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82 次 更新时间:2013-07-16 08:58

进入专题: 城镇化  

杜志雄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两会”跟往年的“两会”有非常大的差别,第一是政府换届,第二正好赶上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就是十八大。应该说今年 “两会”精神当中,应该说除了正常的换届程序之外,“两会”所释放出来的这些精神,实际上很多是十八大的精神,所以我是把学习“两会”跟学习十八大结合起来。

我想讲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首先是引言。第二,重点讲一下党和国家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这是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国 家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城镇化,应该说也不是一个新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它也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主要是想把这个新 世纪以来,主要是从十六大以来的城镇化在国家层面上的政策脉络提炼出来。第三,讲一下为什么城镇化战略上升到了这样一个新的高度,正像我刚才所讲的,我们 一直在关注城镇化,也一直在重视城镇化的发展,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期把城镇化的问题提升到这样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进行安排和部署。第四,事实上城镇化是 耳熟能详的这样一个词,但是城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要准确理解为什么党和国家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在这个时期把它提出来,要想理解好这样一个国家战略,首 先我们对它是什么要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第五,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城镇化,那么中国的城镇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 我们提出所谓的新型的城镇化之前,我们的城镇化过程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事情。第六,在这样一个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来以后,大家 都知道我们用的词跟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一般地讲城市化或者是城镇化,那么现在前面加了两个字,叫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 说应该重点关注什么问题。第七,就是几个延伸性的讨论,应该说从学界的角度讲新型的城镇化,应该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在这样一个所谓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 当中,在学界也好,在政府部门也好,在企业也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这样一个国家战略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一些什么问题。

一、引言

(一)新型城镇化是主旋律

我们现在正式进入报告。大家都知道,可能也非常关注“两会”的精神,在“两会”上面,特别是在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应该说新型城镇化作为热词之 一,贯穿于“两会”的整个过程。它之所以成为热词之一,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因为新型城镇化它将是未来中国一个长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一个主旋律。这跟我们党 和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同时城镇化也是我刚才所说的,就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用媒体的话来说就是“习李”体制的战略抓手。因为任何一届领导集 体,它一定要有一些它自己的发展方略,那么在这些方略里面,它总是要有一些具体的一些行动来实现这样一种方略。

(二)新的城镇化方略的提出

新的方略是什么?新的方略,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是要实现中国梦。十八大提出来,到2020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也好,全面小康社会建 设也好,这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我们也可以形象一点说,都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个大饼。那么怎么把这个饼让它落下来?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个饼抓下来能够 吃到嘴里面,你至少要把手举起来,要用手。我们讲中国梦,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那总要有一些抓手。当然抓手有很多方面,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战略抓手之一。

还有一个,应该说城镇化的战略作为“习李”体制,就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个战略抓手,是跟领导人个人的一种理解和跟领导人长期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相关 的。在特定的阶段,特别在这个阶段发展应该把什么东西作为抓手,领导人是有想法的。因为总书记,习总书记他的战略层面应该是更高的,他引领的是整个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包括生态,这是所谓的五大建设或者叫五大文明建设,那是更高一个层次。那么从总理来说,他要是落地的,要把这些战略目标落地,落 地就要更多地考虑一些具体的综合性的措施和手段。

所以我说城镇化战略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时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点上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是带有领导人的一个思考,长期的一个思考,也是跟领导 人个人的一种理解是有非常大的紧密关系的。所幸的是,领导人的这些想法,从我们后面将要谈到的问题来看,基本上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和实践 支撑的。

为什么比较强调跟领导人个人的一些想法是一致的?比如说像李克强总理,在他读硕士的时候,大概是1991年,也就是22年前,他的硕士论文就是讲的农 村的工业化。同时在讲农村工业化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所谓的城镇化。因为我们后面在讲城镇化理论的时候,那部分我们会提到。城镇化是什么?城镇化一定是产业 集聚的过程,它是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他讲工业化,工业化是结构的调整,城镇化是一种空间的调整。所以这是在22年前大概他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提 出来了。这是22年前《经济日报》出的一本书,当时叫《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跟他的三个学生合著的,实际上是厉以宁写的序 言和前言部分,然后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是他的三个硕士生,把他们三个硕士报告集中起来写的这样一本书。那么大家都知道,李源潮现在是政治局委员、国家 副主席,李克强是常委总理。孟晓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过万里的秘书,现在也是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国营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总。这是22年前。

接下来在96年、97年的时候,李克强总理继续跟着厉以宁教授读博士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三元结构是什么?城市、农 村,然后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有一个所谓的过渡地带,叫镇,那么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从产业的角度,也就是说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当时我们讲有工农,还有所 谓的第三产业。那么他在那个时候的博士论文,也就更进一步明确了,就是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或者说更本质地来说,由经济结构调整转入到国土的 空间结构的调整这样一个思路。博士论文应该说跟他的硕士论文的主题或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城镇化问题上,他更进了一步。

再更近一点,大家知道李克强同志在90年代末开始担任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的大粮仓,当然现在人家又进一步提出来要由大粮仓变成中国人 的大厨房。所谓大粮仓,前年、去年都成为中国第一大产粮大省,当然再早几年跟黑龙江是有一拼的。这个是所谓大粮仓的概念。

大粮仓光有粮食,光有农产品是不行的,那么它必须要搞粮食加工,就是必须要工业化,农业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必须要工业化。从产品的属性来说,由原粮向 厨房产品的转化,这是非常形象的一个说法。他去了以后,他觉得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就是要实现工业化的过程。那 么同时在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必须要有农业现代化的跟进,也就是说要“三化”同步。大家都知道“三化”同步的概念,应该说是从2007 年十七大以后,在08年以后就开始有“三化”同步的说法,特别是到“十二五”规划,2010年年底《“十二五”规划纲要》出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中国叫 “三化”同步。当然到了十八大以后,发现随着整个世界的科技革命,可能还不仅仅是“三化”同步的问题,应该还有一个“四化”同步,有一个信息化。我们现在 就不再讲“三化”了,而是“四化”同步。

当时“四化”同步的提出,它是由“三化”同步来的。那么“三化”同步提出来,也就是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发端于李克强总理的想法,并且也主要发端于他在河南的一些实践。这个有点故事性,所以讲得长一点。

所以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就像我刚才已经说到的,这次”两会”当中非常热的是所谓的城镇化的问题。我说这个是带有他个人长期的思考。事实上同时它 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我们国家,建设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的一个长期的想法。也就是说个人的想法跟党和国家的想法事实上是一 致的。

二、城镇化战略的政策脉络

我想讲一讲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我说新型城镇化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的战略的关注点之一。我们可以看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我 们就一直在强调城镇化的战略,从1984年,我这儿梳理到2007年,就是到十七大。实际上由经济结构调整向整个社会空间结构调整,也就是城镇化,它一直 是有提到的,从84年第一次提出来以后。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发展

可能在座的要关注一些理论学习或者说比较早的接触中央的一些大的方针的话,可能大家会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人特别热,叫费孝通。费孝通早就 提出来“小城镇、大战略”。那么当时的总书记还是胡耀邦,胡耀邦给他的“小城镇、大战略”有一段很长的批示,从那儿以后,应该说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重点看一下十六大,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比早前一般现在提城镇化或者提“小城镇、大战略”,应该说从它的立意,从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来说,又 更进了一步。我们知道十六大是2002年召开的,当时对城镇化有一个总的提法,叫“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然后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 业和农村的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那么这个是当时在十六大报告当中有这样的一个提法。

大家都知道十六大是02年底开的,到03年是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接着到了04年的第一个1号文件,咱们农村的应该都知道。这 么长的时间,把农村的问题作为党的1号文件,也就是说一年的工作重点提出来。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从84年到89年,应该叫前六个1号文件,然后中间断 了一段,然后到04年,因为温家宝和胡锦涛全面执政是03年,等于03年年初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没有的。到04年又把过去的1号文件又恢复起来了,那么到 今年应该是第九个1号文件。所以在十六大报告当中强调城镇化的问题,那么在04年,也就是在新世纪以后,再把农村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恢复1 号文件这样一个提法的时候。

04年当时讲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样的一个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来促进城 镇化的健康发展。完了以后,到06年的1号文件开始提出来所谓的和谐社会建设、小康建设。在这个里面同样也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改善教育、卫生、文 化等配置,城乡统一的这样一个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与形成”。这个是在十六大期间对城镇化的一个提法。

到十七大,十七大对城镇化的一个提法,是说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要建设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在这个 时候讲的城镇化,它的功能跟过去讲的一般的城镇化是不太一样的,从城市建设的形态来说,要由分散的城镇化开始向聚集、集中的城镇化来演变,所以提出了城市 群的概念。同时,事实上把城市群的建设或者城市化的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那么这个也已经提出来了。那么事实上我们现在讲十八大以后,乃至今后 一个时期,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的一个大的战略,事实上也是有经济增长极的概念。我们后面讲为什么把它提高到这么重的时候,这里面是含有这样一个非常重 要的意涵的,就是说要通过城镇化的建设来带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它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的。

那么同样的,十七大以后,在2010年的1号文件当中又进一步提出来城镇化怎么跟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新农村建设是06年底十七届四中全会 提出来的,那个时候提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持久动力,要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鼓励部分城市将农民工纳入 城镇住房的保障体制”。这样一些思想也在十七大提出来。

我们再进一步看今天讲的十八大,十八大一个总的提法,核心的内容,我说的是在城镇化问题上,要“坚持走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在这样一个新型化的城镇化 道路的引领之下,未来的中国要形成一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个是继续延续十七大的一个想法。我们刚才讲十七大提出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那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这事实上还是它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这个地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这些还是十六大 的,我是为了对照十八大一个总的提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

(二)十八大的核心精神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大核心精神是下面这两段,跟它做参照。

首先,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 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也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第二,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这样一个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那么这个跟十七大所讲的,一般讲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它一脉相承。但是它的差别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提出来在一体化的过程当中,是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具体方面在于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那么这里面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城乡规划的问题。这个我们待会儿讲过去这些年城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时候,是跟这些问题紧密相关的。比如说像我 们这个地方,可能也应该是在整个怀柔区的一个新的区域规划,刚才书记的讲法是要规划一部分,强调的是规划,这个是跟过去完全那种自发的、分散的、不节约 的、不经济的城镇化道路,它是这么提出来的,应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那么同时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那么这个是在所谓新型城镇化 的道路的引领之下我们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目标取向是什么。所以第一段是讲它是什么,它重点在什么地方。第二部分是讲它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十八 大。

这个我在网上也搜寻,还是回应一下前面讲的。城镇化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是有的,我们刚才已经给它回顾了,但是它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在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城镇化的概念提出来有七次,所以城镇化成了十八大后的热词之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两会”上面。

除掉这样党的文件和国家的战略上面这样讲,实际上在中央领导,实际上中央很多领导也多次谈到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咱们就不说了,事实上从胡锦涛同志,从 习总书记,包括我们的前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讨论中国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当中,也都是多次地论述了城镇化在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当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说中央领导一直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前面是党的文件,这个地方是中央领导。

(三)国家发展战略

我们看一下具体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当中。那么最新的一轮”十二五”是2001年底制定 的。它也是比较强调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然后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里面对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战略格局,也就是说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在哪 些区域做出了界定。城镇化体现为一个产业的集中,而产业集中一定要带来人口的集中,也就是要把农民引入到城市里面来。那么这些人,就是新进入城镇的这些 人,那么他进城以后的一些基本的保障,尤其是以住房为代表,然后其他的社会保障,那么这些都在规划里面是有的。同时可能既要进大城镇,同时也要发展中小城 镇,让这些人口向中小城镇里面去转移,这是在”十二五”规划里面,事实上也是有这样的内容。

那么在具体的政府工作当中,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然也是紧接着十八大召开的举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在这个当中也进一步的把城镇化作为 2013年六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六项重点经济工作的第四点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这些话看起来都差不多,事实上它所包含的 内容,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有很多的细微的差别在里面,关注的重点和重点领域、重点方向是有所差别的。

在城镇化的问题上,今年的1号文件也继续强调,这个可能大家都已经学过了,我就不把它再罗列了。事实上,城镇化在未来的国家发展当中的这种战略地位, 除掉党的领导人、党的文件、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里面都有以外,实际上专家讨论得也非常多,我大概对这块还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毕竟就在这个领域里面。

总体上来看,应该说专家对城镇化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的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应该说它是有共识的,大家对 这个都是比较认同的。所以把文件也好,国家的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阶段性的关注和一个长期的关注也好,还有专家的观点也好,把它汇总起来,应该说目前城镇化 的的确确已经成为或者说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它是未来整个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抓手。

三、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原因

从文献当中,从党的文件当中和一些讨论来看,在这个阶段,把城镇化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实际上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实现新“四化”的需要

第一个原因,城镇化它可能是实现所谓新“四化”的需要。我们讲“四化”同步,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要实现信息化,要实现城镇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实现现代化,它是一个道路的问题,是方向的问题,或者说是纲领性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四化”这样一个发展的道路也好,纲领也好,原则也好,那么它总是要 有一些具体的手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实现城镇化它是实现新“四化”的一个需要,因为城镇化它本来就包括在所谓“四化”当中,是“四化”的其中 应有之义。所以没有城镇化,劳动力它不可能从农业当中解放出来,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工业化;那么没有城镇化,土地也不可能集约地利用,也更不能够实现农业的 现代化;那么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中后期阶段,工业化本身也面临着一个提升工业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我们注意学习的同志可能会关注,也就是在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在提新型的城镇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提新型的工业化,跟过去一般地提工业化也是有差别的。这个大概是第一个方面。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我们讲城镇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需要。我刚才前面已经说了,十八大对未来的中国发展的一个前景,一个最重 要的目标,非常明确地向世界昭示着提出来,承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这个跟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讲要建成小康社会,那么建成小康 社会里面那是有区别的。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很多的地方可能早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比如说像北京,比如说像上海,比如说像珠三角地区,这些地方如果以他的收 入,以他的住房,以他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来说,应该说基本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过去我们如果只是讲一般性地建设小康社会,那可能还是有重点的。那么十八大明确提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叫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城乡牧野,应该 都是要包括在里面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里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或者说是最困难的地方,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来自于怎么能够把我们现在还 生活在农村,按照户籍来计算有9亿多人,按照实际的在农村居住的,大概应该是6亿多人,就是这部分人口怎么能够实现小康。这个是它的一个核心,它是所谓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核心、焦点和难点。

我们讲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它的一个路径或者说一个结果应该是要共同富裕。因为只有把农村里面这部分人的水平提上来,它才能够全面实现。那么农村 人口,目前实际上超过一半,那么他们如果不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他的收入水平和他的居住生活和消费水平上能够有所提升的话,那么何谈小康社会,农民的小康 社会。如果没有这部分农村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实现,那么我们又何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能够帮助农民这样的一个群体,因为现在对词汇的运用越来越精准了,的确也主要是农民在发生分化,不用农民,用农村的这部分人口可能更准确一点。

(三)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

第三个原因,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我们前面一直在讲,要把城镇化当作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极而提出来的,实际上一点没有错。大家都知 道,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是靠“三驾马车”拉动的,所谓“三驾马车”就是贸易、投资、消费。由于2008年底开始的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整个世界经济 不景气,消费水平下降,这样一个非常恶劣的情况,什么时候能够触底?什么时候能够反弹?现在还不清楚。同时,这样一些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有 一些新的,有可能会造成更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像欧洲政府的债务危机等等。

1.贸易

那么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在大大压缩世界贸易市场的增长,整个世界贸易市场被约束,被抑制,也就严重影响到了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 业的中心,世界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是我们生产的,那么,整个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或者说它处在一个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我们中国的经济就不能把我们促进中国经 济增长的“宝”押在贸易这一种方式上,这是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2.投资

那么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投资的问题。投资应该说中国经济工业化,当然还有很多的新型的战略产业是有待发展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制造业本身来 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比较饱和的状态。这个大家都能够听到,耳熟能详的就是我们的产能是很过剩的。这样的话,在新兴的战略产业,大家如果知道的 话,应该是在三年以前,科技部颁布了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发展规划,提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那么这些战略产业,很多还是处在技术研发的阶段,它还不可能 形成一种基于这样一些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的发展。那么我们老的工业、老的制造业产能处在过剩,然后新型的战略产业又还处在一个生产技术或 者说技术的创新和形成过程当中,它还没有实现那么大规模的产业化。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投资,因为投资总是要投入到产业上去,产业投资毕竟还是主要的。那 么这样的话,也就是传统的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第二驾马车,也就是投资实际上是受到抑制的。

3.消费

那么第三个,所谓第三驾马车是消费。那么中国过去,应该说消费在推动和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也是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说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的这样一个功能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那么怎么去扩大内需?怎么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城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人口要进入,那 么我们现在在城市里面的这样将近2.5亿的一些农民工,如果要把他实现真正的市民化,至少他要买房子,买了房子要专修装修,装修完了以后里面要添置各种各 样的电器设备,那么这些都是带动经济增长的。

4.公共服务

通过提升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城市新居民,也就是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这些农民进入城市以后,那么这些方面也是一个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 实现,都要通过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才能够实现。所以通过城镇化的这样一种方式,它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需要。

(四)房地产市场的需要

第四个原因,当然就是房地产。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城镇化的扩张,也就是人口的扩张过程。人口的扩张过程必然会带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那么房地产 市场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至于整个房地产市场断裂。要谈起这个事情,话题是比较多的,包括房价的问题,有很多很多热点问题,我不在这个 地方讲了。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第五个原因,可能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我们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当中,实际上按照国际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基本上处在第一产业比较小,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双高的这么一个状态。这样的一个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 仍然还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只有40%多,可能到2012年大概是在50%左右。从发达国家,一个成熟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 重应该说都是在70%到80%这样的一个水平上。

(六)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第六个原因,那么如果想调整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说白了就是要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是需要服务的人口的增长。广大的农村地区它也需要服 务,但是它很难形成一个很庞大的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业。在农村里面,可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然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可能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这 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通过城镇化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这是我想说的第六个方面。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第七个原因,它可能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在中国经济领域,当然中国的改革,大家现在都在提改革是迈不过去坎儿,然后改革有红利,包括李克强总理 也这么提,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在经济领域里面,跟城镇化相关的,事实上非常大的一个核心问题,还是人的流动的不自由。人是要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或者说生 产要素市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这样一种局面,必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这是我们改革主攻的一个方向,除了其他方面的社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甚至在一定 程度上的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也都是需要的。但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能是非常需要通过城镇化的这样一种方式来促进。

把这七个方面归结起来,可能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的源泉,也是最大的一个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手段,是它又是一个最大的改革红利的来源之 一,所以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动力。我试图想通过这七个方面的城镇化的功能来说明为什么到了这样一个时点上,那么把城镇化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 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把它提出来。

那么同时除了七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化它的战略地位之外,事实上从我们国家自身的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来看,目前也是处在一个城镇化进 程的一个加速期。因为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12年已经超过5000美元,应该是在5000美元左右。根据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人均GDP在 4000美元到8000到1万美元是城镇化的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从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需要城镇化。那么从城镇化自身的演进逻辑来看,由于它 正处在一个加速的时期,也是需要推进城镇化。所以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它就回答了或者说集中地回答了这部分题目所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这样一 个特定的时期和一个特定的时点上把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推出。

四、城镇化的概念

(一)逻辑起点

第一个概念,城镇化的逻辑起点,这个词是比较文绉绉的话,或者说城镇化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口、土地和资金的一种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在某种程度 上也在决定城镇化的一个空间的地理分布。那么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素流动所带来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这种转变发生的地 方就会形成或者是扩大城镇、城市。所以它的逻辑关系顺序是由下面往上面的演进,人口、土地、资金的流动,然后通过这种流动跟产业的结合,对规模经济形成一 种追求,最后导致出来结构的变化。生产结构,也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消费模式的变化、居住方式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才能会形成城 镇,然后才能够形成城市。

(二)重点

第二个概念,城镇化的重点。我们讲中国2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也比较快。但 是我们过去20多年城镇化的重点主要还是体现一种生产结构的转变,那么它突出地表现在第一产业,也就是以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当中的比例大 幅度地下降。大家都知道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业所占的比例还是在40%多,到去年为止,实际上中国农业产业部门在整个GDP当中所占的比,也就是这个 结构比,已经低于10%,大概是9.8%、9.7%。但是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它并没有带动人口的空间变化。我前面已经给大家讲到了,我们人口的变 化状态是什么?如果按照户籍来计算的话,就是有农村户口的人占了9亿多,大概要占到60%多,真正拥有城市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这种福利待遇的人口,可能 只有36%多。

(三)城镇化率

第三个概念,城镇化率。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国家统计局前两年一直在说,到去年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就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这里面一定包括一 部分农村人口、农村居民,包括进城的农民工,进城的大概是1.4到1.6亿之间。这个比例现在已经越过半壁江山,应该是在52%多这样一个水平上。

(四)城镇的形成

城市或者叫城镇,它怎么能够形成?也就是说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城镇或者城市它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在这个地理空间上产生生产性结构或者就业结构、消费模式或居住方式的这种城市化,它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个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提高,一个是人物的空间的距离的缩短,还有一个是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开放的程度。那么密度的提高,主要是指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那 么通常是以人口密度和单位土地创造出来的二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来衡量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很多地方也是在讲,要搞城镇化。搞城镇化,如果没有经济活动,也就 是说没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城镇化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个我们待会儿再来讲,这个可能是纯粹的理论部分,我就简单地很快地把它过去。还有一个是各 种各样的商品服务,这种劳动力的流动的半径、资本和信息的传播,这些距离都在发生变化,它都要求距离来缩短。那么这些要素的流动也好,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 也好,这种距离的缩短,它必然要要求你的产业和你的人口有一个缩短,那么它就体现出来一种所谓的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开放程 度。这个很好理解,我想简单过去。

上面这几个方面,它是一个所谓的城镇或者说城市化、城镇化的一个基本的动力和一个基本的源泉。那么事实上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除掉那些根本性的因素之 外,促成这些经济密度也好,开放程度也好,然后经济的地理集中也好,除了这些基本要素,自身延伸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因为政府政策是促进刚 才所讲的这几个方面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和措施。政府政策是什么样的,也会导致刚才所说的那几个要素的一个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方向,那么进而就决定了城 镇化速度的快和慢,它是这么一个关系。

(五)小结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就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素流动带来的生产或者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这种转变发生的地方就形成和扩大了城镇和城市。那么这个是关于城镇和城市的起源的问题。

那么这种转变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且形成为城镇,通常是基于三个基本条件:密度在提高,距离在缩短,对开放度的要求在增强。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中国过去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90年代中期提出城镇化的战略以后,在实践,应当说都在印证这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部分,我就很快地把它过去。大 家就记住城镇化一定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后面延伸性的讨论里面有,如果没有生产结构的变化或者说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没有这种产业 结构的变化带动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你建的城或者说也建成了城,但是那一定是座空城。这个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都比较多了,比如说像鄂尔多斯,城市建得很漂 亮,但是里面是空的,没有内容,它没有产业,没有产业就不能够带动人口向这些产业来集中,也就是没有人,没有产业就一定没有人。没有产业、没有人的城镇建 设那是成问题的。这个对于我们很多地方,在中国很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这个是我讲的第四个方面的问题。

五、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的状况,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7亿,城镇化率达到52.57%,这是我刚才已经给大家报过的数,这个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 了1.3个百分点。我刚才讲到,这个城镇化率纯粹是按照在城和镇里面居住满半年以上的这样一个口径,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结果。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它还 是有半城镇化,或者说不完全的城市化的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看实际居住在城镇人口的比例,实际上对于观察中国的城镇化仍然是有益的。

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下面这个是年份,第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之前,1978年之前,除了这些年份有波动以外,城镇人口的增长相对来说是非常稳定的。有些 年份跟早期是差不多的,这个大家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实行的是非常非常严格的城乡人口的这样一个壁垒。

然后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中期,这个时候城镇化随着中国工业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城镇化的增长速度,每年城镇化率提高的百分比的变化也比前 一阶段高了,这就表明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非常巨大的成果,或者说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打通了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建立起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城 乡劳动力统一的市场。这个它必然会反映到城镇化率变动的过程当中。

再进一步可以发现,在90年代中期以后到目前,每年的城镇化率,它所增加的比例都是非常快的,大概是反映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之间的一种 差别。那么它的结论是什么?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显著地高于新中国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这跟我们前面讲城镇化原理的时候,讲基本道理的时 候,我最后一条说中国进入到所谓城镇化的高峰期,跟那个判断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图,应该说是上一个图进一步的说明。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从“六五”时期,一直到“十一五”,因为我们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到“十一五”时 期,城镇化年均提高的幅度是呈现向上的这样一个走势。那么它还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1996年以来,绝大部分年份,新增的城镇人口都在将近1500万 人以上,城镇化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那么大家都知道,大概中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大概就是在1000多万人,那么这个1000多万人里面,新增劳动力包括城 市里面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那么这部分相对比较稳定,新增劳动力更多的是体现在由农村,特别是由广大边远农村进入到城市里面的人。也就是说在1996年以 后,随着各个方面的政策的优惠,为劳动力的流转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那么使得劳动力的进城的速度实际上是在加快的。每年城镇化的新增人口1500万人里 面,至少要占三分之二以上可能是来自于农村的人口进入城市,也就是所谓的转移的劳动力,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农民工这块。

(二)对中国城镇化的趋势预测

事实上对中国城镇化的趋势预测,我们前面都讲了,从党的政策,从政府工作的重点,从领导人的讲话,从学者的讨论,是有共识的,但是在这种共识的前提之下,事实上还是有一些分歧和讨论的,更加具体来说,就是对城镇化速度与趋势的争论。那么,这种争论大概有三派观点:

1.加速论

就是说未来我国仍将处于高速城镇化的阶段,城镇化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每年仍然还要以一个百分点以上的水平来提升,甚至有可能超过1.4个百分点。

2.冒进论

对这些年城镇化的速度过快提出批评。近年来城镇化速度过快,脱离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出现了一种冒进式的城镇化现象,未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应该适当控 制,年均要在0.6到0.7个百分点,只有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面,可能才是比较稳妥的。同时,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破坏力遏制在一个有限的范 围内。所谓冒进论,可能是对过去将近10年的城镇化现象的一种批评和一种期待。

3.适度论

就是说未来的城镇化趋势应该以一个适度的增长来作为目标。它的理由是说,当前我们的城镇化已经超过了50个百分点的拐点,尽管仍然处于快速推进的时 期,但是正在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必须得适度,2030年以前,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不能超过1个点。2030年离现在还有 18年,如果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幅度增长的话,18年就是18个点,我们刚才讲到,2012年是五十二点几,五十二点几加上18,正好是在早先对中国社会 的一个长期战略里面提到的,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70%,那么这样的话,所谓适度,也就是说以这样一个速度,也能够保证我们城镇 化的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总体上来看,对未来城镇化的速度,应该说还是有些不太一致的看法。当然他们各自也都是有道理的。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的城镇化,通过不同的方法进 行预算,还是有所差别的。把这些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整个中国城乡人口的结构,也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空间结构会转化到这样一个水 平,可能是在80%左右。那么这跟联合国的一些机构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预测,还是比较相近的。

(三)城镇化的潜力

1.2030年可能要形成一个网络型的城镇化格局

三级城市群,也就是说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是像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种,二级城市主要是一些省会城市,三级城市是在地区一级的,就是现在的D级市这一级,要沿着这个方向来发展的话,2030年形成的可能是一个四纵四横的城镇空间结构、空间格局。

2.未来中、西部可能是加快城镇化的一个主战场

2011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跟东部地区相比,应该说是显著落后的。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是51.27%,东部地区,除了河北、海南和山东略低于 平均水平,其他省区都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中、西部是加快城镇化的一个主战场,这样的一个判断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

3.将要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吸纳劳动力的局面

我们讲城镇化,主要是按照人口的城市化率来衡量的。这样的话,马上就形成了一个问题,从对人口接纳的状况来看,因为城镇化率要提升,那么这部分新进入 城镇的人口,应该往什么类型的城和镇去转移?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大的判断,在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增长的过程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共同吸纳新增加 的城镇人口。但是,多年研究城镇化的人发现,这里面有一个趋向,事实上小城市在萎缩。小城市就是一些二、三十万人口的城市,在这个里面发挥的功能并不是很 大,这些地方将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大的判断应该是这样的。

4.传统农村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导致萎缩

我是做农村研究的,看到很多传统的乡镇,实际上是萎缩的,这里面也有一些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所导致的。现在按照镇的人口,比如说两、三万人,比如建 工业区,把部分人口给划走,那么这部分人口就记到区里面去了,这个地区的人口相对就要降低。所以这纯粹是由行政区划的因素导致的。

5.由于功能不完善导致人口向高一层城市转移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的确有一部分镇的基础设施条件配备不是很充分,功能不是很完善,这就导致部分人口进一步由镇向县城,就是向高一个层级的城市转移, 这也是中国现在发生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过去讲人口的流动主要是讲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事实上在中国今天的这种人口转移过程中,很多即使已经是城镇人 口了,也在发生着这样一种在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位移,因为人总是在往就业条件更广、收入水平更高、整个城市功能更完善的城市转移。这是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 的规律。

(四)城镇化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应该说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初步想了一下,我们国家城镇化的这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空间布局不协调

典型的表现是城市的数量东多西少。那么这个是跟这个图有关系的。我们现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事实上主要是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比较少,西部本来人口密度就比较少,但是在广大的中部地区,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2.建设进程不均衡

越大的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越强,比如城市的交通,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地铁,我们国家地铁的建设只开放到省会城市,在省会城市周边的一些卫星城里面可 能发展一些快速的轨道交通。一些D级城市,基本上没有地铁。这个例子提出来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们国家现有的城市群落里面,各个不同层级的城市,围绕城市功 能完善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城市建设的进程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别。

3.要素聚集不合理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人口增长,事实上远远赶不上城市的地盘扩张,也就是土地的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张。我们通常讨论这个问 题的时候说,地的城市化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我列了一张表,就是这些年以来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按照刚才的说法,每年城市化率才一 个点或者一个点多一点,但是现有的城市区域的扩张速度是每年增加大概四个点的,这非常充分体现出土地的城镇化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这是我们现在存 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土地的城镇化速度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的原因是跟我们国家的土地财政,对农民利益的盘活,跟这些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的结果 是什么?我们看日本在1961年提出所谓了“收入倍增计划”以后,也是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到了八十年代,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我们国家在2010年 的总量,在经济总量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城市化土地使用方面,我们大概是日本的10倍,换句话说,我们大概用了日本10倍的土地实现了经济总量同样水平的状 态。反过来,我们从土地的视角来看,也就是说我们的土地使用效率是不高的。

4.公共服务不均等

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事实上要全面的来讲。不同层级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有差别的,并且是非常显著的差别。有学者把城镇户口跟农村户口所附着的利益做 了一个简单的列表,我是从别人那儿找来的,我觉得它还不全。比如说,子女的义务教育,基本的养老金保险标准,享受贫困户的低保标准等等,然后失业保险金, 农民是没有的,农民如果不种地就失业了,那就一分钱也没有,城镇是有失业保险的。还有就是政府的廉租房,城市户口可以买,但是农民没有资格买,经济适用房 也是同样的。复员军人的安置费,城镇户口的人,回去以后安置费是25000元,农村户口只有5000元。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城镇户口的人有自主创业的小额 贷款,农村里面是没有的,现在农民想干一个事,贷款是非常困难的。住房公积金,城市里面的人是有的,农民是没有的。

这都是我们这些年城镇化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核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什么?如果说前面我们从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角度讲清楚了城镇化是什么, 但实际上有些方面可能还不是真正的城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城镇化看上去很美,看上去速度很快,但是城镇化的美和快,所隐含的一些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

(五)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从未来来看,市民化可能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个关键。市民化的核心体现为怎么能够尽快把现在已经进城的将近1.5亿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尽快让他们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这可能是把我们现有的城市化或者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和核心的内容。

那么,除了已经进入到城镇的这部分农民工之外,还有就是进一步要把我们农业户口或者农村户口的这部分人,进一步让他们进入城市,这也就是我们把城镇化当成一个国家战略来推进,进一步要涉及到的就是这样一部分人口。

我通过这五个方面,对我们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做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

六、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前面在讲了,在党和政府的这些文件里面已经提到了,我想在文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地说,所谓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我们刚才提到的,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所谓新型城镇化,我昨天晚上在网上搜了一下,李克强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法,他讲,“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 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这句话讲得非常严谨,就是说,进城的人不一定都愿意待在城市里,我们这些已经在城市里面被雾霾给 折磨得那么难受的人们,如果有条件和机会的话,可能都不一定会愿意在那儿待着,农民工更是这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就 业支撑就不用说了,我刚才讲了,所谓的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带来就业机会,然后带动人口的转移,这跟前面的理论是完全对应的。那么,还要有 服务的保障,服务是从生活服务的角度,进入城市里面的人,交通的问题、养老的问题、医疗的问题,这些都是所谓的服务保障的问题。而且,“城镇化不能靠摊大 饼”,要我说也不能再靠摊大饼了,所谓再不能靠摊大饼,就是所谓的土地的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土地城市化什么意思?那不就是摊大饼吗?把城市 的边界无限向外扩张,把广大的农村区域、广大的农业用地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城市用地。那么,“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我们刚才讲了,谁来吸纳未来 新进入城市的人口?那应该是大、中、小城市都应该具有这样一个功能,但是主要还是中等城市和一部分小城市。所以,他说,“还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我们刚才也讲到城市化率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这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 一边是棚户连片。”这个等于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我们很多城市的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城市化过程当中有过类似的现 象,事实上是有的。他说,“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那也就是说通过棚户 区的改造,能够多增加一些以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为主的低价房屋来扩张的房地产市场,然后把这些政府保障性的低价房屋给新进入城市的这部分人,向他们开放。 “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他这段话,应该说更加具体地对新型城镇化做了阐 释。

所以我们讲新型城镇化,它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首先,现有的已经在城镇就业的这些农民工,让他们当中有愿望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尽快实现城镇化。 第二,现有的农民要进一步进入到城市当中来,要通过减少农民的方式来帮助农民富裕,来带动农民富裕。第三,就是现有的城镇人口福利的进一步提升。如果没有 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有所进展的话,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也只是空话,之后的所谓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可能也会困难重重,或者说也会走偏。

(二)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理念来建设城市

那么,这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面明确提出来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 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是文件里面的话,这里面实际上跟我前面给大家列的李克强对新型城镇化的描述也是相互印证的。

我们未来的城镇化,从发展取向上面,要有几个方面的转变。

1.要由追求城镇数量向追求城镇质量的转变

也就是说现有的城镇必须提升质量,就是我刚才提出的城市建设进程不一样,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

2.要由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内涵的转变

也就是说不能把人简简单单地赶到城里面来,或者采取某种方式把人集中了,就叫城镇化了,那么内涵是什么?我刚才一直强调的是城镇化一定是产业、就业和人这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我说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面,事实上在农村应该说有两场很大的运动,一场大运动叫农业的规模化,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这个是有道 理的。还有一场运动是社区化,农民社区化。农民社区化的核心内容是把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一起,然后让他们上楼,因为他上楼了以后,一家一户,所占的地, 分摊下来,宅基地的面积是非常有限的,原来的那些宅基地都被地方政府和社区一整理,要么卖指标,要么招商引资。这个思路有没有错?思路肯定没有错,问题在 于做的过程当中出现很多偏差。某些地方的人口大概是5万多人,所谓城镇居民人口大概3000人左右,那意味着5万多人里面有47000是农民。然后在镇的 所在地建了四个农民社区,就是全镇的47000农民都要到这个地方来住。这个我就想不明白了,第一,这些农民都来住,住是可以,地还得种,地要种的话,一 个镇,方圆可能得有三公里吧,即使社区在中间的话,他的耕作半径增加了多少?这对农业有什么好处?第二,他上楼了以后,马上把一些过去生活中不需要支付的 成本成本化了。住楼要交物业费,喝水要交水费,生活中还要交垃圾费等等,这些东西还不是问题。然后把节约出来的宅基地指标,建一个工业区,农民地也没法种 了,都交给某一个工商企业去经营了,然后农民在社区住,到这个工业园里面来打工,他说这就是城镇化了。再进一步去看所谓的工业园,里面建了三年了,入驻企 业名义上有二十多家,再问老百姓,真正开工的大概只有四、五家,那四、五家还不愿意用当地的农民。所以这样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讲的第二条原则,由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内涵转变,这个发展内涵是什么?城镇化一定是产业所创造出来的就业和人口的匹配,再加上合理适宜的居住方式,这个才是真正城镇化。人为地把人聚拢在一起,肯定不是城镇化。

3.由关心空间布局向关心地域特点转变

这是一个城市风格的问题。由单抓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都抓转变。因为现在即使把农民赶到一块来,他过的是一种城市的生活,而他所拥有的知识技艺都还是 符合农村生活状态的,这部分人进入到城镇,假定那个城镇是真的城镇,那么这些人怎么能够尽快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考虑的。不要光有一个 城市的形态,而没有城市的本质,这个可能是非常大的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应该不以三农的牺牲为代价

这一点可能是我们这些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人,在国家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出的时候最担心的事。首先,不以三农牺牲为代价,可能是不以牺牲农业 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事实上,有不少的地方政府现在也的 确是在打着新型城镇化的旗号大量在做农地的非农化,或者非粮化。如果大家都是出于地方的利益,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由谁来守护?

第二,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在城镇化占用农村资源的时候,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尤其是土地的权益。现在有很多地方,在第二场运动当中,就是在社区化 运动当中,我刚才讲了,他把农民放到一起来住以后,用节约出来的宅基地产出利益。宅基地在农村属于建设用地,是可以通过城乡的土地增减挂钩来实现转用的, 宅基地在转用过程当中,即使是卖指标,都会产生很大的土地租金,或者叫土地的利益。那么,在这个土地利益当中,怎么能够保证由于城镇化或者说是由于这种土 地进入市场以后所产生出来的利益,能够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到,可能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第三,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也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其中的应有之义,就是说 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实现四化同步,四化同步是要把农业现代化包含进去的,那么同时也是不能够以牺牲三农的利益来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代价。

第四,从城镇的功能、布局以及城镇特色入手来建设现代城镇。城镇建设规划的起点和所涉及到的范围,应该是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就是说一个城镇的建设, 功能应该是齐全的,这些功能在不同地方的布局应该是合理的,只有这样未来建设成的城镇才能够有特色。我觉得这些想法,可能还是比较适合像我们北方的城镇。

什么叫一个完整的城市化?城市化是要以人口的充分就业为前提,要实现就业要有产业。另外,城市功能要完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完备,还有一个就是健全的公共服务要跟上,包括医疗、卫生、养老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它有可能会建设成一座空城,不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第五,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当然需要改革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这跟整个国家所面临的深化改 革的情况是一致的。更具体一点来说,有两个方面的东西可能是需要突破的,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 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进了城的这些农民,不应该以放弃他对原来所拥有耕地的土地使用权为代价,可 以允许农民带着地进城,就是带着土地的使用权进城,然后通过流转的方式把这块土地更好地经营起来。怎么在这两个方面做出改革来推进城镇化,我觉得这可能是 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又是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非常重要。

第六,我们前面讲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 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研究农村发展的视角上来看,我觉得还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值得讨论的。第一个,怎么发挥县城的作用。因为总理也 讲大中小,这个小就是城镇,城镇包括县城。第二个,怎么看待和理解农村新社区建设。我已经讲过了,这场在农村普遍存在的新社区建设运动,不好去评价它,它 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够简简单单的把这种新社区建设运动当成城镇化,因为只有社区建设而没有产业的发展来跟进的话,这种新社区、这种城镇化是盖在 沙子上面的楼,一定会崩溃的。第三个,农村社区以及农民新型城镇化参与的问题。我们现在始终在想着城镇化是政府行为,城镇化一定得政府去做。怎么能够发挥 农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作用?农民不应该仅仅是被城市化的对象,而是怎么能够成为,特别是在一些新建的城市,他们怎么能够成为主体来参与,我 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和重大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农村改革过程当中,就有农民自己建城和农村自己发展成为城市的先例。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在 八十年代的时候,浙江温州有一个龙港镇,那就是典型的农民造城造出来的,造得很好,现在这个小城镇,变得很好,甚至比我们很多城区还要好,既有产业基础, 社会也很和谐,人的富裕程度也很高,挺好的。这就是怎么能够让农民来参与。第四,要关注根源性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一直以来以土地财政的冲动来搞城镇化。 原来通过推动所谓城镇化的战略实施,进一步把过去一直在做的土地财政的问题再继续往下做,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第五,可能是城镇化与新农村 建设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是战略,我们2006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上也是战略,我们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怎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80%的时候,仍然还有20%左右的人要在农村,目前,还有五六亿的人在农村,我们绝对不能够因为要搞城镇化 了,就把新农村建设,把提高农民的或者说仍然还居住在农村的这部分人的福利改善问题忽略掉。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倾向,也是我们绝对不应该这么去 做的。这个里面就涉及到农村的公共服务、农村的基础设施,城乡户籍的福利“鸿沟”怎么去弥平等等。一个良好的城镇化状态,一定是既有进城,也有进村,它应 该是一个双向的流动。我们现在大家都在盯着户籍,这没有错,这是我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观点,我说要想消弥城乡居民的户口附着的这样一些福利差距,首先是要 怎么提高农村户口的福利水平,只有这两种户口所代表的公共服务或者说社会保障的内涵能够比较贴近的情况下,这个“鸿沟”才能够自然的弥平。而这个“鸿沟” 的弥平,绝对不是把农村的人都变成城里的人,那么怎么来弥平这两种户籍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个思路的问题了。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基层,尤其是县以及县以下的政府,我觉得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需要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不好意思,我就讲这么多。可能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想法。错了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进入专题: 城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76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