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网络“扒粪运动”:一种新型社会监督力量的兴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29 次 更新时间:2013-05-02 20:59

进入专题: 扒粪运动   新闻监督  

熊光清 (进入专栏)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场社会运动——“扒粪运动”。当时,美国一批记者和作家揭露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许多肮脏、丑恶和腐败问题,为铲除这些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当前,在中国网络空间中正在兴起一场与之十分类似的运动,一大堆的“黑幕”、“丑闻”和腐败问题被网民揭露和“曝光”出来,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扒粪运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监督力量,网络“扒粪运动”丰富了监督形式,并将对腐败治理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会成为“扒粪运动”展开的重要场域呢?

第一,网络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十分猖獗,党和政府需要适当地利用社会力量来进行遏制,加上控制网络舆论的难度也非常大,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怨恨与“愤懑”情绪,也需要有一个“发泄孔”或者“出气口”以释放出去。这样,党和政府对网络曝光和网络反腐采取了支持态度,对网络舆论保持着适度宽容。2010 年12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加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公民利用网络行使监督权利提供便捷畅通的渠道。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网络“扒粪运动”中的相关事件与“街头政治”事件相比,毕竟影响范围小,回旋余地大,处理难度要低一些。在这类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一般都处于和发挥着居中调停的地位,公众对党和政府都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它们可以主持公道和正义。对这些事件的及时或快速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党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从而提高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党和政府对网络“扒粪运动”的宽容态度,反过来又激励了网民对网络“扒粪运动”的参与热情,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威慑和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第二,网络为草根力量的彰显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的来临为草根力量的彰显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在网络时代,每个网民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发布信息,从而成为公民记者。这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以各种方式记录着周围发生的事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社会,并通过互联网迅速发布信息和展开评论。同时,网络信息传播迅速,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使腐败问题曝光出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声讨。有人说,“围观正在改变中国”,的确很有道理。在“围观”的同时,网民们曝出更多黑幕,或者发动人肉搜索,往往能找出更多问题,掘出事实真相,真正体现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民意、鞭挞腐败、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迅捷而有效的工具。

第三,网络的开放性便利了网络“扒粪运动”的展开。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信息交往场域。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和发布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意味着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这也使得网络的开放性极强,成为人人得以参与并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的公共空间,任何进入这个空间参与讨论的个人不存在地位的卑贱和等级的高低,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这里自由辩论、深入讨论。由此所产生的后果是,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在传统时代,社会政治生态表现出强烈的有中心、有权威、有组织、有领袖的特征;而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生态则表现出明显的无中心、无权威、无组织、无领袖的特征。这种变化使得封闭、掩饰和谎言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开放、公开、真实成为社会政治生态的必然趋势,这无疑便利了网络“扒粪运动”的展开。

当前,数量庞大、无处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的“扒粪者”,他们不断揭露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监督作用。网民们通过网络举报、网络曝光和网络舆论监督等形式,有效参与到监督过程中来,从而使社会监督显得更有力量,更见实效。

第一,网络“扒粪运动”丰富了监督渠道。腐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腐败官员往往位高权重,其与民众双方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使得民众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网络监督突破了传统监督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加强了政府与公民的联系,架起了两者之间联系和沟通的“快速通道”。中国网络政务的发展也使公民通过网络与领导者沟通变得比以前方便得多,容易得多,这就大大削弱了科层制下的等级观念,提高了公民参与监督的便捷程度。同时,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信访举报网站,以及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已经成为普通公民参与监督腐败和揭露腐败问题的重要平台。网络“扒粪运动”事实上开辟了全民监督的新时代,对腐败问题的监督成为全民共同的事业,极大地丰富了监督渠道。

第二,网络“扒粪运动”增强了监督力度。网络“扒粪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监督形式,提高了普通公民的参与意识,为反腐败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观点在网络世界的反映,会对现实世界中的公共事务产生重要影响。网络直接面向普通公民,在整个网络监督过程中,从网上揭发检举到对腐败现象进行追踪、抨击、评论,再到对案件查处情况进行持续关注,可以迅速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不但可以迅速推动对腐败问题的解决,而且对其他有一定问题的官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对一些官员也可以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同时,普通公民通过网络了解到一批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从掌权者变为阶下囚,也能鼓舞他们的反腐败勇气,增强他们与腐败问题进行斗争的信心。

第三,网络“扒粪运动”扩大了监督主体。一般而言,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存在四种形式: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而网络“扒粪运动”无疑是以社会制约和监督权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最有效、最简单、最可行、最直接的一种形式。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增加很快,截至2012 年6 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网民数量的增长使网络“扒粪运动”具备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相当多的公众在传统媒体时代是难以获得揭露腐败和惩治腐败的有效途径的。但是,作为一名网民,他们很轻易地就可以通过网络举报、网络曝光和网络舆论监督等方式参与到反腐败的过程中来,这样,就使对腐败问题进行社会监督的主体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并有利于形成全民反腐的新局面。

可以说,网络“扒粪运动”必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扒粪运动”会推动腐败治理。网络“扒粪运动”表现出全民监督、全民反腐的新特点,普通公民能够对公共权力机构中的重要人物和关键领域进行“全天候”监督,并把其中的腐败问题揭露出来,昭告天下,从而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许多腐败问题经过网络曝光,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后,腐败者大多很快受到了处理。特别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通过网络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越来越多,不少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得到了处理或解决。因此,网络“扒粪运动”可以起到监督权势者,揭露腐败现象的作用,这对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网络“扒粪运动”并不是反腐败的最根本手段,也不是最终极的措施,它所揭露的腐败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处置才会真正解决问题,但是,它使社会公众可以非常便利地参与到反腐败的过程中来,能够有效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这对治理腐败无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网络“扒粪运动”会促进中国政治变革。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这场运动有助于传统臣民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臣民意识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政治意识之中,而公民意识则非常缺乏。网络“扒粪运动”的参与者会潜移默化地生成权利与义务意识、自主与平等意识,会逐步增强公民意识,并不断摒弃臣民意识,从而生成公民政治文化。从长远看,这必然会为中国政治变革创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同时,网络“扒粪运动”还会直接推动中国政治变革。网络“扒粪运动”带有一定的底层抗争的色彩,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途径,并能揭示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自下而上”地对政治系统形成一定的压力,形成“以压促变”的政治改革形势,从而推动中国政治变革。

第三,网络“扒粪运动”会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如同美国的“扒粪运动”激发了美国人的道德感和正义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一样,中国网络“扒粪运动”也必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互联网为中国网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与途径、组织渠道和动员平台,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强、互动性高和去中心化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和兴趣,网民们经常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热烈讨论或激烈辩论,并会经常曝光“黑幕”和“丑闻”,使得社会丑恶现象和腐败问题无处遁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监督作用,并能对肃清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气起到重要的作用。网络“扒粪运动”为普通公民提供了惩治腐败、激浊扬清的途径,使普通公民认识到了自身的伟大力量,增强了他们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心,也使中国公众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希望之所在。这必然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进入 熊光清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扒粪运动   新闻监督  

本文责编:banx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实务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55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探索与争鸣》2013.0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