零工等谋生,而且用他们的眼光看,生活得还“不错”。这使得我们的教育在农村遭遇功能的“困境”。

四、结论与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必须要依赖现代教育对人现代性的塑造。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出现的青少年辍学问题,这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分不开的。农村地区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不发达的工业生产为辅的生产形式,使得农村人口的谋生形式还停留在体力为主的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农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土人情同现代性的社会还相去甚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朴素的生活轨迹,使得农民对求学没有太大的渴望,认为只要有基本的知识,就可以了,没必要接受太高的教育。即使我们的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农村的生活逻辑里,上学没有多大价值。尤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农村人通过上学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这使得转型期的农村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村的发展在继续,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并存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我们既要理智地分析我国的国情,又要构建一种对社会发展、对历史变迁负责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 Z1) :

[2]邓琴,覃永县.农村教育身份的缺失———论城乡教育二元格局下的农村教育[J].学术论坛,2008,( 4) :206-207.

[3]王一涛.农村教育定位:实践与反思[J].教育科学,2006,( 1) : 19.

[4]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转型期农村教育的主要危机[J].教育科学,2007,( 1) : 1-3.

[5]张士菊.农村青少年辍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3,( 4) : 140.

[6]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 127-129.

[7]赵书霞,刘立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高辍学率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分析———以河北省X镇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3) : 53.

[8]吴建平.农村青少年辍学的文化再生产分析[J].青年探索,2003,( 5) : 55.

[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1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EB/OL].http: / /www.gov.cn /ldhd /2011-09 /09 /content_1943988.htm,2011-09-09.

[11]王正中.城乡二元结构对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制约[J].理论学刊,2007,( 1) : 82.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8.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进入专题: 农村教育   青少年辍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698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