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复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09 次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5

进入专题: 儒家文化   现代性  

谢复生  

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民有与民享,以民为本的观念,但是缺少民治。民治是透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老百姓的想法看法能够展现在政府的决策里面,对于一般的个人权利能够有所保障。这种制度安排,在儒家文化或者在儒家思想里面,看不到太多。

文化很难谈,很多人避之不及。因为谈文化很虚,谈了也等于没有谈,但是文化又涵盖了人类生活各个不同的层面,如果要具体来谈,那真的是无所不谈,又很不通则化,不能理清头绪。而儒家文化涵盖面很广,有这么多的社会,十五六亿人受影响。同时,在中国所看到的儒家文化跟在韩国看到的儒家文化就有差异,就算中国,在不同的区域之间也有差异。谈一个儒家文化,是不足以涵盖全面的,要问好几个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不同层次

儒家文化到底包括哪些不同的层次?

首先,儒家确实有个明显的阶层化结构,它强调君臣父子,把社会不同的结构,不同的人切割开来,变成双元,一层层连接起来。这跟西方的个人主义心态有很明显的差距。在东方社会里面,在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像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作为中心,我慢慢把我的感情,我的爱辐射出去,它的作用可以辐射很远,但是会慢慢削弱。

这跟儒家文化下面的社会就不太一样,你我之间都生活在一个跟我有关联的群体里面,我的家庭,我的宗族,我牺牲奉献在所不惜,出了这个小群体之外,我就懒得搭理。在这个小群体里面,我们的结合是非常的紧密。小群体之外,就像一盘散沙了。这是传统中国很明显的一个现象,跟西方社会很明显的差异。

另外一种是很强烈的成就动机,我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不只是我这样认为,我的朋友这样认为,我的父母这样认为,我的师长也这样认为,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是非常非常明显的一个差异。这与西方社会的乐天知命不一样,在东方社会里面,人家的眼睛都盯着你看,你一定要做到某个地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还有,儒家很难定义,西方人把它看成是一个宗教,但它不是宗教,它不谈上帝、鬼神,它是一个世俗化的东西,它只关注到现实社会里面,我们应该怎么做人处事,这跟西方社会以宗教作为核心又有区别。西方社会大多数是天主教、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他们的生活核心。而儒家对人的道德规范非常强烈,透过国家,独尊儒术之后,把它变成一个类似宗教的东西来教化人心,这与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不是狭义的宗教,它至少不谈鬼神。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当然也有一定的影响。

道德哲学与阶层文化

很多西方学者把儒家视为一种道德哲学,生活哲学。这跟西方的哲学不一样,西方古典的哲学都是哲学家关在房间里面想,做一些东西出来,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就算有影响也是很间接的。但是儒家是普遍的,透过多年,包括科举及国家的推动,它变成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这和西方社会的哲学与一般人的生活的关系是非常不一样的。

你要探究儒家文化,你多少还是要回到儒家一些原本的基本信念,基本看法上面,中间的关系确实很大。儒家文化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把这个社会切割成两个两个一组的关系,两个里面还有一种上下尊卑的关系,君尊臣卑,父尊子卑,有一种上下关联在里面。在儒家里面不是强调法的概念,不是透过法律的节制,我必须对你做什么事情,你必须对我做什么事情,它是通过一种道德的信念。

儒家里面所强调的,上位者,君也好、父也好,夫也好,有些事情你必须要去做,基本的规范,你要尊崇,你要设立基本的楷模,让你下位的人有所遵循。下位的人看到上位的人做了一些事情,他也愿意接受这种道德规范,这样变成一种相互的,透过这种道德规范把人联结在一起,这有尊卑上下关系在里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有君的样子,做臣有臣的样子,做父有父的样子,做子有子的样子,每个人都有他本分要去做的事情。在这里面,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些东西就是怎么把人结合起来,人的结合是透过双元关系,一对一的关系,上下尊卑的关系,把整个联合在一起,把整个社会连接在一个大的网络里面。这种结构,阶层化,上下关系是非常的清楚。这跟西方所看到的个人主义有很大的差别。

儒家的成就动机

儒家文化除了这种阶层化的关系,除了这种群体的意识之外,还有一种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来自不同的几个层面,这是来自一种内在的动机,念儒家的经典就知道,你要格物、致制、诚意、正心、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这变成内化在你自己心里的一部分,有一个强烈的动机逼迫你往前走。儒家从某个角度来谈,就是在谈成人之学,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做一个好人,怎么做一个完善的人。它有一套办法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天子以树人,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应该这样做。大家从小就耳濡目染,你确实需要做一个事情,要成就一番事业,这是由内而外的动机。除了这种内在动机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压力,逼迫着你往前走,每天逼着你做这个做那个。同样你的师长、你的长辈都在看着你,看你是不是能够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这种强烈的背后动机也是非常清楚,一方面由内而外,一方面由外而内,造成儒家文化下面,人的成就动机非常强烈。

这种成就动机,还看到另外一点,你成就什么。在以前的社会里面,这种成就动机基本上是寒窗苦读,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作为一个人来讲,在儒家的传统理念里面,这是一个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最值得尊重的一个生活方式。但是后来没有了,科举没有了。谈到制度化,心态也会受影响,但要转换它也不是那么难。

前几年在中国做调查,问北京大专院校的学生,你们最想做什么?你们希望有朝一日成为谁?排名第一是比尔·盖茨,大家都想当微软的老板。中国社会里面强调士农工商,士排在前面,商排在后面。但是中国这种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也不是非常强烈,也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你作为商人,我就把你践踏在脚下,也没有这样的心态。只是在心理上觉得这个人高一等,读书人就是高一等,做生意的稍微低下一点,但也没有在生活方面给你什么歧视。

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要做调整,从士农工商调整过来也不难,传统的科举,这种非做官不可的心态改变之后,你还可以做其他事情,你成就的对象很容易加以改变。这跟儒家里面的世俗化有关,是它这种倾向有很明显的关系。

儒家的世俗化

很多西方人提到儒家,往往把儒家视之为一种宗教,在儒家氛围里面,透过国家的强力强导,推动儒家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理念,跟宗教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但它是很世俗化的,它不谈神,鬼。子贡问孔子来生的事情,谈论鬼神的事情,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西方人对宗教很执着,东方人是把宗教看成一种工具,为了达到某种东西,我就信它。在西方社会,宗教就是宗教,宗教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作为整个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这就有很大的差别,对西方人来讲,基督教和天主教就有差别,天主教更愿意花时间去侍奉上帝。新教也有很大的差别,不是一概而论,新教基本上做的比较世俗化,你去赚钱也没有关系,这跟过去就有所不同了。儒家在这方面更世俗化,更开放,对这些事情并没有强力要求你往哪个方向去走。这对整个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政经转型也会有影响,会影响人在整个社会里面做什么样的选择,会造成很大的作用。

刚才谈到士农工商,在中国社会里面的阶级观念一直都比较淡薄,当然日本例外,这些阶层因素并不是很重要。隐隐约约知道士高于农,农高于工,工高于商,但没有很严重的歧视。

前段时间,我跟几位朋友吃饭聊天,他们谈到印度的种姓歧视,种姓是根深蒂固的阶级,种姓多得不得了,不同种姓的人是老死不相往来。有一个村子里面举办婚礼,婚礼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人坐在那里,他们不认识,是从隔壁村来的,这两个村子是不同种姓的,是不能来往的,最后被发现,那个青少年在那里白吃白喝,然后就被乱棒打死。

这种阶级的歧视,这种仇恨,在其他地方多少都有一点,在中国社会里面是很淡薄的,中国社会里面,你往上爬,这不是很难的事情,就算是穷苦人家,你寒窗苦读,有朝一日取得功名,当了官,你的整个生活形态就变了,你就可以从下跑到上,这种上下之间的改变,在中国社会是很多的。基本上你要有这个闲钱闲工夫去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考试。一般的家庭环境不会太差,但也有很多例外,有很多人家里环境确实不好,寒窗苦读,最后还是有朝一日取得功名。

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屡见不鲜,中国的阶级化不是那么的固定和清楚,儒家文化对这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与现代性

从上面这些角度来讲,儒家文化是不是有类似涵盖自由主义式民主的有关成分,是否能推导出现代性?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但相当程度上也不见得。我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说法,儒家里面有民治民享。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民有跟民享,以民为本的观念,但是缺少民治。民治是透过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让老百姓的想法看法能够展现在政府的决策里面,对于一般的个人权利能够有所保障。这种制度安排,在儒家文化里面或者在儒家思想里面,看不到太多。

但是你说它完全没有,那也不是。美国一位华裔学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年很多中国知识分子都愿意接受西方民主观念,五四运动民主科学,愿意接受民主观念,肯定有它的道理,儒家文化并不是完全反民主,如果反民主,这些知识分子也不会一股脑支持民主的东西,必然是儒家文化也有这样的成分在里面。但具体是什么,他也没有说明白。但正是因为有这些成分,所以才会造成知识分子愿意去接纳。

儒家文化里面没有谈到民治这个东西,严格说来不是民主,而是以民为本的观念,儒家文化里面是有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拉到最高层次,应该以民为本,注意老百姓要什么,想办法满足老百姓想要的东西。民治是老百姓主动把他的需要告诉你,透过制度,逼着你不做也不行。这个在儒家里面没有,儒家只是说你要尊重,至于怎么尊重,不知道。这是儒家文化里面看到的。

像孟子讲到纣的问题,如果君子无道,精英阶层反对他,那也没有什么不对的。这种观念,老百姓可以有意识地表达出来,老百姓有一些特别的需要,当政者应该了解,你应该配合他们的需要去做,要照顾他们,民有民讲,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是一个政府领导人要做的事情。

以民为本这种观念在儒家文化里面是很清楚的,儒家文化就是缺少民治。

嘉宾简介:谢复生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及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在公众选择理论、宪政选择、选举制度、投票行为、政党政治及外交决策等课题。

    进入专题: 儒家文化   现代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16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