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温州金融改革一周年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6 次 更新时间:2013-03-31 22:09

进入专题: 温州金融改革  

周德文  

距离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改正式启动已有一年。一年间围绕这一议题有共识也有争议,有希望也有焦灼。虽然温州金融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并未给温州民营经济与金融体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破冰之旅能走多远的质疑声随之增多。

金改一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过去一年的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期许在2013年创造奇迹,取得重大突破。

过去一年,温州金改的确做了大量工作,也初见成效: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更为完善,建立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并颁布了温州民间借贷利息指数;建立了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设立单独的制表考核体系,帮助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外,在监管体系上也有所突破,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仲裁庭、金融法庭等。这些成效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流通渠道,有利于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温州金改还在初步试水阶段,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衡量金改能否取得成功的指标有三个:其一,中小企业融资是否困难;其二,融资成本是否降低;金融改革是否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体制。以这个三个指标衡量温州金改,温州金改的成果显然是不达标的。

现在,在温州依然存在大量 “融资难”问题,企业家跑路现象也不断发生,同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依然居高不下。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温州市不良贷款率为3.79%,个别银行甚至一度突破8%,远远高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对于银行,在对效益与防风险的权衡中,天平往往会向后者倾斜,银行选择从产生风险敞口地区抽贷、压贷,有些大银行的高层甚至表示可以放弃温州。银行惜贷使得原先缺钱的企业更为步履维艰。

温州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远不止伤害经济,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温州信用体系。企业与融资机构之间的信用度越来越低,银行不相信企业,企业也同样不相信银行。在温州,我每天最怕接的电话,就是有企业家向我咨询贷款到期到底还不还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作答。如果我建议他最好不要还,否则银行就会抽贷,这等于让企业家失信;如果我以信用之名劝导其还贷,他还贷后可能再也无法获得新贷款。不仅银行与企业互不信任,就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不断削弱。

温州金改遭遇瓶颈,有不少人打了退堂鼓,认为金改已走进了死胡同,这种悲观看法并不可取。温州金融改革是大势所趋,也必将打破瓶颈。

首先,我国的金融体制出现失衡,银行体系有钱,中小企业拿不到钱,高利贷肆虐,导致很多金融风险。这说明中国金融体系已无法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的金融态势将倒逼中国祭出改革杀手锏。以温州作为金改试点,意义重大。选择温州,是因为温州本身民间资源丰富,民间融资发达,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民间融资利率高企,引发了高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再有,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受融资难等许多问题的影响,经济下滑,令人堪忧。所以中央会选择了温州,为打破金融垄断找到了一个“突破地”。

在温州开展金融综合改革,能够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不仅对温州发展至关重要,对全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通过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重点强调了12条任务,它们构成了温州金融改革的内容。“12条”很有含金量,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比方说,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温州政府设立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交易量越来越多,既能够实现资金资源信息畅通,又能够有效防范借贷风险。在直接融资渠道上也取得突破。在“12条”中,以前属于国有、大型企业“特权”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开放给中小企业使用。中小企业不用再费力巴结银行,在资本市场就可以解决资金难题。

可见,中央已达成共识,也有决心,以温州为改革试点,这就使得打破金融垄断有了“顶层设计”。

过去一年温州金改之所以没取得重大突破,缺乏可圈可点的亮点,在于胆子还不够大,改革的步子不够坚定。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温州金融改革试验要允许“试错”。金融改革是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会触及各方面利益,相当棘手,这就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气与魄力。如果前瞻后顾不敢越雷池半步,改革就成了喊口号,自然难有太大的突破。

当然,光有勇气与魄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理性与智慧,不能过于激进与鲁莽,应找到合适的改革落脚点,以合适的角度切入。

温州金融改革迟迟未取得大进展的原因,在于以下四个难点:一是民间资本在设立金融机构方面的融入度低;二是利率市场化缺乏试点,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难度很大;三是个人资本、海外直投,尽管已经列入试点的条例,但远未进入实际操作;四是地方金融监管身份尴尬,是否合法还未有明确定论。

要突破这四个改革难点,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其一,要打破金融垄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2012年4月1日至3日,在宣布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3天后,温家宝总理在视察福建和广西时也指出,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

不过,改革毕竟触及到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如果不在制度上入手,估计很难实施下去。如果金融垄断的局面仍旧得不到改观,金融改革也难以顺利向下进行。

要打破金融垄断,就必须先从制度上入手,建立自由、公开且平等的金融交易准入审核标准,并且将之细化,使之具备可操作化。再次,还要加强针对垄断的监管制度。

一些监管者 “喊冤”,称未阻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目前民间资本在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的确占有一定股份。但是,民间资本在这些商业银行的股份所占比例往往很低,没有话语权、经营权,还是强势的国有资本说了算。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为村镇银行松绑,降低村镇银行的设置门槛、取消限制条件。让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作为平等主体,都可以作为主发起行,而不是只能由大银行来充当主发起行。二是允许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导的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三是取消“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这一规定,改为“可以以小贷公司作为主发起人筹建村镇银行”。四是为民间借贷立法,允许民间资本放贷,给予其合法地位,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至今,该条例已六易其稿)。同时建议在全国人大没有出台《民间借贷法》之前,地方政府可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如在民间借贷最为活跃的温州,尽快出台《温州民间借贷管理条例》。五是小贷公司实施备案制,由各省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立符合省内小贷公司的标准及数量规模,不能由国家‘一刀切’;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型银行的审批权下放到省一级人民政府,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六是秉承‘轻准入、重监管’宗旨,发挥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作用。

其二,是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

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谈了很多年,各界人士中的呼声也很高。这场金融改革,若缺乏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便不能称之为彻底的改革。

中央实施的管制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利率,直接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扶持项目。即使民营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银行资金也爱莫能助。另一方面,人民币存款的上限管制,给人民带来的是“负利率”。与存银行相比,人们更愿意把钱以高利贷的形式,贷给缺钱的中小企业,以获得更好的收益。

某种程度上,是人民币利率管制加剧了高利贷的泛滥,把一些寻资金无门的企业逼上了绝路。2011年温州一些“跑路”的老板,正是被高利贷所逼迫。

而且,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一定会持续上升。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充足,民间借贷为了获得生存空间,未必会坚持高利息,这将为国有银行和民间资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开放,才能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率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更多中小企业老板不再“跑路”。

金改是一个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全面展开,到第三四年为总结阶段。2013年是温州金改取得重大突破的极好机会。2012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些是进一步推动金改的重要基础;2013年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执政的第一年,他们推动改革的决心很大,而金融是改革中的重头戏,相信高层会给予地方更多的松绑与放权。地方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个机会,勇于创新和突破,真正打破改革瓶颈。希望今年会有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一两家试点,民间借贷立法可能会出台更为具体、可操作的条文。

总之,2013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有一些大动作,大突破,相关部门应大胆向前迈进,莫错改革良机!

    进入专题: 温州金融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6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